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军
(
,安徽芜湖,241000)
“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住宿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其弊端日益显现。构建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是符合社会主义育人宗旨,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特色,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高校学生集中住宿的优化选择。
一、构建社区化住宿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学分制对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冲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选课制为核心内容的学分制的实施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一,学分制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唯一相对集中和稳定的场所。其二,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通过学分绩点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而使得传统的班级概念在弱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活动变得越发困难。其三,学分制下,不同院系、专业甚至年级的学生同堂听课的情况更加普遍,辅导员对本院系、本年级和本班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变得十分困难。
2、后勤服务社会化。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交由社会企业来承担。后勤社会化解决了高等教育扩招下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使高校从琐碎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生住宿服务由社会企业承担后,高校在学生宿舍的教育与管理上的话语权弱化,教育功能不同程度的缺失。
3、传统住宿管理模式下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目前较多高校学生宿舍区管理由学生处、团委、保卫处、总务处及后勤集团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条块分割,教育、管理、服务各司其职,但齐抓共管的协调难度较大,更谈不上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功能。
4、由于对学生宿舍育人功能缺乏足够重视,宿舍管理服务人员配备本身先天不足。随着住宿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宿舍规模不断扩大,而宿舍管理、服务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和培训,使得宿舍管理服务工作处于愈加薄弱的处境。不难看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服务人员的数量、结构、职业技能等等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5、社会转型期的激烈文化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适状态,多样文化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影响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失范和价值多样化。部分学生出现了扭曲的消费价值取向、自由散漫的生活风气、消极倦怠的学习风气、淡漠的集体观念等不良文化现象。倡导完善人格、传承文明、积极健康的学生住宿主流文化,使大学生在住宿生活中养性、益智、怡情是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化住宿管理新模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显得尤为迫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特定区域。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而且是课堂的延伸,社会的缩影,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也是他们步入社会的演练场和实习地。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是对学生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基础上,将教育位置前移,强化管理与服务,使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从而实现学生社区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
(一)新模式的总体构想
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校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取消班级和院(系)管理学生的建制,组建若干个学生社区,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细胞,分区管理,形成学生社区——宿舍楼——宿舍的社区式管理体制,具体组织架构如图一所示:
在以社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下,校级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由校党委、校领导、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各社区负责人组成,召开学生社区工作会议,对社区工作进行指导,研究社区工作发展方向,解决社区工作中的难题。
学生发展部作为校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对各社区日常工作进行协调,并负责就业指导、学生素质拓展、勤工助学等工作。各社区以专职辅导员和党、团、群、学组织为依托开展住宿管理、思想教育与文明创建工作,而物业中心负责社区内安全、保洁和维修服务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式宿舍管理模式,既使得学生教育管理位置前移,以宿舍为学生工作着力点,又解决了宿舍管理服务功能不完善、人员薄弱的难题。
(二)新模式的主要内涵
1、新生入学后,可根据专业模块安排宿舍,每个宿舍设寝室长1人,负责本寝室各项工作。每层楼推选“楼层长”1人,根据需要设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等,负责本楼层各项工作。在每层楼建立学生基层团支部。
2、每幢宿舍楼设置学生会分会、学生团总支、学生党支部等机构,设置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兼任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负责本楼的各项工作,并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做好本楼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生党团活动及开展各项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开展评优评奖,管理学生档案。
3、若干宿舍楼加上相应的服务设施组成学生社区。每个学生社区设置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社区党总支,在党委和校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本社区内各楼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并配合学生发展部做好毕业生就业、勤工俭学、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4、学生教学、科研工作由目前的系(院)负责组织实施,最好实行导师制。导师除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业务的指导和考核外,还应对所指导学生的德育考核占有一定分值。分管教学、科研的系(院)负责人要加强与社区学生办公室的联系,以形成育人合力,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的重要意义
社区化高校学生住宿管理模式,适应了教育管理学分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改革发展的需要,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是学分制条件下最适宜、最有力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宿舍的固定化和学生的集中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统一。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着力点就是辖区内的各学生宿舍,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较班级制更直接、更频繁,更便于言传身教和有的放矢地做思想工作,对学生的培养与引导工作得到加强。社区功能的生活性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具有广泛性。
2、社区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将学生管理从院系脱离出来,使院系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抓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各社区较之以前院系来说工作重心大幅前移,能够更加贴近学生,能够更加专心地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学校更加直接深入地做好学生工作,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3、社区化管理模式下,“集体”的定位不再限于过去的“班”,它从宿舍扩展到楼层、宿舍楼以至整个社区。在各种文体活动和其它竞赛中,均可按各级集体为单位组织参加,集体主义精神更加鲜明,更为广泛。与之相对应,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各级各类文明创建的激情。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宿舍楼、楼层、寝室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体现。
4、高校综合型学生社区新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将学生管理队伍、思想政治队伍和学生宿舍管理服务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将党、团、群、学组织建立在最基层、最前沿,既改变了学生住宿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问题、力不从心的状况,又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更深入学生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育人”的有机统一,实现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最终目标。
四、构建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思考
1、校级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在新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管理模式的重要缺点在于部门沟通与协调不力、效率低下。新模式下,校级社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社区工作会议,协调社区与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对社区工作进行指导,研究社区工作发展方向,解决社区工作中的难题。
2、社区内学生工作队伍、公寓管理服务队伍、学生自治队伍和党团群学高度融合是的做好社区工作的前提。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更深入学生生活,促进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本,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
3、依托学生社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不分院、系,不分高低年级,要按社区、楼栋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其次要做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相结合、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宿舍相结合、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环境美化、治安保卫工作相结合。第三要建立完善住宿学生行为评价机制,将综合测评制度迁移到学生社区,强化学生社区学习生活的评价指标,使学生在社区生活中修身养性。第四要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以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熏陶和引导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第五、加强虚拟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