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育人
教育部简报〔2021〕第17期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切实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课程魅力和育人实效。
立格局,强化课程主阵地的资源投入。抓好顶层设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加大专项投入,2021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思政项目经费,满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发与研究经费需求。保障优质师资,严格按照1:350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人才给予编制保障,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项补贴。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立体化课程体系,组织编写13个专业大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拓载体,挖掘综合性大学的鲜活案例。挖掘抗疫“逆行者”典型,以医学院及附属医院570位医务员工驰援武汉、182位医务员工进驻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感人事迹为鲜活素材,形成了《查医生援鄂日记》书籍、《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画册、《逆行者》话剧等优秀抗疫纪实作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国之治蕴藏的制度优势。加强脱贫攻坚宣传,通过励志讲坛、现场教学、微电影展演等形式,讲好学校定点扶贫云南洱源县实现脱贫目标、助力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的生动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学校培养的杰出科学家事迹,让青年学生通过思政课同钱学森、吴文俊、黄旭华等一大批科学巨擘“面对面”,感受科学家的崇高风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融合党史校史,在徐汇校区建立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设计“星火燎原之路”红色教育路线,推出原创校史舞台剧《积厚流光》,编演交大版《长征组歌》,在国内巡演原创话剧《钱学森》《清贫的牡丹》等17轮50余场,观众累计超过6万余人次,真正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丰富育人内涵。
建舞台,提升社会大课堂的引领功能。搭建社会实践讲台,不断完善实践理论课程建设。每年邀请30余位资深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时代主题优化学生社会实践方案设计,使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立体感知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搭建创新创业擂台,发挥创新创造对学生的引领激发作用。创办聚焦理工科作品的“钱学森杯”、聚焦人文社科作品的“唐文治杯”以及聚焦创业作品的“盛宣怀杯”比赛,以此作为校园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平台,并积极选育优秀团队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搭建行业实践平台,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新生入学开展行业调研、毕业生开展远航教育、寒暑假开展行业体验等途径,涌现出如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践行使命,走向深蓝”、航空航天学院“造国之重器,承航天精神”、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行业之生,生命担当”、凯原法学院“青春选择,与法同行”等一批优秀行业教育实践团。搭建咨政建言舞台,指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充分发动院系和专业教师的力量,结合自身科研工作、专业前沿和学术特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强师资,凝聚教学共同体的育人合力。组建思政课“一课多师”的“大团队”,打破一名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方式,形成专任教师轮番上阵讲授特定专题的团队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效应,助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打造思政课特邀嘉宾“梦之队”,精心策划组织院士专家讲授科学家精神、国企领导干部上讲堂、航天英雄进校园、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等系列课程及讲座。培育杰出校友和优秀毕业生“宣讲队”,举办“问道•通未来”校友论坛等活动,邀请各个领域中的杰出校友返校,讲述自身参与和见证国家社会发展巨变的历程,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宏伟事业的志向。建立高层次人才担任班主任和兼职思政教师的“专家队”,2020年秋季入学新生班级的283位班主任中有32位正教授,打破专家教授只上专业课的定式,教授班主任与专业老师、思政教师等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学习习惯。
巧传播,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效能。善用新形式开展思政育人路径探索,如打造《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用身临其境的声效和音乐设计,结合现场实景表演和传播设备辅助,生动展现校园红色基因和学校精神品格。巧用短视频打造主题思想宣传品牌,如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创意快闪、“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今天是你的生日”专题献礼、“我的祖国”虚拟合唱、录制“战疫,我们在一起”“彩云之交”“我和我的学校”“未至之境”主题视频等品牌活动,号召青年学生立志成才报国。妙用新热点推动网络思政润物细无声,如把握东京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推出“奥运中的交大人”系列宣传,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壮大网络宣传正能量。活用融媒体开展一系列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主题策划,如通过“报刊台网微端屏”共同发力,讲好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农科课堂、沪滇合作齐力脱贫攻坚等专题,不断拓展思政教学内容的传播速度、深度和广度。
2021-09-24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