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2020年行政工作要点

发布人:赵昕  发布时间:2020-03-10   动态浏览次数:369

学校行政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事业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学科专业同谋划、同部署、同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从严管理为保障,加快博士立项单位建设步伐,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一、主要目标

教育教学:2-3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通过审核,4-6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项目15-20个;新工科建设、高级别教学成果奖、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较大提升。

学科学位: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实现年度目标;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力争1个学科进入B档,3-5个学科进入C档;建立导师考核及动态管理机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科技创新:国家级项目立项25项,科研到账总经费超过11200万元;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明显,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高级别学术会议、“三类高质量论文”等明显增长。

师资队伍:全年引进博士研究生80人以上;“中江学者”特聘教授稳步实施;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明显提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

就业创业: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0%,创新创业率明显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二、重点工作

在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做好各类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学校议事规则和办事规程。强化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作用,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学校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和方式。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实。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推进人事制度管理改革。落实学校机构调整与改革实施方案,统筹做好组建和成立学院内设机构调整和资源调配工作。创新人才编制管理,优化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配置,强化职责考核。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绩效工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二级单位绩效分配自主权,突出绩效分配与博士立项单位建设挂钩。落实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制度,完善年度考核,加大考核结果运用。

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认真总结规划实施经验。对标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和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科学谋划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升规划工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功能。强化任务指标制订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健全规划评估考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学校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落实。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加大一流课程(金课)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力度。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深化“课堂新态”建设,完善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落实新进教师助课、助教制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形成机制。开展“双基”达标及示范建设,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考核评价,培育遴选示范基层教学组织2-3个。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教学类建设。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积极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拓展通识类课程,提升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

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系统推进“六卓越一拔尖”2.0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新工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价及成果总结,构建新工科工程实训新体系,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的“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确保1个专业通过进校考察,2-3个专业自评报告通过审核,4-5个专业申请获得受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适度设置社会需求大的新兴专业或方向。依据专业建设国家标准,强化条件和资源保障,并扎实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学院建设,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力争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指导交流服务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积极探索“教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新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三)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大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力度,重点支持博士立项和支撑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强化创新,注重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强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健全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学科对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的支撑作用,对创新链、产业链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强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促建工作,力争1个学科进入B档,3-5个学科进入C档,为博士立项单位建设提供支撑。

持续优化学位点结构。实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全力推进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学位授予点专项评估工作,加大拟新增学位授予点培育力度,开展2018年新增专业硕士点校内预评估工作。坚持需求导向,继续推进学位点动态调整,优化学位点结构。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拓展“优质生源基地”,提升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考核及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研究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研究,继续资助研究生创新项目,提升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加大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力度,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继续做好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工作。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加强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强化申报过程跟踪指导,调动发挥学院能动性,有效提升申报质量。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5项及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数保持稳定增长,国家级重点项目实现质和量的提升。拓宽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申报渠道,力争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1200万元。

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全面推进科研平台培育和申报工作,力争获批省部级平台1-2个。提升科研平台原始创新能力。结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支持力度并开展年度考核。加快依托高端装备先进感知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特色省部级科研人才团队1-2个。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依托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发挥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主动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做好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的培育和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8-10项。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和区域特色的新型智库1-2个。

(五)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博士引才育人作用,拓宽引进渠道,创新招聘方式,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优化学校引才育才环境。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结合博士立项单位建设需要,全职引进博士研究生80人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6-10人;积极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有效利用各类平台、特色岗位和人才项目,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和稳定工作。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开展优秀人才招聘工作。稳步实施“中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和讲座教授计划。

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持续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家、省级各层次人才工程、人才支持计划相衔接,通过在职攻读博士、企事业挂职锻炼、在职访学进修等形式加大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年选派出国(境)外访学研修培训70余人,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80人。持续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展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工作。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考核和负面清单制度,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队伍诚信管理机制和教师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严肃整治学术不端、师德失范行为,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规范教职工校外兼职行为,强化教师执教能力,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组织开展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教师节表彰活动,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规范评优、评先工作,注重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范,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六)合力推进学生管理,提升学风建设质量

