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资料
发布时间:
2010-06-07
体育理论资料
第一章 体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为生存而在同自然界进行的斗争中, 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以及其它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 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 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 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 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 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 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 容。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 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 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 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 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 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 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 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 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球”。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 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 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 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 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 的“体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 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 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 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 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抱自 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主义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
第二节 体育的功能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体育如果不 具备自身固有的特点,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功能。但是,如果体育功能不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 、所利用,则它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发挥并产生效益。千百年来,体育所以能得到不断发展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人们的重视,正是人们对体育的功能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随 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体育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和发挥,并更好地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体育的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培养竞争意识功能、经济功能和交往功能等方面 。
一、教育功能
体育具有教育的功能,亦是其是最本质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出现体育的萌芽时期起,体育就 一直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流传下来,至今现代竞技体育中的跑、跳、投等项目仍留下了原始 社会教育的痕迹。现代体育教育已不仅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 ,而且还需要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要。体育的教育功能也不只限于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在更高、更快、 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下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 这也是一种教育。在群众锻炼中无论从完善身体机能、改善身心健康或促进人际交往、培养 顽强精神等方面都含有教育的作用。如果把上述功能置于人的社会化培养体系之中,体育的 实质就是个体为求社会生存的教育,是为谋取社会生计的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教 育,是为创造未来生命的教育。基于这一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终身 教育”作为其主要的奋斗方向。具体地说,即在体育的施教过程中,通过身体锻炼及适应能 力的培养,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以便为青少年的就业谋生及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做 好准备。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保存自己,创造文化,延续文明及继续生命。在竞技体育和群 众体育中也无不显示出体育的教育功能。 二、健身娱乐功能 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已为大家公认。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防病治病、调节 生活,以享受自然界的乐趣。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对人体的健康就有了更 高的要求,不能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事实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大批不健康的人 ,如肥胖、酗酒、过度紧张等等,他们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自己、增进健康。
体育的重要目标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发展,它是一种利用身体 锻炼去完善自身的活动过程。人体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合理而科学的 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其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引起神经肌肉的活动。而神经 肌肉的有效活动,既可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其它有关器官的良好功能,又会引起多重反应 。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有热心于身体娱乐活动的兴趣和情绪。 现代文明社会在时间、财力和营养方面,为人类的身体娱乐活动提供越来越优越的条件。体 育的健康娱乐功能在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培养竞争意识功能
体育运动中的竟技体育,其一个突出特点是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旦扩大到世界舞台上, 就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国际比赛的胜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荣辱和民族的形象,在人民的思 想感情上会产生强烈反响。
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大到与自然竞争,小到与对手竞争,无一不是在竞争 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无论是参观还是参赛,运动场无疑是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 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场所。许多哲学家(如斯宾塞等人)早就把运动场当作是社会 的一个缩影,运动场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依据迁移原则,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 的良好品性和行为变化,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社会所认同、接纳的因素。同 运动场上必有胜负一样,在其他社会活动中也有得意之时和失意之处。光荣的胜利者固然值 得敬佩,好的输家同样也受人尊敬。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绝不仅仅是运 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应具备。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运动场是培养人 们具有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皋旦是一位教育家而不是竞 技家,他曾以极大的热情在法国宣传和提倡英国的竞技体育制度。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的奠基人,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把体育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 样一段话:“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提高 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 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尊重为基础的。”可见,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发展到今天 ,并对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对于人类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竞 技体育通过运用竞技运动中的某些内容和因素,通过以夺取金牌为手段,而最终达到教育人 类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目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夺取金牌。
四、经济功能 经济学界以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在对生产力进行价值评 估时,人的素质又成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 道德素质三个方面。但就某种意义上来讲,身体素质作为诸素质的物质基础,对生产力的提 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体育对发展社会经济的功能,是由体育的健身作用决定的。因为它在发展身体素 质,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保持和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因此,在 体力投资方面所做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它以劳动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消费品。当前,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采取多种途径追求体育经济效益。对于 体育界来说,首先要改变体育仅是福利事业的思想,要树立体育也是产业的观念。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基本是靠国家拨款,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例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一 个关系着群众的健康,一个关系着国家民族的荣辱,都重要,本应都发展,但因资金不足, 很难真正达到协调发展。若是将体育事业纳入产业运作,则二者的发展就有了广泛前途。作 为产业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健身、观赏、娱乐等综合性特殊消费品。在大型比赛中出售比赛的 电视转播权、发行纪念币、发行体育彩票、组织门票收入、广告费、印刷宣传品等。在日常 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举办热门项目的比赛和娱乐体育、发展体育旅游、举 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训练班、开设体育咨询站等,从中都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体育与市场正不断地接轨,近几年出现了过渡的形式,如“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企业赞助 、公司集团办运动队等。在过渡中已出现了劳务市场、体育健康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咨询市 场等。这表明体育转入市场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这几年我国举办的足球甲A、甲B联 赛,篮球、排球的俱乐部全国比赛,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龙舟赛,风筝赛等,都表明我国 在挖掘体育经济功能的潜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育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了道 路。
五、交往功能
依据社会学观点,由于传统的教育、宣传舆论及民族习惯等,人们的社会心理总要和他们生 活的环节取得一致与平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心理失调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从体 育独具的活动性与竞争性特点来分析,由可变因素而产生的感性刺激,既可使人失却心理平 衡,又能积极调节各种不同心理状态。一场激烈的体育比赛可以牵动亿万人的心,观众出自 民族、国家、地区的尊严与自信,往往把胜负看得至关重要。在瞬息万变的竞赛过程中,人 们的感情变化为其它任何社会活动所不及。例如,我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在连续取得五连冠 的几年中,全国人民无不为他们的胜利而热情洋溢。国家号召“以女排精神搞四化”。又如 ,1999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参加第3届世界杯比赛时,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精湛的球艺赢得 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接见中国女足载誉归来时,江泽民说:“你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 ,奋发图强的民族志气和同心同德、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志气志气和精神是宝贵 的财富,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发扬光大”。可见,优秀运动员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感人精神, 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当然体育运动也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引起逆向的感情冲 动。因此,为了避免社会感情负作用的发生,体育运动竞赛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教育是 十分重要的。
体育本身具有的动态特点,这就决定人们需要冲破“闭关自导”的生活方式。在体育活动中 ,只有通过体育交往才能达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物质的、精神的、能量的互相影响,达 到人际关系中的认识、信任、支持等。实践证明,个体在置身社会群体之中时,共同产生的 运动欲望就会成为改善人们相互关系的纽带。在国内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全国性体 育盛会上),更能促进运动员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友谊和团结,激发各族人民对祖国 炽热的爱。
体育具有超越世界上语言和社会的障碍的特点,可以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人 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运动竞赛和体育交往发展国际友好关系,发挥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在某 些时候体育已经成为外交活动的先行手段,在促进国际交往方面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为生存而在同自然界进行的斗争中, 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以及其它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 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 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 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 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 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 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 容。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 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 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 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 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 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 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 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 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球”。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 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 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 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 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 的“体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 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 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 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 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抱自 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主义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
第二节 体育的功能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体育如果不 具备自身固有的特点,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功能。但是,如果体育功能不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 、所利用,则它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发挥并产生效益。千百年来,体育所以能得到不断发展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人们的重视,正是人们对体育的功能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随 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体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体育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和发挥,并更好地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体育的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培养竞争意识功能、经济功能和交往功能等方面 。
一、教育功能
体育具有教育的功能,亦是其是最本质的功能。从原始社会出现体育的萌芽时期起,体育就 一直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流传下来,至今现代竞技体育中的跑、跳、投等项目仍留下了原始 社会教育的痕迹。现代体育教育已不仅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 ,而且还需要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要。体育的教育功能也不只限于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在更高、更快、 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下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 这也是一种教育。在群众锻炼中无论从完善身体机能、改善身心健康或促进人际交往、培养 顽强精神等方面都含有教育的作用。如果把上述功能置于人的社会化培养体系之中,体育的 实质就是个体为求社会生存的教育,是为谋取社会生计的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教 育,是为创造未来生命的教育。基于这一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终身 教育”作为其主要的奋斗方向。具体地说,即在体育的施教过程中,通过身体锻炼及适应能 力的培养,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以便为青少年的就业谋生及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做 好准备。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保存自己,创造文化,延续文明及继续生命。在竞技体育和群 众体育中也无不显示出体育的教育功能。 二、健身娱乐功能 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已为大家公认。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防病治病、调节 生活,以享受自然界的乐趣。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对人体的健康就有了更 高的要求,不能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事实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大批不健康的人 ,如肥胖、酗酒、过度紧张等等,他们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自己、增进健康。
体育的重要目标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发展,它是一种利用身体 锻炼去完善自身的活动过程。人体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合理而科学的 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其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引起神经肌肉的活动。而神经 肌肉的有效活动,既可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其它有关器官的良好功能,又会引起多重反应 。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有热心于身体娱乐活动的兴趣和情绪。 现代文明社会在时间、财力和营养方面,为人类的身体娱乐活动提供越来越优越的条件。体 育的健康娱乐功能在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培养竞争意识功能
体育运动中的竟技体育,其一个突出特点是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旦扩大到世界舞台上, 就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国际比赛的胜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荣辱和民族的形象,在人民的思 想感情上会产生强烈反响。
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大到与自然竞争,小到与对手竞争,无一不是在竞争 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无论是参观还是参赛,运动场无疑是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 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场所。许多哲学家(如斯宾塞等人)早就把运动场当作是社会 的一个缩影,运动场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依据迁移原则,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 的良好品性和行为变化,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社会所认同、接纳的因素。同 运动场上必有胜负一样,在其他社会活动中也有得意之时和失意之处。光荣的胜利者固然值 得敬佩,好的输家同样也受人尊敬。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绝不仅仅是运 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应具备。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运动场是培养人 们具有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皋旦是一位教育家而不是竞 技家,他曾以极大的热情在法国宣传和提倡英国的竞技体育制度。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的奠基人,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把体育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 样一段话:“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提高 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 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尊重为基础的。”可见,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发展到今天 ,并对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对于人类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竞 技体育通过运用竞技运动中的某些内容和因素,通过以夺取金牌为手段,而最终达到教育人 类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目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夺取金牌。
四、经济功能 经济学界以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在对生产力进行价值评 估时,人的素质又成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 道德素质三个方面。但就某种意义上来讲,身体素质作为诸素质的物质基础,对生产力的提 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体育对发展社会经济的功能,是由体育的健身作用决定的。因为它在发展身体素 质,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保持和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因此,在 体力投资方面所做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它以劳动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消费品。当前,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采取多种途径追求体育经济效益。对于 体育界来说,首先要改变体育仅是福利事业的思想,要树立体育也是产业的观念。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基本是靠国家拨款,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例如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一 个关系着群众的健康,一个关系着国家民族的荣辱,都重要,本应都发展,但因资金不足, 很难真正达到协调发展。若是将体育事业纳入产业运作,则二者的发展就有了广泛前途。作 为产业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健身、观赏、娱乐等综合性特殊消费品。在大型比赛中出售比赛的 电视转播权、发行纪念币、发行体育彩票、组织门票收入、广告费、印刷宣传品等。在日常 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举办热门项目的比赛和娱乐体育、发展体育旅游、举 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训练班、开设体育咨询站等,从中都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体育与市场正不断地接轨,近几年出现了过渡的形式,如“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企业赞助 、公司集团办运动队等。在过渡中已出现了劳务市场、体育健康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咨询市 场等。这表明体育转入市场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这几年我国举办的足球甲A、甲B联 赛,篮球、排球的俱乐部全国比赛,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龙舟赛,风筝赛等,都表明我国 在挖掘体育经济功能的潜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育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了道 路。
五、交往功能
依据社会学观点,由于传统的教育、宣传舆论及民族习惯等,人们的社会心理总要和他们生 活的环节取得一致与平衡,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心理失调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从体 育独具的活动性与竞争性特点来分析,由可变因素而产生的感性刺激,既可使人失却心理平 衡,又能积极调节各种不同心理状态。一场激烈的体育比赛可以牵动亿万人的心,观众出自 民族、国家、地区的尊严与自信,往往把胜负看得至关重要。在瞬息万变的竞赛过程中,人 们的感情变化为其它任何社会活动所不及。例如,我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在连续取得五连冠 的几年中,全国人民无不为他们的胜利而热情洋溢。国家号召“以女排精神搞四化”。又如 ,1999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参加第3届世界杯比赛时,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精湛的球艺赢得 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接见中国女足载誉归来时,江泽民说:“你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 ,奋发图强的民族志气和同心同德、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志气志气和精神是宝贵 的财富,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发扬光大”。可见,优秀运动员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感人精神, 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当然体育运动也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引起逆向的感情冲 动。因此,为了避免社会感情负作用的发生,体育运动竞赛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教育是 十分重要的。
体育本身具有的动态特点,这就决定人们需要冲破“闭关自导”的生活方式。在体育活动中 ,只有通过体育交往才能达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物质的、精神的、能量的互相影响,达 到人际关系中的认识、信任、支持等。实践证明,个体在置身社会群体之中时,共同产生的 运动欲望就会成为改善人们相互关系的纽带。在国内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全国性体 育盛会上),更能促进运动员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友谊和团结,激发各族人民对祖国 炽热的爱。
体育具有超越世界上语言和社会的障碍的特点,可以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人 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运动竞赛和体育交往发展国际友好关系,发挥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在某 些时候体育已经成为外交活动的先行手段,在促进国际交往方面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三章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第一节 人体发展几个时期的特点
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要进行科学的锻炼身体,首先就必须了解人体的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劳动对 人体发展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就产生了体育,希望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从人体的特点来看,人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例如,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 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展,血液的阻力与推力,呼气与吸气,体热的产生与散发,细胞的增生与死亡等,都表现出人体对立与统一的法则。
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停止 了,人的生命也随之而停止。因为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使体内积累生活物质和能量,而异化作用,则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 的,而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因此,生命在于有节律的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一生是由弱小到强盛,由强盛到衰老,由衰老到死亡的自然规律发展的过程。因此,现 在我们学习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就在于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人体发育的几个时期的特点
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不停顿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开 始生长较快,后来减慢,然后逐步稳定,而由稳定又逐渐衰退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有两次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以身高体重的发育为例,一次发生在由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 年内,称第一次高峰期。出生后的第二年增长速度略低于第一年,但这时生长发育增长的绝对值仍然很大。以后增长速度继续下降,乃至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到青春发育期,又 出现了第二次高峰。17岁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因此,科学和实践证明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反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它不同的生理特征。
1.儿童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是同化作用占优势,身体各组织器官不断生长发育,使人从幼年发育到 青年。
在身体形态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骨骼的发育快于肌肉,所以表现为人体各生长指数(身高、上 下肢长、手长、足长等)的增长领先于围、宽度指数(胸围、臂围等)。身高与体重相比较,身高增长领先于体重。因此,在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骨增长快,软骨组织较多,骨组织内 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多,骨松质多,骨密质少,故骨富有弹性,但坚固性能差。由于骨的硬度小,韧性大,所以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
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在长度上,肌纤维细长,横切面积小,肌肉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盐 减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
在内脏功能上,心肌纤维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脏收缩力弱,心率快,收缩压低,每搏 每分钟输出量比青年人小,植物性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较浅,频率较快,肺活量小,肺通气量绝对值也较小。肝肾、肠、胃的功能也较弱。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 中,神经细胞工作能力较青年人弱,易疲劳,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故疲劳易消除。
身体形态发育中具有性别的差异,9岁前男女孩这种差异不明显,9~10岁后女孩的各项 发育指标高于男孩,但在14~16岁,男孩各项指标又超过女孩,以后这个差距继续保持。
2.青年时期
青年是少年几中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青年人血气方刚,思 想活跃,精神饱满,记忆力强,可谓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生理特点是:
青年人的骨骼系统生长迅速,故身高增加明显。随着身高的增长,肌肉也越来越丰满,体重 也在不断增加。到青年后期,身高体重逐渐趋向稳定,这时体态、体型发展平衡,显示出一种出的活力。而体力多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下降。
青年期是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力量增大的时期。据有关测定表明,18岁时的有关身体指标 均值是:肌肉的增长率占体重的442%;其握力男青年为44kg,女青年约为32kg;纵跳弹力男青年为405cm,女青年为34cm;背力男青年为125kg,女青 年为85kg。男青年的肌肉力量一直发育到30岁才达高峰,女青年由于体重增加,弹跳能力有所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发育,青年人的心脏功能渐趋成熟和健全,心、肺、肝、胃、肾的 功能均比少年期增强,如心肺收缩力增强,容量明显增大,几乎达到血管容量的3倍,为机体进行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奠定了基础。拟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青年的机能测试 的平均值男青年脉搏为752次/mm。收缩压为1183mmHg。舒张压为741mmHg,肺活量为4124ml。女青年脉搏为775次/min。收缩压为107 8mmHg,舒张压为692mmHg,肺活量为2871ml。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透入血液或淋巴,借助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全身,对机体的新 陈代谢、生长发育及保持体内酸碱平衡等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青春期各种腺体生长迅速,导致性机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子喉结突出,发音低沉变粗,体毛出现;女子嗓 音尖细,出现体毛,乳房隆起,臀部宽大,肢体柔软丰满等。
大脑发育臻于完善,人脑的重量已和成年人相近。随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丰富,神经元的联 系更加复杂化,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联系神经IB纤维活动的数量大增,左半球的语言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迅速增强,从而提高了青年人的自调和自控能力。在 青春后期,由于大脑质量的改变,人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一个大的飞跃。
3.中年时期
中年时期,是生理上的成熟期,心理上的稳定期,也是人体生命中由盛趋衰的转折期。
进入中年以后,骨密质降低,脆性增加,骨质增生和骨关节病等容易发生;肌肉的强度逐渐 减弱,心肌和骨骼肌开始减退;约在50岁左右,皮肤上可出现斑痕等老化标志;由于皮下脂肪减少,会出现皱纹,头皮脱落和头发变白等衰老体征。
心脏在成年后的搏击量随年龄的增长从每年1%的速度直线下降,主动脉内膜40岁以上厚 达025mm,50岁后继续增厚。由于动脉壁弹性降低,因而容易产生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
肺功能在20岁时为1005,在60岁时下降到75%,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一般从30 岁起呈线性下降,20~80岁之间的动脉血氧下降10%~15%。这使得中年人的呼吸功能低于青年人,也是中年人的体力不如青年人的重要原因。
消化和代谢功能在中年期开始下降,基础代谢在30岁后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 随年龄的增长,热量的需要和代谢率日益减少。如中年期仍保持青年人的食量,吃得好,活动量又小,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这是中年人发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易患 肠胃病。
就肾功能来讲,40岁前肾血流量一般保持正常,以后每10年减少10%。
年过40岁后,脑组织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的含量及其转运率逐渐下降,神经 细胞的数目开始减少,脑组织开始萎缩。重量开始减轻。神经活动比较稳定,对情绪性刺激不象年青时期那样激烈,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工作效率。记忆力有轻度减退, 但思维能力强,特别是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所以中年期是承上启下大有作为的时期。
在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中,还有一个更年期。一般认为,女性的更年期多发生在45~55 岁之间,男性的更年期多在55~65岁之间。在更年期,人的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眩晕、心悸、脾气怪癖固执、自以为是、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4.老年时期
我国中华医学会1982年提出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并提出老年的分期意见:45~5 9岁的老年前期,60岁~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经过种种测定,决定将人生年龄重新划分如下:凡44岁以下者为青年人(过去是35岁以下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者称为长寿老人。
人在进入老年时期后,有机体的机能在缓慢地衰退。随年龄的增加,心肌的功能逐渐减弱。 心脏的退化的开始时间在45岁左右,到65岁时心搏输出量与25岁相比要减少40%,70岁的老人中血管硬化者约占60%,有冠状动脉硬化者约占36%。由于血管壁增厚, 动脉硬化,老人的血压常常增高。代偿功能减弱,容易产生功能不全。
老年人的呼吸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由于肺泡隔膜的消失,肺泡的数目减少,剩 余的肺泡变大,使肺泡和细支气管扩张。由于呼吸肌、膈肌和韧带的萎缩,肺和气管弹性下降,呼吸功能降低,肺活量下降,80岁的老人的肺活量只有20岁的一半。其它的肾、胃 、肠的功能也都在衰退且容易发生病变。
骨骼系统也都在发生变化。如关节腔变窄;无机物含量高,骨骼的弹性、韧性差,骨组织变 松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变差,如身体承担的运动负荷不当、容易使肌肉纤维和韧带破裂。
脑细胞和脑组织的重量相应减少,触觉和本应感觉的灵敏性、听觉和视觉的敏锐性均在减退 ,致使向中枢纽神经传导的信号减少,导致脑力劳动功能降低,老年人只能胜任节奏较慢的活动和轻微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发展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体质的强弱是可以控制 的。事实证明,人体的发展和变化,可以向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在不利的条件下,就会削弱人体的结构和机能,导致早衰;在有利的条件下,就能增强体质,健康长寿。我们了解人 体生长发育及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有效地来促进身体的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反射可分为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两类。非 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下部。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的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而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 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例如打乒乓球时,在接发球的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对方发球的姿势、击球部位、声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转和落台地点相继出现,所有的刺激,由相应的感受器接受后并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 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接球者对发过来的球得到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好球还是坏球,是怎样旋转的球,用什么方法把球击过去等。 再如竞技体操运动时的肌肉收缩性质,有动力性成分,也有静力性成分。既要建立各对抗肌中枢之间兴奋和抑制交替活动的动力定型;又要建立它们之间处于同一神经过程的动力定型 ,且按动作技能组合安排的需要,神经过程的高低强弱与接替,均需按规定节奏进行。因此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下运动中枢可因训练而形成的全新的协调关系,有时需加强或保持低级 中枢的交互抑制,有时又需要改造它们。由此可知,体育锻炼是机体的每一种非条件反射都可能与各种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而建立起相应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的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达到提神健脑之功能。
