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12-09-29      访问次数: 150

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我省积极组织省属高校开展培育、遴选、申报工作,共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名师6位、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1个,合计111项(含2008年1月之前单独申报的质量工程项目)。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08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制订下发了《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及建设项目指南,成立了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高等教育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质量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作了明确规定。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我省采取学校自愿申报、专家评审、质量工程领导小组通过的方法进行遴选,同时,我省从2008年正式启动实施了省级质量工程,整体涵盖6大类,即推进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进教学团队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推进精品课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水平;推进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氛围;推进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程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省级质量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国家级质量工程的申报和建设都有较大推动作用。

  二、成效和基本经验

  质量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建设的影响很大,我省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项目建设单位非常努力,基本完成预期目标,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我省质量工程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09年4月份,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对我省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做法作了重要批示,根据周济部长、陈希副部长的批示要求,原教育部副部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教学研究中心等先后三次到我省专题调研,对我省高校包括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多项改革举措予以充分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部》等多家媒体多次深度报道我省高校质量建设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建成分层分类、上下贯通、整体实施的质量工程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安徽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五种类型、五个主体”的新特点,即研究型大学(学科任务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导向型)、应用性大学(就业导向型)、高等职业院校(就业任务型)和继续教育院校(资源建设型)。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2008-2012年省级质量工程,对高校分层分类进行建设。2008年、2009年省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4亿元,重点建设了示范高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13大类198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同时,我们规定,各高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必须先获得校级质量工程资助。目前,国家、省、校上下贯通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通过省级质量工程的重点投入和建设,我省高校获得2009年中央财政资助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38项(含部属高校)、建设经费1.16亿元,带动高校投入省级质量工程配套建设经费和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约2亿元。

  我省质量工程建设在贯彻“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注重全覆盖。“质量工程”项目全面覆盖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覆盖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和行业厅局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覆盖了国家级质量工程的主要建设项目。二是注重分类指导。明确教学研究型大学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以示范高校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成人高等教育以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各类高校只有科学定位、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在“质量工程”项目竞争中胜出,获得经费和政策资助。三是注重整体性。改变过去高校单项申报、省教育厅分项遴选的传统模式,强调所有高校要紧扣办学定位、围绕发展战略,整体规划“质量工程”建设内容,整体申报、整体论证、整体验收,突出项目的整体功能,强调项目的建设成效,支持和引导高校做到“一校一策,一校一色”。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加强。

  质量工程针对部分本科高校高校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工作、弱化本科教育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强化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个理念,突出了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有力地引导和促使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教育,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

  质量工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教师队伍以及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抓住教学工作的重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各高等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习,召开教育思想研讨会、本科教学工作会、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工作会等,深刻领会质量工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结合学校实际,就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设立了专项资金,实施本校的质量工程, 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优质教学资源总量逐年增加。

  1.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涌现。全省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已覆盖11个学科门类,加上全省数千门校级精品课程,涵盖不同学科专业、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我省高校重要的优质公共学习资源。一些省级精品课程,除教育部要求的课程资源外,课程网站设立了BBS讨论区,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辅导答疑和师生学术探讨等均可依托网站开展,成为校内外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园地。

  2.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已初见成效,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现优势和特色。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

  3.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高校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我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34元,比2008年度5941元增加293元。更为重要的是,各高校以此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实践教学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研活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省高校近万名学生参与国家、省、高校三级数学建模等8类学科竞赛和6类高职技能大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作品、专利涌现,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SCI、EI期刊和重点期刊上发表,有的学生科技成果受到企业青睐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据统计,2008年国家级质量工程申报项目总数约一千项,参与申报的教职工约1万人次。很多高校和老师们都有切身体会,“填写项目申报书,是一次学习了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前沿思想的宝贵机遇,无论能否立项,以申报促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而项目的建设过程,既是培育教改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队伍、推广应用教学成果、惠及学生和社会的过程。质量工程带来的蝴蝶效应,加速了高校间的开放、交流、竞争与合作,加速了理论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的牵动作用。

  (五)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和对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省高等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组织申报国家级质量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启动实施了省级质量工程,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异同,促使我们对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思考,提高我们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高校的管理层的思考和讨论,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取得深层次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省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数量较少,在全国排名靠后。虽然受到安徽省地处中部、经济不够发达、高水平大学较少的客观条件影响,也还有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

  (一)高校重视程度还需提高。

  各校对质量工程的重视程度、项目实施程度、经费支持力度还不均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提交的省级质量工程总体规划来看,设计不够科学,未能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来统筹规划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待提高,个别院校尚未建立起校、省、国家三级的项目评审体系和制度,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一些院校尚未制订经费总体安排和分年度安排计划,影响了建设经费投入和项目建设质量。

  (二)学校动员宣传还需加强。

  质量工程实施的主体在学校,工作的基础在于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但个别院校发动面不够广,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大。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申报建设项目不够积极,在动员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上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一些高校在质量工程实施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争取更多高层次项目,集中校内资源,组织少数高水平教师参与,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和引导。

  (三)优质资源总量还需增加。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来看,目前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仍显不够,同时,也存在现有优质资源闲置、共享不够的现象,建设项目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学校分布面仍较小,项目总数量不高。

  (四)项目监控机制还需完善。

  一些建设项目被列为立项项目后,没有及时加强过程管理,导致项目建设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项目本身应有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效益。我省在组织申报、建设时,发现任有部分环节可以改进,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细化质量工程申报的方式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而“985”、“211”、普通研究型大学、普通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等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但质量工程目前采取的申报模式与科研项目申报类似,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学校在同一平台进行竞争申报。近年来,“211”高校、“985”高校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大踏步地发展,在师资结构、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条件方面,一般院校已经无法与之在同一层次竞争。然而,一般院校在本科教学层次,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社会面向上都占据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按照统一要求在同一层次上申报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方式略显粗放。建议采取将不同类型高校分开对待,分别设置申报立项指标、建设标准和管理方案,更突出建设项目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不同类型高校形成特色。

  (二)进一步加大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投入。

  由于教学改革难度大、见效慢,涉及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需要各级部门和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充足的建设经费是开展各类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前提和基本保障。现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虽然给予了较大的经费资助,但与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很多教学改革不够完全深入,因此建议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投入,扩大项目立项数量,加大资助的力度。

  (三)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

  1、开发质量工程管理软件系统,所有项目在系统中提供中期和结项报告,方便教育部进行建设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引导建设者走出“重申报、轻建设”误区。

  2、加大宣传,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以方便各项目负责人以及尚未申报成功的高校进行学习,互相取长补短,避免盲目建设,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辐射力,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

  3、督促各项目承担高校成立专门的质量工程建设与管理机构。通过督促各学校成立质量工程建设办公室,可以整合全校资源对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进行常规化动态管理。通过编印质量工程建设简报、开展建设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将全校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及时发布,既有利于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监督,也有利于促进项目之间相互学习,推广经验,将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利于将现有的“重申报,轻建设”现状扭转为“重申报,重建设、更重研究”。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体系的形成,提高了国家、省、校三级对教学建设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也调动了广大高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考虑到质量工程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已有的建设项目,并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