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产业,促进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呈现新局面

发布者:高倩发布时间:2023-01-05浏览次数:273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2022年,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各学院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建设为契机,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打好制度组合拳,多措并举,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纵横向”协同共振模式,提升产学研合同额达亿元

2022年度签订横向科研合同近700项,合同额1亿横向经费创历史新高。学校以揭榜单位联合地方重点企业获批芜湖市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揭榜挂帅项目2;联合芜湖市重点企业,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为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行模式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推动院-校联动定期开展教师企业行,促进重点教师精准对接重点企业核心技术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精度。我校一直鼓励老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合作。2022年暑期以来,走访在芜企业100余家,签订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及挂牌8家,对接技术需求50余项,签订横向合同20余项,联合申报安徽省科技奖3项,本硕就业及人才需求40余家,联合申报纵向项目3项等。

经纪人+平台体系为根本,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推进委托专业成果转化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推介,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推进技术经纪人专业队伍建设,构建技术转移平台体系,通过经纪人+平台的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渠道,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赋权转化的成效。2022年,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审核,遴选出第一批技术经纪人17人,通过组织开展岗前培训、技术经纪人及全国技术经理人等专业培训,提升技术经纪人业务工作能力。此外,为充分发挥各类成果展示平台的效用,充分展示我校科研人员最新科研成果,通过与省内及长三角等地方政府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线上线下多形式组织对接,为教师与企业有效搭建合作桥梁,为我校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成果展示舞台,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的广度。2022年动员并组织科研人员及科研成果上羚羊平台,利用平台促成产学研合作多项;利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劵通用通兑平台促成产学研签订1,达成合作意向近10项;同时通过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等多网络平台渠道推广科研成果,拓展合作渠道。

一学院一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校政企合作桥头堡

立足一学院一中心建设,强化与省内及长三角等地方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沟通联络,聚焦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结合学院、学科优势,承建省内外技术转移分中心开展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与培训、基地与平台建设等产学研用服务,为产学研合作打好前站、建好堡垒。截至目前我校已与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地方技术转移中心,其中,纺织服装学院牵头与亳芜产业园共建 亳州孵化器 亳芜技术转移中心;电气工程学院牵头与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建 宿松孵化器 宿松技术转移中心;机械学院与化环学院共同牵头在宁国共建 宁国技术转移中心

“共创共享”模式为载体,共建科研、人才共享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创创新平台,强化联合开展科技任务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共创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企业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我校与奇瑞汽车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确定了“新能源技术、碳中和&新材料、数字化智能汽车、无人系统、轻量化、座舱电子软件、自动驾驶测试与仿真、光学&电机及控制”八大技术领域的合作。目前双方已就“智能座舱技术联合创新研究院”达成共建协议。科技处与合力叉车集团科技部门积极对接,寻找技术合作、课题申报、研发平台共建、奖项申报等工作的切入点。我校与安徽叉车集团签署第三轮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处组织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围绕合作课题与企业现场开展交流对接,多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科技创新工作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2022年度我校产学研项目经费的重大突破,彰显了我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闫淑萍;审核:凤权、王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