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在体育活动时,由于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增强和代谢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 量,及时满足机体各部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如在激烈运动时,运动员每搏输出量要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钟向全身输送血液可高达35000ml。 这就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降低和限制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积。由于血液循环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从而又促使心脏 从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如心脏运动性肥大,使心脏面积比一般人大10%以上;心肌发达,收缩力强,一般人每搏只能输出血液113ml,而优秀运动员每搏输出 量可高达200ml;心容量大,心力贮备高,据测试一般人约为765~785ml,而运动员可达1015~1027ml;窦性心率徐缓,一般人约为70~80次/min,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约为50~60次/min,优秀运动员为36~40次/min。同时心脏的调节机能也大为提高,主要表现在: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以适应运动的需要;在进行激烈运动的过程中,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结束后能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三、改善呼吸功能
体育活动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甚大。体内的一切活动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 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借助于不停地呼吸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呼吸肌增强,肺增气量提高,每分钟可达80~100l或更多,长跑者为 180~200l;肺活量增大,一般的男子为3000~3500ml,女子为2500~3000ml,而锻炼者为4000~5000ml;氧利用率提高,如正常人在安静时 利用率为25%,在较剧烈运动时可达65%,比安静时提高26倍。在剧烈运动时,足部血流量增加3倍,而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因此,毛细血管与细胞间的氧分压增加更 多,而氧气供应率可以比安静时高出9倍以上,氧利用率可接近100%;安静时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一般人约18次。而锻炼有素者只有12次左右。以上这些都充分证明体育锻 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充分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四、促进骨骼、肌肉结实有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管状骨变粗,骨密质加厚,骨小 梁排列密集,骨结节粗隆增大等。如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骨密质可增厚15~8mm。所有这些变化均赋于骨骼坚固密实,抗压性强等特性。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工作加强, 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通过锻炼,臂围、腿围等,男子中增长4cm以上,女子可增长06cm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体重的50%以上,而不锻炼 者这种比率只占35%~40%。因此,体育锻炼能使肌肉更加结实有力,并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一、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列宁也曾说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些精辟的论述都 充分说明体质强壮、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 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反之,就会有如我国古代医书《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的不良情绪而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它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 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故具有炼意志、调感情之功效。
体育锻炼多属室外运动,故它能把人们带进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在那阳光灿烂、空气新鲜的 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无穷乐趣。这一切更使人们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总之,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只有按照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坚持不懈 地去进行科学锻炼,方能达到上述之目的。
第四章 体质与健康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人们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能增强体质、充实生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全面了解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 的各种因素等。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运用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1982年8月、我国体育科 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划定的体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发达水平。即体格、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和身体组成成 份。
(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例如,脉搏、血压、 肺活量等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标。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走、 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即人体感知能力、智力、个性、意志等。
(5)适应能力。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阶段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阶段的体质水平。总之,体质是指精神状态、身体发育、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以及能适应各种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 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概念。因此,一个体质好的人,应当表现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斗志旺盛、精力充沛、体魄健全、筋骨强壮、对疾病和各种自然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并 能在劳动、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胜任工作。
一个人的体质好坏,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在 进行测定和评价体质的实际水平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的特点,以及的多指标性质。
二、健康的概念
对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当今 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明确提出:“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 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完美的状态。”1978年9月世界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 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 态。”
第二节 体质与健康的评价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
体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很多,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主要测试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指标:
反映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胸围三项。通过这三项的测试,可以反映 骨骼、肌肉的发育以及营养和呼吸功能状况。
2.生理机能指标: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主要通过脉搏、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反映心血 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
当前,我国大学生测定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时,主要选择代表速度素质和快速奔跑能力的6 0m跑,代表下肢、肩部和腰腹力量协调素质及跳跃能力的立定跳远,代表上肢力量和攀登能力的引体向上或屈臂悬垂,代表女生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分钟快速仰卧起坐,代表持久 能力反映人体心肺功能的男生1000m跑和女生的800m跑,还有400m跑或50m ×3往返跑,以及代表柔韧素质的站立体前屈等。
4.心理指标:
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二、健康的评价指标:
要订出一个一般的健康指标,就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差异。 一般说来,人体的健康指标是由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三方面因素构成。
1.身体健康:
衡量身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疾病、无须治疗;
(2)身体的发育正常;
(3)有良好的生活节律,食欲、睡眠好;
(4)体态、脸色好,有精神;
(5)能很好的进行日常活动、消除疲劳快。 2.精神的健康
这包括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与其基本价值观仿相一致,觉得生活充实有意义,对美和善的向往 ,能精力充沛地履行各种职能,完成各种任务,而且能从中发现并享受乐趣,感到自身的价值,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3.社会的健康
能够融洽地愉快地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如朋友、邻居、同学、恋人等,在社会各领域的 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应具备以下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份紧张;
(2)处中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感冒等一般性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背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皮肤有弹性,肌肉丰满,走路轻松。
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害,而且包括身体、精神方面能迅速完 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三、体质与健康的综合评估方法
1981年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 康卡片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健全体质、健康卡片并促进了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调查和综合评估方法的研究。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卡片
学校 班级 姓名
性别 城乡 民族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年龄 未 (已)婚
重要病史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1.脉搏 次/30秒 次/分。
2.收缩压 毫米汞柱。
3.舒张压(变音) 毫米汞柱。
4.舒张压(消音) 毫米汞柱。
5.肺活量① ② ③ 最大值 毫升。
6.身高 厘米。 7.坐高 厘米。
8.体重 公斤。 9.胸围 厘米。
10.肩宽 厘米。 11.骨盆宽 厘米。
12.50m跑 秒。 13.立定跳远 厘米。
14.引体向上 次。 15.斜身引体 次。
16.仰卧起坐 次/分。
17立位体前屈 厘米。
1850m×8往返跑 分 秒 。
19.800m跑 分 秒。
20.1000m跑 分 秒。
21. 22. 23. 。
第三节 影响体质和健康的因素
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高级产物,在其体质发育发展过程中,既受先天条件的影响,但又不可 忽视生活环境、体育锻炼等后天因素对完善人体所发挥的作用。
一、先天因素的影响
所谓遗传,就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 过程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后代,亦是指亲代的性状在其后代体现的现象。其遗传方式,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多基因遗传,它们均以染色体作为基因的载体,并由基因携带遗 传信息向后代传递。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体质的强弱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建造自身的时候,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外,还要在胚胎发育时摄取环境中的许多物 质,造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如体态、体重、体质,甚至影响人们的性格、智力和功能等方面,同时,还携带有许多隐性的或显性的疾病。
遗传因素对人体健康和寿命均有影响,其中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遗传疾病而言。由于遗传 在人类的病理或生理性状中占有一定比重,故不但能影响或决定机体的反应性,而且还能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遗传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的终生,也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在家庭、伦理、道德、法制和医疗康复等方面,都会成为社会的很大难题。许多先进国家,提倡科学婚姻,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提倡适龄婚配,适龄、适时生育。用法制来管理 婚姻和生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民族为了世代繁衍,并获得健康美好生活而采用的有效措施。
二、后天因素的影响
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能够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条件。 在后天的环境条件下,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诸如生态环境、劳动条件、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卫生和体育锻炼等。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因素是指人类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因素,诸如阳光、空气、水等基本条件,气候与季 节的影响以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有的为人的生存与体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有的可能起危害作用。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社会因素,它包括人类社会为之提供的衣、食、住、 行等物质条件,其中,饮食营养状况是影响体质强弱的基本社会因素。同样,医疗措施、心理调节及其它与生活有关的社会因素,也均对人的体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 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有效地增强体质,还必须适当地从事体力劳动,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调节生活内容,减少精神压力,排除情绪干扰,提高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中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能使神 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的供应,转移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从而消除疲劳,清醒头脑,敏捷思维。体育锻炼也能提高人体循环、呼吸和运动系统的功能。如增大每搏输出量, 能较快地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锻炼后恢复也较快;能增大肺通气量,提高供氧能力;经常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生长,骨横径增粗,骨髓腔增大,骨密质增厚,骨重量增 加,能使肌纤维变粗,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体育锻炼还可推迟人体衰老等。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 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指出:“故智者 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善怒而安居,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久视。”显然,人们早已知道生活习惯、规律、意识等与健康有关。
近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死因普查的情况已和西方发达国家接近。特别是排列在 前3位死因中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多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部残死因中占447%。有关专家提出克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3)生活有规律,定期检查身体;
(4)营养适当,防止肥胖;
(5)不吸烟、不酗酒;
(6)家庭和谐,适应环境;
(7)与人为善,自尊自重;
(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生活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体育锻炼这三大影响因素的综合表现,最终反应在人体 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上。由于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一方面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信息的交换,维持体内外平衡。另一方面,机体自身也在完成一系列生 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循侵袭、免疫的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等等,并严格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殖。
第一节 人体发展几个时期的特点
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要进行科学的锻炼身体,首先就必须了解人体的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劳动对 人体发展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就产生了体育,希望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从人体的特点来看,人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例如,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 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展,血液的阻力与推力,呼气与吸气,体热的产生与散发,细胞的增生与死亡等,都表现出人体对立与统一的法则。
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停止 了,人的生命也随之而停止。因为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使体内积累生活物质和能量,而异化作用,则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 的,而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因此,生命在于有节律的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一生是由弱小到强盛,由强盛到衰老,由衰老到死亡的自然规律发展的过程。因此,现 在我们学习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就在于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人体发育的几个时期的特点
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不停顿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开 始生长较快,后来减慢,然后逐步稳定,而由稳定又逐渐衰退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有两次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以身高体重的发育为例,一次发生在由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 年内,称第一次高峰期。出生后的第二年增长速度略低于第一年,但这时生长发育增长的绝对值仍然很大。以后增长速度继续下降,乃至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到青春发育期,又 出现了第二次高峰。17岁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因此,科学和实践证明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反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它不同的生理特征。
1.儿童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是同化作用占优势,身体各组织器官不断生长发育,使人从幼年发育到 青年。
在身体形态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骨骼的发育快于肌肉,所以表现为人体各生长指数(身高、上 下肢长、手长、足长等)的增长领先于围、宽度指数(胸围、臂围等)。身高与体重相比较,身高增长领先于体重。因此,在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骨增长快,软骨组织较多,骨组织内 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多,骨松质多,骨密质少,故骨富有弹性,但坚固性能差。由于骨的硬度小,韧性大,所以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
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在长度上,肌纤维细长,横切面积小,肌肉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盐 减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
在内脏功能上,心肌纤维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脏收缩力弱,心率快,收缩压低,每搏 每分钟输出量比青年人小,植物性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较浅,频率较快,肺活量小,肺通气量绝对值也较小。肝肾、肠、胃的功能也较弱。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 中,神经细胞工作能力较青年人弱,易疲劳,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故疲劳易消除。
身体形态发育中具有性别的差异,9岁前男女孩这种差异不明显,9~10岁后女孩的各项 发育指标高于男孩,但在14~16岁,男孩各项指标又超过女孩,以后这个差距继续保持。
2.青年时期
青年是少年几中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青年人血气方刚,思 想活跃,精神饱满,记忆力强,可谓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生理特点是:
青年人的骨骼系统生长迅速,故身高增加明显。随着身高的增长,肌肉也越来越丰满,体重 也在不断增加。到青年后期,身高体重逐渐趋向稳定,这时体态、体型发展平衡,显示出一种出的活力。而体力多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以后逐渐下降。
青年期是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力量增大的时期。据有关测定表明,18岁时的有关身体指标 均值是:肌肉的增长率占体重的442%;其握力男青年为44kg,女青年约为32kg;纵跳弹力男青年为405cm,女青年为34cm;背力男青年为125kg,女青 年为85kg。男青年的肌肉力量一直发育到30岁才达高峰,女青年由于体重增加,弹跳能力有所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发育,青年人的心脏功能渐趋成熟和健全,心、肺、肝、胃、肾的 功能均比少年期增强,如心肺收缩力增强,容量明显增大,几乎达到血管容量的3倍,为机体进行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奠定了基础。拟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青年的机能测试 的平均值男青年脉搏为752次/mm。收缩压为1183mmHg。舒张压为741mmHg,肺活量为4124ml。女青年脉搏为775次/min。收缩压为107 8mmHg,舒张压为692mmHg,肺活量为2871ml。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透入血液或淋巴,借助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全身,对机体的新 陈代谢、生长发育及保持体内酸碱平衡等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青春期各种腺体生长迅速,导致性机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子喉结突出,发音低沉变粗,体毛出现;女子嗓 音尖细,出现体毛,乳房隆起,臀部宽大,肢体柔软丰满等。
大脑发育臻于完善,人脑的重量已和成年人相近。随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丰富,神经元的联 系更加复杂化,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数量急剧增加,尤其是联系神经IB纤维活动的数量大增,左半球的语言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迅速增强,从而提高了青年人的自调和自控能力。在 青春后期,由于大脑质量的改变,人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一个大的飞跃。
3.中年时期
中年时期,是生理上的成熟期,心理上的稳定期,也是人体生命中由盛趋衰的转折期。
进入中年以后,骨密质降低,脆性增加,骨质增生和骨关节病等容易发生;肌肉的强度逐渐 减弱,心肌和骨骼肌开始减退;约在50岁左右,皮肤上可出现斑痕等老化标志;由于皮下脂肪减少,会出现皱纹,头皮脱落和头发变白等衰老体征。
心脏在成年后的搏击量随年龄的增长从每年1%的速度直线下降,主动脉内膜40岁以上厚 达025mm,50岁后继续增厚。由于动脉壁弹性降低,因而容易产生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
肺功能在20岁时为1005,在60岁时下降到75%,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一般从30 岁起呈线性下降,20~80岁之间的动脉血氧下降10%~15%。这使得中年人的呼吸功能低于青年人,也是中年人的体力不如青年人的重要原因。
消化和代谢功能在中年期开始下降,基础代谢在30岁后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 随年龄的增长,热量的需要和代谢率日益减少。如中年期仍保持青年人的食量,吃得好,活动量又小,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这是中年人发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易患 肠胃病。
就肾功能来讲,40岁前肾血流量一般保持正常,以后每10年减少10%。
年过40岁后,脑组织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的含量及其转运率逐渐下降,神经 细胞的数目开始减少,脑组织开始萎缩。重量开始减轻。神经活动比较稳定,对情绪性刺激不象年青时期那样激烈,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工作效率。记忆力有轻度减退, 但思维能力强,特别是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所以中年期是承上启下大有作为的时期。
在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中,还有一个更年期。一般认为,女性的更年期多发生在45~55 岁之间,男性的更年期多在55~65岁之间。在更年期,人的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眩晕、心悸、脾气怪癖固执、自以为是、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4.老年时期
我国中华医学会1982年提出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并提出老年的分期意见:45~5 9岁的老年前期,60岁~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经过种种测定,决定将人生年龄重新划分如下:凡44岁以下者为青年人(过去是35岁以下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者称为长寿老人。
人在进入老年时期后,有机体的机能在缓慢地衰退。随年龄的增加,心肌的功能逐渐减弱。 心脏的退化的开始时间在45岁左右,到65岁时心搏输出量与25岁相比要减少40%,70岁的老人中血管硬化者约占60%,有冠状动脉硬化者约占36%。由于血管壁增厚, 动脉硬化,老人的血压常常增高。代偿功能减弱,容易产生功能不全。
老年人的呼吸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由于肺泡隔膜的消失,肺泡的数目减少,剩 余的肺泡变大,使肺泡和细支气管扩张。由于呼吸肌、膈肌和韧带的萎缩,肺和气管弹性下降,呼吸功能降低,肺活量下降,80岁的老人的肺活量只有20岁的一半。其它的肾、胃 、肠的功能也都在衰退且容易发生病变。
骨骼系统也都在发生变化。如关节腔变窄;无机物含量高,骨骼的弹性、韧性差,骨组织变 松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变差,如身体承担的运动负荷不当、容易使肌肉纤维和韧带破裂。
脑细胞和脑组织的重量相应减少,触觉和本应感觉的灵敏性、听觉和视觉的敏锐性均在减退 ,致使向中枢纽神经传导的信号减少,导致脑力劳动功能降低,老年人只能胜任节奏较慢的活动和轻微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发展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体质的强弱是可以控制 的。事实证明,人体的发展和变化,可以向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在不利的条件下,就会削弱人体的结构和机能,导致早衰;在有利的条件下,就能增强体质,健康长寿。我们了解人 体生长发育及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有效地来促进身体的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反射可分为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两类。非 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下部。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的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而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 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例如打乒乓球时,在接发球的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对方发球的姿势、击球部位、声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转和落台地点相继出现,所有的刺激,由相应的感受器接受后并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 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接球者对发过来的球得到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好球还是坏球,是怎样旋转的球,用什么方法把球击过去等。 再如竞技体操运动时的肌肉收缩性质,有动力性成分,也有静力性成分。既要建立各对抗肌中枢之间兴奋和抑制交替活动的动力定型;又要建立它们之间处于同一神经过程的动力定型 ,且按动作技能组合安排的需要,神经过程的高低强弱与接替,均需按规定节奏进行。因此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下运动中枢可因训练而形成的全新的协调关系,有时需加强或保持低级 中枢的交互抑制,有时又需要改造它们。由此可知,体育锻炼是机体的每一种非条件反射都可能与各种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而建立起相应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的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达到提神健脑之功能。
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在体育活动时,由于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增强和代谢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 量,及时满足机体各部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如在激烈运动时,运动员每搏输出量要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钟向全身输送血液可高达35000ml。 这就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降低和限制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积。由于血液循环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从而又促使心脏 从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如心脏运动性肥大,使心脏面积比一般人大10%以上;心肌发达,收缩力强,一般人每搏只能输出血液113ml,而优秀运动员每搏输出 量可高达200ml;心容量大,心力贮备高,据测试一般人约为765~785ml,而运动员可达1015~1027ml;窦性心率徐缓,一般人约为70~80次/min,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约为50~60次/min,优秀运动员为36~40次/min。同时心脏的调节机能也大为提高,主要表现在: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以适应运动的需要;在进行激烈运动的过程中,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结束后能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三、改善呼吸功能
体育活动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甚大。体内的一切活动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 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借助于不停地呼吸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呼吸肌增强,肺增气量提高,每分钟可达80~100l或更多,长跑者为 180~200l;肺活量增大,一般的男子为3000~3500ml,女子为2500~3000ml,而锻炼者为4000~5000ml;氧利用率提高,如正常人在安静时 利用率为25%,在较剧烈运动时可达65%,比安静时提高26倍。在剧烈运动时,足部血流量增加3倍,而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因此,毛细血管与细胞间的氧分压增加更 多,而氧气供应率可以比安静时高出9倍以上,氧利用率可接近100%;安静时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一般人约18次。而锻炼有素者只有12次左右。以上这些都充分证明体育锻 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充分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四、促进骨骼、肌肉结实有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管状骨变粗,骨密质加厚,骨小 梁排列密集,骨结节粗隆增大等。如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骨密质可增厚15~8mm。所有这些变化均赋于骨骼坚固密实,抗压性强等特性。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工作加强, 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通过锻炼,臂围、腿围等,男子中增长4cm以上,女子可增长06cm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体重的50%以上,而不锻炼 者这种比率只占35%~40%。因此,体育锻炼能使肌肉更加结实有力,并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一、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列宁也曾说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些精辟的论述都 充分说明体质强壮、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 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反之,就会有如我国古代医书《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的不良情绪而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它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 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故具有炼意志、调感情之功效。
体育锻炼多属室外运动,故它能把人们带进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在那阳光灿烂、空气新鲜的 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无穷乐趣。这一切更使人们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总之,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只有按照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坚持不懈 地去进行科学锻炼,方能达到上述之目的。
第四章 体质与健康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人们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能增强体质、充实生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全面了解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 的各种因素等。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运用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1982年8月、我国体育科 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划定的体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发达水平。即体格、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和身体组成成 份。
(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例如,脉搏、血压、 肺活量等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标。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走、 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即人体感知能力、智力、个性、意志等。
(5)适应能力。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阶段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阶段的体质水平。总之,体质是指精神状态、身体发育、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以及能适应各种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 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概念。因此,一个体质好的人,应当表现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斗志旺盛、精力充沛、体魄健全、筋骨强壮、对疾病和各种自然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并 能在劳动、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胜任工作。
一个人的体质好坏,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在 进行测定和评价体质的实际水平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的特点,以及的多指标性质。
二、健康的概念
对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当今 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明确提出:“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 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完美的状态。”1978年9月世界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 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 态。”
第二节 体质与健康的评价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
体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很多,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主要测试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指标:
反映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胸围三项。通过这三项的测试,可以反映 骨骼、肌肉的发育以及营养和呼吸功能状况。
2.生理机能指标: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主要通过脉搏、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反映心血 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
当前,我国大学生测定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时,主要选择代表速度素质和快速奔跑能力的6 0m跑,代表下肢、肩部和腰腹力量协调素质及跳跃能力的立定跳远,代表上肢力量和攀登能力的引体向上或屈臂悬垂,代表女生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分钟快速仰卧起坐,代表持久 能力反映人体心肺功能的男生1000m跑和女生的800m跑,还有400m跑或50m ×3往返跑,以及代表柔韧素质的站立体前屈等。
4.心理指标:
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二、健康的评价指标:
要订出一个一般的健康指标,就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差异。 一般说来,人体的健康指标是由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三方面因素构成。
1.身体健康:
衡量身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疾病、无须治疗;
(2)身体的发育正常;
(3)有良好的生活节律,食欲、睡眠好;
(4)体态、脸色好,有精神;
(5)能很好的进行日常活动、消除疲劳快。 2.精神的健康
这包括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与其基本价值观仿相一致,觉得生活充实有意义,对美和善的向往 ,能精力充沛地履行各种职能,完成各种任务,而且能从中发现并享受乐趣,感到自身的价值,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3.社会的健康
能够融洽地愉快地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如朋友、邻居、同学、恋人等,在社会各领域的 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应具备以下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份紧张;
(2)处中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感冒等一般性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背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皮肤有弹性,肌肉丰满,走路轻松。
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害,而且包括身体、精神方面能迅速完 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三、体质与健康的综合评估方法
1981年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 康卡片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健全体质、健康卡片并促进了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调查和综合评估方法的研究。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卡片
学校 班级 姓名
性别 城乡 民族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年龄 未 (已)婚
重要病史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1.脉搏 次/30秒 次/分。
2.收缩压 毫米汞柱。
3.舒张压(变音) 毫米汞柱。
4.舒张压(消音) 毫米汞柱。
5.肺活量① ② ③ 最大值 毫升。
6.身高 厘米。 7.坐高 厘米。
8.体重 公斤。 9.胸围 厘米。
10.肩宽 厘米。 11.骨盆宽 厘米。
12.50m跑 秒。 13.立定跳远 厘米。
14.引体向上 次。 15.斜身引体 次。
16.仰卧起坐 次/分。
17立位体前屈 厘米。
1850m×8往返跑 分 秒 。
19.800m跑 分 秒。
20.1000m跑 分 秒。
21. 22. 23. 。
第三节 影响体质和健康的因素
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高级产物,在其体质发育发展过程中,既受先天条件的影响,但又不可 忽视生活环境、体育锻炼等后天因素对完善人体所发挥的作用。
一、先天因素的影响
所谓遗传,就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 过程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后代,亦是指亲代的性状在其后代体现的现象。其遗传方式,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多基因遗传,它们均以染色体作为基因的载体,并由基因携带遗 传信息向后代传递。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体质的强弱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建造自身的时候,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外,还要在胚胎发育时摄取环境中的许多物 质,造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如体态、体重、体质,甚至影响人们的性格、智力和功能等方面,同时,还携带有许多隐性的或显性的疾病。
