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人
努力打造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高地
山东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
山东是孔孟故乡、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山东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抓统筹,强化顶层设计。研制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多所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项工作。
二是抓教学,突出重点环节。立足齐鲁文化,在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鼓励高校以必修、选修等方式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将齐鲁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必选课。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确定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并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2014年举办了4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培训骨干教师600多人次。
三是抓推广,构建有效载体。在充分吸收各高校传统文化读本精华的基础上,统一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述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当代责任。截至2014年秋季开学前,已征订7万多册,许多高校新生每人一册。同时,我们正着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不断激发师生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抓融入,丰富师生生活。坚持贴近师生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国学达人”挑战赛和齐鲁学子国学盛典展演等活动,覆盖大学生超过30多万人。同时,各校结合实际,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举办的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五是抓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立体化、深层次、全方位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齐鲁师范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依托校园文化景观,陶冶师生情操。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滨州学院分别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孙子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积极打造师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
湖北省在高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省委高校工委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共同推进高校选优、训强、用好教师党支部书记。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双带”立标,在选优上下功夫。将“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纳入全省高校党建工作5年规划,并制定实施意见。第一,建立人才备选库。近3年入库人选6500多人。第二,明确选任标准。确立“一好双强”标准,在人才备选库中遴选教师党支部书记。第三,丰富配备方式。以公推直选、公开竞聘为主要方式,选拔教师党支部书记。对党员流动性较大、新成立的教师党支部,以及暂时没有党员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选派。2012年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来,“双带头人”比例达88.5%。
二是“双育”协同,在训强上下功夫。以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为重点,着力加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养培训。第一,健全培训体系。抓示范培训,依托湖北省高校党建培训基地,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共培训教师党支部书记500多名。抓高校轮训,近两年来,全省高校共举办培训班670期,达10843人次,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全员参训。第二,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加强支部书记的党性教育、群众工作能力锤炼、团队意识和支部建设能力培养;注重支部书记学术专业素养,聘请高层次权威专家授课,扩展专业视野。第三,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践体验以及书记讲给书记听、优秀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等方式,探索问题研究、领题答辩、培训积分、观摩互鉴、素质能力考核等形式,在湖北高校党建网开辟教师党支部书记论坛、设置支部书记经验和工作品牌专栏,对新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开展“菜单式”培训。
三是“双创”并进,在用好上下功夫。第一,完善保障机制,思想上关心,上级党组织负责人结对“双带头人”书记,参与组织生活会;工作上支持,教师党支部书记列席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并将党建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待遇上关怀,建立党支部书记津贴制度;发展上铺路,对优秀党支部书记在职称评聘、干部任用时给予优先考虑,或纳入后备干部人选。第二,强化工作考核。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实行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与评先评优、教育培养、奖励惩戒挂钩。“双带头人”工程实施以来,调整不称职党支部书记84人。第三,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工程,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选树了120位优秀“双带头人”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探索建立特聘教授制度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从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入手,探索建立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创新。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位实施特聘教授制度。我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思政课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对于维护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在教育部指导下,今年我区开展了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启动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
二是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特聘教授师资库。我区整合区内、区外社会各界人才资源,建立了“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师资库”。按照“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授课能力高超”的标准,从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区直党政机关,党校、社科联、社科院等社科理论界,以及有关企业共22个单位中,第一批择优遴选了40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由各高校聘请担任“特聘教授”学术职务,承担思政课4门课程及形势政策课的授课任务。同时,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我区高校的名师、专家已全部纳入特聘教授师资库。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做实特聘教授岗位。我区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特聘教授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合作互助机制:通过共同组建教学团队、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听课周”活动、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特聘教授更多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加强对思政课课程开发、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四是直面学生问题,彰显特聘教授优势。各高校广泛收集大学生关注关心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向特聘教授反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积极探索菜单式教学改革实践。各特聘教授通过问答互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教学模式和“宁夏话”、“接地气”的全新话语体系,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深入浅出地进行释疑解惑,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特聘教授管理。我区专门制定出台了《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办法(试行)》,对特聘教授的选聘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程序、聘期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规定。每年对高校落实思政课特聘教授工作情况专项督查。同时,对特聘教授讲课工作量计入本人本职岗位工作量,力求构建确保特聘教授制度有效实施的长效机制。
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清华大学委员会
作为“一市两校”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清华大学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机遇,主动谋划、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学校党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提供坚强保证。主要做法有3点: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谋划综合改革蓝图。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第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在改革中讲政治、讲大局,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和落实到办学实践中。第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特别是对改革的领导,重大改革问题均由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决定。第三,运用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动依靠和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科学制订综合改革方案,使方案成为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注重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学校党委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相结合,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第一,全面统筹各项改革举措。学校党政密切配合,针对不同学科和院系特点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任务。第二,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分系列管理为重点,明确教师的选聘标准和岗位职责;以实施准聘—长聘制度为基础,鼓励教师致力于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评价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保障,支持学术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发展。第三,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将改革任务分解为10类92项专项行动逐一落实。
