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河流至20世纪初,河面上浊物泛起,河水中泥沙流动,中国的天空被黑的不能再黑的阴云笼罩着,压抑、憋屈、迷茫、无助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的生存感受,对前途悲观的痛苦吞噬着还清醒着的中国人的心,鲁迅先生将当时的中国形容为“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一群当时中国社会杰出的菁英,以新文化运动为旗帜,怀抱“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开始了一场扬弃旧思想、注入新精神的新文化为运动。
历史文化名山天柱山又名皖山,她脚下有一湾清澈的河,因山而得名为皖河,安庆地处皖河入江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前五届党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人陈独秀先生就诞生在这里。
陈独秀是学养丰厚的知识分子。
“学养丰厚,学术造诣深湛,博学多艺,工宋诗,写隶书,对历史、哲学、文学、训诂音韵、文字考据等旧学有精深研究。通晓英、日、法语,懂德语和拉丁语,新学造诣尤深”(唐红晶《他是一个革命者,不是一个政治家 ——陈独秀之历史回顾与简评》)。第一次从日本留学归来,即编写了《小学万国地理新编》;1932年被捕前完成了《中国拼音文字草案》;入狱期间完成了《老子考略》;晚居江津时还编写了声音训诂、说文考据方面的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凭其丰厚的学识底蕴,在当时谋一个每月数百大洋的教授差事,过上当时令人羡慕的丰裕生活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颇似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又如杨时的程门立雪似的聘请其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与时代的共振中,陈独秀成长为一名革命的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前,第一次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参加了留日学生组织的“励志社”,回国后在自己的家乡因成立青年“励志社”进行反清活动,引起当局的注意被迫再一次东渡,回到家乡后又参加拒俄义勇队,成立“安徽爱国会”进行爱国演讲,办“安徽俗话报”以让安徽人了解时事,他还参加过反清组织“暗杀团”,学习制造炸弹。
辛亥革命期间,安徽独立,他应安徽新任都督孙毓筠邀请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后辞职;在“二次革命”期间,他应新任都督柏文蔚的邀请再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因支持独立而遭到通辑。
生平最后一次留学日本返回上海的船上,陈独秀萌生了创办《青年》杂志的想法,后来这份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办刊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它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司令部,而且借助《新青年》在青年人群中的广泛影响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此后,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连续五届党代会上被推选为党的领袖,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到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再到一个政党的领袖的人生历程。
晚年的陈独秀,回归为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
大革命失败了,党为她的年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年轻的党的领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陈独秀的两个儿子牺牲了。
陈独秀自己因对失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反思而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他由认可“托派”,到被选为中国“托派”总书记,进而要组建党的反对党,因此被开除了党籍;后来因与“托派”观点不合,又被“托派”开除了党籍,失去了政党归属的革命者,他的心境之暗淡可想而知。
处于政治低谷的陈独秀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的操守。陈独秀的晚年清贫而凄凉,但以他五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身份,国民党不可能不想加以利用,只要他想被利用,他就不会清贫。在独居江津时,戴笠、胡宗南受蒋介石委托拜访过他,而已与蒋介石同流合污的张国焘也想出钱资助他的生活,但都被他谢绝了。临去逝前,他还叮嘱妻子“莫拿我卖钱”。陈独秀逝世后,《新民报》发文说“他究竟是一个操守者,因为我们还得到他身后萧条的消息”。
春来了,冰融了;天蓝了,水清了。大河脉脉,无语向东流……
在党的9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
一群中国共产党党员拜谒独秀园。在园中,他们一边在先人安息之处细细品味着宁静与肃穆,一边从文字资料的字里行间深情遥想着90年前的中国,在黑暗与恐怖中诞生的一个仅仅有50名成员的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的思想引领着、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义无反顾的前赴后继、血染斜阳,最终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建设出一个新中国,对党的无限景仰与崇敬之情从心中油然升腾而起……
作者: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