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与成长——数理与金融学院海外学子的逐梦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4-23
发布人:
王燕
浏览量:
311

2022年4月底,2018级金融工程(中外合作)的四名学子即将结束他们在底特律大学的学习。在底特律大学文理教育学院的两年学习中,四名同学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中外182的任宬君荣获经济学奖,中外181汪澜和任宬君获得金钥匙奖,中外182的郭振羽和中外181的杨志诚获得院长奖。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分为两段的,一半是在国内的积极进取、永不言弃,一半是在国外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

从“合群”到“合己”

任宬君,来自安徽阜阳的阳光男孩,2018年9月背上行囊来到 的时候,是懵懂的,认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合群”,他担任班级班长,认真学习,参加各类活动,努力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但是,他也是睿智的,最初上大学时就确定了要出国读两年大学,在看到有的同学开始犹豫纠结时,他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求学方向。2020年6月,在刚刚经历了疫情在家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身边很多人劝他就像其他同学一样安稳度过大学,但是在和父母再三商量之后,他还是认为自己学习金融专业需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对未来明晰的规划,让他勇敢地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成长过程需要“合己”。他说,四年的时光,每一步都踏在了成长的节拍上,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学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过程,是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的从“合群”到“合己”的蜕变。今后他将继续自己在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生求学之路,相信可以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从“畏难”到“担当”

汪澜是18级选择出国求学的唯一女生,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独自前往异国他乡求学,无疑是一次勇敢的抉择。起初,她在学习方面一时间无法适应国外的全英文教学,难以跟上国外的学习节奏;在生活方面不适应国内外的饮食差异,一系列的不适应令她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她努力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在学习上逐渐化被动为主动,在生活上学会快速适应新环境,同时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回首这段过程,她从开始的“畏难”到现在的敢于“担当”,正印证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从“小白”到“行家”

郭振羽,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学科竞赛优秀奖项,但这些成就并非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接触学术论文创作时,他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处下手,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勉强完成一篇论文。既然发现了自己的薄弱之处,他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对学术论文创作一窍不通的“小白”成长为一名对学术论文创作有清晰思路和框架的“行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的学习能力,还拓宽了他的视野,更能深入地感受专业知识的魅力。 

 

从“孤独”到“独处”

杨志诚,活泼开朗的他向来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习惯于亲朋好友的陪伴,而这段留学经历却让他对“孤独”有了深刻的体会。初到国外的他,由于语言沟通的不便、地域文化的差异,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独处”。从一开始心中油然而生的“孤独”到现在的习惯于“独处”,他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开始制定每日的独处计划,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业和生活。正是这段经历使他领悟到“孤独”的真谛:利用“独处”去静心思考,化“孤独”为前进的力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路漫漫长远,四年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重要的阶段,我们数理与金融学院每位学子秉承"究理求真,刚毅坚卓"院训在求学中乘风向上、成才成长、展翅飞翔,努力实现青春理想。  

  

(文:陈小曼、胡洁;图:任宬君、汪澜、郭振羽、杨志诚;审核:周毅仁、王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