遗传因素对人体健康和寿命均有影响,其中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遗传疾病而言。由于遗传 在人类的病理或生理性状中占有一定比重,故不但能影响或决定机体的反应性,而且还能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遗传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的终生,也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在家庭、伦理、道德、法制和医疗康复等方面,都会成为社会的很大难题。许多先进国家,提倡科学婚姻,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提倡适龄婚配,适龄、适时生育。用法制来管理 婚姻和生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民族为了世代繁衍,并获得健康美好生活而采用的有效措施。
二、后天因素的影响
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能够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条件。 在后天的环境条件下,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诸如生态环境、劳动条件、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卫生和体育锻炼等。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因素是指人类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因素,诸如阳光、空气、水等基本条件,气候与季 节的影响以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有的为人的生存与体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有的可能起危害作用。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社会因素,它包括人类社会为之提供的衣、食、住、 行等物质条件,其中,饮食营养状况是影响体质强弱的基本社会因素。同样,医疗措施、心理调节及其它与生活有关的社会因素,也均对人的体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 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有效地增强体质,还必须适当地从事体力劳动,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调节生活内容,减少精神压力,排除情绪干扰,提高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中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能使神 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的供应,转移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从而消除疲劳,清醒头脑,敏捷思维。体育锻炼也能提高人体循环、呼吸和运动系统的功能。如增大每搏输出量, 能较快地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锻炼后恢复也较快;能增大肺通气量,提高供氧能力;经常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生长,骨横径增粗,骨髓腔增大,骨密质增厚,骨重量增 加,能使肌纤维变粗,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体育锻炼还可推迟人体衰老等。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 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指出:“故智者 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善怒而安居,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久视。”显然,人们早已知道生活习惯、规律、意识等与健康有关。
近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死因普查的情况已和西方发达国家接近。特别是排列在 前3位死因中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多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部残死因中占447%。有关专家提出克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3)生活有规律,定期检查身体;
(4)营养适当,防止肥胖;
(5)不吸烟、不酗酒;
(6)家庭和谐,适应环境;
(7)与人为善,自尊自重;
(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生活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体育锻炼这三大影响因素的综合表现,最终反应在人体 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上。由于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一方面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信息的交换,维持体内外平衡。另一方面,机体自身也在完成一系列生 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循侵袭、免疫的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等等,并严格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殖。
第一节 人体运动的肌肉工作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下著名的诗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 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健壮的肌肉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 础。因此,认识肌肉的一些生理规律是很必要的。
一、肌肉概述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400多块肌肉以及关节等构成 。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关节使各部位骨骼联结起来,而最终是由肌肉的收缩放松来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全身肌肉的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40%(女性约为35%),是体内数量最 多的一种组织。人们的坐立行走、说话、写字、喜怒哀乐的表情,乃至各种运动,无一不是肌肉活动的结果。
1.肌肉的结构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肌细胞),它是一根根长圆柱形细胞。许多机纤维排列成束 ,表面有肌束膜包绕。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膜叫肌外膜,它对肌肉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每块肌肉的中间部分叫肌腹,两端为肌腱,肌腱直接附着在 骨骼上,非常坚韧,但没有收缩能力。
2.肌肉的成分
在肌肉的化学组成中,约四分之三是水,四分之一是固体物(包括蛋白质、能量物质和酶等 等)。同时,肌肉中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神经纤维,保证肌肉的氧气和养料供应及神经协调指挥。
肌肉中的肌组织和结缔组织分别构成肌肉的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成分--收缩成分和弹性成 分。肌纤维是肌肉的收缩成分,实现各种运动;结缔组织是肌肉中的弹性成份,它与肌肉中的收缩成分或并联或串联存在,故被称为并联弹性成分和串联弹性成分。当收缩成分缩短时 ,弹性成分被拉长而将前者释放的部分能量吸收贮存起来,其后即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发挥出来,而促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运动速度。
3.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肌肉收缩是指肌纤维接受刺激所发生的机械性反应。它极易被理解为肌肉变短(缩短),这 是不全面的。肌肉张力变化,可以是缩短,也可以不缩短甚至被拉长,这均反映出肌张力的变化,即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共有以下四种外部表现:
(1)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足以大于外力且张力在收缩全过程中基本不变,这种收缩称等张收缩, 又称向心收缩。肌肉在没有负荷而能自由缩短情况下的收缩就是典型的等张收缩,向心收缩是人体局部和整体实现加速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
(2)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并不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人体运动 时,肌肉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加固某姿势的作用。如:太极拳中的金鸡独立,相应肌肉等长收缩,保持着姿势的稳定。
(3)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这种收缩称为拉长收 缩,又称离心收缩。这种收缩方式在人体运动中广泛存在,如当人体落地时,足一接触地便会反射性地引起肌四头肌、臀大肌等的拉长收缩,使下肢屈曲。这样延长了外力对人体作用 的时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4)等动收缩
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等动)进行最大力量的收缩称为等动收缩。一般情 况下,关节活动范围不同,承受负荷不同,肌张力不可能在用力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最大。自由泳手臂划水动作可以看作为肌肉的等动收缩。目前已有多种等动练习器,其锻炼增强力 量的效果比一般向心练习要好。
二、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因素
肌肉力量的大小与很多生理因素有关,主要的因素有:
1.肌肉 生理横断面
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而肌纤维的增粗则主要是收缩性蛋白质含 量的增加,增粗了的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就增大。负重力量练习对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有良好效果。
2.肌群的协调能力和动员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见到两个人肌肉粗细相似,但两人力量却不相同,这就是肌肉中肌纤维 的动员程度及肌肉群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差异。一个不经常锻炼的人最大用力时只能动员约50~6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则可动员80~90%的肌纤维,力 量当然就大了。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在肌肉收缩前作适当拉长,收缩时能增大肌力,这是由于增强了肌肉恢复原长度的弹性力的 缘故,它是提高肌力的一种积极手段。在人体运动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如做各种起跳动作前,先屈膝、屈髋,就是先拉长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臀大肌,以便增强这些肌肉的收 缩力量。但若将肌肉拉得过长,则肌力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下降,如起跳前屈膝屈髋过大,起跳时恐就不易跳起,且肌力不大。
4.肌肉收缩的代谢适应
肌肉的收缩放松有赖于能量的供应,经常进行力量锻炼,能使肌肉产生一系列代谢适应性变 化,如肌肉中毛细血管网增加,保证氧气和养料的供应;肌肉中能源物质如肌糖元等含量增加;肌肉内各种酶的活性提高等,从而加强了肌力的发挥。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源
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比平时大为加强,能量消耗增加。锻炼后,能量物 质的恢复更充分,可达到比锻炼前更高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增强,这是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同时,能量的供应是维持人体运动及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运动时 能量供应有其一定的生理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对正确选择运动内容、方法及提高运动成绩有一定帮助。
一、人体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1.运动时的直接能源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来自体内一种特殊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肌肉中的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同时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肌肉内ATP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 要持续运动,就需及时补充ATP。
2.运动时三个供能系统
人体运动时,当ATP分解放能后需要及时补充,补充的途径有三条:即磷酸肌酸(CP) 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氧化。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三个供能系统。人体从事的各种不同的运动,其能理供应都分别属于这三个供能系统,而发展这三个供能系统的 方法又各不相同。(1)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肌酸(CP)是贮存在肌细胞内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当ATP分解放能后,CP立刻分解放能以补充ATP的再 合成,由于这一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因此,生理学上将它与ATP一道合称为非乳酸系统,又称磷酸原系统。
生理学研究证明,全身肌肉中ATP-CP系统供能能力仅能持续8s左右。这一系统供能 能力的强弱,主要和绝对速度有关,如果要提高50m、100m、200m等短距离跑的绝对速度,就要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发展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最好是采用持续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进行练习, 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则由于磷酸原系统恢复不足,会产生乳酸积累。
(2)乳酸能供能系统
当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时间持续较长后(超过8~10s),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已不能及时 供ATP补充,于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这一系统供能时不需要氧,但产生乳酸积累,故称为乳酸能系统。机体产生的乳酸在氧供应充足时,一部分继续氧化释放能量,另 一部分合成肝糖元。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积聚过多,会产生酸中毒,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故乳酸能系统有供能能力,但持续时间也不长(约33s左右)。
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优劣主要与速度耐力有关。中距离跑主要需要速度耐力,100m、 200m跑的后程及不少球类运动也都需要速度耐力。要提高速度耐力,就要发展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而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 in。这种手段能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能锻炼和提高对高血乳酸的耐受能力,提高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3)有氧供能系统
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机体利用糖和脂肪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理来合成 ATP,这种有氧氧化供能过程称为有氧供能系统。其中糖有氧氧化产生的能量为糖酵解的13倍,故其维持的工作时间较长。
虽然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在运动中提供了大量能量,但归根结蒂,ATP、CP的合成 ,糖酵解产物乳酸的消除,都是通过有氧氧化来实现的。所以,肌肉活动能量最终来源还是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而糖和脂肪又来自食物。
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和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要提高这一供能能力,主要宜采 用较长时间的中等或较低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段落的中速间歇训练等。
人从事任何一种运动时,能量供应很少仅属于一种供能系统,大多数情况下是上述3个供能 系统均参与供能,只不过不同的运动,3个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如100m跑,主要是磷酸原系统及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长跑则主要由有氧供能系统供能;400m跑等 练习以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1500m跑则对3个供能系统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锻炼中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主要发展哪一个系统的供能能力,恰当选择手段与方法。
二、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与补充
人体运动时直接消耗ATP,但最终却是消耗糖、脂肪、蛋白质(主要是糖和脂肪)。
1.糖与脂肪的供能比例
由于糖既能无氧酵解又能有氧氧化,而脂肪只能有氧氧化,因此,不同持续时间和强度的运 动,糖与脂肪的供能比例不同。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主要是消耗糖,因为在这种运动(如短跑等)中人体的代谢主要是无氧代谢过程;而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的运动(如长跑、 步行等)脂肪的消耗比例逐渐增加,在马拉松跑等长时间持续运动的后期,脂肪的消耗约占80%,即大约80%的ATP再合成的能量来自旨肪的氧化。
2.运动竞赛前的糖充填
在运动竞赛开始前若干天,通过调整膳食结构,使肌肉中的糖元含量增加,这时提高运动能 力有重要意义。
调整膳食,达到肌糖元充填目的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临赛前3~4d,从吃普通膳食改为吃高糖类膳食,这样赛前可使肌肉中糖元的贮量 从原来的15g/kg增加到25g/kg。在赛前吃高糖膳食的3~4d中,不要进行运动量大、消耗太大的所谓耗竭性运动,只做一些一般性运动。
(2)在吃高糖膳食的前几天,进行剧烈的运动,使肌肉中原有的肌糖元尽可能多地消耗, 然后吃3~4d高糖膳食,同时,只做一些一般性运动,这样可使赛前肌糖元增加1倍。
(3)先如上法进行剧烈的运动,使原有肌糖元尽可能地消耗,接着吃3d低糖高脂高蛋白 膳食,并继续进行耗竭性运动,使糖元进一步消耗,临赛最后3~4d不进行耗竭性运动,同进给以高糖膳食,这种方法可使肌肉糖元贮量增至50g/kg。 这几种方法都可使赛前肌糖元贮量增加,但第三种方法对身体要求较高,在吃低糖高脂膳食 时会有疲劳感,可在重大比赛时采用。平时采用哪种方法,可根据各人体质状况、面临比赛的激烈程度及饮食习惯等合理安排。
3.赛前饮食原则 有些同学在参加各类运动竞赛前不知如何安排饮 食,有时由于饮食不当而使运动成绩受影响。下面介绍赛前饮食的六项原则,以供参考。
(1)赛前宜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吃脂肪肉类,以免比赛时腹部有饱胀感而影响成绩。 饮食量约达80%(8成饱)即可。(2)赛前饮食中的液体摄入量应适宜,一般和平常类似就行了。
(3)戒刺激性食品(如含酒精的食品等)。
(4)赛前食物的类型最好和平常食品习惯相同,要为参赛者所熟悉,以符合心理因素的要 求。
(5)赛前用餐应在临赛前2~3h进行。
(6)适当饮用咖啡和苛,有助于运动时脂肪能源的动用。
三、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恢复
运动时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加强,以不断满足身体对能源的需要。运动中及运动停止后,能量 物质需要不断补足和恢复,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当中,恢复过程就已开始。这时机体一边锻炼消耗能量,一边补充能量物质,由于消耗大于补充 ,因此,能量物质的贮量逐渐下降;第二阶段是运动结束后,此时能量物质消耗已逐渐减少,而恢复过程却不断增强,锻炼中消耗掉的能量物质不断得到补充,直至补充到锻炼前的原 水平;第三阶段是超量恢复阶段,能量物质恢复到原水平后并未停止,而是继续恢复补充,在一段时间中,能量物质的恢复可超过原有贮备的水平,比锻炼前能量物质的贮量还要多。 这在生理学上称为超量恢复。这一段时间后能量物质的贮备又回到原来水平。如果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超量恢复便能达到更高程度,体质也就不断得到 增强。 第三节 人体运动的氧供应
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归根结底是物质氧化的气体代谢,运动愈剧烈,持续时间愈长,气体代 谢也愈旺盛,决定人体氧供应能力的心肺功能因而逐渐得到增强,这是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有力保证。
一、氧运输系统概述
氧运输系统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组成。呼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 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心脏这个“动力站”不停地推动,使血液流遍全身,将 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力的制约。
氧运输系统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肺的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及肺泡与肺毛 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前者称肺通气,后者称肺换气。我们通常用肺活量指标来衡量肺通气功能。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健康成年男性肺活量约3500~ 4500ml,女性约为2500~3500ml。
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氧气,依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进行运输,运送到全 身供组织细胞利用。在整个氧运输系统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处在最重要的地位。联合国“ 世界卫生日”曾用“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的口号来提醒人们注意维护好心脏。健康成年 人安静时心跳约75次/min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约70ml。心脏身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一定的侧压力,这就是血压。心室收缩时,血液大量射入血管,主动脉 压力急剧升高,这时的压力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压力降低,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约为90~130mmHg,舒张压为60~90 mmHg,脉压为30~40mmHg。血压可随年龄、性别和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而有所 变动。
二、体育锻炼对氧运输系统的良好影响
1.锻炼对心脏的良好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及营养供应,因而心肌细胞产生营养 性肥大,使心脏重量增加,容积增大,搏动有力。一般人心脏重量为300g左右,容积约为750ml,而运动员可增重至400~500g,容积可达1000ml以上。生理学 者发现,40~80岁坚持长跑锻炼的人,其心脏无论大小和功能均类似于不从事锻炼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心脏。一些专家认为,坚持运动起码可使心脏推迟衰老10~15年。
经常锻炼的人,由于心肌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血量多,因而安静时心跳次数比一般人慢 。一般人心跳75次/min左右,而经常运动的人可减慢至50~60次/min左右,有训练的运动员更慢。安静时心跳的减慢,使心肌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从而使心脏有更大的 储备力。
锻炼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作用。锻炼不仅使心脏功能增强,同时还改善体内物质 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与增进血管壁的良好弹性;还可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并能使具有保护性的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这些都对心血管疾病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
2.锻炼对呼吸系统的良好影响 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活动需 要更多的氧气,因而呼吸次数增加,深度加深,肺通气量大大增加。譬如:安静时一般人呼吸12~16次/min,每次呼吸吸入新鲜空气约500ml,肺通气量约6~8L/m in,而剧烈运动时呼吸次数可增至40~50次/min。每次吸入空气达2500ml,为安静时的5倍,肺通气量可高达70~120L/min,因而,在体育锻炼中,呼吸 器官可得到很大的锻炼与增强。
经常锻炼能使呼吸肌力量增大,胸廓活动性加强,肺泡具有更好的弹性。体育锻炼时,由于 需氧量增加,促使大部分肺泡充分张开,(安静时只有约1/20的肺泡张开)这对肺泡弹性的保持及改善十分有益,有助于预防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生。
三、最大吸氧量
常用的衡量氧运输系统整体功能的综合性指标,就是最大吸氧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易的 测定法来了解自己最大吸氧量的大小及变化。
1.最大吸氧量概念及正常值
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到最大能力时人体每分钟所能摄 取的氧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阳大吸氧量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工谢能力,标志一个人氧运输系统功能的强弱。
最大吸氧量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疾病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普通 健康人最大吸氧量约为2~3L/min而经常锻炼者或运动员可达4~5L/min,优秀耐力运动员甚至可达到6~7L/min以上。
2.最大吸氧量与运动能力
运动时,肌肉的激烈活动使得机体对氧的需要较之平时大大增加。因此,最大吸氧量能力的 高低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尤其是耐力性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更紧密。因此,经常运动者比不运动者最大吸氧量要大,而在不同项目的运动中,距离越长的耐力运动 员最大吸氧量越高。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体最大吸氧量获得提高呢?进行有氧锻炼是增是最大吸氧量的最有效的 措施,要想使有氧锻炼对最大吸氧量取得最佳效果,在锻炼时应掌握好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1)运动强度
要使锻炼能增进最大吸氧量,运动强度应适宜。过大的强度会使无氧代谢成分增加而对增进 最大吸氧量效果不一定明显,强度过小对机体影响又太轼微。多大的强度为合适?这里介绍两种用心率来掌握和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①卡氏公式芬兰的卡沃宁提出了一个发展最 大吸氧量锻炼的强度阈计算公式,只要将年龄和安静心率数代入公式,所得数字就是你锻炼中的强度阈值。
公式是:
有氧训练强度阈(每分钟心率次数)
=安静心率+[(220-年龄)-安静包庇率]×60%
譬如,一个安静心率为70次/min的20岁大学生,发展有氧能力锻炼的强度阈值 应是:
70+[(220-20)-70]×60%=148次/min
就是说,这位大学生在从事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锻炼时,心率达148次/min左右 就是合适的。②麦氏强度范围生理学家麦卡德尔提出了一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发展最大吸氧量有氧锻炼时可行的强度范围。这一强度范围的优点,在于考虑到练习者的个体差异,因 为即使同年龄和安静心率相近的人,其体质状况和训练水平仍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强度阈值上也有所不同。麦氏称这一强度范围为发展有氧能力强度的“有效感受带”范围(表51)。锻炼时按自己的年龄查出相应的心率范围,体质差的可按心率范围的低限阈值进行锻 炼。
表51 增进最大吸氧量的锻炼强度有效感受带
年龄(岁 )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 5
感受带的心率范围(次 /min) 140|180 136|175 133|171 129|-166 126|-162121|-156 1 16|149 112|144 108|139 105|13 5
(2)一次锻炼持续时间
作为增强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锻炼,一次锻炼至少持续运动5min以上(如慢跑、步行等 ),也可根据健康状况及锻炼基础,延长到15~20min,甚至30min以上。一些研究报告表明,每天运动持续30min,几星期后就可见到有氧耐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3)锻炼频度
指每星期锻炼多少次。一般人的健康锻炼,可以每星期锻炼3次(隔天一次)。研究认为, 如每周锻炼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当然有可能的话,一周可锻炼4~5次甚至每天锻炼。这可视各人锻炼习惯、体质基础、锻炼目的等而定。
3.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及评价
最大吸氧量不仅被广泛用于谰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训练水平,而且对广大大学生来说,也 可用来了解和评价自己的心肺功能,间接评价健康水平。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各种简易的间接测定方法,一般学校、一般人均能测定。这里介绍一种国内提出的 台阶进行的 推逄方法。
推算公式是:
最大吸氧量=1488+0038×体重(kg)-00049×台阶负 荷时第5min后的心率(次/min)
具体做法是:
先准备台阶(高度男为40cm,女为33cm),受试者按口令以225次/min的 频率上下台阶5min,结束时即刻测定受试者心率10s,将10s心率乘以6就得到1min心率。然后将心率及受试者体重(kg)代入上式,即可推算出最大吸氧量。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下著名的诗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 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健壮的肌肉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 础。因此,认识肌肉的一些生理规律是很必要的。
一、肌肉概述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400多块肌肉以及关节等构成 。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关节使各部位骨骼联结起来,而最终是由肌肉的收缩放松来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全身肌肉的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40%(女性约为35%),是体内数量最 多的一种组织。人们的坐立行走、说话、写字、喜怒哀乐的表情,乃至各种运动,无一不是肌肉活动的结果。
1.肌肉的结构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肌细胞),它是一根根长圆柱形细胞。许多机纤维排列成束 ,表面有肌束膜包绕。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膜叫肌外膜,它对肌肉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每块肌肉的中间部分叫肌腹,两端为肌腱,肌腱直接附着在 骨骼上,非常坚韧,但没有收缩能力。
2.肌肉的成分
在肌肉的化学组成中,约四分之三是水,四分之一是固体物(包括蛋白质、能量物质和酶等 等)。同时,肌肉中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神经纤维,保证肌肉的氧气和养料供应及神经协调指挥。
肌肉中的肌组织和结缔组织分别构成肌肉的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成分--收缩成分和弹性成 分。肌纤维是肌肉的收缩成分,实现各种运动;结缔组织是肌肉中的弹性成份,它与肌肉中的收缩成分或并联或串联存在,故被称为并联弹性成分和串联弹性成分。当收缩成分缩短时 ,弹性成分被拉长而将前者释放的部分能量吸收贮存起来,其后即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发挥出来,而促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运动速度。
3.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肌肉收缩是指肌纤维接受刺激所发生的机械性反应。它极易被理解为肌肉变短(缩短),这 是不全面的。肌肉张力变化,可以是缩短,也可以不缩短甚至被拉长,这均反映出肌张力的变化,即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共有以下四种外部表现:
(1)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足以大于外力且张力在收缩全过程中基本不变,这种收缩称等张收缩, 又称向心收缩。肌肉在没有负荷而能自由缩短情况下的收缩就是典型的等张收缩,向心收缩是人体局部和整体实现加速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
(2)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并不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人体运动 时,肌肉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加固某姿势的作用。如:太极拳中的金鸡独立,相应肌肉等长收缩,保持着姿势的稳定。
(3)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这种收缩称为拉长收 缩,又称离心收缩。这种收缩方式在人体运动中广泛存在,如当人体落地时,足一接触地便会反射性地引起肌四头肌、臀大肌等的拉长收缩,使下肢屈曲。这样延长了外力对人体作用 的时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4)等动收缩
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等动)进行最大力量的收缩称为等动收缩。一般情 况下,关节活动范围不同,承受负荷不同,肌张力不可能在用力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最大。自由泳手臂划水动作可以看作为肌肉的等动收缩。目前已有多种等动练习器,其锻炼增强力 量的效果比一般向心练习要好。
二、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因素
肌肉力量的大小与很多生理因素有关,主要的因素有:
1.肌肉 生理横断面
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而肌纤维的增粗则主要是收缩性蛋白质含 量的增加,增粗了的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就增大。负重力量练习对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有良好效果。
2.肌群的协调能力和动员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见到两个人肌肉粗细相似,但两人力量却不相同,这就是肌肉中肌纤维 的动员程度及肌肉群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差异。一个不经常锻炼的人最大用力时只能动员约50~6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则可动员80~90%的肌纤维,力 量当然就大了。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在肌肉收缩前作适当拉长,收缩时能增大肌力,这是由于增强了肌肉恢复原长度的弹性力的 缘故,它是提高肌力的一种积极手段。在人体运动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如做各种起跳动作前,先屈膝、屈髋,就是先拉长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臀大肌,以便增强这些肌肉的收 缩力量。但若将肌肉拉得过长,则肌力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下降,如起跳前屈膝屈髋过大,起跳时恐就不易跳起,且肌力不大。
4.肌肉收缩的代谢适应
肌肉的收缩放松有赖于能量的供应,经常进行力量锻炼,能使肌肉产生一系列代谢适应性变 化,如肌肉中毛细血管网增加,保证氧气和养料的供应;肌肉中能源物质如肌糖元等含量增加;肌肉内各种酶的活性提高等,从而加强了肌力的发挥。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源
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比平时大为加强,能量消耗增加。锻炼后,能量物 质的恢复更充分,可达到比锻炼前更高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增强,这是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同时,能量的供应是维持人体运动及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运动时 能量供应有其一定的生理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对正确选择运动内容、方法及提高运动成绩有一定帮助。
一、人体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1.运动时的直接能源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来自体内一种特殊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肌肉中的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同时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肌肉内ATP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 要持续运动,就需及时补充ATP。
2.运动时三个供能系统
人体运动时,当ATP分解放能后需要及时补充,补充的途径有三条:即磷酸肌酸(CP) 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氧化。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三个供能系统。人体从事的各种不同的运动,其能理供应都分别属于这三个供能系统,而发展这三个供能系统的 方法又各不相同。(1)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肌酸(CP)是贮存在肌细胞内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当ATP分解放能后,CP立刻分解放能以补充ATP的再 合成,由于这一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因此,生理学上将它与ATP一道合称为非乳酸系统,又称磷酸原系统。
生理学研究证明,全身肌肉中ATP-CP系统供能能力仅能持续8s左右。这一系统供能 能力的强弱,主要和绝对速度有关,如果要提高50m、100m、200m等短距离跑的绝对速度,就要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发展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最好是采用持续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进行练习, 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则由于磷酸原系统恢复不足,会产生乳酸积累。
(2)乳酸能供能系统
当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时间持续较长后(超过8~10s),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已不能及时 供ATP补充,于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这一系统供能时不需要氧,但产生乳酸积累,故称为乳酸能系统。机体产生的乳酸在氧供应充足时,一部分继续氧化释放能量,另 一部分合成肝糖元。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积聚过多,会产生酸中毒,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故乳酸能系统有供能能力,但持续时间也不长(约33s左右)。
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优劣主要与速度耐力有关。中距离跑主要需要速度耐力,100m、 200m跑的后程及不少球类运动也都需要速度耐力。要提高速度耐力,就要发展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而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 in。这种手段能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能锻炼和提高对高血乳酸的耐受能力,提高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3)有氧供能系统
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机体利用糖和脂肪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理来合成 ATP,这种有氧氧化供能过程称为有氧供能系统。其中糖有氧氧化产生的能量为糖酵解的13倍,故其维持的工作时间较长。
虽然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在运动中提供了大量能量,但归根结蒂,ATP、CP的合成 ,糖酵解产物乳酸的消除,都是通过有氧氧化来实现的。所以,肌肉活动能量最终来源还是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而糖和脂肪又来自食物。
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和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要提高这一供能能力,主要宜采 用较长时间的中等或较低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段落的中速间歇训练等。
人从事任何一种运动时,能量供应很少仅属于一种供能系统,大多数情况下是上述3个供能 系统均参与供能,只不过不同的运动,3个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如100m跑,主要是磷酸原系统及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长跑则主要由有氧供能系统供能;400m跑等 练习以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1500m跑则对3个供能系统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锻炼中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主要发展哪一个系统的供能能力,恰当选择手段与方法。
二、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与补充
人体运动时直接消耗ATP,但最终却是消耗糖、脂肪、蛋白质(主要是糖和脂肪)。
1.糖与脂肪的供能比例
由于糖既能无氧酵解又能有氧氧化,而脂肪只能有氧氧化,因此,不同持续时间和强度的运 动,糖与脂肪的供能比例不同。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主要是消耗糖,因为在这种运动(如短跑等)中人体的代谢主要是无氧代谢过程;而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的运动(如长跑、 步行等)脂肪的消耗比例逐渐增加,在马拉松跑等长时间持续运动的后期,脂肪的消耗约占80%,即大约80%的ATP再合成的能量来自旨肪的氧化。
2.运动竞赛前的糖充填
在运动竞赛开始前若干天,通过调整膳食结构,使肌肉中的糖元含量增加,这时提高运动能 力有重要意义。
调整膳食,达到肌糖元充填目的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临赛前3~4d,从吃普通膳食改为吃高糖类膳食,这样赛前可使肌肉中糖元的贮量 从原来的15g/kg增加到25g/kg。在赛前吃高糖膳食的3~4d中,不要进行运动量大、消耗太大的所谓耗竭性运动,只做一些一般性运动。
(2)在吃高糖膳食的前几天,进行剧烈的运动,使肌肉中原有的肌糖元尽可能多地消耗, 然后吃3~4d高糖膳食,同时,只做一些一般性运动,这样可使赛前肌糖元增加1倍。
(3)先如上法进行剧烈的运动,使原有肌糖元尽可能地消耗,接着吃3d低糖高脂高蛋白 膳食,并继续进行耗竭性运动,使糖元进一步消耗,临赛最后3~4d不进行耗竭性运动,同进给以高糖膳食,这种方法可使肌肉糖元贮量增至50g/kg。 这几种方法都可使赛前肌糖元贮量增加,但第三种方法对身体要求较高,在吃低糖高脂膳食 时会有疲劳感,可在重大比赛时采用。平时采用哪种方法,可根据各人体质状况、面临比赛的激烈程度及饮食习惯等合理安排。
3.赛前饮食原则 有些同学在参加各类运动竞赛前不知如何安排饮 食,有时由于饮食不当而使运动成绩受影响。下面介绍赛前饮食的六项原则,以供参考。
(1)赛前宜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吃脂肪肉类,以免比赛时腹部有饱胀感而影响成绩。 饮食量约达80%(8成饱)即可。(2)赛前饮食中的液体摄入量应适宜,一般和平常类似就行了。
(3)戒刺激性食品(如含酒精的食品等)。
(4)赛前食物的类型最好和平常食品习惯相同,要为参赛者所熟悉,以符合心理因素的要 求。
(5)赛前用餐应在临赛前2~3h进行。
(6)适当饮用咖啡和苛,有助于运动时脂肪能源的动用。
三、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恢复
运动时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加强,以不断满足身体对能源的需要。运动中及运动停止后,能量 物质需要不断补足和恢复,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当中,恢复过程就已开始。这时机体一边锻炼消耗能量,一边补充能量物质,由于消耗大于补充 ,因此,能量物质的贮量逐渐下降;第二阶段是运动结束后,此时能量物质消耗已逐渐减少,而恢复过程却不断增强,锻炼中消耗掉的能量物质不断得到补充,直至补充到锻炼前的原 水平;第三阶段是超量恢复阶段,能量物质恢复到原水平后并未停止,而是继续恢复补充,在一段时间中,能量物质的恢复可超过原有贮备的水平,比锻炼前能量物质的贮量还要多。 这在生理学上称为超量恢复。这一段时间后能量物质的贮备又回到原来水平。如果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超量恢复便能达到更高程度,体质也就不断得到 增强。 第三节 人体运动的氧供应
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归根结底是物质氧化的气体代谢,运动愈剧烈,持续时间愈长,气体代 谢也愈旺盛,决定人体氧供应能力的心肺功能因而逐渐得到增强,这是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有力保证。
一、氧运输系统概述
氧运输系统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组成。呼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 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心脏这个“动力站”不停地推动,使血液流遍全身,将 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力的制约。
氧运输系统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肺的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及肺泡与肺毛 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前者称肺通气,后者称肺换气。我们通常用肺活量指标来衡量肺通气功能。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健康成年男性肺活量约3500~ 4500ml,女性约为2500~3500ml。
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氧气,依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进行运输,运送到全 身供组织细胞利用。在整个氧运输系统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处在最重要的地位。联合国“ 世界卫生日”曾用“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的口号来提醒人们注意维护好心脏。健康成年 人安静时心跳约75次/min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约70ml。心脏身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一定的侧压力,这就是血压。心室收缩时,血液大量射入血管,主动脉 压力急剧升高,这时的压力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压力降低,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约为90~130mmHg,舒张压为60~90 mmHg,脉压为30~40mmHg。血压可随年龄、性别和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而有所 变动。
