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规划蓝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社会合作、国际交流、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组织和个人,为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良好氛围,喜迎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第三次党代会】专栏,回顾过去5年的耕耘与收获,展望美好未来与辉煌!本期展示学校在人才队伍方面取得的成绩。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选好用好人才,为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科学谋划人才发展蓝图
系统谋划,加强人才战略布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及多项配套政策文件,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聚焦重点学科和产业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学校召开改革发展务虚会暨人才工作会议)
修德铸魂,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强化各类人才政治引领和思想素质提升。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师德师风教育、管理、监督、惩处全链条工作,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师德纪实性台账为抓手,涵养风清气正的师德风尚。五年来表彰“光荣从教三十年”教师98名、“三全六专”育人最美教师19名,持续开展教师荣休仪式等,强化人才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使命担当。
齐抓共管,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学校党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实施人才引进通报、调度、考核、“竞争赛马”等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坚持引智培优,着力构筑人才发展高地
招才纳贤,聚焦学科方向引才。校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双一流”高校开展人才招聘宣讲洽谈,通过“走出去 引进来”多途径开展人才招引宣讲,不断拓宽引才渠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领军人才延揽工程,围绕学校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不拘一格引进学术副校长、学术副院长、产业院长等。实施学科人才引育工程,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实施青年英才聚集行动,聚焦重点建设学科、急需紧缺专业和首位产业,差异化博士引进政策,持续引进潜力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五年来,新增博士学位教师、C层次及以上人才比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目标分别翻一番、翻两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提升19个百分点,生师比降低9个百分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学校举行“百名博士校园行”活动)
(校党政主要领导与北京大学来宾举行工作座谈)
育才培优,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实施“中江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制定“学科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建立一体化的学科人才金字塔体系,布局高水平创新示范团队。修订完善博士后管理办法,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招录、培养博士后25人。建强人才发展平台,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政策,强化助课助教工作,确保教学能力“人人过关”,引导青年教师进学科、进平台、进团队。五年来支持148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内外访问研修。制定实施管理人才激励办法,健全学科人才、教学骨干和管理人才“三支队伍”激励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学校召开新进博士座谈会)
聚才汇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通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挂任企业“科技副总”,聘用企业导师、产业教授校企双向共享 “四车道”,五年来463名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56名教师赴企业挂任“科技副总”,选聘企业导师55人、产业教授55人,持续强化“支撑产业、服务企业”导向。五年来新进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的比例占基金总数近一半,承担产学研课题235项共3611万元;工程学、化学、材料学首次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位居省属高校第六位;2023年省内理科一批投档线位居省属高校第四,高层次人才赋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效能愈发凸显。
(学校赴芜湖经开区开展优秀博士挂任企业“科技副总”聘任系列活动)
坚持深化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科学分类,深化多元评价模式改革。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适时更新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新进博士(后)综合考核分档标准。修订教师(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办法,研究制定校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选聘管理办法,运用多把尺子“量”才,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评价中的激励和“指挥棒”作用。五年来,共有274人晋升高级职称,其中1人从讲师破格晋升教授,5人从副教授破格晋升教授,4人从讲师破格晋升副教授,5人通过省“绿色通道”晋升高级职称。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超过40%,有力推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严格考核,强化“四个面向”目标导向。面向经济主战场,重构各类考核体系和激励办法,制定实施教师年度考核计分办法,盯紧新进人才首聘期考核,严格人才项目考核,强化跟踪问效。持续严格教师岗位聘期考核,推动“能上能下”常态化,教师履职意识明显增强,人才创新活力、奋进动力被逐步激发。
强化激励,优化教职工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重品德、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制度。根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体系。实施专职辅导员和专职思政课教师特岗津贴制度,建立不胜任退出机制。加大对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突出业绩奖励力度,鼓励支持各类人才潜心育人、躬耕教坛,让一流人才拥有一流回报、一流待遇。
坚持提升服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服务保障,把“100-1=0”服务理念融入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中,强化“为老师办实事,为发展优环境”。改建教师“一站式”服务大厅,实施改进服务“六项举措”,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才服务。聚焦人才最关心的购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帮助676人次认定芜湖高层次人才、申领芜湖市人才绿卡和江淮优才卡,服务人才申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390人次,申报人才奖补5000余万元,人才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学校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继续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健全人才工作体系,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做好做优人才服务,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助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文图提供:人事处;审核:冉昆玉、孙浩然;编辑:查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