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教育系统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北京大学校长、学会副会长郝平,清华大学校长、学会副会长邱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学会副会长王树国在《中国教育报》撰文,阐述高校的做法、思路,多措并举,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加快和扩大后疫情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疫情催生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范式,后疫情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呈现新形态。大学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北京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创新交流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课程共享。今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应对疫情开设线上课程,全校2800名教师以直播和慕课等5种教学方式,为不能返校的4万多名学生开设了4437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选课学生超过20万人次。其中,60名外籍教师在全球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克服时差等困难,参与线上教学。
高校之间共同开设网上课程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合作趋势。今年暑期,北京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合作新推出网上“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国际政策暑期项目”。该项目邀请两校在特定领域内的教授学者联合开设网上课程,支持两校在国际政策分析、经济学研究方法应用等相关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并为国际政策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与环境。
随着线上授课的不断成熟,高校将会逐步向社会开放更多线上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启动了全球课堂“X-LENSE at PKU”项目,以线上公开讲座及课程视频为产品形态,邀请全球优秀学者围绕公众感兴趣且普遍关心的知识话题展开讲解,向公众开放最优质的讲座资源。
培养国际人才。推动来华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北京大学不断提升“留学北大”的品牌影响力。学校始终致力于优化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留学生教育方法。201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高端管理人才,设有全英文授课的经济学(国家发展)博士学位项目和公共管理(国家发展)硕士学位教育项目、非学位培训项目以及南南合作智库研究。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以来,共招收了186名国际学生,培养了重要的知华友华力量。
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懂社会、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的人才。学校努力打造海外学习项目集群,扩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规模;丰富项目类型,为学生提供暑期学校、实验室和国际组织实习、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海外学习选项包。
这次疫情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因为只有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只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在危机时刻凝聚起的共识,也将是战胜危机的动力所在。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
清华大学顺应国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主动拓展办学视野,大力实施全球战略,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切实开展服务国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努力在推动新时代教育开放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全球胜任力要在全球平台上培养,世界眼光要在“闯世界”的过程中树立。清华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融通中外,积极搭建全球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全球学程。通过建立课内外、境内外、线上线下国际化培养体系,把全球视野和胜任力培养融入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成立语言教学中心,增加第二外语课程种类和数量。2018年4月,学校设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提供支持与辅导。延揽全球师资。全面实施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丰富全球体验。超过40%的本科生和60%的博士生在读期间都有机会参加各类海外学习交流项目。设立“英华学者”项目,选拔优秀本科生赴海外顶尖名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实施全球培养。目前,学校已与海外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54项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和29项英文学位项目。实现全球胜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2017年以来有组织地输送190余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深化改革,持续提升国际合作办学能力。改革国际学生招生制度,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目前,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总数超过4000人,来自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50%以上的国际研究生具有哈佛、牛津等世界著名大学本科学历。推进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成立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建立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举办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推进中外学生混合住宿,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浸润活动,全方位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提升校园国际化水平。强化全校各部门双语服务能力,优化英文选课系统,统筹解决教育教学、服务管理、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中外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面对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大学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提升国际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与世界发展格局同频共振,深化教育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西安交大提出“一体两翼”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即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本体,一方面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从顶层设计、量化指标评估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另一方面,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发展。
多措并举,着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一是“寻资源”,通过与海外名校开展双学位、交换生、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合作,大力拓宽学生的国际交流渠道。二是“设专项”,通过实施全球校园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依托海外学习项目,了解学术前沿、增强学术能力;通过实施全球领导力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研讨会。三是“重树人”,通过开办“海外名家大讲堂”“四个一百”等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领导力。
双向开放,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输出。一是围绕大局,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米兰理工大学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共建“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成功实施“建筑学专业古迹与遗址保护”合作办学项目。二是找准发力点,将国际化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开展“走出去”办学试点。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正式落户西安交大。基地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需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大数据、医学、物联网等领域已经举办62期专项培训,培训了1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学员。
找准定位,在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做出“交大贡献”。西安交大于2015年首倡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加入联盟。联盟成员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积极作为,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探索特色路径。近期,西安交大加强校地合作,根据《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担了世界城地组织有关试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此外,西安交大积极承担“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有关工作,并于近期组织了视频会探讨后疫情时期的国际合作路径以及“17+1”合作机制下的合作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5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