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赵明在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24-04-29 浏览次数: 352

近日,我校赵明老师与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熊亮斌副教授合作,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在链霉菌中引入天然染料靛蓝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通过生物元器件优化和发酵调控,实现靛蓝的高水平生产。相关成果以“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System in Streptomyces for Economical and High-Level Production of the Natural Blue Pigment Indigoidine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并被合成生物产业机构生辉SynBio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9H8mVWZdVZhidfSbGdNRA)。 为该论文第一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赵明老师为论文第一作者。


靛蓝是目前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也是应用于纺织印染行业最古老的染料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靛蓝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的植物浸泡到近现代的化学合成,并逐步进入生物合成时期。靛蓝主要由L-谷氨酰胺经靛蓝合成酶缩合反应合成,靛蓝合成酶 IndC 大部分来源于链霉菌属。然而,链霉菌代谢开关在不同代谢阶段存在时空差异,因此全面优化其生产力是一个挑战,这使得链霉菌难以生产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学品。因此,大部分研究人员选择在异源宿主如大肠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等中过表达 IndC,以实现靛蓝的高水平生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外源启动子元器件挖掘,优化σhrdB 在不同代谢阶段过表达,从而实现对靛蓝合成路径持续强化调控。结果发现,工程菌株在初级代谢阶段的靛蓝产量显著提升并在次生代谢阶段持续高水平生产靛蓝。最终,通过放大发酵优化,靛蓝产量在发酵罐中达到46.27 g/L,达到了微生物合成靛蓝的最高水平为链霉菌细胞工厂生产靛蓝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3c05696


(文/:赵明;审核:葛飞;编辑:潘真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