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穷越难办教育 越穷越需要办教育

2017-08-10来源: 作者:王霄

    调查实录:

    团队成员:小朋友,你今年多大了?

    学生1:我9岁,在上三年级。

    团队成员:你以后想干什么呀?

    学生1:我想留在家里,帮我爷爷卖茶叶!

    学生2:我14啦,在上初二。

    团队成员:你以后想干什么呢?

    学生2:我想去深圳!

    团队成员:为什么想去那呢?

    学生2:因为我知道QQ的总部在那里!我想以后在那里工作。

    ……

    我叫王霄,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5级本科生, 团委青年发展部部长。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以来,我成为了全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的一名主要学生干部,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下,负责做好“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交流平台的管理维护、上级文件信息发布、指导团队网络报备、志愿服务签到、实践活动信息收集等工作。

    和众多的95后大学生一样,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有着朴素的认识,有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初心,但是如何有效的参与、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还是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把这份青春热情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组织行动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在大一就进入了校团委,并负责协助校团委老师做好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协调工作,这使也得我接触到了校内外大量的社会实践资源及报告。

    把美好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是践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关键一步。作为城市的孩子,对于我来讲可能学习就是第一任务,其他的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从来没有“衣食住行”甚至“发展深造”之忧。第一次理解“精准扶贫"还是在高三,但是那种认识仅限于“概念”。对于我来讲,没有直观的感受就很难有深入的理解。2016年6月,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开始后,我选择了“精准扶贫”这个专题,与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暑期调研实践团队,在校团委书记冉昆玉老师的指导下,分别赴金寨县、寿县、阜南县、灵璧县等地开展“精准扶贫”调研观察活动。第一次带着任务、带着思考走进贫困地区、走进贫困户、走进基层扶贫工作队伍,最初的认识、初步的思考与基层扶贫现状产生了激烈的磨合碰撞,也使我们这些95后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把一件事情做深做细重要的就是坚持。在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以后,我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总结,体会社会实践带来的收获,也深深思考着存在的问题。作为95后的大学生,我觉得不能仅仅把社会实践当作一次任务、一次锻炼,而应当围绕“精准扶贫”持续地做下去,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就像我们学校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项目“家电维修进万家”一样三十五年如一日,就像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项目“‘和谐花’火车站志愿服务行动”一样十多年如一日。对于“精准扶贫”,我们初步的调研是否“精准”,一年来的工作是否“有效”……带着这些思考与问题,我们再次组建“三下乡”实践团队、申报校级重点社会实践项目,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专题,于8月初再次走进金寨县、寿县、灵璧县等地,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下,重点运用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看“精准扶贫”一年来的变化。

    在金寨县油坊店村,我们在村扶贫工作人员陪同下,按照既定的安排开展问卷调查等活动。调研走访过程中,一所与当地民居等建筑物比起来十分亮眼的小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与扶贫办的张主任聊起了贫困村里的教育情况。从普及的义务教育到“两免一补”等国家补助政策的范围与力度,无不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视,我们也都感觉到非常的开心。但随后张主任的眼神又黯淡了下来,她说:“我们这里出过不少真的很优秀的大学生,他们中还有被资助出国的。但自那以后基本就很难再看到他们了,说实话我理解他们,我们这里条件差,也没有啥发展机会……,所以说贫困地区需要教育,但是优秀的人才我们是很难留住他们的。”

    谈到这里,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是以前贫困地区普遍基础教育薄弱,现在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一直不断增大,也通过义务支教、西部计划等方式进行政策扶持,这是好的一面。二是贫困地区如何从根本上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青年人才,而不是通过从道德上要求他们以自我奉献的精神来建设家乡,这些是需要被关注和思考的。三是在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创造一个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社会实践调研来看,“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贫困人口带来了现实的、看得见的“实惠”,基层群众是满意的。但是现实中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给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特别是贫困户甄别、可持续“脱贫”、观念转变等问题。我想,“精准扶贫”一定不能脱离教育,一定不能脱离“精准教育”,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并能学会生存的技能,要让更多的人树立起靠自身能力奋发拼搏的意识。

    “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了贫困地区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之道,思想在前。摆脱贫困,把个人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放在突出的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治本之策。

    (图\文:王霄;审核:冉昆玉、郭广春)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