三是立足党建创新,切实保障综合改革进程。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第一,以章程制定为龙头,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党委以《清华大学章程》为统领,新建和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等15项制度,启动了《管理体制条例》等一批重要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第二,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开展院系负责人全球选聘试点,不断完善新时期干部“双肩挑”制度。第三,以基层党建为重点,凝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针对改革中学术组织变化的新特点,创新设置交叉学科党支部等党建工作新载体,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发挥体制优势推进内涵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东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优势,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发挥谋划全局、科学决策的体制优势,提升办学质量。学校党委着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等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总揽全局谋划发展战略。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认真按照民主集中制关于“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发展战略,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立足实际彰显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在60多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做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决策,实行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该机制被列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全国进行推广。
二是发挥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体制优势,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学校党委依法依规、积极开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第一,着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学校党委历时两年时间,主持制订大学章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第二,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为更好地规范权力运行,学校党委组织制定“三重一大”制度34项,严把招生招录、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经营、学术诚信七大关口,强化对招生、招聘、招标三大重点领域的监督,夯实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基础。
三是发挥统筹协调、有效运转的体制优势,传承班子优良传统。学校党委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统筹协调党政关系上的机制优势,传承“政治上坚强有力、事业上开拓进取、组织上团结统一、作风上廉洁自律”的班子建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党政一把手团结共事、班子成员间协作配合的良好局面。第一,畅通党政一把手沟通机制。党委书记和校长相互信任、加强团结,是班子富有战斗力的关键。学校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日常事勤沟通,重大事先沟通,全局事深沟通”的机制。第二,形成班子成员间协调配合格局。学校党委每月召开一次校级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暑期常委会研讨周活动,形成了“平时学习”加“集中研讨”的机制。
抓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重要机遇
以改革举措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
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紧紧抓住首批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的重要机遇,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主要做法有四点:
一是明确目标,着力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学校成立了校党委书记、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校院两级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改革方案,明确“四个一”的新目标,即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大平台;打造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精英团队;建立一套网络育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动力。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将发表的网络文章纳入高级职称评选条件,在学校“先进工作者”评选中设立网络育人专项,将网络文化活动纳入到学生组织的评选评优。第二,建立考核机制。将网络育人纳入学院4年目标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学生工作团队考核中。第三,建立培育机制。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等,划拨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
三是整合资源,构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阵地。学习“易班”做法,以服务功能聚人气,以育人功能树正气。第一,建立研究平台。建立教育大数据研究所和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分散在各类管理系统中上亿条学生数据,搭建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第二,建立教育平台。开发“思政智库”系统,对大量论坛、社交平台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生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分析报告;开发“成电先锋”APP,在移动平台进行党校学习、支部活动、支部会议等。第三,建立传播平台。开发“面聊”APP,动态生成以活动、兴趣、课程等为关联的多样化网络社交团体。第四,着力内容建设。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荣誉感;打造“启梦成电”等专题栏目,传递榜样力量。
四是强化队伍,铸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力量。选塑网络名师,遴选在网上网下有影响力的教师,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强化学工队伍网络育人职能,要求辅导员、网建工作干事建设网络育人平台,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
把牢育人方向彰显办学特色
发挥高职院校在服务“两个率先”中的独特作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创新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统筹领导,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办学思路。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倾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明确发展路径。围绕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学校党委以彰显办学特色为鲜明导向,推动学校在文化引领、品牌塑造、人才强校、区域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第三,推动形成合力。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学校党委坚持“一盘棋”思想,围绕研究谋划学校改革发展战略,凝聚形成“发挥改革先行优势,抢占高职教育制高点”、“凝练特色夯实基础,提升办学水平”等共识,形成上下一心、同轴共转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化改革,不断凝聚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劲动力。第一,把人才培养机制摆在首位。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实施思政教育精品工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党管人才,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学校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名师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落实教师境内外培训制度,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第三,把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关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是久久为功,推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第一,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打造集学习、管理、服务、交流、监控、反馈于一体的就业管理全程信息化平台,切实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立地式科研,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流程再造、管理创新。第三,促进校企文化零距离对接。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两个率先”中的辐射源、助推器作用,以传承创新“敬业乐群”校训文化为切入点,将优秀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其中。
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服务功能
推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
郑州科技学院委员会
郑州科技学院党委始终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努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围绕中心抓党建,服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第一,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握办学方向,以“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内涵发展、赢得师生认可”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内聚人心强基础、外树形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第二,提供组织保障。学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总支、支部下设100多个党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执行力。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授的作用,实行“一带一”、“一带多”的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第三,注重强化品行养成。学院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明理意识、敬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密切党群关系,服务广大师生利益需求。第一,广察民情民意。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走出去”,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学院考察等方式“请进来”,学院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建议。第二,推动解决问题。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学院与董事会、院行政部门协同研究整改,推动改善办公条件,加强政校企合作,逐项解决教职工免费体检、生活困难师生帮扶等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第三,持续转变作风。学院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迎新”工作中开通“绿色通道”全程服务;在大学生征兵工作中开展“一站式”服务;在就业工作中开展服务毕业生“最后一公里”;在日常服务老教授过程中开展“三个一”活动。
三是坚持改革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形成改革合力。学院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格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统一,推动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较好解决了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和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二,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创建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逐步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借力助推发展。学院党委积极推动学院与郑州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助推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31日第6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