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暑期“三下乡”】建筑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开启徽墨传承之旅
发布人:水婷婷  发布时间:2023-08-03   动态浏览次数:8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响应总书记号召,体现青年责任与担当, 建筑工程学院“春徽团队”于8月2日开展以徽墨为主题赴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了解徽墨的制作工艺和体会匠人的精神。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坐落在一间静谧的院落里,全国徽墨总产量的三分之二都出自这个寂寂无声的院落。作为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家国营墨厂之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沧海桑田,不改制墨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遍地墨香,古老的徽墨制作技艺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熠熠生辉。

图为车间师傅制作徽墨

 古旧的制作车间里,伴着阵阵墨香的是氤氲的热气、随处可见的墨饼和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和料间里熏黑的墙壁、看不出原色的开水瓶、满脸黑色汗水的和料工、制墨间里磨得光滑的长凳,以及渗透着墨色的木墩,处处都是手工制墨留下的岁月痕迹。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松烟窑

 徽墨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采松、造窑、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描金、漆色……一道道制作工序下来,那些曾经苍劲的松枝,早已化作一缕缕轻烟,和胶成型,成为一锭锭透着馨香的徽墨。说它辛苦,不仅仅是工序上的繁杂,还因为有些工序还需要大把的力气。当墨泥被放在墨墩上捶打时,墨工要用6磅重的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所以即便是在寒冬腊月,制作车间里汗流浃背的场景也十分常见。正如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练烟车间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些年,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在继承徽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继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这个院落的外面,黄山正烟雾缭绕、松柏苍翠,山上松、山下石,都因为这些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传统技艺,化为徽墨,成为人们心灵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合鸣的诗篇与歌声。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遗烙上新的烙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非遗人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这次的徽墨传承之旅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徽墨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制作工艺的精湛,也让各位同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信在持续的传承和创新中,徽墨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将继续发光发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体验和思考。

(文:程缘、章祺、罗杨雪;图:吴叶帆;审核:张礼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