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在我院虚拟仿真中心,清华大学张翀教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罗建泉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线上作学术报告。两位教授的报告题目分别为“高通量微生物育种工程:从装备创新到数据学习”、“研究生怎么做好研究?”。参加报告会的有学院党政领导,我院研究生和部分相关专业的教师。会议由院长薛正莲主持。
张翀教授结合目前菌种研发周期长、大多数品种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未来绿色生物制造“按需定制”、“高效柔性”的发展需求情况。介绍了近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微生物基因型-表型高通量关联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通过在硬件方面,基于超高通量液滴微流控和代谢物荧光传感技术,开发微生物表型并行表征装备,实现微生物生长、生产与生产表型的高通量、自动化测试和构建。在软件方面,利用全基因组CRISPR混合文库筛选、核酸序列深度突变扫描等基因型功能深度挖掘技术获取的大规模基因型-表型关联数据,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数据驱动的生物系统设计。张教授的团队利用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为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构建提供全新的范式。
罗建泉教授的报告从研究生的初心和使命、研究生成长轨迹-入门篇、训练篇、突破篇四个方面讲述研究生怎么做好研究,其中主要介绍从搜集和查询文献、读文献、积累科研idea、计划实验、做实验到数据总结和作图、写论文、改论文和投稿整个科研流程及相关经验,最后简单讲述如何写好学位论文。
两位教授结合自身科研以及教书育人的经历,深入浅出分享了科研和教学经验,让我们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薛正莲表示,青年教师要学习两位教授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中积累治学精神、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各位导师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教师职业发展,更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张翀: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育部工业生物催化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PI,常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亚洲生物技术青年科学家奖(Young Asian Biotechnologist Prize)、伦世仪发酵工程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荣誉和奖励。致力于面向微生物智能制造,开展高通量基因型—表型关联原创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包括微生物工业表型高通量表征与连续进化,全基因组规模基因型功能深度挖掘,微生物工业表型高通量表征于筛选装备等。
在Nature Chemical Biolgoy,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 Research,Metabolic Engineering,ACS Synthetic Biology,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00篇,h-index 23。担任Journal of Bioscience Bioengineering,BMC Biotechnology 等期刊编委,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生物育种分会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合成生物技术分会委员,为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40余个国内外期刊审稿。所持有的专利中有4项通过授权实施许可实现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持制定5项微生物育种共性技术国家标准。
罗建泉:2010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获法国贡比涅技术大学过程工业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2至2014年在丹麦技术大学生物过程工程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2月获中科院人才引进计划,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现任绿色生化过程研究部主任。任多年来从事分离膜材料制备及其在水处理、食品加工、生物炼制、酶固定化等领域的应用。在Adv. Funct. Mater.、J. Membr. Sci.、Chem. Eng. J.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4篇高被引),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98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项(授权18项),PCT澳大利亚专利2项(已授权),Web of Science他引近4000次,H-index 39。获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膜科技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任中国膜工业协会医药生物用膜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青委会执行委员、北京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国际水协会膜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分会理事、《膜科学与技术》编委和《J. Membr. Sci.》青年编委。(文/图:潘真清;审核:薛正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