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首页 青春快讯 |
【三下乡NO8】长渠如歌·高山是碑--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对话太行山上的“愚公”们 |
发布时间: 2021-07-09 浏览次数: 185 |
60年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三十万林州人民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挖出了全长70.6公里“人工天河”。7月3日至5日, 青年学生们用手工碎石块、用推车拉土方、用扁担挑石块,体验劳动实践教育;参观学习红旗渠纪念馆,与文物交流、与信仰对话;对话太行山上的“愚公”们,感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将其筑牢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上个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个春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教育是一堂生动的实践体验课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7月3日, “红旗渠”专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来到红旗渠精神营地,用手工碎石块、用推车拉土方、用扁担挑石块,体验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苦,用劳动实践贯彻劳动教育,在行动中体验修渠过程、体悟红旗渠精神。 实践团队成员严焱体验后说道“我们用钎和锤凿的石头没有当初修渠的那么大、我们用小推车运的石头也没有修渠时的多、我们扁担上挑的石头也没有修渠时那么重,我们凿、运、挑时走的路也远比修渠时平坦,但是我们却经常感受到身体的劳累,不敢想象当年的三十万林州人民是如何在十年内修建了这么一条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实践团队成员段文表示,这次的实践体验用一种强烈的对比让大家知道了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让林州人民将山河重安排、使大地换新颜。 探访红旗渠纪念馆——与文物交流、和信仰对话 红旗渠纪念馆,是红旗渠精神传播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为了加深对红旗渠了解,7月4日, “红旗渠”专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与文物交流、和信仰对话。 实践团队成员韩旭分享学习感悟“让我深受震撼的是,我看到一组图片的细节,讲述的林州人民白天凿红旗渠,晚上还会一起看毛主席的著作,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他们虽然物质上极为匮乏,但是正式这种理论武装了头脑,让他们有更坚定的信念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 实践团队成员李倩云表示“看到这些文物,锤子、单薄的棉衣、目睹上面一道道凿痕,甚至有些铁质锤子已经被打破了边角,能感受到的是林州人民不会等、不怕难的奋斗精神。” 重走红旗渠——跨时空对话太行山上的“愚公”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7月5日, “红旗渠”专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走近红旗渠,跟随先辈足迹、重走修渠路,穿过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等一个个堪称人工奇迹的宏伟工程,跨时空对话60年前太行山上的“愚公”们。 实践团队成员李登伸表示“我是一名在校青年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走过红旗渠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走的些许劳累,但是一想到三十多万的林州人民用十年时间修建的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尤其是走过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等人工工程,就觉得肃然起敬,感慨于他们磅礴的力量和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些“愚公”们用行动,开辟了林州人民的幸福,与他们对话,我深感荣幸!”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旗渠”专项实践团队旨在从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往事、红旗渠与地方文化的、红旗渠的意义等多方面对红旗渠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将作品转化为包含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纪念馆、青年洞等旅游项目的专项红色精神文化产品,力求用青年的力量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带到更多公众面前。 (文:梁康杰、孙霞; 图:段文;审核:杨善祥、蔡金平)
|
Copyright 2016.10 团委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师生活动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