二、体育锻炼对氧运输系统的良好影响
1.锻炼对心脏的良好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及营养供应,因而心肌细胞产生营养 性肥大,使心脏重量增加,容积增大,搏动有力。一般人心脏重量为300g左右,容积约为750ml,而运动员可增重至400~500g,容积可达1000ml以上。生理学 者发现,40~80岁坚持长跑锻炼的人,其心脏无论大小和功能均类似于不从事锻炼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心脏。一些专家认为,坚持运动起码可使心脏推迟衰老10~15年。
经常锻炼的人,由于心肌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血量多,因而安静时心跳次数比一般人慢 。一般人心跳75次/min左右,而经常运动的人可减慢至50~60次/min左右,有训练的运动员更慢。安静时心跳的减慢,使心肌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从而使心脏有更大的 储备力。
锻炼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作用。锻炼不仅使心脏功能增强,同时还改善体内物质 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与增进血管壁的良好弹性;还可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并能使具有保护性的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这些都对心血管疾病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
2.锻炼对呼吸系统的良好影响 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活动需 要更多的氧气,因而呼吸次数增加,深度加深,肺通气量大大增加。譬如:安静时一般人呼吸12~16次/min,每次呼吸吸入新鲜空气约500ml,肺通气量约6~8L/m in,而剧烈运动时呼吸次数可增至40~50次/min。每次吸入空气达2500ml,为安静时的5倍,肺通气量可高达70~120L/min,因而,在体育锻炼中,呼吸 器官可得到很大的锻炼与增强。
经常锻炼能使呼吸肌力量增大,胸廓活动性加强,肺泡具有更好的弹性。体育锻炼时,由于 需氧量增加,促使大部分肺泡充分张开,(安静时只有约1/20的肺泡张开)这对肺泡弹性的保持及改善十分有益,有助于预防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生。
三、最大吸氧量
常用的衡量氧运输系统整体功能的综合性指标,就是最大吸氧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易的 测定法来了解自己最大吸氧量的大小及变化。
1.最大吸氧量概念及正常值
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到最大能力时人体每分钟所能摄 取的氧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阳大吸氧量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工谢能力,标志一个人氧运输系统功能的强弱。
最大吸氧量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疾病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普通 健康人最大吸氧量约为2~3L/min而经常锻炼者或运动员可达4~5L/min,优秀耐力运动员甚至可达到6~7L/min以上。
2.最大吸氧量与运动能力
运动时,肌肉的激烈活动使得机体对氧的需要较之平时大大增加。因此,最大吸氧量能力的 高低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尤其是耐力性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更紧密。因此,经常运动者比不运动者最大吸氧量要大,而在不同项目的运动中,距离越长的耐力运动 员最大吸氧量越高。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体最大吸氧量获得提高呢?进行有氧锻炼是增是最大吸氧量的最有效的 措施,要想使有氧锻炼对最大吸氧量取得最佳效果,在锻炼时应掌握好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1)运动强度
要使锻炼能增进最大吸氧量,运动强度应适宜。过大的强度会使无氧代谢成分增加而对增进 最大吸氧量效果不一定明显,强度过小对机体影响又太轼微。多大的强度为合适?这里介绍两种用心率来掌握和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①卡氏公式芬兰的卡沃宁提出了一个发展最 大吸氧量锻炼的强度阈计算公式,只要将年龄和安静心率数代入公式,所得数字就是你锻炼中的强度阈值。
公式是:
有氧训练强度阈(每分钟心率次数)
=安静心率+[(220-年龄)-安静包庇率]×60%
譬如,一个安静心率为70次/min的20岁大学生,发展有氧能力锻炼的强度阈值 应是:
70+[(220-20)-70]×60%=148次/min
就是说,这位大学生在从事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锻炼时,心率达148次/min左右 就是合适的。②麦氏强度范围生理学家麦卡德尔提出了一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发展最大吸氧量有氧锻炼时可行的强度范围。这一强度范围的优点,在于考虑到练习者的个体差异,因 为即使同年龄和安静心率相近的人,其体质状况和训练水平仍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强度阈值上也有所不同。麦氏称这一强度范围为发展有氧能力强度的“有效感受带”范围(表51)。锻炼时按自己的年龄查出相应的心率范围,体质差的可按心率范围的低限阈值进行锻 炼。
表51 增进最大吸氧量的锻炼强度有效感受带
年龄(岁 )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 5
感受带的心率范围(次 /min) 140|180 136|175 133|171 129|-166 126|-162121|-156 1 16|149 112|144 108|139 105|13 5
(2)一次锻炼持续时间
作为增强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锻炼,一次锻炼至少持续运动5min以上(如慢跑、步行等 ),也可根据健康状况及锻炼基础,延长到15~20min,甚至30min以上。一些研究报告表明,每天运动持续30min,几星期后就可见到有氧耐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3)锻炼频度
指每星期锻炼多少次。一般人的健康锻炼,可以每星期锻炼3次(隔天一次)。研究认为, 如每周锻炼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当然有可能的话,一周可锻炼4~5次甚至每天锻炼。这可视各人锻炼习惯、体质基础、锻炼目的等而定。
3.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及评价
最大吸氧量不仅被广泛用于谰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训练水平,而且对广大大学生来说,也 可用来了解和评价自己的心肺功能,间接评价健康水平。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各种简易的间接测定方法,一般学校、一般人均能测定。这里介绍一种国内提出的 台阶进行的 推逄方法。
推算公式是:
最大吸氧量=1488+0038×体重(kg)-00049×台阶负 荷时第5min后的心率(次/min)
具体做法是:
先准备台阶(高度男为40cm,女为33cm),受试者按口令以225次/min的 频率上下台阶5min,结束时即刻测定受试者心率10s,将10s心率乘以6就得到1min心率。然后将心率及受试者体重(kg)代入上式,即可推算出最大吸氧量。
第六章 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测定与评价
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测定与评价能看出锻炼的效果,从而能更好地激发锻炼的积极性,并为确定以后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身高、坐高、体重与胸围四项指标的均衡发育程度对于人体的形态影响最大,通过身体测量 ,可以鉴别四项指标的发育程度。分析影响身体形态的各处中因素以求改善,使形态发育指标更接近理想的目标。
1.身高
人体站立时,支撑面至头顶点的垂直高度。通过测量身体长度,身高是指可了解骨骼发育情 况。
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计的底板上,足跟并拢,足跟、骶骨部及两 肩胛间区与支柱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但不靠立柱,两眼平视,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测试者站于受试者侧面,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测 试者两眼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
身高主要反映骨骼发育状况,是评价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依据。身高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身高增长的敏感期男生为13~16岁,女性为11~14岁,身高均值汉族男性18岁,女生16岁已趋稳定,根据1991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资料(简称1991年资 料),中国19~22岁汉族成人身高的均值为:城男17056cm>乡男16840cm;城女15898cm>乡女15738cm。
2.坐高
坐高是指人体呈坐姿时,头顶点至坐板平面的垂直蹁。通过测量躯干长度,间接了解内脏器 官发育状况。
方法:受试者位于仪器的坐板上,使骶骨部,两肩胛间正靠立柱,躯干自然插直,两腿并拢 ,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成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手不得支撑坐板,双足平踏在地面上,操作同身高测量。
坐高反映躯干骨骼的纵向发育状况,坐高与身高,体重构成的指数还可以反映身体的比例和 营养状况。
坐高与身高一样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据1991年资料,中国19~22岁汉族成人坐高 均值为:城男9236cm>乡男9140cm。城女8654cm>乡女8586cm。
3.体重
体重人体站立时的重量。通过测量体重,可了解人体横向发育指标。
方法:测量时,男生只穿短裤,女生穿短裤、背心并应在测量前排空大、小便,被测者赤足 轻踏上秤台中央、身体保持平衡,不与其它物体接触。
体重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和身体的充实度。体重 和身高的比例可以辅助说明营养状况和肌肉发育程度。
体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正常者的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0,即(体重+100)/身高(cm)=1。该公式适用于身高155~165cm者。身高165~175cm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 5,身高176~185cm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身高186cm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5。
4.胸围 胸围即胸廓外面的周长。通过测量胸廓大小可以了解胸廓 肌肉发育情况。
方法:测试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将带尺围 绕胸廓一周,在背部、带尺上缘于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在胸部带尺下缘放于乳头上缘,已发育成熟的女生,带尺应置于乳头上方第四肋骨与胸骨连接处,从侧面看,带尺量水平的圆形 、测量受试者呼吸尚未开始时的胸围。
胸围是显示人体的宽、厚度最有代表性的量值,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胸围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男20岁,女18岁时趋于稳定,根据1991年资料,中 国汉族19~22岁胸围均值为:城男8619cm>乡男8588cm,城女7890cm<乡女7959cm。
第二节 生理机能的测定与评价 生理机能水 平,即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以及各器官,心肺系统的工作效能。生理机能测评的内容很多, 本章节主要介绍与体育运动关系较大,且又适用于群体的测评方法。
1.安静脉搏
测量相对安静时的脉搏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1min)动脉管壁搏动的次数。它主要 反映心脏和动脉本身的机能状态。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75次/min左右,生理变动范围在60~100次/min之间。心率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而不同。在成人 中,女性心率较男性心率快约3~5次/min,在安静状态下,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心率快。即使是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其心率的差别也很大,个体之间差别之 所以大,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锻炼(训练)水平有关。如:有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较慢,可低于60次/min或更少。
据1991年资料,中国19~22岁汉族学生脉搏均值为(次/min):城男772 0>乡男7664;城女7852>乡女7794。
2.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避产生的侧压力。一般指体循环中动脉血压。血压是反 映心血管机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健康检查的常规项目。
国际卫生组织规定:要静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临界 值;收缩压多于160mmHg,舒张压多于95mmH,即为高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50mmHg,即为低血压。
动脉血压维持在一定高度,对于保证脑的血液供应特别重要。血压过低时,全身各器官和组 织的血液供应都将不足,心、肾、肝等重要内脏器官也将缺血,缺氧、器官机能随之发生障碍。另一方面,动脉血压过高,将导致心功能不全,同时也可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和破裂, 造成脑溢血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对于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肺活量
肺活量反映受试者1次呼吸时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人体生长发育水平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机 能指标之一。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呼吸肌的力量、肺和胸廓的弹性等因素。
据1991年资料,我国19~22岁汉族成人肺活量的均值(ml)为:城男4231 9>乡男414120,城女28989>乡女284289。
4.定量负荷测试--30秒30次蹲起
瑞典体育联合会在多年科研工作中,找到一种测定心脏功能的方法,即30s30次蹲起机 能测试,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①静坐5min,测出15s的脉搏数,将所得数乘以4,即将1min的脉搏数标以P 1。
②在30s内完成30次蹲起动作。最后一次站起来时,即测15s脉搏将测得数乘以4, 即将1min脉搏数标以P2
③休息1min后,再测15s钟脉搏,将测得数乘以4,即将休息状态1min脉搏数, 标以P3
④按以下公式计算指数:指数= P1+P2+P3-200 10
⑤根据计算出的指数评价心脏功能,指数≤0为优秀,0~5为良好,6~10为及格 ,11~15为差,>16为很差。
第三节 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人体在运动、生产劳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机能 能力总称为身体素质。它不仅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或体质研究中,对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
当前,我国学生测定身体素质,选择了以下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进行测评。
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以最短的时间间隔完成动作的能力,属运动中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包括反应速 度、完成动作的速度、动作频率。反应速度又称反应时,是身体对刺激作出应答的时间间隔,如短跑中运动员从发令枪响到起动时的时间。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或 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如投掷运动员最后用力时的出手速度,50m、100m跑速等等。
50m跑是测量听信号后的反应与跑速。测试时,测试者二人一组听发令后跑出(起跑方式 不定),评价标准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以下简称“国体标准”)。
2.力量素质
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产生的,它是人体运动时的首要素质,也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 。
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力量可分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静止状态下的用力 形式,动力性力量则是运动状态下的用力形式。力量又可分为一般力量、速度力量(暴发力)、力量耐力。一般力量是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基础,发展一般力量能促进暴发力和力量 耐力的提高,但是,力量耐力和暴发力之间却互相产生消极的影响,测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杠引体向上、屈臂悬垂、双杠双臂屈伸、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
(1)引体向上
测量肩带及两臂的肌肉耐力。受试者双手正握杠,与肩同宽呈悬垂姿势,引体向上至下颌超 过杠面,每上引一次要回复至双臂伸直的悬垂姿势。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即为测量成绩。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2)屈臂悬垂
测量肩臂肌耐力。受试者双手同肩宽反握杠,上引至两肘全屈,下颌在杠面之上,记录受试 者保持上述姿势的时间。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3)双臂屈伸
测量双臂和肩带肌耐力。受试者在双杠两杠之间成直臂支撑,身体下降至两肘关节成直角时 ,即推杠成直臂支撑为一次,完成正确动作次数即为测量成绩。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4)立定跳远
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的爆发力。受试者双足自然站立在起跳线后,屈膝摆臂,尽量用力向前 跳,双足落地连续跳3次,丈量起跳线前沿至最近着地点后沿的垂直距离,记录最佳成绩。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5)仰卧起坐
测量腹肌耐力。受试者全身仰卧于垫子上,两腿屈膝成90°,两手指交叉置于脑后,一同 伴压住受试者两腿踝关节处,起坐时以双肘触及或超过同侧膝为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测试时,测试者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开始坐起,同时开表计时,记录1min完成的次数。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耐 力两类。我们采用的中长跑测定,例男1000m,女800m跑,发展的是心血管系统的耐力。这是大学生增强体质的重点。耐力还有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分,我们开展的慢跑等 运动就是发展有氧耐力。(1)1000m测量心血管系统及有氧耐力。受试者按田径规则测试一次,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2)800m
测量心血管系统及有氧耐力,受试者按田径规则测试一次,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4.柔韧素质
柔韧性是指人体活动时关节、韧带、肌肉、肌腱和皮肤的活动幅度及其伸展能力。柔韧素质 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动作幅度,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也有利于防止伤害事故。发展柔韧素质可采用静力和动力两种方法,例如压腿是静力,踢腿是动力。静力和动力练习两者应结合起来 ,发展柔韧素质还可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例如踢腿是主动,让同伴帮助进行搬腿就是被动,主动与被动也应结合起来。通常标测柔韧素质的方法是立体前屈,纵劈叉等。
立位体前屈
测量髋、腰背弯曲和股后伸肌群的伸展程度。受试者两脚尖分开约5~10cm,并与平台 前沿横线平行脚跟并拢两腿伸直。上体尽量前屈,两臂及手指伸直,两手并拢向下伸,直到不能继续下伸时为至,以显示的刻度读数(立位体前屈测量计),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 后一位。
5.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刺激作出快速和准确反应,灵活控制身体及随机应变的 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和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体在活动过程中,各有关器官系统、各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协同配合的综合表现。发展灵敏素 质有利于掌握动作技术,也有利于发挥速度和力量。检测灵敏素质可以采用立卧撑,象限跳等。
(1)立卧撑
测量人体迅速变换姿势和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受试者用站立姿势开始,依次完成下列 动作:双手于足前撑地成蹲撑→两臂伸直两腿伸成俯卧→两腿收回成蹲撑→还原成站立姿势 。此为一次动作,记录1min内完成合格动作的次数。
评价标准参照表61。
表61 立卧撑评价标准次/min(美国)
等 级 高中 和大学女生 高 中 男 生 大 学 男 生
优 >30 >32 >3 4
良 26~29 28~31 29~33
中 14~25 16~27 17~28
下 10~13 11~15 12~16
差 0~9 0~10 0~11
(2)象限跳
测量人体在双脚蹦跳时快速改变身体姿势的能力。受试者从起点开始,听到信号依次以双脚
跟跳入1,2,3,4“象限”,然后再跳入1象限(图61),如此循环往返,跳10次,记录10次内双脚落在正确象限内的次数,测2次,取最佳成绩计算。评价标准参照表 62。
3 2 1 4 图6-1
“象限”跳测验场地 等 级 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
优 >33 >31
良 27~32 25~30
中 14~26 13~24
下 8~13 7~12
差 0~7 0~5
612分钟跑的测验
健身跑是提高人的体力和心肺功能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适用于男女老少。如今,健身跑作 为一种“心肺健康之路”而风行全球。
健身跑的特点是要消耗大量氧气,跑步时吸入的空气量比安静时多出数倍,使肺部得到充分 活动,可提高人体携氧及利用氧的能力。
美国的库伯提出了12min跑的有氧锻炼法,并以12min跑的测验来确定不同年龄的 人的不同水平等级,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锻炼计划。
12min跑的测验就是让锻炼者在12min内,尽自己的能力跑完最长的距离,然后根 据12min测验所规定的各级标准来判断自己的锻炼水平高低。
这种测验通常都用跑步的方法,所以测验时最好能在标准的跑道上或标有里程的公路上进行 ,以 便测量12min内所跑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12min跑测验的各级评价指标如表63。
表63 12min跑测验标准 (距 离:m)
组别 性别 距离 等 级 <30岁 30-39岁 40-49岁 >50岁
非常不好 男 <1600 <1500 <135 0 <1280
女 <1500 <1350 <1200 <1050 不 好 男 1600~1950 1500~18 00 1350~1650 1280~1580
女 1500~1800 1350~1650 1200~1500 1050~1350
及 格 男 2050~2380 1850~21 00 1680~2050 1600~1950
女 1850~2150 1680~2050 1550~1800 1400~1650
良 好 男 2400~2780 2150~26 00 2080~2450 2000~2380
女 2200~2600 2100~2450 1850~2300 1680~2150
优 秀 男 >2800 >2650 >248 0 >2400
女 >2650 >2480 >2320 >2160
参加“12分钟跑的测试”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要有坚持健身跑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再进行。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测定与评价
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测定与评价能看出锻炼的效果,从而能更好地激发锻炼的积极性,并为确定以后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身高、坐高、体重与胸围四项指标的均衡发育程度对于人体的形态影响最大,通过身体测量 ,可以鉴别四项指标的发育程度。分析影响身体形态的各处中因素以求改善,使形态发育指标更接近理想的目标。
1.身高
人体站立时,支撑面至头顶点的垂直高度。通过测量身体长度,身高是指可了解骨骼发育情 况。
方法: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立在身高坐高计的底板上,足跟并拢,足跟、骶骨部及两 肩胛间区与支柱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但不靠立柱,两眼平视,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测试者站于受试者侧面,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测 试者两眼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
身高主要反映骨骼发育状况,是评价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依据。身高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身高增长的敏感期男生为13~16岁,女性为11~14岁,身高均值汉族男性18岁,女生16岁已趋稳定,根据1991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资料(简称1991年资 料),中国19~22岁汉族成人身高的均值为:城男17056cm>乡男16840cm;城女15898cm>乡女15738cm。
2.坐高
坐高是指人体呈坐姿时,头顶点至坐板平面的垂直蹁。通过测量躯干长度,间接了解内脏器 官发育状况。
方法:受试者位于仪器的坐板上,使骶骨部,两肩胛间正靠立柱,躯干自然插直,两腿并拢 ,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成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手不得支撑坐板,双足平踏在地面上,操作同身高测量。
坐高反映躯干骨骼的纵向发育状况,坐高与身高,体重构成的指数还可以反映身体的比例和 营养状况。
坐高与身高一样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据1991年资料,中国19~22岁汉族成人坐高 均值为:城男9236cm>乡男9140cm。城女8654cm>乡女8586cm。
3.体重
体重人体站立时的重量。通过测量体重,可了解人体横向发育指标。
方法:测量时,男生只穿短裤,女生穿短裤、背心并应在测量前排空大、小便,被测者赤足 轻踏上秤台中央、身体保持平衡,不与其它物体接触。
体重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和身体的充实度。体重 和身高的比例可以辅助说明营养状况和肌肉发育程度。
体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正常者的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0,即(体重+100)/身高(cm)=1。该公式适用于身高155~165cm者。身高165~175cm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 5,身高176~185cm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身高186cm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5。
4.胸围 胸围即胸廓外面的周长。通过测量胸廓大小可以了解胸廓 肌肉发育情况。
方法:测试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将带尺围 绕胸廓一周,在背部、带尺上缘于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在胸部带尺下缘放于乳头上缘,已发育成熟的女生,带尺应置于乳头上方第四肋骨与胸骨连接处,从侧面看,带尺量水平的圆形 、测量受试者呼吸尚未开始时的胸围。
胸围是显示人体的宽、厚度最有代表性的量值,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胸围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男20岁,女18岁时趋于稳定,根据1991年资料,中 国汉族19~22岁胸围均值为:城男8619cm>乡男8588cm,城女7890cm<乡女7959cm。
第二节 生理机能的测定与评价 生理机能水 平,即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以及各器官,心肺系统的工作效能。生理机能测评的内容很多, 本章节主要介绍与体育运动关系较大,且又适用于群体的测评方法。
1.安静脉搏
测量相对安静时的脉搏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1min)动脉管壁搏动的次数。它主要 反映心脏和动脉本身的机能状态。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75次/min左右,生理变动范围在60~100次/min之间。心率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而不同。在成人 中,女性心率较男性心率快约3~5次/min,在安静状态下,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心率快。即使是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其心率的差别也很大,个体之间差别之 所以大,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锻炼(训练)水平有关。如:有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较慢,可低于60次/min或更少。
据1991年资料,中国19~22岁汉族学生脉搏均值为(次/min):城男772 0>乡男7664;城女7852>乡女7794。
2.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避产生的侧压力。一般指体循环中动脉血压。血压是反 映心血管机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健康检查的常规项目。
国际卫生组织规定:要静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临界 值;收缩压多于160mmHg,舒张压多于95mmH,即为高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50mmHg,即为低血压。
动脉血压维持在一定高度,对于保证脑的血液供应特别重要。血压过低时,全身各器官和组 织的血液供应都将不足,心、肾、肝等重要内脏器官也将缺血,缺氧、器官机能随之发生障碍。另一方面,动脉血压过高,将导致心功能不全,同时也可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和破裂, 造成脑溢血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对于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肺活量
肺活量反映受试者1次呼吸时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人体生长发育水平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机 能指标之一。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呼吸肌的力量、肺和胸廓的弹性等因素。
据1991年资料,我国19~22岁汉族成人肺活量的均值(ml)为:城男4231 9>乡男414120,城女28989>乡女284289。
4.定量负荷测试--30秒30次蹲起
瑞典体育联合会在多年科研工作中,找到一种测定心脏功能的方法,即30s30次蹲起机 能测试,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①静坐5min,测出15s的脉搏数,将所得数乘以4,即将1min的脉搏数标以P 1。
②在30s内完成30次蹲起动作。最后一次站起来时,即测15s脉搏将测得数乘以4, 即将1min脉搏数标以P2
③休息1min后,再测15s钟脉搏,将测得数乘以4,即将休息状态1min脉搏数, 标以P3
④按以下公式计算指数:指数= P1+P2+P3-200 10
⑤根据计算出的指数评价心脏功能,指数≤0为优秀,0~5为良好,6~10为及格 ,11~15为差,>16为很差。
第三节 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人体在运动、生产劳动、生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机能 能力总称为身体素质。它不仅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或体质研究中,对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
当前,我国学生测定身体素质,选择了以下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进行测评。
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以最短的时间间隔完成动作的能力,属运动中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包括反应速 度、完成动作的速度、动作频率。反应速度又称反应时,是身体对刺激作出应答的时间间隔,如短跑中运动员从发令枪响到起动时的时间。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或 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如投掷运动员最后用力时的出手速度,50m、100m跑速等等。
50m跑是测量听信号后的反应与跑速。测试时,测试者二人一组听发令后跑出(起跑方式 不定),评价标准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以下简称“国体标准”)。
2.力量素质
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产生的,它是人体运动时的首要素质,也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 。
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力量可分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静止状态下的用力 形式,动力性力量则是运动状态下的用力形式。力量又可分为一般力量、速度力量(暴发力)、力量耐力。一般力量是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基础,发展一般力量能促进暴发力和力量 耐力的提高,但是,力量耐力和暴发力之间却互相产生消极的影响,测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杠引体向上、屈臂悬垂、双杠双臂屈伸、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
(1)引体向上
测量肩带及两臂的肌肉耐力。受试者双手正握杠,与肩同宽呈悬垂姿势,引体向上至下颌超 过杠面,每上引一次要回复至双臂伸直的悬垂姿势。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即为测量成绩。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2)屈臂悬垂
测量肩臂肌耐力。受试者双手同肩宽反握杠,上引至两肘全屈,下颌在杠面之上,记录受试 者保持上述姿势的时间。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3)双臂屈伸
测量双臂和肩带肌耐力。受试者在双杠两杠之间成直臂支撑,身体下降至两肘关节成直角时 ,即推杠成直臂支撑为一次,完成正确动作次数即为测量成绩。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4)立定跳远
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的爆发力。受试者双足自然站立在起跳线后,屈膝摆臂,尽量用力向前 跳,双足落地连续跳3次,丈量起跳线前沿至最近着地点后沿的垂直距离,记录最佳成绩。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5)仰卧起坐
测量腹肌耐力。受试者全身仰卧于垫子上,两腿屈膝成90°,两手指交叉置于脑后,一同 伴压住受试者两腿踝关节处,起坐时以双肘触及或超过同侧膝为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测试时,测试者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开始坐起,同时开表计时,记录1min完成的次数。评价参照“国体标准”。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耐 力两类。我们采用的中长跑测定,例男1000m,女800m跑,发展的是心血管系统的耐力。这是大学生增强体质的重点。耐力还有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分,我们开展的慢跑等 运动就是发展有氧耐力。(1)1000m测量心血管系统及有氧耐力。受试者按田径规则测试一次,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2)800m
测量心血管系统及有氧耐力,受试者按田径规则测试一次,评价标准参照“国体标准”。
4.柔韧素质
柔韧性是指人体活动时关节、韧带、肌肉、肌腱和皮肤的活动幅度及其伸展能力。柔韧素质 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动作幅度,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也有利于防止伤害事故。发展柔韧素质可采用静力和动力两种方法,例如压腿是静力,踢腿是动力。静力和动力练习两者应结合起来 ,发展柔韧素质还可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例如踢腿是主动,让同伴帮助进行搬腿就是被动,主动与被动也应结合起来。通常标测柔韧素质的方法是立体前屈,纵劈叉等。
立位体前屈
测量髋、腰背弯曲和股后伸肌群的伸展程度。受试者两脚尖分开约5~10cm,并与平台 前沿横线平行脚跟并拢两腿伸直。上体尽量前屈,两臂及手指伸直,两手并拢向下伸,直到不能继续下伸时为至,以显示的刻度读数(立位体前屈测量计),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 后一位。
5.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刺激作出快速和准确反应,灵活控制身体及随机应变的 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和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体在活动过程中,各有关器官系统、各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协同配合的综合表现。发展灵敏素 质有利于掌握动作技术,也有利于发挥速度和力量。检测灵敏素质可以采用立卧撑,象限跳等。
(1)立卧撑
测量人体迅速变换姿势和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受试者用站立姿势开始,依次完成下列 动作:双手于足前撑地成蹲撑→两臂伸直两腿伸成俯卧→两腿收回成蹲撑→还原成站立姿势 。此为一次动作,记录1min内完成合格动作的次数。
评价标准参照表61。
表61 立卧撑评价标准次/min(美国)
等 级 高中 和大学女生 高 中 男 生 大 学 男 生
优 >30 >32 >3 4
良 26~29 28~31 29~33
中 14~25 16~27 17~28
下 10~13 11~15 12~16
差 0~9 0~10 0~11
(2)象限跳
测量人体在双脚蹦跳时快速改变身体姿势的能力。受试者从起点开始,听到信号依次以双脚
跟跳入1,2,3,4“象限”,然后再跳入1象限(图61),如此循环往返,跳10次,记录10次内双脚落在正确象限内的次数,测2次,取最佳成绩计算。评价标准参照表 62。
3 2 1 4 图6-1
“象限”跳测验场地 等 级 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
优 >33 >31
良 27~32 25~30
中 14~26 13~24
下 8~13 7~12
差 0~7 0~5
612分钟跑的测验
健身跑是提高人的体力和心肺功能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适用于男女老少。如今,健身跑作 为一种“心肺健康之路”而风行全球。
健身跑的特点是要消耗大量氧气,跑步时吸入的空气量比安静时多出数倍,使肺部得到充分 活动,可提高人体携氧及利用氧的能力。
美国的库伯提出了12min跑的有氧锻炼法,并以12min跑的测验来确定不同年龄的 人的不同水平等级,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锻炼计划。
12min跑的测验就是让锻炼者在12min内,尽自己的能力跑完最长的距离,然后根 据12min测验所规定的各级标准来判断自己的锻炼水平高低。
这种测验通常都用跑步的方法,所以测验时最好能在标准的跑道上或标有里程的公路上进行 ,以 便测量12min内所跑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12min跑测验的各级评价指标如表63。
表63 12min跑测验标准 (距 离:m)
组别 性别 距离 等 级 <30岁 30-39岁 40-49岁 >50岁
非常不好 男 <1600 <1500 <135 0 <1280
女 <1500 <1350 <1200 <1050 不 好 男 1600~1950 1500~18 00 1350~1650 1280~1580
女 1500~1800 1350~1650 1200~1500 1050~1350
及 格 男 2050~2380 1850~21 00 1680~2050 1600~1950
女 1850~2150 1680~2050 1550~1800 1400~1650
良 好 男 2400~2780 2150~26 00 2080~2450 2000~2380
女 2200~2600 2100~2450 1850~2300 1680~2150
优 秀 男 >2800 >2650 >248 0 >2400
女 >2650 >2480 >2320 >2160
参加“12分钟跑的测试”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要有坚持健身跑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再进行。
第七章 运动性损伤的防治
第一节 运动性病症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性病症是指由于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某些机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在竞技运动中,由于经常要在极限强度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所以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运动性损伤;在健身运动中,由于经常在亚极量强度进行燃烧,所以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常见的运动性病症有 :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晕厥、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等。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间过分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 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疲劳”。
1.原因
(1)训练安排不当。训练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缺乏明显的节奏;过多地采用 与身体训练水平不相适应的运动量;持续地大运动量训练;在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或身体好时就剧烈运动,身体差时或情绪不佳时就不练;训练中未充分注意个 人特点,区别对待;没有考虑季节、气候变化而做适宜的调整;运动员开始出现某些不良症状时没有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训练内容等,这是产生过度训练的主要原因。
(2)带病参加训练和比赛,或伤病、手术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即投入正规训练或比赛。
(3)比赛过多,比赛问缺乏足够休息,赛后无适当调节即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4)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休息、睡眠不足,旅途劳累、营养不当,不良的环境,心理因素 的作用等原因。
2.处理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处理重点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安排或改变训练方法,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一旦发现有过度训练征象,必须改变训练计划,积极调整运动量,控制运动训练强度和时间 ,减少速度和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减少高难度的动作和专项训练,甚至暂时改变专项练习,辅以放松性练习,调整生活制度,洗温水浴,进行恢复性按摩和体育医疗等,并进行药笔治疗。
3.预防
(1)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加强全面的身体训练,定期作身体功能检查,根据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个人特点、制定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2)训练中加强医务监督,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征兆。
(3)对运动员的伤病要及时予以治疗,伤病恢复期投入训练时运动量要逐渐增加。
二、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超了机体负担能力而产生的急性病理现象 。多发生在运动后即刻或过后不久,以急性心血管损害为最多见,在中长跑、马拉松、中长距滑冰、自行车、划船、足球等运动项目中较多见。 1.原因
过度紧张多发生在训练水平较差,生理机能状况不良,缺乏锻炼,比赛经验不足,因故长期中断训练或患病的运动员中。当他们生于勉强地完成机体难以随的剧烈运动或比赛时,就可能发生过度紧张。
2.处理
病情较轻者,要保持安静平卧闰,注意保暖,并予以必要的对症处理,口服镇静剂,吃容易 消化的食物等;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保持安静,取端坐位,给氧吸气,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有昏迷者可加点人中、百会、涌泉等穴;若发生几乎吸、心跳骤停,必须立即就地 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神志不清者严禁进食、意识不能迅速恢复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3.预防
过渡紧张的预防,首先在于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和机能水平。其次,在训练和比赛中,各结合身体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患病期间,可暂 停训练,积极治疗并注意休息。伤病初愈者,注意逐渐增加运动量,凡在重人比赛和大强 度训练前场应作全面深入的体格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史和心血管系统病史的人应避免参加剧 烈运动和比赛。
三、运动中腹痛
腹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时常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发生,这种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痛称为运动中腹痛。
1.原因
运动中腹痛的发生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训练水平。运动前准备活动情况等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
(1)因肝脾郁血郁肿胀而使腹膜上的神经受牵攫而疼痛。
(2)运动中胃肠道缺血、缺氧、造成胃肠道痉挛或蠕动 功能紊乱而引起腹痛或绞痛。
(3)因呼吸肌痉挛而产生与呼吸节奏有关的腹痛
(4)原腹腔脏器有病变,所以运动时诱发了疾患或病变部位产生疼痛。
2.处理
若运动中出现腹痛,则可适当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协调好呼吸运动, 同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跑一段,做几次深呼吸,这样疼痛可得到缓解。如上述措施仍不行,则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药、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或请医生处理。
3.预防
加强全面训练,以提高人体生理机能。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合理 安排膳食,运动前不宜跑餐或多饮水。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中长跑要合理分配速度,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应积极治疗原 发 病,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
四、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原因
由于平时运动基础差,突然加大了运动量而造成局部肌肉缺血,或长时间进行单调的重复动 作,以及练习中大量排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天气严寒、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也会造成肌肉痉挛。
