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现有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和法学3个本科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有:
一、一条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起“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健全人格,提升素质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同时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两个抓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一支数量适度、素质优良、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发挥引导作用
如: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由3部分组成:专任教师(15名)、校内兼职教师(5名)和校外兼职教师(4名)。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60%;有博士4名、硕士7名,学士3名,硕士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3%。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大学,他们在学科上基本涵盖了行政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领域,与此同时又分别受到不同学校学术传统氛围的熏陶,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且在知识结构上,他们的学科背景包括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本专业的教学,有利于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一支以中青年教学骨干为中心、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
此外,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内聘请了5名具有工科背景的兼职教师讲授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校外聘请了政府机关(芜湖市行政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芜湖盛力制动有限公司)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实习教学顾问及实验实习教学指导教师。
再如社会工作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 人;有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学术骨干3人。
法学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在读博士 1人,硕士6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另有兼职教师3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1人曾连续获得13届校级教学优秀奖。
(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发挥推力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突破过去单纯讲授课本知识的思路框架,而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每年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注意对教材的及时更换和内容的及时更新,在保证课程基本理论构架基础上,及时增加新的内容,保证学科理论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知识的梯度结构和衔接关系,在遵循先行安排基础性和理论性课程,后继技术性和核心主干课程的原则下,考察并借鉴部分名校的设计经验,同时,围绕专业方向,在保证主干课程的前提下,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了目前由跨学科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如行政管理专业形成了“行政学类课程系列”、“管理学类课程系列”、“政治学类课程系列”、“经济学与法学类课程系列”、“实践技能类课程系列”。
再如社会工作专业合理确定各模块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反映社会工作学科前沿及与其它学科交叉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加强与芜湖市政府、芜湖市民政局、司法局等单位的协作。目前已正式签订协议并建立的实践基地有:芜湖市民政局、芜湖市行政服务中心、芜湖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芜湖市弋江区锦坤园社区、芜湖市西洋里社区、芜湖市海南渡社区、芜湖市镜湖区弋矶山老年公寓、
心理咨询室等,此外还有一些未签约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机构中,有超过80%的机构以签约形式体现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行政管理专业配有专门实验室,有50台高端计算机及专用服务器供本专业学生使用。目前已建设7个实习基地,包括:芜湖市人社局、民政局、芜湖市行政服务中心、芜湖市团市委、芜湖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芜湖盛力制动有限公司。
学院还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电子政务》(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注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性,并体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另外,实验教师为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性,编写了相应的实验讲义。
三、三个结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
(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指导作用
根据教育部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和主要课程的规定,结合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及我校的实际,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现已形成了以“五个系列”为支撑、以“二个方向”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特色。
“五个系列”,即 “行政学类课程系列”、“管理学类课程系列”、“政治学类课程系列”、“经济学与法学类课程系列”、“实践技能类课程系列”, “二个方向”,即“企业行政管理”和“电子政务”。
2005年,行政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0%,2006年为92%,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
2009届学生考研录取率为9.8%、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2%;2010届学生考研录取率为10.6%、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1%;2011届学生考研录取率为7.6%、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
在
第二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9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08年的第三届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常雯、蔡贤洁两位同学作为我校四名参赛代表之一,分别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金奖和铜奖;在第四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两项作品获一等奖,三项作品获二等奖,两项作品获三等奖,杨冉、丁昕两位同学获 “十佳科技之星”荣誉称号。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赛区中黄凯等十名同学的作品获得安徽赛区一等奖,并被安徽省推荐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
社会工作专业近五年考取研究生学生90余人,分布全国各大名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成绩喜人。如2010年社工09级彭梅等同学的作品《地球来客》荣获首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三等奖。在2010年在安徽省第五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中,社工09级张想获安徽省职业规划之星银奖。
(二)结合科学研究,发挥引领作用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课程优化与整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积极申报各级别的教研项目。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重点期刊14篇,CSSCI 25篇,获各级科研成果奖5项;出版著作、教材、指导书6部。
2012年12年,由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组主要成员参与,依托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管理学视角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08jyxm069)和
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教学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2年由课程组成员主持的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和
重点教研项目均获得立项。2012年由课程组成员主持的
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获得立项。共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5篇。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学术界》、《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人文杂志》、《江苏高教》、《社会工作》、《中国校医》、《中国学校卫生》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 20多篇。主持四类以上课题20多项。
法学专业围绕知识产权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主持、参与各类课题多项。
(三)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2008年9月,行政管理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2009年11月,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行政管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电子政务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2011年8月,行政管理专业被评为
特色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
2008年,社会心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个案社会工作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