持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继续办好菁英班和应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新路径。推进主题班会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完善听会评会制度。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办好易班,培育优秀学生网络工作室。推进“宿舍新态”建设,营造以学习为导向的宿舍生态环境。加强劳动教育,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实践岗位,扩大勤工助学规模,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弘扬传统美德。强化学生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推进智慧资助,强化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推进学院心理晤谈室建设。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高质量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深入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对学院开拓就业市场、承办校园招聘活动的指导,引导学院主导举办行业组团招聘会,探索建立专业教师开拓行业就业市场的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机构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学院建设,继续开办创业意识培训班、创业模拟实训班,开发创业实践类培训课程。完善创业项目库和创投资源库建设,搭建创业项目与创投机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继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创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校地共青团合作办学和专项培训模式,推进学生骨干培养系统化、课程化。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社团活动场所条件,继续办好社团精英训练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广泛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七)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继续推进本科生“2+2”“3+2”中外合作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际合作项目1-2项;推进与国(境)外高校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加快推进与国(境)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新增留学生硕士招生专业1-2个,实现留学生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拓展学生赴国(境)外研修和交流项目,实现交流规模稳中有升。

全面提升社会合作水平。加强校地战略合作,签署新一轮校市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与鸠江区、镜湖区、繁昌县等相关区县具体合作事项;深化校企紧密合作,通过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嵌入式实验室以及高层次人才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拓展校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校友多维合作,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校友资源优势,实现学校和校友企业共赢。认真做好定点帮扶、面向采购工作。

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质量。与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函授站教学评估工作,完善函授站设立与撤销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函授站助学点布局,新建地市站点2-3个,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

(八)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教职工获得感

稳步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完成一期二标段工程竣工验收,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完成待建地块新增学生公寓楼的立项、设计及开工前置工作。完成一期学习中心、图文信息中心、实训中心南北楼、创业孵化中心等室内装饰装修与设施设备采购安装工作。做好一期范围内校园物业服务、餐饮供应等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完成一期范围内智慧校园系统建设任务。完成国际工程师学院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设计与一期范围内的建设工作。完成相关学院的搬迁工作,确保首批学生如期入驻。建立和完善两校区运行和保障机制。做好学生一食堂、二食堂改造的科学论证工作。

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信息点布局,推动学生宿舍网改造。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合共享信息资源,丰富网上办事内容,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能力。通过“互联网+教育”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和教育的双向有效对接,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等过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更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强化校园环境安全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校园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健全完善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校园警务室建设,深化“警校联动”研判会商机制。完善校园停车收费管理,更新和完善校园交通设施,规划校内行车道以及机动车、电动车、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建设智慧校园人员管控系统。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加强实验室、食堂、交通和危化品等安全管理。切实做好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提升师生员工生活品质。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和住房提租补贴,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落实离退休老同志待遇,落实教职工福利待遇,做好困难教职工慰问帮扶工作,继续推进“教工之家”和“阳光家园”建设,充实后勤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提升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

(九)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强化防范风险能力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扩大学院财务管理自主权和财力承担范围。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健全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坚持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教学、科研日常运行,重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加快新一轮银校合作捐赠项目立项建设,增强多渠道筹集资源能力,实现博士单位立项建设方案中的年度办学经费目标。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网上报销系统,简化报销审批程序。

规范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加强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科学调配资源,规范落实资产出租出借与资产处置工作。强化学校公用房和周转房的规范管理,健全使用及退出机制,提高学校住房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实验室管理与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完善低值易耗品采购、领用审批制度,着力提高采购工作的规范和服务水平。

推进审计监督和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实现审计领域、对象和时间过程全覆盖。加强审计整改,强化结果运用,汇总梳理2019年各项审计工作,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整改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落实省教育厅和芜湖市疫情防控要求,扎实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并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做好信息摸排、校园管理、线上教学、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物资保障等工作。制定并完善2020年春季开学预案,落实错峰开学错峰返校要求,做好开学准备。积极稳妥做好线下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