2.处理
牵引痉挛的肌肉是常用的缓解方法,例如,小腿腓肠肌痉挛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伸直膝 关节,缓慢用力将足部背伸、或点按承山穴;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将是和足趾用力背伸,在牵引过程中注意用力缓慢,切忌施暴力以防肌肉拉伤,在点按穴位后,宜配合局部按摩 ,这样有助于痉挛的迅速缓解。
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要先深吸一口气,再进行操作。若腓肠肌,趾肌痉挛 ,则用上述方法解痉;若上肢的肌肉痉挛,可做反复用力屈伸肘关节并做用力握拳、张开等动作。肌肉痉挛缓解后,不要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对症治疗。
3.预防
平时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运动应注 意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B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游泳时,若水温较低,则游泳时间不可过长,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在运动前适当按摩。
第二节 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急救
一、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相违背的,运动损伤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工作和学习,而且对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学校体育工作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杜绝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
(1)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学习一些必要的生理卫生 和保健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而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要求,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待内脏器官功能充分调动起来后,再 参加剧烈的运动。
(3)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更新,防止局部运动器官负担过重,合理地组织并安排锻炼 。锻炼手段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锻炼方法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4)加强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我保护的实质是善于避免出现 危险动作,这就要求学生运动时高度集中和开动脑筋,加强思考。如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注意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等。
(5)经常检查、维修运动场地和各种体育器材,确保安全。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 质练习,提高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
(6)加强体育道德品质教育,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严禁锻炼中的野蛮粗暴动作与行为,提 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体育道德风尚。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损伤或因为运动不当而造成的疾病。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 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及工作,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学会做一般的处理。
1.损伤的急救措施
(1)出血和止血:凡是受外伤都有出血。出血可以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和内、外出血等。血液占人体重的1/11,若出血量过总量1/3时就有生命危险。
止血的措施可以将伤肢上抬高于心脏位置以减少出血。或采用指压动脉法。止血带加压包扎 等方法。
(2)包扎:
及时包扎能起到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支持伤肢的作用。现场常用包扎物有绷带,三角巾两 种。
(3)休克处理:
休克病人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博细弱,尿量少,血压低,严重者昏迷甚至死 亡。急救时使患者平卧或脚高头低仰卧,保暖,保持呼吸通畅,应将昏迷者头偏置并打开其口腔索出舌头,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
(4)人工呼吸:如果伤员呼吸停止,但心脉仍在跳动就要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有 :①口对口吹气法;②俯卧压背法;③仰卧牵臂法等等。 口对口吹气量应在800~1200ml,吹气16~18次/min。
(5)骨折急救:
骨折时首先用夹板、绷带等把折断部位固定,使伤部不再移动。如果同时伴有出血或有伤口 ,则先止血包扎伤口。如开放性骨折有外露骨片则不可以放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6)溺水者抢救:
首先清理鼻腔内分汔物及其它异物,然后进行控水,使体内水排出,再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 心脏按压术。切忌不作任何抢救就将溺水者送往医院,这样会使患者因缺氧过多而导致死亡。
2.损伤的一般处理措施
(1)冷疗法:
冷疗的作用是用冷因子刺激组织促使温度下降,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充血现象,降 低周 围神经传导速度。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防肿的作用。一般方法是用冷水、冰块、冷冻剂进行局部冷冻。此法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但要注意不要冻伤组织。
(2)热疗法:
运用比人体温高的物理因子刺激局部,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有 利于消肿,促进坏死组织消除,促进再生修复的进行。一般方法是用热水热敷、药物水重蒸、红外线治疗等。适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
(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治疗病患的一种传统疗法,对慢性损伤、风湿病痛有较好疗效,一般每次拔罐1 0~20min,5~7次为一疗程。
(4)药物疗法:
中药有新伤药、旧伤药、药酒、药水等等,可供外用。而内服的中药可选用云南白药、跌打 丸、三七片等。
西药有红汞、龙胆紫溶液、酒精、碘酒、双氧水、松节油、镇痛片等可供采用。
(5)保护支持带:
可以使受伤部位相对固定,减少再受伤的可能。同时限制器管的超常范围活动,利于受伤组 织的休息及恢复。常用保护支持带有各种护具(护膝、护踝、护腕等)、纱布、绷带、弹力绷带、橡皮粘膏等。
(6)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
急性的可以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处理。①早期是指伤后24~48h内,方法有立即 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疼痛严重者可以服止痛药。②中期:24~48h以后内出血 停 止,急性症状减退,伤部仍有游血及肿胀。采用方法有热疗、按摩、拔罐药物治疗及适当功 能锻炼。③后期: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症状已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活动受限。此时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及适当功能锻炼为主。
而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一般处理原则是以改善伤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 部负担量为主。治疗方法同急性损伤中后期,但要特别注意功能锻炼。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1)擦伤、刺伤、裂伤及处理:
这三种损伤都属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其共同点均有伤口和外出血。
擦伤由粗糙物与身体摩擦造成皮肤组织损伤。小面积擦伤用1%~2%红汞或1%~2%龙 胆紫涂抹。擦伤面积大伤口深,需要碘酒或酒精在伤口周围消毒后清除伤口异物,再扎上绷带或纱布。感染的伤口应常换药。
轻度的裂伤、刺伤可以用碘酒、酒精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伤口较 大较深应及时送医院处理。伤口小而深,污染严重者应做抗破伤风处理。
(2)挫伤:
在足球、篮球活动中相互冲撞或被踢,体操、武术活动中与器械撞击,这是发生挫伤的常见 原因。挫伤的症状一般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皮下出血等,严重的挫伤可伴随其它内脏器官的损坏,如头部挫伤会发生脑震荡或颅骨骨折等。胸背部受伤会有骨折或肺脏损伤形 成气胸或血胸等等。因而要据暴力大小和受伤部位判断伤势的轻重。
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可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等,头部、躯干等部位挫伤有休克现象, 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3)肌肉拉伤:
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或肌肉能力差,或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场地器材不好等 使肌肉被过份拉长,或主动收缩超出肌肉自身能力时,就可能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后局部疼痛,压痛、肌肉肿胀、肌肉紧张僵硬,功能发生障碍。收缩肌肉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或 出现凹陷,如果局部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可能为肌肉断裂。
轻度肌肉拉伤可用针刺疗法治疗;部份断裂者可用冷疗、加压包扎、48h后开始按摩,肌 肉拉断者应送医院进行手术处理。
(4)疲劳性骨膜炎:
在体育活动或训练中由于训练方法不当,局部负担过重就会使胫骨、腓骨、跖骨发生疲劳性 骨膜炎。骨膜炎是对运动量的一种不适应反应,其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骨面上能摸到压痛点,局部还有灼热感。
早期症状轻者局部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减少局部负荷。重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外,还要外敷新 伤药、温水浸浴、局部按摩等等。如果经过一般处理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拍X片确诊有否疲劳性骨折。
(5)脑震荡:
一般头部在遭受暴力作用后,脑的神经组织被震荡而引起大脑暂时的意识机能障碍。如跟踪 运动中头部相撞,球从高处落下撞击头部等。主要症状有短时间意识障碍、昏迷时全身肌肉松驰无力、面白脉细、呼吸表浅等。且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心悸等,少数患者有恶心 呕吐、心烦不定等症状。
急救处理时应立即让伤员平卧,防寒或防暑,不要随意搬动,昏迷不醒者可用拇指掐人中使 其苏醒。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脑挫伤并存,因此应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如存在以下症状之一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①昏迷5min以上。
②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
③清醒后头昏、恶心、呕吐剧烈。
④两瞳孔出现不对称或变形。
⑤清醒后有颈项僵直或第二次昏迷。
(6)腰部扭伤和腰肌劳损:
腰部扭伤多由于负荷重量过大,超出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而引起肌肉附着区损伤。也可以是 由于脊柱过度前屈突然转体,或技术动作错误等等。绝大多数的腰部急性扭伤病员有明确外伤史,肌肉患处疼痛,甚至不能伸直脊柱,扭伤重者,可牵涉到下肢的臀部有疼痛感或麻木 感。
伤后初期宜休息,卧于木板床并于腰部垫一薄枕以放松腰肌(轻者2~3天,重者一周)。 可取人中、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进行按摩,还可以采用药物、理疗等其它方法。
腰部肌肉劳损是由于反复的机械力作用于肌肉骨膜、韧带、关节而使肌肉受损。如长期弯腰 过多,体位姿势不良,腰部反复受伤,脊柱畸形等等均是常见的原因。腰部肌肉劳损的常见症状有酸痛,在运动或劳动后、久站或久坐后常见疼痛加重,而且常有随气温变化而加重症 状。
腰肌劳损的处理一般采用按摩、体疗的方法。按摩常用于手法推摩、扣击、按压等,还可配 合穴位进行点穴;体疗则以加强腰、腹、背部肌肉力量为主;过多卧床休息则适得其反。
(7)踝关节韧带损伤: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使其外侧副韧带最易受伤,常常在腾空后落地重心不稳或落地地面不平而 导致外侧副韧带受损。轻度损伤可见外侧肿痛、疼痛、跛行。如果损伤严重,患者足部不能持重,剧痛肿胀范围大,外踝和足背出现淤斑。更严重者会出现韧带断裂。
现场急救措施是立即包扎,包扎方向应与受外伤暴力作用方向相反,轻度扭伤要停止活动4 ~7天,同时配合外用药消肿止痛,4天以后可以配合按摩、理疗等治疗。
第一节 运动性病症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性病症是指由于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某些机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或症状。在竞技运动中,由于经常要在极限强度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所以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运动性损伤;在健身运动中,由于经常在亚极量强度进行燃烧,所以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常见的运动性病症有 :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晕厥、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等。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间过分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 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疲劳”。
1.原因
(1)训练安排不当。训练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缺乏明显的节奏;过多地采用 与身体训练水平不相适应的运动量;持续地大运动量训练;在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或身体好时就剧烈运动,身体差时或情绪不佳时就不练;训练中未充分注意个 人特点,区别对待;没有考虑季节、气候变化而做适宜的调整;运动员开始出现某些不良症状时没有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训练内容等,这是产生过度训练的主要原因。
(2)带病参加训练和比赛,或伤病、手术后身体未完全康复即投入正规训练或比赛。
(3)比赛过多,比赛问缺乏足够休息,赛后无适当调节即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4)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休息、睡眠不足,旅途劳累、营养不当,不良的环境,心理因素 的作用等原因。
2.处理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处理重点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安排或改变训练方法,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一旦发现有过度训练征象,必须改变训练计划,积极调整运动量,控制运动训练强度和时间 ,减少速度和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减少高难度的动作和专项训练,甚至暂时改变专项练习,辅以放松性练习,调整生活制度,洗温水浴,进行恢复性按摩和体育医疗等,并进行药笔治疗。
3.预防
(1)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加强全面的身体训练,定期作身体功能检查,根据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个人特点、制定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2)训练中加强医务监督,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征兆。
(3)对运动员的伤病要及时予以治疗,伤病恢复期投入训练时运动量要逐渐增加。
二、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超了机体负担能力而产生的急性病理现象 。多发生在运动后即刻或过后不久,以急性心血管损害为最多见,在中长跑、马拉松、中长距滑冰、自行车、划船、足球等运动项目中较多见。 1.原因
过度紧张多发生在训练水平较差,生理机能状况不良,缺乏锻炼,比赛经验不足,因故长期中断训练或患病的运动员中。当他们生于勉强地完成机体难以随的剧烈运动或比赛时,就可能发生过度紧张。
2.处理
病情较轻者,要保持安静平卧闰,注意保暖,并予以必要的对症处理,口服镇静剂,吃容易 消化的食物等;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保持安静,取端坐位,给氧吸气,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有昏迷者可加点人中、百会、涌泉等穴;若发生几乎吸、心跳骤停,必须立即就地 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神志不清者严禁进食、意识不能迅速恢复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3.预防
过渡紧张的预防,首先在于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和机能水平。其次,在训练和比赛中,各结合身体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患病期间,可暂 停训练,积极治疗并注意休息。伤病初愈者,注意逐渐增加运动量,凡在重人比赛和大强 度训练前场应作全面深入的体格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史和心血管系统病史的人应避免参加剧 烈运动和比赛。
三、运动中腹痛
腹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时常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发生,这种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痛称为运动中腹痛。
1.原因
运动中腹痛的发生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训练水平。运动前准备活动情况等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
(1)因肝脾郁血郁肿胀而使腹膜上的神经受牵攫而疼痛。
(2)运动中胃肠道缺血、缺氧、造成胃肠道痉挛或蠕动 功能紊乱而引起腹痛或绞痛。
(3)因呼吸肌痉挛而产生与呼吸节奏有关的腹痛
(4)原腹腔脏器有病变,所以运动时诱发了疾患或病变部位产生疼痛。
2.处理
若运动中出现腹痛,则可适当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协调好呼吸运动, 同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弯腰跑一段,做几次深呼吸,这样疼痛可得到缓解。如上述措施仍不行,则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药、点掐内关、足三里穴或请医生处理。
3.预防
加强全面训练,以提高人体生理机能。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合理 安排膳食,运动前不宜跑餐或多饮水。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中长跑要合理分配速度,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腹痛应积极治疗原 发 病,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
四、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原因
由于平时运动基础差,突然加大了运动量而造成局部肌肉缺血,或长时间进行单调的重复动 作,以及练习中大量排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天气严寒、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也会造成肌肉痉挛。
2.处理
牵引痉挛的肌肉是常用的缓解方法,例如,小腿腓肠肌痉挛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伸直膝 关节,缓慢用力将足部背伸、或点按承山穴;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将是和足趾用力背伸,在牵引过程中注意用力缓慢,切忌施暴力以防肌肉拉伤,在点按穴位后,宜配合局部按摩 ,这样有助于痉挛的迅速缓解。
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要先深吸一口气,再进行操作。若腓肠肌,趾肌痉挛 ,则用上述方法解痉;若上肢的肌肉痉挛,可做反复用力屈伸肘关节并做用力握拳、张开等动作。肌肉痉挛缓解后,不要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对症治疗。
3.预防
平时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运动应注 意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B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游泳时,若水温较低,则游泳时间不可过长,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在运动前适当按摩。
第二节 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急救
一、运动损伤的预防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相违背的,运动损伤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工作和学习,而且对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学校体育工作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杜绝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
(1)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学习一些必要的生理卫生 和保健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而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要求,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待内脏器官功能充分调动起来后,再 参加剧烈的运动。
(3)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更新,防止局部运动器官负担过重,合理地组织并安排锻炼 。锻炼手段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锻炼方法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4)加强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我保护的实质是善于避免出现 危险动作,这就要求学生运动时高度集中和开动脑筋,加强思考。如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注意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等。
(5)经常检查、维修运动场地和各种体育器材,确保安全。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 质练习,提高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
(6)加强体育道德品质教育,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严禁锻炼中的野蛮粗暴动作与行为,提 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体育道德风尚。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损伤或因为运动不当而造成的疾病。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 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及工作,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学会做一般的处理。
1.损伤的急救措施
(1)出血和止血:凡是受外伤都有出血。出血可以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和内、外出血等。血液占人体重的1/11,若出血量过总量1/3时就有生命危险。
止血的措施可以将伤肢上抬高于心脏位置以减少出血。或采用指压动脉法。止血带加压包扎 等方法。
(2)包扎:
及时包扎能起到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支持伤肢的作用。现场常用包扎物有绷带,三角巾两 种。
(3)休克处理:
休克病人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博细弱,尿量少,血压低,严重者昏迷甚至死 亡。急救时使患者平卧或脚高头低仰卧,保暖,保持呼吸通畅,应将昏迷者头偏置并打开其口腔索出舌头,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
(4)人工呼吸:如果伤员呼吸停止,但心脉仍在跳动就要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有 :①口对口吹气法;②俯卧压背法;③仰卧牵臂法等等。 口对口吹气量应在800~1200ml,吹气16~18次/min。
(5)骨折急救:
骨折时首先用夹板、绷带等把折断部位固定,使伤部不再移动。如果同时伴有出血或有伤口 ,则先止血包扎伤口。如开放性骨折有外露骨片则不可以放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6)溺水者抢救:
首先清理鼻腔内分汔物及其它异物,然后进行控水,使体内水排出,再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 心脏按压术。切忌不作任何抢救就将溺水者送往医院,这样会使患者因缺氧过多而导致死亡。
2.损伤的一般处理措施
(1)冷疗法:
冷疗的作用是用冷因子刺激组织促使温度下降,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充血现象,降 低周 围神经传导速度。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防肿的作用。一般方法是用冷水、冰块、冷冻剂进行局部冷冻。此法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但要注意不要冻伤组织。
(2)热疗法:
运用比人体温高的物理因子刺激局部,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有 利于消肿,促进坏死组织消除,促进再生修复的进行。一般方法是用热水热敷、药物水重蒸、红外线治疗等。适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
(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治疗病患的一种传统疗法,对慢性损伤、风湿病痛有较好疗效,一般每次拔罐1 0~20min,5~7次为一疗程。
(4)药物疗法:
中药有新伤药、旧伤药、药酒、药水等等,可供外用。而内服的中药可选用云南白药、跌打 丸、三七片等。
西药有红汞、龙胆紫溶液、酒精、碘酒、双氧水、松节油、镇痛片等可供采用。
(5)保护支持带:
可以使受伤部位相对固定,减少再受伤的可能。同时限制器管的超常范围活动,利于受伤组 织的休息及恢复。常用保护支持带有各种护具(护膝、护踝、护腕等)、纱布、绷带、弹力绷带、橡皮粘膏等。
(6)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
急性的可以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处理。①早期是指伤后24~48h内,方法有立即 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疼痛严重者可以服止痛药。②中期:24~48h以后内出血 停 止,急性症状减退,伤部仍有游血及肿胀。采用方法有热疗、按摩、拔罐药物治疗及适当功 能锻炼。③后期: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症状已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活动受限。此时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及适当功能锻炼为主。
而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一般处理原则是以改善伤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 部负担量为主。治疗方法同急性损伤中后期,但要特别注意功能锻炼。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1)擦伤、刺伤、裂伤及处理:
这三种损伤都属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其共同点均有伤口和外出血。
擦伤由粗糙物与身体摩擦造成皮肤组织损伤。小面积擦伤用1%~2%红汞或1%~2%龙 胆紫涂抹。擦伤面积大伤口深,需要碘酒或酒精在伤口周围消毒后清除伤口异物,再扎上绷带或纱布。感染的伤口应常换药。
轻度的裂伤、刺伤可以用碘酒、酒精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伤口较 大较深应及时送医院处理。伤口小而深,污染严重者应做抗破伤风处理。
(2)挫伤:
在足球、篮球活动中相互冲撞或被踢,体操、武术活动中与器械撞击,这是发生挫伤的常见 原因。挫伤的症状一般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皮下出血等,严重的挫伤可伴随其它内脏器官的损坏,如头部挫伤会发生脑震荡或颅骨骨折等。胸背部受伤会有骨折或肺脏损伤形 成气胸或血胸等等。因而要据暴力大小和受伤部位判断伤势的轻重。
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可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等,头部、躯干等部位挫伤有休克现象, 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3)肌肉拉伤:
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或肌肉能力差,或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场地器材不好等 使肌肉被过份拉长,或主动收缩超出肌肉自身能力时,就可能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后局部疼痛,压痛、肌肉肿胀、肌肉紧张僵硬,功能发生障碍。收缩肌肉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或 出现凹陷,如果局部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可能为肌肉断裂。
轻度肌肉拉伤可用针刺疗法治疗;部份断裂者可用冷疗、加压包扎、48h后开始按摩,肌 肉拉断者应送医院进行手术处理。
(4)疲劳性骨膜炎:
在体育活动或训练中由于训练方法不当,局部负担过重就会使胫骨、腓骨、跖骨发生疲劳性 骨膜炎。骨膜炎是对运动量的一种不适应反应,其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骨面上能摸到压痛点,局部还有灼热感。
早期症状轻者局部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减少局部负荷。重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外,还要外敷新 伤药、温水浸浴、局部按摩等等。如果经过一般处理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拍X片确诊有否疲劳性骨折。
(5)脑震荡:
一般头部在遭受暴力作用后,脑的神经组织被震荡而引起大脑暂时的意识机能障碍。如跟踪 运动中头部相撞,球从高处落下撞击头部等。主要症状有短时间意识障碍、昏迷时全身肌肉松驰无力、面白脉细、呼吸表浅等。且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心悸等,少数患者有恶心 呕吐、心烦不定等症状。
急救处理时应立即让伤员平卧,防寒或防暑,不要随意搬动,昏迷不醒者可用拇指掐人中使 其苏醒。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脑挫伤并存,因此应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如存在以下症状之一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①昏迷5min以上。
②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
③清醒后头昏、恶心、呕吐剧烈。
④两瞳孔出现不对称或变形。
⑤清醒后有颈项僵直或第二次昏迷。
(6)腰部扭伤和腰肌劳损:
腰部扭伤多由于负荷重量过大,超出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而引起肌肉附着区损伤。也可以是 由于脊柱过度前屈突然转体,或技术动作错误等等。绝大多数的腰部急性扭伤病员有明确外伤史,肌肉患处疼痛,甚至不能伸直脊柱,扭伤重者,可牵涉到下肢的臀部有疼痛感或麻木 感。
伤后初期宜休息,卧于木板床并于腰部垫一薄枕以放松腰肌(轻者2~3天,重者一周)。 可取人中、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进行按摩,还可以采用药物、理疗等其它方法。
腰部肌肉劳损是由于反复的机械力作用于肌肉骨膜、韧带、关节而使肌肉受损。如长期弯腰 过多,体位姿势不良,腰部反复受伤,脊柱畸形等等均是常见的原因。腰部肌肉劳损的常见症状有酸痛,在运动或劳动后、久站或久坐后常见疼痛加重,而且常有随气温变化而加重症 状。
腰肌劳损的处理一般采用按摩、体疗的方法。按摩常用于手法推摩、扣击、按压等,还可配 合穴位进行点穴;体疗则以加强腰、腹、背部肌肉力量为主;过多卧床休息则适得其反。
(7)踝关节韧带损伤: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使其外侧副韧带最易受伤,常常在腾空后落地重心不稳或落地地面不平而 导致外侧副韧带受损。轻度损伤可见外侧肿痛、疼痛、跛行。如果损伤严重,患者足部不能持重,剧痛肿胀范围大,外踝和足背出现淤斑。更严重者会出现韧带断裂。
现场急救措施是立即包扎,包扎方向应与受外伤暴力作用方向相反,轻度扭伤要停止活动4 ~7天,同时配合外用药消肿止痛,4天以后可以配合按摩、理疗等治疗。
第八章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
“疲劳”是人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疲劳称“运动性疲劳”。
对“疲劳”的研究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对引起“疲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 没有人能说清楚。就“运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 器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肉工作的结果,在肌肉中积累了代谢物(如乳酸),因而肌肉便不
能工作了。量也有专家指出,工作的肌肉没有积累乳酸也会出现疲劳。还有的学者认为“疲 劳”既产生于工作的肌肉中,又产生于神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的中枢神经学说,这一学说 是以工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中枢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肉出现了疲劳。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 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 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
其次,在运动中,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能源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 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使体内三大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糖元和脂肪消耗较多,可降低到最低点。能源贮备的消耗 和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的代谢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 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出现疲劳。
再次,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的加强,都会使疲劳加深。但是,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对人体机能的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当人类在生命遇到危险时或人们所从 事的工作任务。从事的运动足以引起一种激动高昂的情绪时,尽管他们早已精疲力尽,他们还能继续表现出非常高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这种狂热激情,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运动 项目与内容导致疲劳的原因侧重面会有所不同。 有些运动项目运动时肌肉工作的能源供应靠有氧无氧混合供能,如中跑也要求供能快,除化学能源短暂供能外,主要靠食物能源,整个过程缺氧程度较深,在负氧 债中进行。所以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如乳酸)及因氧债造成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而在有氧供能且供能缓慢的运动,如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则可能主要是体内能 源物质消耗过多而引起疲劳。
一般来说,疲劳的发生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运动过后,适度疲劳,说明运动有效果,经过 休息和调整,疲劳消失后工作能力将获得进一步提高。但是过度疲劳却是不正常的,它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对于疲劳的程度,前苏联生活学家B·沃尔科夫对疲劳的临床表现做了如下分类:
(1)轻度疲劳:在运动锻炼中,通过一定量和强度的肌肉工作之后,以疲倦的形式表现出 来,一般说不会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2)急性疲劳:运动中,一次性极限身体负荷时所发生的特征,如肌肉力量、工作能力明 显下降,体态虚弱、脸色苍白、心动过速,白血球总量增多、有 时尿中出现蛋白。此类疲劳出现在训练水平差的运动员身上或者平时不爱运动而突然参加激烈运动的人身上。
(3)过度紧张:在身体机能状态下降的基础上(生病、中毒、炎症)一次性的极限训练或 比赛负荷后出现的急性症状。此时身体虚弱无力,头晕,有时会出现昏厥状态,动作失调、心悸、肝区疼痛、心血管系统对负荷反应不正常等。这类疲劳能持续数天至数周。
(4)过度训练:这是当运动员训练和休息结构不合理时造成运动员身体的一种状态。其主 要原因有,长期过度负荷,训练方法手段单调死板,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负荷,休息不足,比赛频繁,身体有病等。
(5)过度疲劳:这是常以神经机能性疾病为表现形式的身体病理状态。这种状态表现比过 度训练明显,情绪低落、冷淡,兢兢业业烦运动,心区疼痛,消化、排泄机能出现障碍。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应以主客观资料为依据,其主要的标志是工作能力下降。正确认识和判断 疲劳,对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均有着重要意义。 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般采用综合观察法。从自我感觉,以及某些外部表现来进行诊断。 疲劳程度的判断标志如表81所示。
除综合观察法诊断疲劳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外呼吸机能、 神经系统机能、心理状态、生物化学改变等诸多方面进行测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通过测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表81 判断疲劳程度的标志
内 容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非 常 疲 劳
自我感觉 无 任何不舒服 疲乏、腿痛、心悸 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 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这些征象持续时间相当久。
面 色 稍 红 相当红 十分苍白,有时呈紫兰色
排汗量 淡多 甚多,特别肩带部位。 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 干,在颞部以及汗衫、衬衣上可出现白色盐迹。
呼 吸 中等度加快 显著加快 显著加快,且表浅,有时呼吸节律紊乱 。
动 作 步态轻稳 步伐摇摆不稳 摇摆现象显著,行进时往往 掉队,出现不协调的动作。
注意力 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 执行口令不准确 ,改变方向时发生错误 执行口令缓慢,保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
1.血压体位反射的测试
脉搏和血压最能充分地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特征。可利用血压体位反射检测心血管系 统机能的疲劳状态,其最简单的两个方法:
(1)直立测试:受测者躺在床上,5min后测心率,起立时重新测心率。正常情况下, 从躺姿到立姿,心率要增加10~12次/min。一般认为加快20次/min以内为及格,超过20次为不及格,心率增加较多,表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不佳,可视为疲劳状态 。
(2)坐姿测试 受测者取坐取坐姿,休息5min后测血压。随即仰卧床上,躺3min 让人扶起成坐姿,立即测血压,连续20s测一次,共测2min。2min内完全恢复的为正常;2min内恢复一半以上者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者为调节机能不良。
2.呼吸机耐力测定
测试方法采用“洛金塔里测试法”。连续测量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s。若次次减少,表明呼吸器官机能状态不佳或疲劳。
亦可采用“议契测试”法:呼气后憋气,机能状态良好时,呼气后憋气可达60~90s,疲劳时这一时间大为缩短。如能经常测试,进行动态观察,此测试是很有意义的。
3.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
由于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采用“龙伯格姿势”稳定性试验。肥测者站立、闭目、两臂前伸、,十指张开(另一复杂做法是两脚成一直线,一脚尖抵向另一脚脚跟)。测出保持稳定时间 和何时出现震颤,稳定时间长为好;疲劳时稳定性受破坏,时间短而且手指出现震颤。
4.生物化学改变--唾液pH值的变化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尽量把口腔中的唾液全部吞下去,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 子把测定唾液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上,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马上与比色表对照,记下相应的pH值。
其原理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血液中的[H+]浓度增加,间接地使唾液的pH值降低 ,向酸性变化,淀粉酶活性提高,乳酸含量增加,因此,可以用测定唾液pH值的变化来判断运动时所产生的疲劳程度。pH值愈低疲劳程度愈大。
5.时间再生法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一分钟,受测者再由闭眼睛开始,每隔20s举手发 出信号,做15~20次。测试人员记录受测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由此计算出平均 值及标准差,按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标准差/平均值)2,动摇度在003~00 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疲劳。
其原理是:随阒疲劳的发生,时间再生能力将随之下降。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
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因此,消除疲劳作另运动锻炼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措施很 多,归纳可分三大类,即教育学措施,医学生物学措施和心理学措施。
1.教育学措施
教育学措施是最基本的措施。因为这种措施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按照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 是以预防为主的。
从教育学的观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适宜的负荷由此而产 生的适宜的疲劳,这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也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必条件。而没有 强度、没有疲劳就没有效 果;相反,超强度、过度疲劳则可能对身体有危害。
正确选择运动过程中所进行 的练习内容和完成练习采用的方法,能保证机体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情绪状态, 对于消除疲劳,同样有良好的作用。
2.医学生物学措施
在促进机体工作能力提高,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的措施中,医学生物学 措施占有特殊地位。这类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物理疗法和水疗、药物制剂和维生素、各种按摩、蛋白质制剂、运动饮料、矿泉疗法、水浴(蒸气浴)、氧气疗法、氧合剂、气 压作用、局部负压、影响能量代谢过程的制剂,针刺作用,电刺激、电睡眠,空气电离作用,音乐作用等。
3.心理学措施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心理生理的完善来取得一定的运动锻炼 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动员集中自己全身精力,在复杂的条件下,表现出各种心理生理品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这些品质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这里特别指出 的是心理上的品质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领域在治疗、预防、卫生等方面采取对身体起作用的各种手段,叫做心理治疗、心 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借助于心理上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上的压抑状态,更快地 恢复消耗掉的神经能量,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中的恢复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1)自我心理调整:
自我心理调整,即是借助语言及与语言相一致的思维形象作用于自身,默念词语,建立与词 语一致的思维形象,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器官的机能状态,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的能力,是大多数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自我心理调整包含两个方面 ,却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
众所周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反射联系:由大脑进入肌肉的冲动,控制肌肉的 活动;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把肌肉生理状态的信息传给大脑。肌肉放松时,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很少,人便进入朦胧状态,接着便入睡了,这就是利用人体这种生理特点来进行 神经--肌肉心理练习,完成自我心理调整。
进行这种神经--肌肉心理练习,要采取“马车夫坐在马车上打盹”的姿势,全身放松,低 头闭眼,保持重心,象念佛一样默默地、缓慢地、反复地含呈些公式化的词语。
如: “我正在放松……安静……”
“我两臂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我两腿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 ”“我好了……好……好了……”
“我放松了……我想睡了……我睡了……”
“……”
这种自我暗示、自我说服是恢复疲劳、恢复能力的绝对手段。
(2)音乐的作用:
在我们的时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古以来,音乐不仅用来满足人们 的精神需要,而且也回来治疗各种疾病。音乐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能起巨大的影响。巧妙选择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体内的生理过程均能产生作用。音乐是人们感觉和情绪的主宰者, 它会造成人的一定的情绪: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兴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引导人们离开愁闷状态产生良好的情绪;在第三种情况下,可以用相应的方式作用到呼吸 和血液循环,消除压抑的疲劳,使人精神焕发。所以音乐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当然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个人在音乐素养、文化程度、民族风俗、当时的精神状态 等特点。在过渡疲劳、神经疲惫时,建议听听格雷卡的“早晨”;处在精神压抑、忧郁的情 绪时,听听贝多芬的“走向欢乐”;在明显的激动气愤时,听听华各纳的“一群漫游者”; 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听听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德布西的“月光”、舒曼的“幻想”, 等等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
