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完成第一届党代会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综合改革的深化之年,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着力抓好专业认证、学位点增列、“全创改”试点、教学审核评估、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等重点工作,努力打造内涵建设、校园建设两个升级版,为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重点完成以下十个方面任务:
一、抓好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促建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投入优先地位、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召开2017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对近期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全面启动2018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成立迎评促建领导组和工作组,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制定迎评工作方案,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促建工作。
2.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自评报告、预评估基础上,做好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准备工作,确保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扩大专业认证覆盖面,再遴选5-6个工科专业参加2018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进培养目标与教学资源的衔接与达成,推进所有工科类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根据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省本科专业评估的相关准备工作。
3.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学院建设,办好应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建好6个创新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教研组织,遴选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在创新创业普适性教育方面取得实效。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实施本科生创新性研究计划,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置换,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参加创新专利大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
4.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强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传统专业教学内容更新力度,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促进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专业融合,强化经管类、人文类专业工科背景,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推进新专业合格评估、优势专业综合评估,争创省内一流专业。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一本生源质量。
5.开创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新局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强化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发挥好本科生导师作用,构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6.全面推进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改革路线图,细化各项改革举措,在自主创新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并完善科研及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股份化改造等方面深入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改革成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探索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建立成果转化经纪人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在省属高校中形成示范。
7.深入推进各类科研项目和奖励申报。加强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立项增长30%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稳步增长、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增长50%以上。启动科技成果奖励培育项目,鼓励教师通过合作积极参与各类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校内科技奖评选,力争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稳步增长、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取得突破。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开设本科生牵头、教师指导的科研项目。
8.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实体建设。组建 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研究院。 创意产业研究院入驻芜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服装设计研究院、供应链创新研究院等相关科研实体正式运行。 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皖江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取得丰硕成果。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实体作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水平得到提升。
9.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发挥教师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作用,鼓励支持教师积极走进企业、走上社会,鼓励支持师生员工参与发明创造,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保持我校在省内高校领先优势。鼓励支持师生员工持有发明专利进行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鼓励支持师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强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芜湖市国家机器人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太赫兹产业园建设,加强与芜湖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合作,建立与企业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三、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10.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运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打造学科平台。注重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加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继续推进各类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围绕博士立项学科,启动特区学科建设,在学科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争创省内一流学科。
11.强化学科建设考核。建立学科建设年度评估和周期验收的奖惩机制,确保学科建设投入取得明显成效。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为抓手,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解决学科建设方向散、队伍弱、平台低、成果不突出问题。建设一批紧密衔接我省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点学科,使之成为学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12.加快学位点建设步伐。推进学位点增列工作,力争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取得突破,确保硕士学位点增列取得明显成果。加强学位点专项评估,完成所有学位点合格评估。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根据学位点整体布局和学位点建设水平,继续推进学位点动态调整,以及一级、二级硕士点结构调整。
1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新建一批优质生源基地,提高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研究生导师职责,推进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注重高端人才引育,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14.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拓展引进人才视野、类型和方式,年度博士引进人数30人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3-5名。启动并实施“中江学者计划”,加大面向海内外招聘人才力度,博士立项支撑学科引进二类人才3-4名,其他学科引进三类以上人才3-5名,博士立项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
15.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国家、省级各层次人才工程、人才支持计划相衔接。加大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企事业挂职锻炼、出国访学研修的考核力度,提高在职攻读博士待遇。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80人、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培训60余人。实施“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积极培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加大辅导员、管理人员培训进修力度,畅通学习、成长通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形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良好风气。
16.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建立高端人才特区,高薪招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奖,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调整优化职评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单独系列,鼓励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和奖励。鼓励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鼓励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7.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进编制核定工作,设立科研人员编制,创新人才编制管理,优化部门管理职能。用好编制周转池制度,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AB轨制。对绩效工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完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强化新进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建立新进人员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制度,并加强考核问效。根据国家和上级政策,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五、增强学风建设合力,推动学生创业就业
