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一、学院简介

咨询电话:0553-2871738

学院网址:https://clkx.ahpu.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办学始于1980年,先后经历铸造工艺及设备、热加工工艺及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六卓越一拔尖”建设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含增材制造专业方向)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六卓越一拔尖”建设专业。

学院设置材料加工系、材料科学系、先进材料及成型技术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机构。学院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学科拔尖人才、皖江学者和教学名师等7人,柔性引进三类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8.3%,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1%。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省科技攻关计划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获得省级人才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科技奖励6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1项,省科技进步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年均发表SCI一区论文30余篇;技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带来年经济效益近1亿元。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芜湖地方,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引领社会创新驱动,打造学科特色和亮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学校第一批一流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增材制造研究院”、“安徽鼎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陶瓷、新能源、增材制造等产业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学院现有在校生820余人,其中本科生760余人,研究生60余人。学院组织与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材料综合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全国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并取得丰硕成果。学院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本科、硕士等人才3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均在23%以上,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杰出校友

罗爱华(1984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和集成系统(制造)工程教授,被选为美国金属学会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并在2008年获得ASM材料科学研究银奖2013年获得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柏瑞麦康柏奖章

储双杰(1987届):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公司工程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张幸红(1995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与结构所所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常务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某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防基础科研、973子课题等多项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以及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资助体系: 

(1)安徽合力奖学金

由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捐赠设立的“安徽合力奖学金”基金项目,是为了激励学生砥砺品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由 教育发展基金负责,校学生处组织实施。评选对象为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全日制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在籍在册本科生、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奖励共120人,其中农村贫困学生不少于20人。

(2)材华奖学金

    由我校杰出校友、上海琥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源林先生捐赠, 教育发展基金会“英才培养计划”特设立“材华”奖学金、奖教金。“材华”奖学金的评选对象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日制在籍的本科生、研究生。每年评选优秀本科生8人,其中一档2人,每人奖励10000元,二档6人,每人奖励5000元;每年评选优秀研究生1人,奖励10000元。

 

二、专业简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能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则解决复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问题,能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材料加工相关领域从事先进材料及其智能成形技术研发与管理、智能成形装备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内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集先进材料成形及制备技术、智能成型工艺及装备、高端表征手段于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以实现多规格、多功能、高精密零部件及元器件的等/增材智能成型与制造。

专业方向:先进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先进液态成形工艺及装备智能化设计与制造。

专业特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测控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三维造型软件基础、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3D打印技术及应用、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智能成型原理与方法、VR/AR虚拟仿真实验金相科学创新实验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也是未来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领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卡脖子”技术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社会需求旺盛,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求的人才,职业发展前景好。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现代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器、新一代信息产品等先进制造领域,可从事诸如新材料开发、智能成型工艺设计、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线检测质量控制、3D打印、技术与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可以成为材料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数字化产品设计师、质检工程师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立足安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轻量化汽车产业面向先进材料制备及加工科技与产业需求,结合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实行“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将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面向机械、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现代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器、新一代信息产品等领域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亮点、优势: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建设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有1门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教学示范课、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和2门校级一流课程。近三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培养的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6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0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

2.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含双肩挑)25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构建了一支由安徽省学科拔尖人才、皖江学者和教学名师等领衔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教学科研能力强、整体素质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另有外聘专业教师(企业高工)5人。

3.本专业现有安徽省高性能有色金属省级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研究院安徽省属高校中唯一的3D打印研究院、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虚实结合的智能成型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塑性成形实验室、模具结构实验室20间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5000m2,实验仪器设备1000多套,总价值5000多万元。

4.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遵循“双向选择、兴趣主导、定期监管、成果导向”的总体原则,以科研、竞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协同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深造保驾护航。利用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政策,联合优质企业如奇瑞汽车、哈特三维等举办冠名班,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建立跨校联合培养,围绕航空金属材料制备改性及精确成型进行人才培养。

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 自1978年本科招生以来即设置的专业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至今累计培养300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多数已成为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大中型企业总工程师、政府高级干部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本专业就业率(96%以上)、考研录取率(30%以上)多年来一直位居全校前列。且大多数学生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专业)  

    专业重要性:国防军工、信息安全与人工智能等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离不开芯片、电子元器件等高端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是这些关键核心技术得以实现的前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紧密贴合安徽省“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战略新兴产业,研究材料的组成、工艺、结构与性能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并使其得到工程化应用的跨学科宽口径工科专业,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力电子、信息通讯、智能制造、新兴能源等行业,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支柱中的支柱

    专业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防军工、高端芯片与人工智能等领域,以高性能功能材料及先进加工制备技术为对象,培养融合计算机、电子、机械、物理及化学等多学科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主要从事于航空航天、电力电子、信息通讯、智能制造、新兴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就业率名列全校前三。考研录取率高,学生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一致好评,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如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罗爱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幸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储双杰、中国科协学会副主任徐强等。

    优势特色:本专业是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建设专业、“六卓越一拔尖”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教学名师等;学习平台优越:拥有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增材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陶瓷研究中心、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专业特色鲜明:瞄准材料科学前沿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以信息功能陶瓷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及增材制造技术为主要特色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质量:本专业与海螺、奇瑞、美的、西电芜湖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紧密融合,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芬兰奥卢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实行个性化、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近年来,培养的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近100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近80项;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团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关注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拓展:围绕青年成长成才,突出育人导向,开设大学生青年议事、劳动教育先锋示范、体育素养提升、艺能提升等训练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介绍

  

(国家特设专业、高精尖专业、2023年获批教育部新专业、新工科专业)  

  

专业重要性: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而新能源器件是能量转化与利用的载体。本专业聚焦新能源转化、存储和利用的关键材料及其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专业,其内涵在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一体化。该专业的设立为新能源领域培养紧缺人才,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专业前景:

本专业立足于我国新能源战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贴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培养在太阳能、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以及电池储能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技复合人才。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人才匮乏,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好。

优势特色:
    专业特色鲜明,“动力电池+光伏技术+电介质储能”一体化设计,全省唯一;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个性化、精英化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教融合、“五育”并举实现协同育人;办学条件优越,拥有新能源材料制备、材料分析测试、电池组件生产、太阳能器件设计等一系列实习实训平台,实验面积近1000 m2、专业教学科研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光伏、光热、锂电、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覆盖航空航天、车辆运输、电力电子、信息通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行业,主要就业单位宁德时代、比亚迪、天合储能、协鑫股份、隆基股份、国轩高科、京东方、长鑫存储、三安光电、科大讯飞、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优质企业。

培养质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博士化率100%,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的占比33%,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高校“杰青”获得者1人,在新能源龙头企业聘有多名产业教授和“双聘”博士。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16294号

地址:安徽芜湖市北京中路 邮编:2410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