“疲劳”是人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疲劳称“运动性疲劳”。
对“疲劳”的研究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对引起“疲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 没有人能说清楚。就“运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 器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肉工作的结果,在肌肉中积累了代谢物(如乳酸),因而肌肉便不
能工作了。量也有专家指出,工作的肌肉没有积累乳酸也会出现疲劳。还有的学者认为“疲 劳”既产生于工作的肌肉中,又产生于神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的中枢神经学说,这一学说 是以工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中枢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肉出现了疲劳。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 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 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
其次,在运动中,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能源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 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使体内三大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糖元和脂肪消耗较多,可降低到最低点。能源贮备的消耗 和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的代谢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 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出现疲劳。
再次,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的加强,都会使疲劳加深。但是,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对人体机能的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当人类在生命遇到危险时或人们所从 事的工作任务。从事的运动足以引起一种激动高昂的情绪时,尽管他们早已精疲力尽,他们还能继续表现出非常高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这种狂热激情,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运动 项目与内容导致疲劳的原因侧重面会有所不同。 有些运动项目运动时肌肉工作的能源供应靠有氧无氧混合供能,如中跑也要求供能快,除化学能源短暂供能外,主要靠食物能源,整个过程缺氧程度较深,在负氧 债中进行。所以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如乳酸)及因氧债造成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而在有氧供能且供能缓慢的运动,如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则可能主要是体内能 源物质消耗过多而引起疲劳。
一般来说,疲劳的发生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运动过后,适度疲劳,说明运动有效果,经过 休息和调整,疲劳消失后工作能力将获得进一步提高。但是过度疲劳却是不正常的,它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对于疲劳的程度,前苏联生活学家B·沃尔科夫对疲劳的临床表现做了如下分类:
(1)轻度疲劳:在运动锻炼中,通过一定量和强度的肌肉工作之后,以疲倦的形式表现出 来,一般说不会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2)急性疲劳:运动中,一次性极限身体负荷时所发生的特征,如肌肉力量、工作能力明 显下降,体态虚弱、脸色苍白、心动过速,白血球总量增多、有 时尿中出现蛋白。此类疲劳出现在训练水平差的运动员身上或者平时不爱运动而突然参加激烈运动的人身上。
(3)过度紧张:在身体机能状态下降的基础上(生病、中毒、炎症)一次性的极限训练或 比赛负荷后出现的急性症状。此时身体虚弱无力,头晕,有时会出现昏厥状态,动作失调、心悸、肝区疼痛、心血管系统对负荷反应不正常等。这类疲劳能持续数天至数周。
(4)过度训练:这是当运动员训练和休息结构不合理时造成运动员身体的一种状态。其主 要原因有,长期过度负荷,训练方法手段单调死板,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负荷,休息不足,比赛频繁,身体有病等。
(5)过度疲劳:这是常以神经机能性疾病为表现形式的身体病理状态。这种状态表现比过 度训练明显,情绪低落、冷淡,兢兢业业烦运动,心区疼痛,消化、排泄机能出现障碍。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应以主客观资料为依据,其主要的标志是工作能力下降。正确认识和判断 疲劳,对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均有着重要意义。 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般采用综合观察法。从自我感觉,以及某些外部表现来进行诊断。 疲劳程度的判断标志如表81所示。
除综合观察法诊断疲劳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外呼吸机能、 神经系统机能、心理状态、生物化学改变等诸多方面进行测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通过测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表81 判断疲劳程度的标志
内 容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非 常 疲 劳
自我感觉 无 任何不舒服 疲乏、腿痛、心悸 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 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这些征象持续时间相当久。
面 色 稍 红 相当红 十分苍白,有时呈紫兰色
排汗量 淡多 甚多,特别肩带部位。 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 干,在颞部以及汗衫、衬衣上可出现白色盐迹。
呼 吸 中等度加快 显著加快 显著加快,且表浅,有时呼吸节律紊乱 。
动 作 步态轻稳 步伐摇摆不稳 摇摆现象显著,行进时往往 掉队,出现不协调的动作。
注意力 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 执行口令不准确 ,改变方向时发生错误 执行口令缓慢,保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
1.血压体位反射的测试
脉搏和血压最能充分地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特征。可利用血压体位反射检测心血管系 统机能的疲劳状态,其最简单的两个方法:
(1)直立测试:受测者躺在床上,5min后测心率,起立时重新测心率。正常情况下, 从躺姿到立姿,心率要增加10~12次/min。一般认为加快20次/min以内为及格,超过20次为不及格,心率增加较多,表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不佳,可视为疲劳状态 。
(2)坐姿测试 受测者取坐取坐姿,休息5min后测血压。随即仰卧床上,躺3min 让人扶起成坐姿,立即测血压,连续20s测一次,共测2min。2min内完全恢复的为正常;2min内恢复一半以上者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者为调节机能不良。
2.呼吸机耐力测定
测试方法采用“洛金塔里测试法”。连续测量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s。若次次减少,表明呼吸器官机能状态不佳或疲劳。
亦可采用“议契测试”法:呼气后憋气,机能状态良好时,呼气后憋气可达60~90s,疲劳时这一时间大为缩短。如能经常测试,进行动态观察,此测试是很有意义的。
3.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
由于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采用“龙伯格姿势”稳定性试验。肥测者站立、闭目、两臂前伸、,十指张开(另一复杂做法是两脚成一直线,一脚尖抵向另一脚脚跟)。测出保持稳定时间 和何时出现震颤,稳定时间长为好;疲劳时稳定性受破坏,时间短而且手指出现震颤。
4.生物化学改变--唾液pH值的变化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尽量把口腔中的唾液全部吞下去,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 子把测定唾液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上,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马上与比色表对照,记下相应的pH值。
其原理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血液中的[H+]浓度增加,间接地使唾液的pH值降低 ,向酸性变化,淀粉酶活性提高,乳酸含量增加,因此,可以用测定唾液pH值的变化来判断运动时所产生的疲劳程度。pH值愈低疲劳程度愈大。
5.时间再生法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一分钟,受测者再由闭眼睛开始,每隔20s举手发 出信号,做15~20次。测试人员记录受测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由此计算出平均 值及标准差,按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标准差/平均值)2,动摇度在003~00 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疲劳。
其原理是:随阒疲劳的发生,时间再生能力将随之下降。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
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因此,消除疲劳作另运动锻炼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措施很 多,归纳可分三大类,即教育学措施,医学生物学措施和心理学措施。
1.教育学措施
教育学措施是最基本的措施。因为这种措施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按照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 是以预防为主的。
从教育学的观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适宜的负荷由此而产 生的适宜的疲劳,这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也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必条件。而没有 强度、没有疲劳就没有效 果;相反,超强度、过度疲劳则可能对身体有危害。
正确选择运动过程中所进行 的练习内容和完成练习采用的方法,能保证机体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情绪状态, 对于消除疲劳,同样有良好的作用。
2.医学生物学措施
在促进机体工作能力提高,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的措施中,医学生物学 措施占有特殊地位。这类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物理疗法和水疗、药物制剂和维生素、各种按摩、蛋白质制剂、运动饮料、矿泉疗法、水浴(蒸气浴)、氧气疗法、氧合剂、气 压作用、局部负压、影响能量代谢过程的制剂,针刺作用,电刺激、电睡眠,空气电离作用,音乐作用等。
3.心理学措施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心理生理的完善来取得一定的运动锻炼 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动员集中自己全身精力,在复杂的条件下,表现出各种心理生理品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这些品质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这里特别指出 的是心理上的品质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领域在治疗、预防、卫生等方面采取对身体起作用的各种手段,叫做心理治疗、心 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借助于心理上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上的压抑状态,更快地 恢复消耗掉的神经能量,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中的恢复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1)自我心理调整:
自我心理调整,即是借助语言及与语言相一致的思维形象作用于自身,默念词语,建立与词 语一致的思维形象,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器官的机能状态,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的能力,是大多数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自我心理调整包含两个方面 ,却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
众所周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反射联系:由大脑进入肌肉的冲动,控制肌肉的 活动;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把肌肉生理状态的信息传给大脑。肌肉放松时,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很少,人便进入朦胧状态,接着便入睡了,这就是利用人体这种生理特点来进行 神经--肌肉心理练习,完成自我心理调整。
进行这种神经--肌肉心理练习,要采取“马车夫坐在马车上打盹”的姿势,全身放松,低 头闭眼,保持重心,象念佛一样默默地、缓慢地、反复地含呈些公式化的词语。
如: “我正在放松……安静……”
“我两臂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我两腿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 ”“我好了……好……好了……”
“我放松了……我想睡了……我睡了……”
“……”
这种自我暗示、自我说服是恢复疲劳、恢复能力的绝对手段。
(2)音乐的作用:
在我们的时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古以来,音乐不仅用来满足人们 的精神需要,而且也回来治疗各种疾病。音乐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能起巨大的影响。巧妙选择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体内的生理过程均能产生作用。音乐是人们感觉和情绪的主宰者, 它会造成人的一定的情绪: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兴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引导人们离开愁闷状态产生良好的情绪;在第三种情况下,可以用相应的方式作用到呼吸 和血液循环,消除压抑的疲劳,使人精神焕发。所以音乐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当然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个人在音乐素养、文化程度、民族风俗、当时的精神状态 等特点。在过渡疲劳、神经疲惫时,建议听听格雷卡的“早晨”;处在精神压抑、忧郁的情 绪时,听听贝多芬的“走向欢乐”;在明显的激动气愤时,听听华各纳的“一群漫游者”; 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听听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德布西的“月光”、舒曼的“幻想”, 等等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九章 适应理论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第一节 训 练适应
一、适应和训练适应
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和人体机能正常活 动的必要条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体内各种功能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适应过程。
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训练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的生物学基础。
在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 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从而在施加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的水平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这种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称为训练适应。这种适应性变化的出现,使人体的机能得到了提高,从而使人体在运动中能更好地保持机 体的稳定,更容易完成某些练习,即提高了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1.训练适应的作用
(1)训练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学基础:
不断提高人体机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人体机能的不断提高依赖于训练适应过程 。机体对肌肉活动的训练适应表现为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和对内环境恒定的最小破坏,以及维持肌肉能源物质的良好平衡来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说原先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 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较小的努力就可完成了。这时机体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并表现出更好的机体能力。
(2)训练适应是发展竞技状态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竞技状态的形成,正是训练适应过程高度发展的结果。竞技状态的形成要求运动员在各 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训练适应都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并和谐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而竞技状态的暂时消失,则又是训练反适应性衰退的结果 。这种反适应性衰退又使运动员的机体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新的训练适应,在高一级的水平上重新形成竞技状态,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3)训练适应是运动训练理论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建立在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运动训练理论只有建立在训练适应以及其它一些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经受得住运动训练实践的检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运动训练沿着 正确的方向发展。
2.训练适应过程的生理机制
训练适应过程的机制可用生理应激学说来解释。生理应激是一切日常生活鲜见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以及随后的适应和恢复过程的表征的总称。
生理应激的整个过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①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及代偿性反应;
②对刺激的部分或全部适应;
③刺激停止后的恢复过程。
在训练适应过程中,运动负荷是引起适应性反映的主要刺激之一。从上述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看出,训练适应不仅取决于运动负荷刺激,而且还与运动负荷后的恢复过程有关。
训练适应的本质可以说一方面提高或降低神经系统以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对刺激的感应阈;另 一方面也增强机体的代偿机能。而训练适应过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进行 的,通过该途径机能的改善,机体就产生上述适应性变化。
二、训练适应的特性
训练适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1.训练适应的普遍性
训练适应的普遍性是指机体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战术和心理过程等方面都 能发生训练适应现象。
(1)形态机能的训练适应: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的适应性变化通常使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过程灵活性提高,均衡性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所有器官活动的调节和自我调节作用都有所改善;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速度加快,调节机能经济化。
由于运动器官系统的骨骼、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适应性的改善,使运动 器官 承受负荷能力增强;形态适应使灵活性和柔韧性得到发展;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物质的运输能力,以及使肌肉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力增强。
使心血管系统的安静时和定量负荷时的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机能出现节省化,如 安静时心率减少,血压降低;定量负荷时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变化相对较小;极限负荷时机能扩大。
使呼吸肌肥大,肺容量和肺泡表面积增大,从而使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增加 。
使机体各种能源物质含量增加,酶活性提高;运动时动员和利用能源物质的能力得到改善, 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能力提高。
(2)运动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适应:
运动技术的训练适应表现在技术的形成和运用两个方面。运动技术的形成在于运动素质和运 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素质的发展,运动技能的增多和完善,形成新的技术动作就越来越容易。
通过战术训练可使运动员在一定的运动素质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特定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行为。
(3)心理和智能的训练适应:
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成功地进行训练和比赛所必需的智能和心理过程得到改善。如运动感觉、动作表象、注意分配和集中、运动记忆、分析战术行为和解决战术任务等方面能力的完善,以及积极情绪和意志力的发展。运动训练还可使影响训练效果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发展。
2.训练适应的特殊性
机体对训练适应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可引起特殊的适应性变化。例如力量负荷和耐力负荷训练使肌肉产生的训练适应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性训练产生肌肉肥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提高等适应现象。耐力性训练的增加可使肌肉线粒体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加,以及肌红蛋白和有氧代谢酶活性的增加而使有氧能力和长时间工作能力增加的适应现象。
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引起机体能源物质的消耗以及其后的超量恢复程度也有所不同。速度性 负荷时肌肉CP消耗最大,训练后CP含量剧烈增加。耐力性负荷时肌糖元、磷酸脂的消耗较大,训练后的含量增加较多。
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训练所引起的适应过程更具有特殊性。训练适应的特殊性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础。
大部分运动项目的专项成绩需要不同素质的结合。如短跑项目,需专项速度和专项力量。由于这个素质训练适应的特性,机体在速度与力量两方面的训练适应必须相互协调,寻求这两种素质的最佳组合,以保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训练适应的异时性
机体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适应性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机体各方面的训练适度现象出现的
时间也有所不同,机体在机能上的适应性变化往往先于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机体各器官系统训练适应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神经系统和肌肉、腺体的理 论状况最早发生变化,代谢活动发生机能和结构变化需时段长,支撑韧带组织适应性变化需时最长(以月计算)。在上述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适应又比植物性神经系统发生得早,运动器官的训练适应亦比内脏器官较易发生。能量代谢方面则首先是能源物质的适应性增加,其次是酶活性适应性提高,最后才是工谢调节的适应性完善。
运动技术、战术的适应性变化往往落后于运动素质的变化。但在专门训练安排的影响下,也可能使运动技术或战术的训练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早于相应的身体素质的训练适应而出现。
在心理训练适应中,某些心理过程的训练适应相对发生较快,在运动知觉、运动表象等。而某些个性心理等特征的训练适应则发生较慢,如性格、气质等。
4.训练适应的连续性
机体训练适应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机体在各种竞技能力方面的训练适应具有异时性的特点,便导致了机体全面适应以渐进积累的方式而形成。在此过程中训练如果有所间断,则上述各方面的训练适应现象不但不能积累,而且有可能消退,这将会阻碍甚至破坏机体全面训练适应的形成。
从运动负荷与训练适应的关系来盾,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形成了训练适应之后,机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最终这种负荷便不通能引起竞技能力的提高。为此,就要不断增加运动员负荷,使机体产生一个新的适应过程,使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训练适应理论的应用
一、训练适应理论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
在体育锻炼中训练适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 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运动负荷和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适当的运动负荷是体育锻炼效果获得的必要前提
运动负荷是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刺激因素,只有在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超过运动负荷阈, 并与个人运动能力相适应时,才能产生训练适应现象。所谓运动负荷阈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程度。运动负荷阈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对于刚开始锻炼 的人来说,运动负荷阈一般相当于本人现有长大负荷能力的30%。
在运动负荷引起的训练适应过程中,构成运动负荷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同是起作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较大的深度而没 有必需的最小量,或者有较大的量而没有必需的最小强度,都不能引起训练适应过程。
由于训练适应的特殊性,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不同组合可引起不同的训练适应效果。在 超过运动负荷阈的前提下,负荷强度小到中等,匀荷量较大的运动负荷主要可发展耐力素质;负荷强度大,负荷量较小的运动负荷主要可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由此可见,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适当组合才能导致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但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倘若超过了锻炼者当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限度,不仅不能取得锻炼效果,反而会造成人体机能水平的降低,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如出现食欲欠佳、睡眠不好、四肢无力,以及出现冷漠、沮丧、抑郁、信 心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2.负荷和恢复的统一是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使人体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这种消耗达到一定程 度时,会出现人体机能水平暂时性下降的疲劳现象。这是一个刺激信号,告诉锻炼者必须注意使机体在负荷后的恢复期间能源物质和机能能力尽快恢复并达到超量恢复,以防在重复较 大负荷时,人体体能和机能储备再次耗尽。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负荷后的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能产生良好的体育燃烧效果。恢复时间过短,机体恢复过程尚未完成,不能获得超量恢复的效果。并且由于负荷累加作用,有可能造成机体负担过重;恢复时间过长,超量恢复的效应已经消失,则不能在前次负荷的 基础上继续提高,至多只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只有把负荷与恢复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合理安排负荷与恢复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体育 锻炼效果。
3.运动负荷不断提高是体育锻炼效果的要求
由于训练适应具有连续性特点,所以停止锻炼后,已经获得的锻炼效果会逐渐消退。一般来 说,新近产生的不巩固的训练适应消退速度较快。因此,要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运动负荷要保持不间断性,即体育锻炼应持续不间断地进行。
然而仅仅保持负荷的不间断还是不够的。当机体对某一负荷适应后,机能水平便达到一种稳 定状态,不再继续提高。为了进一步取得体育锻炼的效果,则要求负荷持续提高。但是运动负荷持续提高并不意味着锻炼的每一阶段都要提高负荷,它乃是运动负荷动态变化的总趋势 。即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适合锻炼者的实际水平及当时的机能状况,循序渐进进才能使机体最大限度地获得锻炼效果。
4.选择多种形式负荷以取得全面体育锻炼效果
不同形式的运动负荷,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运动负荷 ,才能使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在起到互补和促进作用,这对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均有助益。
第一节 训 练适应
一、适应和训练适应
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和人体机能正常活 动的必要条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体内各种功能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适应过程。
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训练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的生物学基础。
在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 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从而在施加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的水平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这种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称为训练适应。这种适应性变化的出现,使人体的机能得到了提高,从而使人体在运动中能更好地保持机 体的稳定,更容易完成某些练习,即提高了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1.训练适应的作用
(1)训练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学基础:
不断提高人体机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人体机能的不断提高依赖于训练适应过程 。机体对肌肉活动的训练适应表现为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和对内环境恒定的最小破坏,以及维持肌肉能源物质的良好平衡来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说原先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 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较小的努力就可完成了。这时机体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并表现出更好的机体能力。
(2)训练适应是发展竞技状态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竞技状态的形成,正是训练适应过程高度发展的结果。竞技状态的形成要求运动员在各 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训练适应都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并和谐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而竞技状态的暂时消失,则又是训练反适应性衰退的结果 。这种反适应性衰退又使运动员的机体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新的训练适应,在高一级的水平上重新形成竞技状态,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3)训练适应是运动训练理论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建立在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运动训练理论只有建立在训练适应以及其它一些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经受得住运动训练实践的检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运动训练沿着 正确的方向发展。
2.训练适应过程的生理机制
训练适应过程的机制可用生理应激学说来解释。生理应激是一切日常生活鲜见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以及随后的适应和恢复过程的表征的总称。
生理应激的整个过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①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及代偿性反应;
②对刺激的部分或全部适应;
③刺激停止后的恢复过程。
在训练适应过程中,运动负荷是引起适应性反映的主要刺激之一。从上述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看出,训练适应不仅取决于运动负荷刺激,而且还与运动负荷后的恢复过程有关。
训练适应的本质可以说一方面提高或降低神经系统以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对刺激的感应阈;另 一方面也增强机体的代偿机能。而训练适应过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进行 的,通过该途径机能的改善,机体就产生上述适应性变化。
二、训练适应的特性
训练适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1.训练适应的普遍性
训练适应的普遍性是指机体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战术和心理过程等方面都 能发生训练适应现象。
(1)形态机能的训练适应: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的适应性变化通常使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过程灵活性提高,均衡性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所有器官活动的调节和自我调节作用都有所改善;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速度加快,调节机能经济化。
由于运动器官系统的骨骼、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适应性的改善,使运动 器官 承受负荷能力增强;形态适应使灵活性和柔韧性得到发展;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物质的运输能力,以及使肌肉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力增强。
使心血管系统的安静时和定量负荷时的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机能出现节省化,如 安静时心率减少,血压降低;定量负荷时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变化相对较小;极限负荷时机能扩大。
使呼吸肌肥大,肺容量和肺泡表面积增大,从而使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增加 。
使机体各种能源物质含量增加,酶活性提高;运动时动员和利用能源物质的能力得到改善, 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能力提高。
(2)运动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适应:
运动技术的训练适应表现在技术的形成和运用两个方面。运动技术的形成在于运动素质和运 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素质的发展,运动技能的增多和完善,形成新的技术动作就越来越容易。
通过战术训练可使运动员在一定的运动素质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特定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行为。
(3)心理和智能的训练适应:
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成功地进行训练和比赛所必需的智能和心理过程得到改善。如运动感觉、动作表象、注意分配和集中、运动记忆、分析战术行为和解决战术任务等方面能力的完善,以及积极情绪和意志力的发展。运动训练还可使影响训练效果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发展。
2.训练适应的特殊性
机体对训练适应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可引起特殊的适应性变化。例如力量负荷和耐力负荷训练使肌肉产生的训练适应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性训练产生肌肉肥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提高等适应现象。耐力性训练的增加可使肌肉线粒体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加,以及肌红蛋白和有氧代谢酶活性的增加而使有氧能力和长时间工作能力增加的适应现象。
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引起机体能源物质的消耗以及其后的超量恢复程度也有所不同。速度性 负荷时肌肉CP消耗最大,训练后CP含量剧烈增加。耐力性负荷时肌糖元、磷酸脂的消耗较大,训练后的含量增加较多。
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训练所引起的适应过程更具有特殊性。训练适应的特殊性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础。
大部分运动项目的专项成绩需要不同素质的结合。如短跑项目,需专项速度和专项力量。由于这个素质训练适应的特性,机体在速度与力量两方面的训练适应必须相互协调,寻求这两种素质的最佳组合,以保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训练适应的异时性
机体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适应性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机体各方面的训练适度现象出现的
时间也有所不同,机体在机能上的适应性变化往往先于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机体各器官系统训练适应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神经系统和肌肉、腺体的理 论状况最早发生变化,代谢活动发生机能和结构变化需时段长,支撑韧带组织适应性变化需时最长(以月计算)。在上述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适应又比植物性神经系统发生得早,运动器官的训练适应亦比内脏器官较易发生。能量代谢方面则首先是能源物质的适应性增加,其次是酶活性适应性提高,最后才是工谢调节的适应性完善。
运动技术、战术的适应性变化往往落后于运动素质的变化。但在专门训练安排的影响下,也可能使运动技术或战术的训练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早于相应的身体素质的训练适应而出现。
在心理训练适应中,某些心理过程的训练适应相对发生较快,在运动知觉、运动表象等。而某些个性心理等特征的训练适应则发生较慢,如性格、气质等。
4.训练适应的连续性
机体训练适应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机体在各种竞技能力方面的训练适应具有异时性的特点,便导致了机体全面适应以渐进积累的方式而形成。在此过程中训练如果有所间断,则上述各方面的训练适应现象不但不能积累,而且有可能消退,这将会阻碍甚至破坏机体全面训练适应的形成。
从运动负荷与训练适应的关系来盾,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形成了训练适应之后,机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最终这种负荷便不通能引起竞技能力的提高。为此,就要不断增加运动员负荷,使机体产生一个新的适应过程,使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训练适应理论的应用
一、训练适应理论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
在体育锻炼中训练适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 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运动负荷和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适当的运动负荷是体育锻炼效果获得的必要前提
运动负荷是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刺激因素,只有在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超过运动负荷阈, 并与个人运动能力相适应时,才能产生训练适应现象。所谓运动负荷阈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程度。运动负荷阈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对于刚开始锻炼 的人来说,运动负荷阈一般相当于本人现有长大负荷能力的30%。
在运动负荷引起的训练适应过程中,构成运动负荷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同是起作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较大的深度而没 有必需的最小量,或者有较大的量而没有必需的最小强度,都不能引起训练适应过程。
由于训练适应的特殊性,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不同组合可引起不同的训练适应效果。在 超过运动负荷阈的前提下,负荷强度小到中等,匀荷量较大的运动负荷主要可发展耐力素质;负荷强度大,负荷量较小的运动负荷主要可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由此可见,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适当组合才能导致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但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倘若超过了锻炼者当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限度,不仅不能取得锻炼效果,反而会造成人体机能水平的降低,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如出现食欲欠佳、睡眠不好、四肢无力,以及出现冷漠、沮丧、抑郁、信 心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2.负荷和恢复的统一是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使人体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这种消耗达到一定程 度时,会出现人体机能水平暂时性下降的疲劳现象。这是一个刺激信号,告诉锻炼者必须注意使机体在负荷后的恢复期间能源物质和机能能力尽快恢复并达到超量恢复,以防在重复较 大负荷时,人体体能和机能储备再次耗尽。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负荷后的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能产生良好的体育燃烧效果。恢复时间过短,机体恢复过程尚未完成,不能获得超量恢复的效果。并且由于负荷累加作用,有可能造成机体负担过重;恢复时间过长,超量恢复的效应已经消失,则不能在前次负荷的 基础上继续提高,至多只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只有把负荷与恢复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合理安排负荷与恢复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体育 锻炼效果。
3.运动负荷不断提高是体育锻炼效果的要求
由于训练适应具有连续性特点,所以停止锻炼后,已经获得的锻炼效果会逐渐消退。一般来 说,新近产生的不巩固的训练适应消退速度较快。因此,要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运动负荷要保持不间断性,即体育锻炼应持续不间断地进行。
然而仅仅保持负荷的不间断还是不够的。当机体对某一负荷适应后,机能水平便达到一种稳 定状态,不再继续提高。为了进一步取得体育锻炼的效果,则要求负荷持续提高。但是运动负荷持续提高并不意味着锻炼的每一阶段都要提高负荷,它乃是运动负荷动态变化的总趋势 。即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适合锻炼者的实际水平及当时的机能状况,循序渐进进才能使机体最大限度地获得锻炼效果。
4.选择多种形式负荷以取得全面体育锻炼效果
不同形式的运动负荷,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运动负荷 ,才能使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在起到互补和促进作用,这对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均有助益。
第十章 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中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它既由社会规律所决定,也受人的生理、心理规律所制约。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双向影响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从事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有一些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要求。反过来,通过体育活动又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相应心理的发展。所以,研究体育运动,必须从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综合进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一、体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心理功能提高
