“8个小时的火车,3个小时的汽车,2个小时的山路,我们绕过大山,穿过绿水,来到了这一片祥和的太平村!”一位来自淮北市的团队成员如是说。
“松当灯,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这是我们大山村民30年前贫苦时的常态,因为地形阻塞,科技落后,发展一直很缓慢,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便是其中的一个写照。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吹到这片土地,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乡村已经完成了“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乱放,污水不乱排”和“晨在塘边练,晚在灯下舞,身康又体健”的美丽嬗变!
人文学院团委精准扶贫实践团队一行8位同学来到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深入村户,实地调研,感受大山深处太平村的脱贫现状,调研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贫困群体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认同程度,以及其过程仍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里扶贫干部合影)
经过后期我们团队的资料整理以及讨论汇总,我们选择四户典型人家来说明太平村的精准扶贫情况。
①王泽兵---技能扶贫,农村危房改造
(图为王泽兵接受问卷调查以及基本情况询问)
王泽兵说他家现在主要是靠务农以及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他自己在村里接受过农业生产技能以及教育培训,得到了很大帮助。家里面也建了新的楼房,同样得到了村里的帮助,据陪同我们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焦仁的解释,在村里贫困户如果要建房子,村里会提供2万元的资金扶持。因此,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很大进展。
(图为王泽兵住房基本情况)
扶贫措施:
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按照“群众自建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真正让困难农户受益。
②刘如江 彭天改夫妇--- 特色种植 资金扶持
刘如江老人今年66岁,彭天改老人今年65岁,两个老人的女儿出嫁在外,两人独自生活,在家种植一些茯苓,茶叶,豆子以及种植桑叶养蚕,一年到头都是忙忙碌碌,我们团队询问是否因为年龄过大而有不便之处,他们说村里在种植方面免费提供种子以及教他们技术,而且不用他们亲自出去卖菜,是有人专门上门来收或者在村口统一收。
(图为刘如江老人向我们讲述家庭情况)
(图为在刘如江夫妇家门口合影)
③刘晓华---基础设施,帮扶力量到村到户
刘晓华叔叔的家庭条件是我们见到的比较困难的一家,77岁的奶奶摔断了腿,一直卧病在床,49岁的儿子身体较差,被诊断为肺结核,母子两人一直是相依为命,没有太大的经济收入。据叔叔说,在“351”政策以及合作医疗的帮助下,所有医疗费用“合规全免”,而且还会得到村里的帮助。
(图为在刘晓华家询问情况)
④魏海红---借助扶贫工程解决就业
(图为村里开办的扶贫工厂)
村里大部分家庭妇女由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身体因素无法固定的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所以村里为了更好的精准扶贫,设置了扶贫工厂,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魏海红阿姨,我们在村里调研期间,住宿以及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都是她来负责,据后期交流得知扶贫工厂是按件付费,时间自由,村里会提供一些打扫卫生的工作交给魏阿姨,提供工作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魏阿姨等一群人的家庭困难。
(图为魏阿姨接受调查问卷图片)
(图为扶贫工厂员工工作图片)
总结:
对精准扶贫而言,每个贫困村虽然都有自己的贫困理由,但百川归海,说到底,抓住了地方发展特色的牛鼻子,就能把贫困劣势,变成发展优势。只有这样未来打开一个好的局面。不断发挥扶贫优势,不断掘进扶贫产业,使地方的扶贫小动作融合于全省的扶贫大工程,推动全面精准扶贫高潮的到来。
我们所调研的和平乡太平村克服了当地困难,利用资源优势,真正有想法,有作为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脱贫之路,简短总结如下:
①帮扶力量落实到户
太平村500多户人家,近200户贫困户,实现扶贫干部与村民全面对接,各司其职,认真工作。
(扶贫手册一式两份)
②特色产业扶持落实到户
扩大农户参与和选择扶贫项目的自主权,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把扶持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
(太平村“石门山”旅游接待中心的农产品展示中心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
(图为村官给我们介绍人参养殖项目)
③农村危房基础设施落实到户
按照“群众自建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真正让困难农户受益。提高水泥路覆盖率,安全饮水工程普及率,农村楼房率。
(图为团队成员自己拍摄的部分楼房)
结语:
短短时间,我们团队成员无法了解一个村的全部,也无法真正理解每户人家的苦楚与喜悦,我们只能用稚嫩的文字以及认真选择的图片来对我们这一段旅程做出小小的总结,我们在乡下调研期间,受到了村干部的欢迎以及支持,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与努力。同样感受到了一群质朴的人们,热爱他们的大山,热爱他们的土地,感恩一切大自然给予他们的资源,感恩政策给予他们帮助。他们做到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们没有害怕贫穷,以生态和平迎发展,绿水青山别样天和积极昂扬的态度面对一切,在脱贫攻坚中奋力前行。
编辑:杨昊隆
审核:程春晖
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