18.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学风建设协同机制,扩大菁英班的示范作用和辐射面。健全奖惩机制,力争学生考研录取率、参加学科竞赛率、就业率、创业率等明显提高,切实提高学风建设成效。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省级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气象。完善资助育人机制,推动助困育人双提升。
19.进一步推进创业学院建设。完善教育、训练、实践体系,汇聚地方、企业、校友资源,加强创业课程、创客实验室、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利用好地方青年创业园、创业合作企业等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汇聚更多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创业,扩大在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孵化方面成果,形成我校自身特色,争创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
20.深入推进就业指导服务。充分发挥皖南高校就业创业联盟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积极开拓新兴领域就业市场。精心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提升学校就业市场品牌形象。完善就业指导师资管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双网双平台双系统”就业信息化工作格局,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21.继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和科技型社团建设,力争2017年全校学生社团数量超过90个,创新创业社团和科技型社团比例达到50%。加强条件建设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第二、第三课堂作用,努力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造学团系统促进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办好大学生创客沙龙。
六、拓展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22.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办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2+2”、“3+2”项目出国学生比例。力争在欧洲拓展高水平合作院校2所左右。推进与国外高校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加快推进与国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海外高端人才校企共享机制,推进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23.积极拓展教师队伍国际视野。完成28名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14名外语教师赴英国专项培训、19名管理人员暑期赴美培训任务。鼓励教师利用科研经费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把国外研修成果应用于教学,逐步把参加国外访学研修作为评聘高级职称必要条件。
24.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办学。落实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联系,推进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赫兹领域开展合作办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落实与叉车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实效;深化与大富科技的全方位合作,重点在机器人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5.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培养方案。加强函授站点和自考助学点管理,力争新建2个自考助学点。加强校际、校企及校地合作,推进机器人等新技术领域从业人员培训,打造1-2个具有较好社会声誉及影响力的培训品牌项目。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智慧校园
26.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布局,接入下一代互联网(IPv6),完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升级服务器虚拟化平台,构建高性能计算与云服务平台。完成校本部和国际工程师学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7.加大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建立数据信息标准,统一身份认证,建立基础数据集成与交换中心,统一信息门户。集成现有应用系统,建立全业务覆盖的信息系统,基本实现门类齐全的、互联互通和安全稳定的信息化生态环境。
28.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微课程、慕课等先进教学模式,部分公共基础课试行在线学习、过程监督和在线考试。以人为本,面向服务,初步建立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移动智慧校园,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维度。
八、加强综合服务保障,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29.积极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完成一期建设用地交地工作和土地平整工作,完成与水电气等市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完成一期单体建设项目和道路、管网、桥梁、绿化的设计工作,完成一期建设项目的施工招标工作,确保国际工程师学院一期建设项目9月份开工。积极开展调研论证,科学确定国际工程师学院专业配置和管理运行模式。
30.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图书综合楼、教学实验楼C座、东区师生生活服务中心、教职工定向商品房交付使用,公共建筑完成搬迁。完成校园双回路供电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校园东区环形道路、桥梁建设,力争完成石家村拆迁地块配套道路、雨污管网及亮化工程。启动校园东大门设计和建设工作。
31.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能源保障和节能工作,完成校园LED路灯改造,做好校园节能监控平台维护和三期建设。完成校医院搬迁,打造男生3#标准化公寓示范楼。加强对校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监管,改善学生食堂、浴室、水房服务条件和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进一步理顺公共楼宇物业管理职能,提高服务保障质量,健全教学后勤保障体系。
32.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优化机动车行车路线和停车区域,限制机动车行车速度,加强摩托车、电瓶车和“五小”车辆管控,逐步做到人车分流,消除校内交通安全隐患。强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房屋违规出租经营等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开展违章搭建问题专项整治。发挥校园安防监控系统作用,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和管控,进一步创建平安校园。
33.实施民生民心工程。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和住房提租补贴。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离退休老同志权益,促进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关爱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健康和生活。支持工会、共青团开展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师生员工业余生活,增强群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进“一院一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浓厚文化育人氛围。
九、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提升财资管理水平
34.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科目测算,推进预算绩效考评。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投入产出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行网上报销,完善项目库建设,提高科研报销窗口服务质量。强化财务审核,加强“三公”经费和劳务费管理。建立经济合同法律审查制度,严格经济合同标准规范。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货币资金管控,规范银校合作行为,强化关键岗位制约,切实防范资金风险。
3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资产处置、资产出租出借相关工作,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和绩效评估工作。做好2017年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等各类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做好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项目招标工作,着力提高采购工作的规范程度和服务水平。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6.继续推进审计监督。坚持依法审计、强化绩效理念、推进审计转型,做好预算执行审计、专项经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跟踪审计,开展对徽科置业、安普后勤、科技开发部等经营实体年度财务审计,推进科研项目审计,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推进审计结果运用,强化审计问题整改。
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37.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以《 章程》为基础,以高校综合改革、“全创改”试点方案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制度废改立和创新工作,重点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释放创新活力和工作动力。深入推进二级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和完善二级单位改革发展目标责任书制度。
38.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院教授委员会和校院两级教代会在改革发展的作用,支持各级学术组织、群团组织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建立落实重大事项听证制度、风险评估制度。深入推进校务公开、 ,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39.加强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四个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巡视整改成果。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强化对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重大事项督查督办,深入推进作风与效能建设。贯彻执行新《准则》、新《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三十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篱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引导教职员工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最大限度保护和调整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