1.体育活动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发展
体育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需求参加者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不仅通过 视觉、听觉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方法,以及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运动表象。这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运动记忆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体育活动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体育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 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使之服从活 动的需要,从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与产生情绪有关的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人的情感的自控能力向成熟发展。
3.体育活动能强化人的意志
一切体育活动都要求人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还充满着失败和挫折。因此,它与意志始 终联系在一起。在体育活动中经过的努力愈大被克服的主、客观方面的困难愈大。这说明意志努力的积极程度愈高,也愈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体育活动能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活动中参加者无须过多的智力准备即可参与并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需划分民族、阶 级的意识,使各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广泛接触, 消除人们之间由于不同语言、社会背景带来的交往障碍,从而使不同政体的国家关系和不同
文化背景的民族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运动协作中扩大交往,相互协作 与支持,使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从事体育活动主要能改善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表现的机会,这促进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个人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体育活动有益于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神经衰弱、忧郁症、恐怖症等多种神经 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有治疗作用。就目前而言,尽管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心理学者迪什曼曾概括了1750名医生的材料,发现从事体育活动(如 惭跑、游泳、骑自行车、力量训练和快走等)对于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于焦虑症的疗效达60%,对于对化学药品有依赖性者的疗效达43%。
三、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各方面的影响
1.体育活动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就是正常的身体以及某项活动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活动 能力(走、跑、跳等),而并不在乎这些能力水平的高低。
专门能力名目众多。例如球类运动员敏捷的反应能力、控制球协调能力;体操活动者良好的 空间感、速度感、体位感;个人项目选手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水上运动者的水感;击剑选手的躲闪能力;乒乓球选手的力量分配能力等等。
实践活动能力表现在对活动组织、活动中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改进活动的本领等方面。
2.体育活动的对性格的影响
体育活动使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使性格产生质的变化。在国外的一项实验观察中,运动技能好的少年儿童表现得积极、冷静、办法多、有人缘和合作精神;反之则畏首畏尾,羞羞答答,有紧张等消极倾向。这些行为特征在其它年龄组人群中也有同样的表现。
体育锻炼中运动能力与身体能力涉及到的社会评价、价值观念,通过间接形式促进了人的性 格的发展。
经常有计划地从事体育活动,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体育运动能够培 养人的意志力,能够培养人的勇敢、自制力、果断性、顽强性以及坚强性和纪律性等,这些都对性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体育活动对气质的影响
每一种体育活动都对气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参加篮球、足球的练习,以胆汁质、多血质为 合适;射击射箭则希望参加者的气质为粘液质,神经活动高度平衡。正因为如此,在运动员选材和参加体育活动选项时首先考虑到这方面的先天素质条件。
一个胆汁质的人开始参加射击活动,很难适应长时间瞄准,缓慢扣动板机,一个姿态维持许久而不变换等。但是射击活动的这些特点能够改变胆汁质那些急躁、变化快等弱点。如果参加者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射击活动活动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射击活动最终 能改变他的气质特点。
研究表明,在运动资力较长的运动员中,他们都是一些善于适应生活,具有强 型神经系统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
4.体育活动对兴趣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社会文化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加体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使人精神振奋,增加乐趣,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此外,它还具有积极性休息的作用。
5.体育活动对情感、意志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发展情感和意志力有着重大影响。它能改善大脑皮层对发生情绪有关的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人的情感、情绪的自控能力向成熟发展。
体育活动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绪乐观、稳定、健康,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体育活动不仅要随时克服各种外界的障碍和困难,而且还要不断克服自身思想上的各种阻力和障碍,因此,运动既能培养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又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操。
体育活动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绪乐观、稳定、健康,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6.体育活动地个性发展的影响
首先,体育活动中能展现自我,能宣泄由封闭带来的精神压抑,并能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活动协作中扩大交往,因而是消除心理冲突、发展个性、使之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理想方法。
其次,体育活动最少依赖性,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和他人进行真诚合作与支持,因此是培养人 正确处理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的良好途径。
再次,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指导大学生从体力、气质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认识两性间的关怀, 培养正确对待异性的观念与健康的行为方式。
最后,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全体魄,而且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身体素质教育,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 的现象。而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历程中最充满朝气、活力,最富有理想、包负的黄金时期,若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新 时代大学生不仅需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疾病不仅是由生物、物理、化 学因素引起,而且一切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所以,心理卫生越来越受到人的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1.涵义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体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使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驱体生理上的正常, 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 和疾病,还要有生活、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因此,讲究心理健康对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 动力。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一方面会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疾病,特别是各种严重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溃疡病和癌症等;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一旦失常(轻者如神经官能症或病态人格,重者如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个 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幸,而且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2.标准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③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⑤人格完整和谐。
⑥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⑦智力智商正常。
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
①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②具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③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
④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⑤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⑥人际关系良好。
⑦学习方法得当。
⑧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和父母,在心理上又经历了一次瓣的“断乳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变革的现实,如何自我调节尽快适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辩证逻 辑思维还不深刻,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敏锐,情感仍存在着不稳定的一面。因此,情绪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还很不强。表现出意随境迁的特征,这给大学生的社会适 应和生活适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大学生对考试和择业等问题的态度可以看出,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变革缺乏必要的心理准确。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挫折和冲突,就表现出焦虑、苦闷、抑郁、自卑、气馁甚至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疾病。
1.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自身能力不平衡的矛盾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也不断增长。他们非常关心自我的发展 ,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分强烈,他们竭力要摆脱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束缚。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对待各种事情总是以大学生自居,然而,他们毕竟社会阅历浅,自身能力尚不强 ,在现实面前遇到一点困难就显得手足无措,使他们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心理上产生挫折感。比如有部分新生,在中学一直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日常生活有父母照顾,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有强烈的依赖性,独立自理能力差,生活缺乏规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才能适应,而一些性格内向、孤僻者,进大学一年多还不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上课精力不能集中,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直到患上精神分裂 症,严重者则不得不休学或退学。
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尊重自己, 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但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经济等原因,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也有的 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与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世 界和情感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症、抑郁或自卑。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或具有攻击性和反抗性的学生,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受 冷落或性格粗暴等心理倾向。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有一个“金色的梦”,幻想着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是如何浪漫 潇洒,学习环境幽雅舒适,学校校园宽敞美丽,教学设备完善先进,授课者都是一些颇有造 诣的专家教授,还有丰富多彩的文体多彩的文体活动,温馨快乐的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定能干出一番非凡的业绩。这些大学生把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而现 实中的大学并非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美丽,尤其是一些期望值过高的学生,一跨入并非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时,情绪一落千丈。还有的学生是因为怕高考落选,不得不填极艰苦的专业或 一般不愿报的专业,而一旦被录取,又为将来的职业发愁,总觉得学校和社会处处亏待他,当初的美好想象幻灭,伟大理想似乎也破灭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常常使他们感到 迷惘和彷徨,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3.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的矛盾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 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性爱。但是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年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 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和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有的不免陷入感情的漩涡,失恋、单相思常常困扰着他们。随之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 愤怒等情绪,给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4.强烈的心理失落感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里是品学皆优者,在家里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生活在“鲜花” “掌声”之中,能考上大学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并非都是佼佼者。到大学后,学习上由于知识积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过密,因而学习负担较 重。另 外又不熟悉大学的教学方式,平时没有老师督促,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由中学的“灌输”式 学习转到大学的“自主”性学习上来,所以感到学习吃力,有的甚至补考多门。精神负担相 当重,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失落感,进而产生自卑、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建立完整的健康观
大学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而不应使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盲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的内容应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因此一个躯体健康的人未必心理健康; 而一位心理健康的人,也未必身体健康,只有养心和养身统一,才是人生真正的健康。
2.保持健康的情绪
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正视这种原因,接受这种情绪,并让它适当地表现出来,这才会有益于健康。
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遗的方法。忧郁之时,可以找知心朋友 或亲人倾诉,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如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还有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就是幽默。它可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增强自信,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 需要丰富的营养的,这个营养就是爱。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对生活、学习、工作具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这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 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 的态度。
4.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首先,对待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研究表 明,个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应避免不思进取,荒废光阴和高度焦虑、被动应付两种不良倾向,保持学习负担适量。
其次,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这样既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开阔视野,挖掘自己 的潜在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应注意保护大脑。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力衰竭。因此,大学生应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视用脑卫生。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地的欲望,大学生更为强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力听能及的范围内,使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树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奋斗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心理承受过大的压力。因此,每位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
第一节 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中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它既由社会规律所决定,也受人的生理、心理规律所制约。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双向影响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从事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有一些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要求。反过来,通过体育活动又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相应心理的发展。所以,研究体育运动,必须从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综合进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一、体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心理功能提高
1.体育活动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发展
体育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需求参加者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不仅通过 视觉、听觉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方法,以及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运动表象。这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运动记忆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体育活动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体育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 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使之服从活 动的需要,从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与产生情绪有关的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人的情感的自控能力向成熟发展。
3.体育活动能强化人的意志
一切体育活动都要求人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还充满着失败和挫折。因此,它与意志始 终联系在一起。在体育活动中经过的努力愈大被克服的主、客观方面的困难愈大。这说明意志努力的积极程度愈高,也愈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体育活动能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活动中参加者无须过多的智力准备即可参与并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需划分民族、阶 级的意识,使各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广泛接触, 消除人们之间由于不同语言、社会背景带来的交往障碍,从而使不同政体的国家关系和不同
文化背景的民族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运动协作中扩大交往,相互协作 与支持,使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从事体育活动主要能改善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表现的机会,这促进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个人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体育活动有益于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神经衰弱、忧郁症、恐怖症等多种神经 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有治疗作用。就目前而言,尽管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心理学者迪什曼曾概括了1750名医生的材料,发现从事体育活动(如 惭跑、游泳、骑自行车、力量训练和快走等)对于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于焦虑症的疗效达60%,对于对化学药品有依赖性者的疗效达43%。
三、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各方面的影响
1.体育活动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就是正常的身体以及某项活动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活动 能力(走、跑、跳等),而并不在乎这些能力水平的高低。
专门能力名目众多。例如球类运动员敏捷的反应能力、控制球协调能力;体操活动者良好的 空间感、速度感、体位感;个人项目选手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水上运动者的水感;击剑选手的躲闪能力;乒乓球选手的力量分配能力等等。
实践活动能力表现在对活动组织、活动中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改进活动的本领等方面。
2.体育活动的对性格的影响
体育活动使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使性格产生质的变化。在国外的一项实验观察中,运动技能好的少年儿童表现得积极、冷静、办法多、有人缘和合作精神;反之则畏首畏尾,羞羞答答,有紧张等消极倾向。这些行为特征在其它年龄组人群中也有同样的表现。
体育锻炼中运动能力与身体能力涉及到的社会评价、价值观念,通过间接形式促进了人的性 格的发展。
经常有计划地从事体育活动,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体育运动能够培 养人的意志力,能够培养人的勇敢、自制力、果断性、顽强性以及坚强性和纪律性等,这些都对性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体育活动对气质的影响
每一种体育活动都对气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参加篮球、足球的练习,以胆汁质、多血质为 合适;射击射箭则希望参加者的气质为粘液质,神经活动高度平衡。正因为如此,在运动员选材和参加体育活动选项时首先考虑到这方面的先天素质条件。
一个胆汁质的人开始参加射击活动,很难适应长时间瞄准,缓慢扣动板机,一个姿态维持许久而不变换等。但是射击活动的这些特点能够改变胆汁质那些急躁、变化快等弱点。如果参加者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射击活动活动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射击活动最终 能改变他的气质特点。
研究表明,在运动资力较长的运动员中,他们都是一些善于适应生活,具有强 型神经系统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
4.体育活动对兴趣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社会文化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加体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使人精神振奋,增加乐趣,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此外,它还具有积极性休息的作用。
5.体育活动对情感、意志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发展情感和意志力有着重大影响。它能改善大脑皮层对发生情绪有关的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因而能促进人的情感、情绪的自控能力向成熟发展。
体育活动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绪乐观、稳定、健康,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体育活动不仅要随时克服各种外界的障碍和困难,而且还要不断克服自身思想上的各种阻力和障碍,因此,运动既能培养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又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操。
体育活动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绪乐观、稳定、健康,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6.体育活动地个性发展的影响
首先,体育活动中能展现自我,能宣泄由封闭带来的精神压抑,并能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活动协作中扩大交往,因而是消除心理冲突、发展个性、使之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理想方法。
其次,体育活动最少依赖性,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和他人进行真诚合作与支持,因此是培养人 正确处理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的良好途径。
再次,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指导大学生从体力、气质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认识两性间的关怀, 培养正确对待异性的观念与健康的行为方式。
最后,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全体魄,而且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身体素质教育,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 的现象。而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历程中最充满朝气、活力,最富有理想、包负的黄金时期,若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新 时代大学生不仅需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疾病不仅是由生物、物理、化 学因素引起,而且一切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所以,心理卫生越来越受到人的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1.涵义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体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使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驱体生理上的正常, 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 和疾病,还要有生活、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因此,讲究心理健康对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 动力。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一方面会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疾病,特别是各种严重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溃疡病和癌症等;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一旦失常(轻者如神经官能症或病态人格,重者如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个 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幸,而且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2.标准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③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⑤人格完整和谐。
⑥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⑦智力智商正常。
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
①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②具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③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
④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⑤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⑥人际关系良好。
⑦学习方法得当。
⑧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和父母,在心理上又经历了一次瓣的“断乳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变革的现实,如何自我调节尽快适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辩证逻 辑思维还不深刻,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敏锐,情感仍存在着不稳定的一面。因此,情绪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还很不强。表现出意随境迁的特征,这给大学生的社会适 应和生活适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大学生对考试和择业等问题的态度可以看出,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变革缺乏必要的心理准确。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挫折和冲突,就表现出焦虑、苦闷、抑郁、自卑、气馁甚至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疾病。
1.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自身能力不平衡的矛盾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也不断增长。他们非常关心自我的发展 ,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分强烈,他们竭力要摆脱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束缚。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对待各种事情总是以大学生自居,然而,他们毕竟社会阅历浅,自身能力尚不强 ,在现实面前遇到一点困难就显得手足无措,使他们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心理上产生挫折感。比如有部分新生,在中学一直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日常生活有父母照顾,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有强烈的依赖性,独立自理能力差,生活缺乏规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才能适应,而一些性格内向、孤僻者,进大学一年多还不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上课精力不能集中,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直到患上精神分裂 症,严重者则不得不休学或退学。
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尊重自己, 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但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经济等原因,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也有的 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与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世 界和情感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症、抑郁或自卑。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或具有攻击性和反抗性的学生,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受 冷落或性格粗暴等心理倾向。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有一个“金色的梦”,幻想着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是如何浪漫 潇洒,学习环境幽雅舒适,学校校园宽敞美丽,教学设备完善先进,授课者都是一些颇有造 诣的专家教授,还有丰富多彩的文体多彩的文体活动,温馨快乐的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定能干出一番非凡的业绩。这些大学生把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而现 实中的大学并非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美丽,尤其是一些期望值过高的学生,一跨入并非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时,情绪一落千丈。还有的学生是因为怕高考落选,不得不填极艰苦的专业或 一般不愿报的专业,而一旦被录取,又为将来的职业发愁,总觉得学校和社会处处亏待他,当初的美好想象幻灭,伟大理想似乎也破灭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常常使他们感到 迷惘和彷徨,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3.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的矛盾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 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性爱。但是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年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 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和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有的不免陷入感情的漩涡,失恋、单相思常常困扰着他们。随之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 愤怒等情绪,给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4.强烈的心理失落感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里是品学皆优者,在家里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生活在“鲜花” “掌声”之中,能考上大学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并非都是佼佼者。到大学后,学习上由于知识积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过密,因而学习负担较 重。另 外又不熟悉大学的教学方式,平时没有老师督促,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由中学的“灌输”式 学习转到大学的“自主”性学习上来,所以感到学习吃力,有的甚至补考多门。精神负担相 当重,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失落感,进而产生自卑、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建立完整的健康观
大学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而不应使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盲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的内容应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因此一个躯体健康的人未必心理健康; 而一位心理健康的人,也未必身体健康,只有养心和养身统一,才是人生真正的健康。
2.保持健康的情绪
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正视这种原因,接受这种情绪,并让它适当地表现出来,这才会有益于健康。
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遗的方法。忧郁之时,可以找知心朋友 或亲人倾诉,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如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还有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就是幽默。它可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增强自信,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 需要丰富的营养的,这个营养就是爱。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对生活、学习、工作具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这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 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 的态度。
4.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首先,对待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研究表 明,个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应避免不思进取,荒废光阴和高度焦虑、被动应付两种不良倾向,保持学习负担适量。
其次,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这样既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开阔视野,挖掘自己 的潜在能力,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应注意保护大脑。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力衰竭。因此,大学生应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视用脑卫生。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地的欲望,大学生更为强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力听能及的范围内,使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树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奋斗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心理承受过大的压力。因此,每位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
第一节 人体运动的分类
按照运动人群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与人体运动特征,一般将体育运动划分为三大类:即竞 技运动、健身运动(或叫保健运动)、医疗运动(或叫康复运动)。
一、竞技运动
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任务,其特征是具有运动项目的专一性。如篮球运动员要集中精力打篮球,长跑运动员就要集中精力练长跑。参加某一专项技术运动的人群,除需要 体质与健康状况良好外,还要具备适应本专项技术要求的专项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效能。即:短跑运动员就要跑得快,跳高运动员就要跳得高,投掷运动员就要投向远, 举重运动员就要举得重,以便取得最佳的竞技成绩。
二、健身运动
健身运动(保健运动)是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健康人,为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而进行的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任务的运动。健身运动具有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如为了预防颈椎病和腰椎病,就要常做颈椎运动和腰椎运动的健身操(或广播操)。因为颈椎和腰椎椎体的上下面都覆盖有透明软骨,而透明软骨内没有血管,靠压迫渗透供给营养,所以透明软骨 的各个部位必须经常受到一定的压力,才能满足各个部位的营养要求。否则,将处于“饥饿 ”状态而萎缩。透明软骨萎缩则可刺激软骨下的软骨组织增生,而形成颈椎病和腰椎病。再如预防肩周炎就要做上举180°动作练习,其关键要求是姿势正确、动作幅度到位,而对 运 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为了预防高血脂而从事健身运动,虽对运动方式没有一定的要求,可以 慢跑、打球、骑自行车等,但对运动量的要求却比较严格。有试验证明:达到一定强度的长跑,可促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从而取得降血脂的效果。若要锻炼心脏功能,则运动强度要达到心率130次~150次/min时效果最佳。健身运 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多具有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以达到健身、健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医疗运动
医疗运动(康复运动)是指先天发育不良或伤、病恢复期的患者,为促进生长发育或某一伤、病的治疗和康复而进行的运动。医疗运动的项目和方式,对某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很 强的针对性。如医疗冠心病、肥胖病患者,可进行慢跑(有氧训练)、走、骑自行车、练气功、游泳、爬山、上下楼梯等。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 则应作专门的呼吸体操。总 之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的选取,应根据某一伤、病的治疗和康复的需要,按照运动处方的严格要求,从事定时定量的运动,以达到对某种病治愈和康复的目的。
我们在健康教育中所讲的运动保健,其运动类型主要是健身运动对有些先天发 育不良或伤、病后恢复期的人来说,也包含某些医疗运动。但是,无论是健身运动还是医疗运动,都可以用竞技运动的内容作为健身和医疗的手段,为健身和医疗服务。最核心 的问题是:一切以取得促进身心健康和医疗效果为目的而决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
第二节 运动过程中的保健指导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具有“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可 以健身,预防疾病,也可以危害健康。我们只有在合理的营养配备下,在必备的卫生条件下 ,从事符合参加者生理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保健的效果。达到保健效果的运动是条件的:一是要有合理的营养配备;二是要有必备的卫生环境;三是运动的强度、运动的 时间以及运动方式要符合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健身要求。一般来说,人们把达到上述三点要求的运动称为符合保健要求的适宜运动。
一、适宜运动的健身作用
