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0811)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人:王力超  发布时间:2018-11-22   动态浏览次数:1565

一、本学科、专业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理方法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研究动态系统的行为、受控后的系统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和系统实现,是机械、电力、电子、化工、冶金、航空、航天、船舶等工程领域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科技、教育、社会经济乃至生命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我校2003年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安徽高校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和 校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本学科现有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节能装置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本学科现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2人、副高技术职称教师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等纵向科研课题50余项,企业产学研合作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共4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在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品行端正,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和方法论,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1、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2、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较好的人文素养;

3、掌握扎实的控制理论、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行业的法规、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

4、具有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工具知识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技术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位

三年;学习年限2-4年;授予工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与优化;

2、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先进传感与检测技术;

4、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

五、课程体系、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必修环节学分设置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学术讲座、专业实践及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培养环节。

包括学术讲座、组织和参与学术讨论、作小型学术报告等,参加全国 1次以上或学校组织的 5次以上,计1学分。学生凭 考勤卡、参加国内外 的邀请函和大会报告证明,统一到学院研究生秘书处登记获得该学分。

教学科研实践可采取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参与实验与管理、参与科学研究、担任辅导员、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计1学分。学生凭教学科研实践报告和教学科研实践考核审批表统一到学院研究生秘书处登记获得该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开题和论文中期检查各记1学分。社会责任学分参照《 大学生社会责任学分认定标准》执行,共3学分。

七、学位论文及相关要求

(包括: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毕业等要求)

1、主要目的: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或在研究工作中具有新的见解,并据此申请硕士学位的重要文献资料,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新见解或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所研究的题目应涉及本学科的前沿和热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应提出新见解或使用创新性的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合理的分析结论。论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得到本学科同行专家的认可。

2、基本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生论文工作按《 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硕士生在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应以严谨求实、科学创新的态度进行,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密规定、社会公德和研究伦理,应恪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惯例。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学术作品的公共规范和格式要求。学位论文应使用规范简体汉字撰写(留学生论文可以使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应使用中文封而)。

3、论文选题及内容:

论文选题应有突出的主题,针对一个具体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结论。论文内容表述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应立论正确、观点鲜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表达准确、文字精练、图表规范、数据可靠、说明透彻、推理严泄,应避免使用文学性质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对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

硕士学位论文按顺序应包括:中文封面、英文封面、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对照表、引言、研究内容和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声明、必要的附录、个人科研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等。学位论文应使用规范简体汉字撰写(留学生论文可以使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应使用中文封而)。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论文摘要是对研究内容的腐度概括,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片简短但意义完路的文章,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方法和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论文引言应包含: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内容。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具体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按照学术规范要求进行引用标注,并明确加以说明和区分。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结论部分应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提炼和概括,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

4、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毕业等要求:

为了确保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够按照培养计划如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设计),且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设计)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第13周前,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证工作;课题的题目(范围)、课题的类型、课题的来源,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初步见解、预期达到的结果以及选定该课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开题报告的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一般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为加强管理、规范过程、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在第五学期开学前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论文中期检查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参加;对于中期检查认为符合论文计划的可以按论文计划继续进行硕士论文工作;对于中期检查认为论文进度不符合论文计划的,须提交书面的整改报告(导师签字),经学位点和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后可继续进行硕士论文工作;对于中期检查认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原计划不符的,应立即终止研究,重新组织开题论证,在论文评审和学位授予时要严格掌握;对无正当理由,未经学校批准,擅自不参加论文中期检查的研究生应终止论文工作,停止业务经费的使用,并推迟接受学位申请。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三类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的要求按有关文件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名单由学位点和所在学院协商提出,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应有1-2名校外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相关专家担任。答辩会要以公开方式举行,并做到学术民主,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对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以不记名投票表决,经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与会委员的赞成,方可通过。决议书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

备注

公共学位课

英语精读与听力

1

75/2.5

必修7学分

实用英语写作

12

45/1.5

科技英语阅读

1

30/1

学术英语

2

4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2

自然辩证法

2

18/1

专业学位课

矩阵理论

1

36/2

必修≥10学分

随机过程

1

36/2

线性系统理论

1

36/2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1

36/2

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

1

36/2

 

 

 

 

公共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英语)

2

30/1

所有专业必选

专业选修课

数值分析

1

36/2

必修≥12学分

 

研究生创新实验

1

60/2

计算机控制技术

2

36/2

控制理论发展综述

2

36/2

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

2

36/2

自适应控制

2

36/2

最优控制

2

36/2

鲁棒控制理论与方法

2

36/2

预测控制

2

36/2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

2

36/2

运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

2

36/2

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系统

2

36/2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2

36/2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2

36/2

现代计算机网络

2

36/2

网络控制系统及应用

2

36/2

小波分析与应用

2

36/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2

36/2

现代传感器技术

2

36/2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2

36/2

光信息处理技术

2

36/2

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

2

36/2

DSP技术及应用

2

36/2

VHDLFPGA技术及应用

2

36/2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2

36/2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2

36/2

人工智能

2

36/2

现代控制工程

2

36/2

补修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1

36/2

由导师指定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学生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计算机原理

1

36/2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1

36/2

信号与系统

1

36/2

课程考核要求:学位课考试;非学位课考试或考查

必修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

1-5

1

 

1-5

1

论文开题及文献阅读综述

3

0

论文中期检查

4

0

社会责任

1-6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