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访谈之院长篇】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卫华: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发布人:王燕 发布时间:2018-11-26 浏览次数:234 |
编者按:今年12月,我校将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各学院、各部门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动员,师生员工全面参与、积极配合,逐步形成“人人参与评建”的氛围。为此,评建办公室联合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审核评估系列访谈”活动。依据审核评估要点,借鉴已完成审核评估工作的兄弟院校接受专家访谈的经验,对学校领导、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进行深度访谈。近期完成了对各学院院长、师生代表的访谈,现将此次访谈内容予以分享,以助力各学院熟悉专家访谈内容,凝练各学院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成果、经验与特色,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强化“审核评估人人有责”的理念,进一步营造“人人参与评建”的氛围,推动学校审核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问:学院落实和响应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举措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二级建制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是加强党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生力军。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定位既有一般学院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必须坚持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根本指南。二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任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文件,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三是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提供具体的要求。 学院基于三个维度确定自己办学定位,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为此,学院将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中心,着力提升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托工科学科专业特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学科支撑教学,科研服务教学,不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生力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阵地作用。以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问:学院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则和具体实施方案? 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以来,始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几年来研究并构建与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统筹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还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了一套“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表现,重素质养成”的过程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问: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答: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二课堂主要是实践课堂,分为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实践课堂。学院努力强化实践课堂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同向同行,做好实践育人工作。 一是着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推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协同推进,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新农村等多层面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进新的教学基地建设。2017年5月,学院与安徽好人馆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学校首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2018年6月,学院党总支与神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通过实践课堂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围绕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或社会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与校团委联合组织开展校大学生辩论赛,思政课教师从出题、指导到点评全过程参与,把辩论赛变成实践课堂,通过辩论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热情和兴趣。学院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聚焦热点问题的小范围讨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探索解决互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参与并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组织安排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并参加学生社会实践队,把思政理论课堂带到劳动生产第一线,让学生在与社会现实的“亲密接触”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思政理论课的现实针对性。三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超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超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精品视频课程类、专题宣传片类、专家学者讲座类、红色影片类、重要文献评论类及思考题、自测题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师生多元互动、检查学习进度、自动实时评分等,实现了课外自主学习以及促进师生互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