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章节、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相应章节内容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教学、自学、综述文献等))(500—1000字) 绪论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2. 熟悉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3.了解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主要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传播与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国初期,工业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目的要求】 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3.了解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的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 【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1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自然及自然观,自然观的基本类型,自然观的理论地位及科学方法论意义,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古代希腊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基本特征,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及自然观基本特征。 1.2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3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自然界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2.1现代自然科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2.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2.3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变化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3.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3.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3.3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问题与思考:1、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2、中西天人关系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模式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科学精神、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形成、科学创造中的逻辑方法、创立理论的思维方式。 2.熟悉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科学创造中的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3.了解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创立理论的语言、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创造性思维、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主要内容】 1.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1.1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涵义及性质,科学的本质属性,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1.2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3科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精神。 2.科学认识的形成 2.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学问题及其分类,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问题的选择,科学问题的条件和转换,科研选题(科研选题的意义、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模拟实验中模型方法的应用,观察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2.3科学假说的形成。假说的形成志科学问题的解答,经验定律型假说的形成方法,原理定律型假说的形成。 3.科学理论的创立 3.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3.2创立理论的语言。科学理论与科学语言,科学语言与科学理论的创立,科学语言的形式化——人工语言。 3.3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方法,非演绎方法, 3.4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创新思维。 4.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4.1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4.2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对应原则与检验蕴涵,确证,否证,判决性检验,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 5.科学理论的发展 5.1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理论的应用、调整和修改。 5.2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理论的可否证性,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科学的成长与进步。 5.3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范式与共同体,常规科学及其危机,科学革命与理论更替。 问题与思考:传统中医为何未走实验科学之路?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技术的体系和结构、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技术伦理、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 2.熟悉技术的构与和分类、技术的预测和评估、技术价值、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3.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国家创新体系,。 【主要内容】 1.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1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特征。 1.2技术的构与和分类。技术的构成,技术的分类。 1.3技术的体系和结构。技术的体系,技术的结构。 2.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2.1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技术方法的特点。 2.2技术的预测和评估。技术预测,技术评估的特点和程序。 2.3技术方案构思和设计。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技术方案的设计及其方法。 2.4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技术试验的特点和类型,实施技术方案的方法与程序。 3.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3.1技术价值。技术价值的概念及特点,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技术价值的特点及评述。 3.2技术伦理。技术伦理的概念与形成,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 3.3技术社会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 4.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 4.1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技术创新的由来,技术创新的本质,技术创新的分类及特点。 4.2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机制。 4.3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概念,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目的要求】 1.掌握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方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2.熟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的选择、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3.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主要内容】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1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 1.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1.3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2.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1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2.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过程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2.3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动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3.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3.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新的社会思潮,走向知识社会。 3.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化问题。 3.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的选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科学技术产、知识与创新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4.1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4.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4.3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 4.4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九、实践教学:详见《学时分配表》 十、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 | 学时 | | 绪论: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 2 |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4 | 第二章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 4 | 第三章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 4 |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 4 | 学时合计 | 18 | | 十一、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听课过程(20%)、课程论文1篇(40%);期考成绩(60%)。期考为闭卷考试、理论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