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公开
首页  党务公开目录  思想建设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青春之我 谱写发展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周年纪实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2-30   动态浏览次数:823

为更好地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学校于2015年12月31日下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即将迎来建院一周年。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关心支持下,全院教职工凝心聚力、积极进取,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2年的艰难起步到现在的稳健发展,学院一次次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次次向更高的起点迈进,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学院的党建、教学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将专业特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打造党建工作全新方程式

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拧紧党建工作“总开关”:学院党总支牢固树立管党治党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中共 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委员会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施细则(试行)》。创新学习方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党员轮流讲党课制度》,2016年共有12位党员在学院登台讲党课18次。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基层党支部的指导与督查,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督查考核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水平,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委员会定期学习制度》。学院党建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院党总支2016年在校党建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级,并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理论宣讲,彰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与担当。面向学校,积极把学院打造成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有影响力的咨政育人基地。2016年,学院教师承担“两学一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任务,以及校菁英班、“青马工程”的培训任务,已在校内理论宣讲80余次。面向社会,旗帜鲜明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应该是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前沿,还应该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镇。因此学院的教师们不仅用心站好讲台,还积极承担宣讲任务,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者、宣传者和播种机,积极传播正能量。他们将理论宣讲送到了芜湖市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送到了芜湖县陶辛镇清凉渡社区,送到了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鸭湖村,送到了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北濠东村社区。

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

“三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风生水起。2012年,思政理论课开始探索占领网络阵地,设计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方法,现已推广到全校各班级。特别是其中的网络教学,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多次在省级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我们建立了网上资源库(网上教研室)和师生动态交互系统(网上教学班),现已经从本科思政理论课推广到研究生思政理论课3门主干课程。

思政理论课过程化考核模式改革日趋成熟。学院努力贯彻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立“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表现,重素质养成”的评价原则,从2014年开始落实了《原理》、《概论》课的网络考试改革,同时将平时考核、期末主观题考核与网络考试有机统一,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更新了《原理》、《概论》网络考试题库。

思政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学院和校团委经过两届辩论赛的成功合作,立足于辩论赛的思政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趋于成熟。同时,正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在校党委领导下,定期召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有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参加的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另外,依托《原理》课名师工作室项目,建设面向全省工科院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工科院校师生交流共享提供服务,该网站年总访问量达6000余次。

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的四门本科生思政理论课均获批省级名师工作室立项。十二五期间,学院获批省本科教学质量11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7项。2016年获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项,名师工作室1项,领航计划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师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和奖项:我们有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候选人1人、省思政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工会先进个人1人、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13人次。

学科领航内涵发展,提升学术水平的有力“引擎”

学科方向有特色。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3个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5年,“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科点获批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建设项目,每年获得1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建设周期3年。

学科平台有作为。2016年学院成功立项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还拥有省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培育)”、“芜湖市科技文化研究基地”、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7项,大大超过了十二五目标计划。2016年,再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2项。学院与芜湖市科协共建“芜湖市科技文化研究基地”,每年均承担科技文化研究项目1-3项,积极开展面向芜湖市的科普讲座和科技工作者相关工作调研,服务于政府决策。科研成果方面,出版专著7部,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40余篇。

研究生培养有创新。举办研究生沙龙活动,贴近民生,直面时事,为研究生们认识社会、审视生活、更好地学习和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2016年印发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工作例会制度》。研究生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3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挑战杯省级二等奖;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人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学院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激励教师积极申报职称。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成立时,思政理论课教师总数仅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仅10人,博士仅5人。十二五期间,学院新增博士15人,新增教授、副教授13人,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人、博士后1人。2016年,引进3位博士,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2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比例占66.67%;有博士23人,比例占69.7%。各项比例均位于学校前列。

当前,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学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学院不惧挑战、勇往直前,展望未来、斗志昂扬。学院将积极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深化内涵式发展,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迈步新征程,开辟新篇章,争取早日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王燕;审核:李卫华、王勇智;编辑:徐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