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深做实“三全六专”育人实践,引导学生在与劳模对话中“正”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学”起来、“勤”起来,7月16日,人文学院“鸠兹逐光”劳模访谈团队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聆听劳模故事,感悟劳模精神。
雷锋精神心永存,助人为乐情常在
“我要把好事做到人生的最后一刻,然后再让自己最后发一次光。”姚光明指着墙上的遗体捐赠协议书对团队成员说。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芜湖市劳动模范”、“首届慈善大使”、“芜湖市十大平民英雄”等荣誉称号的退伍老兵姚光明,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做好事、行善事,用义行善举实践着“我的偶像是雷锋”的人生格言,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姚光明退伍后在当地创办了粮油加工厂和综合养殖场,只要是残疾人或者特困户,到他这里加工粮油全部免费;常年为贫困老人提供过冬衣物、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资金,捐款数额总计30余万元。谈起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期盼,姚光明饱含深情地说道:“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投身于基层建设,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脚踏实地干实事,扎根基层得民心
“年轻人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基层;深入社区、了解群众,认真听听群众内心的想法,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实事。”电话那端,“安徽省劳动模范”朱治民对团队成员殷切嘱托。
在访谈过程中,朱治民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带领三山区群众创办禽业协会的经历,延长了家禽养殖产业链,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随着“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兴起,朱治民多次带领三山区蔬菜种植大户赴山东省寿光市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引进蔬菜种植新型技术和专业人才,既为当地农户传授了技术,又为农户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务工挣钱提供了便利,更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团队成员在访谈中得知,朱治民几十年来扎根基层,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仍然深耕在基层一线,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劳动模范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要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通过本次采访活动,人文学院“鸠兹逐光”劳模访谈团队对于如何弘扬劳模精神、继承劳模精神有了新的体会。队长行管211蔡志毅同学表示,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伟大事业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来实现,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要真正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勤学苦练、深入钻研,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接下来,团队将持续与劳模对话,促进劳模精神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文:周瑾、利昕云;图:周瑾、蔡志毅;审核:刘一、王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