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属高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其中本科13门,高职高专4门。同时,遴选建设省级精品课程691门,其中研究生21门,本科421门,高职高专250门。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1、建立组织机构。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成立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质量工程建设办公室。同时,聘请高校专家成立质量工程建设专家组,负责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任务书审核、年度检查和评估验收。
2、设立专项经费。省财政质量工程中设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0年4月,省财政已累计投入经费3562万元,用于精品课程建设。
3、制定规章制度。省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制定印发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精品课程的立项程序、管理职责、经费使用和检查验收办法等,指导和约束高校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监督项目建设进程。
4、加强过程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严格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遴选产生。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书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作为年度检查和评估验收的依据。我省每年对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年度检查,精品课程负责人向所在高校报告年度进展情况,各高校向省教育厅报告本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1、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共享精品课程资源。我省将精品课程网站、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统筹利用,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建设,免费向高校广大师生开放。
2、依托网培中心平台,集中开展师资培训。自2007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启动“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以来,我省专门出台了配套经费政策和具体参训要求,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培训。截至目前,有45所高校派出教师参训,2007年参训人数80人;2008年参训人数379人;2009年参训人数646人;2010年上半年参训人数260人,累计获得优秀班级 21 次,优秀作业532份。
3、建立联盟平台,推进精品共建共享。2008年底,我省相继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委员会,将具有相同办学经历和相近办学定位的高校组织起来,开展校际合作。合作联盟将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批省级精品课程拿出来,由一所高校牵头,其它相同或相近课程的学校参与,对精品课程实行共建共享。共建精品课程的过程,既是培育教改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队伍、推广应用教学成果、惠及学生和社会的过程。共建共享带来的蝴蝶效应,加速了高校间的开放、交流、竞争与合作,加速了理论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的牵动作用。
三、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管理模式问题。根据国家质量工程管理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实行的是课程负责人制,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工作。而在学校日常课程教学任务的落实上,主要是各教研室主任,非精品课程负责人,由此出现的矛盾是课程管理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等问题。
2、课程的评价与考核问题。如何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的标准不科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效果到底如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对进行更加科学、有效和系统性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3、课程建设经费和条件问题。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课程教学录像全程上网,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制作录像就将花去很大一部分。加之,课程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出版教材等等,数量有限的建设经费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