达宜运动除了营养和卫生的要求外,很重要的是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强度要适度,有人把这个适度的范围叫做“价值阈”,上限为安全界限,下限为显效界。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运动强度有一定的差别,但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健身运动强度以心率达180次/min为最高极限。因为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80次/min以上,不仅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下降,甚至还可能带来某些不良影响。因此,现代制定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运动强度的“价值阈”,以心率180次/min为极限,就是这个 道理。
研究学者认为对心血管功能锻炼的最佳效果的运动强度是心率在130~150次/min。也有人将最佳范围扩大到120~160次/mi n之间。若运动强度太小,则锻炼效果相对较低,若运动强度太大,则锻炼效果也下降。我国健身运动常用的运动强度公式是
180-年龄=运动时的心率(次/min)
美国运动医学会近年来提出:健身运动的适宜强度应为本人最大运动强度的60%,活动时间除用于散步的时间较长外,一般控制在20~60min为宜。但其中心率达130~1 50次/min(或120~160次/min)的时间以6~12min为宜。老年人用公式180-年龄=运动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时,时间能达6~12min即可。在上述运 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范围内,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和精力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形式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以健身的需要而变化。从事健身活动选择有氧代谢的运动项目为好 ,如健身操、慢跑、爬山、游泳、跳绳、太极拳等。并要长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每周至少3次,方可达到锻炼的效果。适宜的运动不仅对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中老年人来说,适宜的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和推迟退行性病变的产生,起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二、适宜运动的康复效能
人体的运动必然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针对伤病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运动措施,使伤病患者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并得到及时的治疗,还 可使患者因长期不动或少动以及因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身体形态和功能的衰退现象得到逆转,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伤病患者过多卧床或休息少动,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某些脏器的功能,并形成恶性循环,以活动方式来治疗疾病,对神经系统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如静止性练功,可在大脑皮层中形 成抑制,有利于大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动力性活动可增加大脑皮层的各种暂时性联系和更多的反射的形成,使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可改善对 全身各器官的调节和协调作用。
骨折、脱位后,受到长期固定可使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襄萎缩,软骨变性退化,从而进一步破坏功能。运动医疗可加快血流,扩张血管,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亦可使肌 纤维增粗。运动可增加关节腔的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性的组织,并维持其正常形态。
长期卧床的慢性病患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将逐渐减退。参加体操、走、跑等活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量、加大肺活量、改善胃肠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
慢性病人由于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和治疗丧失信心,容易导致精神抑郁。如果病人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医疗运动,可以促进病人产生良好、愉快的情绪。当病人看到自己参加运动后能 从中获益时,常常能对治疗增强信心,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适宜运动的保健要求
适宜运动的保健要求:一是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从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运动;二是要进行合理的营养配备;三是必须在卫生的环境下进行 运动;四是要做好运动性伤病的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强健康的效果。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措施。是确定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基本依据。
运动时由于热能消耗加大,一般摄取的营养物质应稍有增加,但必须注意的是运动后因食欲增加而产生营养过量使体重明显加重。特别是减肥运动一定要控制营养,才能达到预期的 效 果。通常的做法是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含植物蛋白)、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A等,以及钾、钠、钙、磷等无机盐。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如 海带、四季豆、萝卜、土豆、洋葱、香蕉、苹果、梨、南瓜、黄瓜等。适当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量,如蛋黄、牡蛎、鸡肉、猪肉、牛肉、大米、啤酒、花生等。
运动时空气要新鲜、不能灰尘太多(绝不能在灰尘大的马路上练长跑)。气温宜在5℃~2 8 ℃之间,若温度太低应防寒,温度太高应防暑。运动时最好穿运动鞋及便于运动的服装。运动的场地要平坦,无障碍物。若进行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器械的安全性能和对不同性别、年龄的适应性能,以防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时还要不断注意自己的疲劳状况,以稍有出汗,轻度疲劳为佳。一般出现四肢有轻度酸痛是正常现象,若出现头晕、头痛、胸痛、胸闷,或 呕吐等不良反应时要立即降低运动强度,以免产生运动性病症。
第三节 运 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指教练员或指导医生给参加运动锻炼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动经历和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称为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因人而异。有针对运动员训练的竞技运动处方和一般人的健身运动处方;有针对某些慢性疾病和创伤病人康复期的治疗性运动处方和健康人的预防性运动处方等。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制定运动处方必须坚持五个原则:
①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身体机能状况和体力的差别比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更为重要,身体机能状况和体力的差别应成为最重要的考虑点。
②为了提高全身耐力,如果进行5~10min运动,则摄氧水平就需要达到最大摄氧量60%~70%,如果是进行60min的运动,则应达到50%左右的摄氧水平。运动时间 愈长,所需强度就愈低。 ③运动频率为每周最少进行3次。
④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必须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健身和康复的需要。
⑤对耐力水平低的人,从事强度小的运动也能收到显著效果,而对耐力水平高的人,则须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
制定运动处方的一般程序:
一般的医疗检查→为从事运动而进行的医学检查→运动准备期→体力诊断→运动处方→实际 进行运动。
二、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
1.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主要根据锻炼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一般的健身或改善心血管系统及代谢功能,如冠心病、肥胖病等,呆进行耐力性(有氧训练)项目锻炼。常用方法有:走、慢跑、骑自行车、练气功、游泳、爬山、上下楼梯等;如改善心情,消除身体疲劳,或预防高血压和神经衰弱,可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放松性练习,可选择气功、太极拳、散步、放松操或保健按摩 等;如针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可选择有关的医疗体操,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应做专门的呼吸体操,内脏下垂者应作腹肌锻炼,脊柱畸形、扁平足者做矫正体操等。
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安全有直接的影响,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执行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反映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有运动时的心率、运动时吸氧量占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等, 这些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运动处方中应明确 规定运动时应当达到的心率和不应超过的心率(表11-1)。
表111 常用的医疗运动强度指标
强度 最大吸氧量(%) 心 率 (次/min) 20岁~29岁 30岁-39岁40岁-49岁 50岁-59岁 60 岁以上
较大 80 165 160 150 145 135
70 150 145 140 135 125
较小 60 135 135 130 125 120
50 125 120 115 110 110
小 40 110 110 105 100 100
3.运动时间:
耐力性运动(有氧训练)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可在20~60min之间,其中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在5min以上。医疗体操持续的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运动中应常有短暂的休息 。计算运动量要注意运动的密度,并扣除休息的时间。强度大持续时间应相应较短。在同样的运动量中,年轻的和体质好的人应选择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中老年及体弱者应选择强度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
4.运动频度
即每周或每日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应视运动量的大小而定。运动量较大时,每天运动过程中的休息时间或每周运动的间隔时间可稍长一些。
5.运动处方的格式
运动处方可根据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格式。但在运动处方中,必须同时指出禁止参加的运动项目、锻炼时处方监督指标及出现异常情况时停止运动的准则等。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必须严格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原则。要加强医务监督,充分注意安全。
6.运动处方实施
有了运动处方,经过初试可行,就应踏实地坚持下去。要做到自觉锻炼,自然锻炼,就要充分懂得运动的益处和作用,不可半途而废。主项运动坚持一个时期(3~6个月)以后,最好再驼回来进行一般的医学检查或为运动而没的医学检查,或进行体力诊断(表112)
表112 运动处方格式举例(正面)
运 动 处 方
姓名 性别 年龄
健康状况
功能检查: 项目 (任选一项)20×次/30s蹲起
30次/30s 下蹲 二阶梯功率自行车 活动平板等
结果:运动内容:运动时最高心率(次/min)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 每周运动次数
注意事项: 禁忌运动项目: 自我监督项目:
复查日期:
医师或教练签名 年 月 日
第一节 环境卫生
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笔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体。 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之间作用的规律,有利于人类科学地改造、利用和保护环境;
有利于减轻、避免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类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水、空气、土壤、食物与人的关系尤为密切,又被称作“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化学性因素是指空气、水、土壤等的正常化学组成。在干燥空气中大约含有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有氦、氖、氩、氪、氙等,约占00 1%。此外还有少量的水蒸气、尘埃、微生物、臭氧、过氧化氢等。
物理性因素是指阳光和空气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等气象条件的各种变化,阳光中的电磁辐射线以及天然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电离辐射线等。
人与自然环境的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方面,人体从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机体的分解、吸收作用,提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同化成机体合成的必需物质,同时产生维持机体正常生存、生长、发育以及新陈代谢作用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人体又可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排出的代谢产物排作用于环境。
空气对人体的气体代谢和热代谢(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空气是机体获得足够氧气供应的唯一天然来源。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到10%时,人即会出现恶心、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 弱的不良反应。另外,空气中的阴离子对人体健康也具有镇静、催眠、振奋精神等调节作用。水是良好的溶剂,多种无机盐溶于其中而被人吸收,人体内生化反应的进行也离不开水。 水同样是维持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的因素。但若饮用水中化学成分异常 ,就会导致疾病,如地方性氟病,神经慢性中毒等。
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在正常的辐射剂量下,辐射对机体有杀茵,促进皮下组织的维生素D的生面、提供照明以及产生热量等良好作用。但紫外线辐射过量, 皮肤癌的患病率将会上升。气温过低易患感冒、上呼吸道炎症;气温过高会引起日射病、中暑等。气流因素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诸多因素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因素 作用于人类时,一直伴随着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人类的生产环境、 运动环境、学习环境都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高,婴儿死亡率低;而发展中国家人们因缺乏足够的食物而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政治因素会 在精神和躯体两方面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的人们,身心两方面都能保持良好的水平。文化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有些地区科学知识不普及,迷信 思想泛滥,因而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影响了人体健康。卫生服务对于人类在各类 急、慢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人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上面所述的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包含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若工作环境的有害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工作者的身体健康。这些有害因素包括铅、汞等生产性毒物,石棉、农药等生产性粉尘,不正常气温、气压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各种人类易接触到的土壤、动物皮毛上的病毒和寄生虫等。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按照污染起因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按照物质属性又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生产性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未经严格处理即直接排入 大气、水和土壤中构成污染。生活性污染是指生活垃圾、粪便和污水的处理不当所构成的污染。自然污染包括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海啸、森林大火及特殊地质条件、某些化学元素 的大量堆积所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除了工农业和生活废物排放所致外,各种噪声、振动、大量电波、不适当的矿产开采、森林破坏、生物战、化学战、原子爆炸所产生的废物也是污 染的重要来源。
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受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人体感受性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剂量是指进入人体内化学物质的数量。强度是指作用于机体的物理有害因素的数量。作用时间是指污染物经过积累达到有害浓度的时间。人体感受性是指人体对环境污染物影响的敏感性。如果几种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人体,可使损害情况更加严重。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
1.特异性损害
特异性损害可造成急性、亚急性、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突与致畸作用等。
急性或慢性中毒。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很快产生的损害称急性中毒,如某些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 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低浓度长时间的有害物质作用于人体称之为慢性中毒,工业性矽肺就是 典型的慢性中毒。
致癌作用。有学者指出癌病的发生80%~90%左右与环境有关,环境因素是癌症发生的一大诱因,其中化学性因素的作用约占90%,物理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各占5%。
致突作用。致突作用是指污染物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质畸变和基因突变,可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产生变异。放射性物质和某些化工产品都可使人体产生突变作用。
致畸作用。若污染物作用于孕妇,则可能引起死胎、流产或胎儿畸形。
2.非特异性损害
非特异性损害主要表现在使一般多发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等。如在高温中工作,由于大量失水、失盐,会导致体内水盐代谢紊乱。二氧化硫等物质过多可使血 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使人体的免疫力受到影响。
第二节 学 校卫生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卫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卫生、教室、宿舍、食堂卫生、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场地设备的卫生等。
一、个人卫生
1.合理的生活制度
这是指对一定周期内的睡眠、工作、学习、休息、饮食以及体育运动等各项活动,作出合理的有规律的安排。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根据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同样也会在大脑有关区域建立起一定的活动秩序,从而使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上升,发挥自身的最佳效能。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学习情况、季节条件等因素 来制定相应的日常生活制度,以促进学习和增进健康。
2.科学安排休息
一般说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不应长于9h,中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不超过6h。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容易扩散,情绪不稳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还可相应地缩短。过多地安排一天或一周内的学习,会占用更多的休息、娱乐和运动的时间,这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妨碍个性发展。
根据人体机体的运作机制,持续一定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学习,就会使机体产生疲劳感。反应时间延长、效率降低,产生厌倦降单调的情绪。所以,我们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之间的间隙,使疲劳的机体能得到充分休息与恢复,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人体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粗略估计约占人一生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睡眠时,大脑皮质广泛抑制,许多生理功能如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 活动和肌肉紧张减弱并伴有一系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血压下降,心率变缓、体温下降、呼吸减慢、发汗功能增强等)。人类睡眠分为两个时期,其一是慢波睡眠期,其二是快波睡眠。在慢波睡眠时期,人体生长激素成分明显升高,提高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有利。在快波睡眠期,人通常会产生梦觉,若在快波睡眠经常被打搅觉醒,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应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睡前不进行剧烈活动和进食过多,并用温水洗脸洗脚,同时还要营养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正常成人一天睡眠为7~9h,中 学生不低于9h,小学生则需10h左右。
4.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要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膳食结构是指一天各餐中食物的组成,若膳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多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西方传统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会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因此,在建立膳食结构时,需考虑到经济收入、身体素质和固有习惯等 因素,不搞西方型的“三高”结构,也不搞东方型的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结构,而要走东西方 结合型的路子,逐步提高动物性蛋白类食物的比重。
定时就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更不能在就餐时饮用酒精含量高的食物,否则会导致消化功能的紊乱。不要食用不洁食物(如变质发霉的食物,未经清洗的瓜果),不要饮用生水,不要用手直接抓食物,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内容包括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学生每天总活动时间应达1h。
6.服装卫生
学生平时的穿着应提倡舒适、清洁、美观、兼顾个性。青少年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故不宜穿过紧的衣裤和后跟过高的鞋子。参加运动时选择大小合适、轻柔、透气性好的服装,不宜 穿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化纤内衣裤。运动时不要穿皮鞋和高跟鞋,口袋里不要携带刀、笔、钥匙等杂物。运动后湿衣袜应及时换掉,并擦干身体,以防感冒。 7.皮肤和牙齿卫生
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汗腺和皮脂腺,皮脂腺能分泌皮脂以保持皮肤的滑润。汗腺能分泌汗液、排出部分代谢产物、调节体温。若举起腺和皮脂腺的开口堵塞时,可引起细菌繁殖而发生毛囊炎或疖肿。因此,平时,特别是体育锻炼后要用肥皂和温水擦洗皮肤以保持皮肤清洁。 要勤洗手,勤剪指甲,无论男女都应养成睡前清 洗下身的习惯,以免引起各类炎症。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齿缝间常留有食物残渣引起细菌繁殖,所以每天要刷牙,切实保
持口腔卫生。由于牙釉损伤后不可能自然修复,所以要避免用牙齿咬切坚硬物质(如瓶盖等)。
8.眼睛卫生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眼睛状况不好,除沙眼的发病率上升以外,患近视眼的人数也显著增多,其他视力不良因素还有远视、散光等。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 近视眼的方法,所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全面增强体质。读写姿势端正,眼与书本距离保持在30cm~35cm之间,角度应垂直。切勿在 走路时和车厢中看书读报,也勿在暗淡或强烈的光线下看书。用眼0.5~1h, 应休息片刻。多做眼保健操,少看电视和玩游戏机。
9.克服不良嗜好
①不吸烟 烟草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在燃烧时会产生烟碱(尼古丁)、吡啶、烟焦油、钋-210 、一氧化碳等多种有毒物质。
吸烟会对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作用,但接着会产生持久性麻痹,扰乱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久之会出现神经过敏、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不良 反应。烟雾对呼吸道损害很大,吸烟时烟焦油和致癌物质3、4-笨并芘强烈刺激呼吸道,引起咽喉炎、气管炎、肺气肿及肺癌的发生。烟草中的烟碱会刺激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血 压升高、血管痉挛、血流变慢,甚至出现心率不齐,并可使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的人诱发心绞痛。据调查,吸烟者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2倍,猝死率高47倍。烟 碱还能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减少消化液的形成,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胃肠道正常活动。因此吸烟者慢性消化道疾病(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超过不吸烟者一倍以上。 此外,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②不酗酒
人在大量饮酒后,酒精首先降低大脑的抑制过程,表现为兴奋性增强的假象。如继续加大酒量,则大脑从兴奋转向抑制,并向周围扩散,表现为步态、动作的失调,反应迟钝等。如再 继续饮酒,则中枢神经受到深度抑制,出现嗜睡,昏迷,甚至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经常饮 酒者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记忆力下降、肌肉震颤等反应,严重者会患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大量饮酒会影响人的脂类代谢,刺激咽、胃等消化道,影响消化功能。过多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乙醇中毒性肝硬化。酒精还能刺激人体体温中枢,使血流加 快,血管扩张,冬季可少量饮酒,每天不应超过40g。
二、运动环境卫生
运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运动场馆,本节主要叙述运动场馆设备的卫生要求。
田径场的跑道应坚固、平整、无浮土、凹坑、碎石,具有一定弹性。在直线跑道的终点线外,应造有15m以上的缓冲跑道,且不得堆置杂物,以防发生碰撞事故。
体育馆内地面平坦、清洁、坚固、不滑、下眩目,最好使用木质地板。墙壁不应有明显的突出部分和棱角,空调、通气设备尽可能安装在墙外。
篮球馆,馆顶最少不低于7~9m,排球馆最少不低于8.5m,在球场边应有2m以上的安全地带。足球场场地应平坦,以草皮场地为佳。篮球、排球、网球等场地应平坦,无碎 石、浮土,地面软硬适宜。球场四周2m观念设安全区,不放杂物。球架应用软物包裹,网球场外应有围栏。
游泳池(馆)的水质要求与饮用水基本相同,要求水质清澈见底,无臭无异味,不允许有藻类繁殖或肉眼可见的浮游生物。细菌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L。 水pH值在7.2~8之间,含氯量保持在0.4~0.8mL/L之间。池水温 度为18℃~25℃,游泳馆室温在26℃~28℃之间,同时备有完善的通风、照明设备 。经常换水、消毒、清洗游泳池。
入游泳池(馆)的顺序应是更衣室→存衣室→厕所→准备活动→淋浴室→涉水室→游泳池。 池水的深浅应严格分开,有明显的标记。跳水区的水深,一般不得浅于3m,如有高台,则水深应达到高台的一半深度,即跳台高10m,水深不少于5m。
天然冰场的厚度不得小于25cm,人工冰场的厚度不得少于15cm。冰场的人均占有面积一般每人8~10m。冰面应平坦、光洁、没有裂纹,不能有任何杂物。冰场 的照明标准不少于50勒克斯(lx),正式比赛场地不少于500勒克斯(lx)。
第三节 性 卫 生
性生理发育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功能性的,即男子遗精和女子月经来潮;二是体征性的,即男子体格长得高大,出现胡须和其他体毛,喉结突出等。女子体态丰满,乳房发育,开 始长阴毛、腋毛。在性生理发育上,男女是有差别的,一般女子的性发育早于男子。
一、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卫生要求
性成熟最主要的生理特征是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遗精现象。
月经,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28~30天为一周期,是青年女性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是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大约发 生在13~15岁之间,初潮最迟者可达16~18岁,一般初潮的迟早受遗传、营养、健康、体育运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假如16~18岁仍没有月经来潮,可能会是身体有某些疾病,或是生殖器发育不良,应到医院就诊。
在月经期间,卵巢和子宫内膜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卵巢内卵胞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又退化,并有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性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的分泌可以造成月经前的乳房胀痛 、精神和情绪轻度的改变(如紧张、易怒或抑郁)、手脚轻微水肿、头痛或心跳加快等。一般在经期2~3天后即可自动消失,不必治疗。有专家认为经前少吃盐会有帮助。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十分复杂而又精密的,应注意预防失调和可能发生的疾病,经期抵抗力减退,容易发生疾病,因此应注意避免精神及体力的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 。经期大约有一半人可感不适,约10%的人可有痛经,多数为原发性痛经(即没有器质性疾病、医学上已证明是由于子宫内膜分泌的前列腺素比正常高的缘故)。而一部分痛经可能 由于子宫颈较紧或子宫位置前屈或后倾使经血流出不畅,以致子宫必须加强收缩才能将经血排出。强力的子宫收缩可致腹痛甚至相当剧烈的腹痛。但服用止痛片可以奏效。
经期中子宫内膜有创面,应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以防止上升感染引起炎症,经期应停止性生活。有痛经、月经紊乱或月经失调的女子,月经期应停止体育活动。
据对548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4.4%的女大学生顾虑自己乳房太小,这可能是受当前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女子进入青春期,乳房开始发育,先是乳头膨胀,继而乳头和乳晕部位呈圆锥状隆起,随着乳腺的发育和脂肪的堆聚,隆起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使乳房挺起 而坚实,乳头明显向前突出。成年后乳房内的脂肪、血管逐渐增多,乳头、乳晕和浑圆的乳房融为一体,形成成熟而健康的女性体态。对乳房左右略有大小,或认为发育太小的人,不 必顾 虑。乳房的大小有如人的高矮一样,与遗传、种族、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对于 “丰乳药”和“隆乳术”(特别是植入硅化物已知有致癌的可能),应谨慎从事。
男子性成熟后就有遗精现象。遗精是精液在无性活动或是无性交时射出的现象 。未婚青年绝大多数都有正常的遗精,一般是二周左右或更长时间一次。性器官不断制造精子和精液,如果没有排出来,会被吸收或积聚起来。积聚多的精液会引起射精的刺激强度 的低限大减。而在睡眠中,大脑高级中枢的抑制又减低,故身体转动,内裤过紧或棉被的压力就有可能足够的刺激射精,如果遗精时正在绮梦,便叫梦遗。如果遗精达到一周数次,甚 或一日数次,或是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性的欲望、意识而发生遗精者才算不正常,可请教医生。流白是在性兴奋时,尿道旁腺的分泌物由尿道口溢出的现象。所谓性兴奋即是受到有关性 的刺激,可以是意识上或是视听上或局部接触后,流出少许稍亮的分泌物称为流白,里面没有精子,故不是遗精。
精液由精子和精浆组成。成年男子每次排出精液量3~5ml,95%以上是精浆。精浆的分 泌和补充,是很迅速的,唯精子产生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个周期约7 4天左右。精子排出后又有新的产生。临床研究已经观察到连续射精时仅1~2次的精液中精子较多,以后的排出物中含精子很少,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作用。一个健康男子一次 射精后,大多在1~2天可使精液补充到正常范围。若无限制地纵欲,违背自身的生理活动规律,则会影响健康。据650名男大学生调查资料,有45.2%的人认为自己阴茎太小,担心影响生殖,影响性的欢悦。经有关专家调查了1000例正常中国男子,在常态下阴茎长度4.5~8.6 cm均属正常范围。常态下虽有大、小之分,但在完全勃起时,其长度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凡是正常长度范围内的阴茎,均可满足正常的性需要。只要生理发育正常,决不会影响结婚和生育。
二、男性性器官的卫生
男性性器官的卫生指的是男性外性器官--阴茎、阴囊及睾丸的卫生。
阴茎是男性性交器官,其中包括尿道,所以它有射精和排尿两种功能。阴茎表面的皮肤较厚且弱软,可移动,在龟头部摺成双层包皮,内层包皮与龟头部皮肤之间的间隙形成包皮腔。 龟头附近的小皮脂腺不断分泌出淡黄色油性物质,与残留的少量尿液以及脱落的包皮混合成为包皮垢,集存于包皮腔内。包皮垢长期刺激龟头,特别是冠状沟部,容易引起炎症,而且 是阴茎癌的诱因。因此,应经常冲洗包皮腔,以利除垢。
包茎与包皮过长是不少成年男性常见的。包茎指的是包茎口狭窄或者包皮与龟头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龟头。包皮的正常长度,以其上翻时能露出冠状沟为标准。如果包 皮过长,此部位卫生不佳,往往引起包皮与龟头的多次炎症,则可形成包茎。
因此有包茎和包皮过长的成年男性应去男性科就诊,考虑手术治疗。
男性须经常仔细清洗性器官及其附近区域,包括阴茎、阴囊表面和肛门。清洗阴茎时应把包皮引向阴茎根部,缓缓翻转,露出龟头。一般清洗时先用肥皂清洗,后用清水冲净。
研究发现,温度变化会影响睾丸的生精过程。睾丸正常时处阴囊内。人类阴囊温度比腹腔温度低15℃~20℃。因此,洗澡不宜用很热的水。
三、女性性器官的卫生
女性性器官的卫生主要指女性外性器官即外阴部的卫生。由于女性外性器官许多部位有较多的皱褶及缝隙,容易积存月经血、白带、腺体分泌物、残留尿液及其它污垢,如不经常清洗 ,容易引起炎症及搔痒,而且这些污垢便于病原体的溺生,增加病菌侵入阴道的机会。
女性亦须每日仔细清洗外阴。清洗时按以下顺序较好:大阴唇内侧→小阴唇→ 阴蒂部位→阴道前庭→尿道口→阴道口→大阴唇外侧→阴阜→大腿根部内侧→肛门。
清洗用水在正常情况下不宜添加药剂,若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当代性传播疾病的特点
1.“超级瘟疫”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该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1年,美国首先发现艾滋病病人,接着世界范围内相继报告发现艾滋病人。由于该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 延,一些国家与地区病人数成倍激增,而且确诊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有极高的死亡率(二年死亡率约75%,五年死亡率90%以上),因此被称为“世界超级瘟疫”、“超级癌 症”、“21世纪鼠疫”。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一份《1999年各国发展》的报告 说,1998年全世界有50万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死于艾滋病,另有60万儿童染上了这种病,其中18万是通过母乳受到感染的婴儿。这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震惊及强烈关 注。
1986年前我国不存在艾滋病,但是在1986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人(外籍)后,至1998年专家估计我国艾滋病毒实际感染者已超过30万人。与其他各国一样,我国人民也已经开始面临艾滋病的严重威胁。
2.难治性新病种的出现
难治性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已成为当代性传播疾病的又一特点。这些新病种包括男女均可感染的衣原体病、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疣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甚至还包括了病毒性乙型肝炎 。对这些性传播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所以近几年这几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性病不但侵犯性器官引起病变。而且侵犯淋巴、神经及内脏,造成复合性病变,甚至可以传给胎儿而贻害后代。重型的性病可造成不育、失明、残疾及死亡。
顾名思义,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不洁性交,特别是性敌行为而得传染病,也可通过拥抱、哺乳、输血、不洁血制品等各种间接途径而患病。
控制性病流行关键在于积极的防治,尤其要注意预防,预防措施应包括:
①对有性乱行为的人要加强教育。发现性病及时治疗务求彻底。医务人员应尽保密的义务。
②严格婚前检查,性病未治愈者不得结婚。
③加强旅馆、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③大力开展性卫生、性道德、性知识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④大力开展性卫生、性道德、性知识的宣传,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坚决推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性恋,反对乱搞不合法的性关系。
⑤未经彻底消毒的医用器械、未达到消毒要求的注射剂、血制器,未经规定程序而随便献血、采血或输血等,均可能给健康者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特别注意。
⑥制定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
五、对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原则
性传播疾病是一种主要以性接触方式传播的特殊传染病,因此与其它所有传染病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传播规律,即传染源、传染方式与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也正是我们制订各种性传播疾病自我防护措施的基本依据。
1.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
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首先是各种性传播疾病患者或已受感染的带菌者,因此自我防护的第一原则应是对性传播疾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的识别。在选择性伴侣时,要注意对方是否有过性乱史,是否是性传播疾病患者或致病病原体携带者。同样,在婚前要主动要求双方做全面的婚前检查。
2.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疾病有别于其它传染病的根本点即在于特定的传播方式--性行为传播。当前所谓性 行为已远远超出婚后夫妻间正常性生活的范围。在西方腐朽的“性解放”、“性自由”观念 的影响下,一些人热衷于追求性刺激,从而出现了一些畸形、丑恶的病态性交方式。此外,在西方严重的性混乱亦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如婚前交、婚外交、乱交、同性恋、嫖娼 等,所有这些情况是当代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化、多样化的主要原因。在另一方面,研究已经证明性行为是性传播疾病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却并非唯一方式。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对性病或性传播疾病字面上的误解,普通群众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性病或 性传播疾病患者一定是性乱者,性乱者即是道德败坏者。这种情况对于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也是极为不利的。作为病人,常因“舆论”压力讳疾忌医;作为清白无辜的受害者(经非性行为传播方式染病者),在强大“舆论”压力面前有口难辩,难以做人,甚至有人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轻生自绝。因此,在强调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传播方式的同时,亦应看到非 性行为传播方式在性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所谓性传播疾病的非性行为传播方式主要包括:①接触性传播疾病病人分汔物、排汇物污染 的物品、器具而被感染。如出差住宿在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善的旅馆时,接触没有严格认真 消毒的被褥、便盆、浴盆等即可能被感染;唯利是图的不法商贩出售的从国外收购的旧衣物中即可能有病人用过的东西,买者未做彻底消毒穿用时亦可感染。②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及血 制品而被感染。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病原体携带者,因为没有症状,病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传染源”,当他们未经严格认真的体检而成为献血者时,其血液中的病原体即可被传播。不久前,报纸上曾披露在法国许多人因使用了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 上艾滋病。另外,吸毒者使用同一个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已证明是吸毒者中艾滋病高度流行的重要原因。医院内器械物品消毒不严亦可造成所谓的医源性感染。③母婴间传播。母婴间 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染两类,前者指母亲体内病原体可经胎盘传至胎儿,如梅毒、艾滋病、乙型病毒肝炎等;后者指新生儿娩出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亲阴道内带有病原体的分汔物 而被感染,如淋病、衣原体病、生殖器疱疹、生殖器念珠菌病、滴虫病等。④家庭内传播。主要指有病的祖父母或父母对孩子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共用浴盆、便盆、床单、毛巾或儿童与有病的双亲或老人同睡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染给儿童。
3.易感人群
性传播疾病在社会的流行与蔓延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人群当中,这部分人群即称做性传播疾病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
国外报告及我国的有关资料表明,下述人员属易感人群:
卖淫者、性乱者及性病患者;外宾及海外侨胞;边境居民及部分少数民族;男同性恋者、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劳教人员或社会流民;宾馆服务员;使用进口血制品者(血友病者); 与性传播疾病病人密切接触者。
以上从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介绍了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特点。不难看出,性传播疾病作为一种兼有社会病性质的传染病,通过政府和全体人民的重视与努力是可以控制和消灭的。对个人而言也是完全能够预防和避免的。
下面将个人自我防护原则概述如下:
①杜绝婚前性行为、性乱交、嫖娼;
②杜绝同性恋及一切异常性交方式;
③杜绝吸毒,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
④坚持婚前男女双方的婚检;
⑤避免使用被病人的分汔物、排泄物、体液及血液等污染的物品;
⑥严禁与外国人及海外华侨发生非法性关系;
⑦避免与已知尚未彻底治愈的性传播疾病病人发生性关系;
⑧不使用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尤其是进口血制品;
⑨必要时使用屏障工具,如阴茎套(避孕套);
10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11妊娠期患病者应及时中止妊娠,分娩者宜做剖腹产,以免新生儿接触产道病原体而被感染;
12夫妻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性卫生习惯,如在同房前清洗外阴及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方应立即排尿一次并再次清洗外阴。为使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者及时意识到自己可能已受感染,这里将性传播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扼 要地归纳为以下七大信号,以便提醒那些可能的患病者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凡有不洁性生活史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发生以下情况当引起高度重视:
①女性阴道出现多量异常分泌物;
②尿道出现多量异常分泌物;
③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发生疱疹、溃烂或糜烂;
④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出现丘疹或疣状物;
⑤无原因的腹股沟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⑥无原因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⑦同性恋者发生肛门或直肠感染。
第一节 营养与营养素
一、营养的意义
生命的存在,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活动及体力活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 谢过程。体内进行物质代谢过程所获得的新,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获得与利用食物的过程,即称为营养。
营养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体格发育水平,与其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合理的营养能促进健康,并可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不正确的营养不仅使人衰弱,而 且可成为某些疾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足,会发生营养素缺乏症;某些营养素过多或营养素之间的不平衡,就会发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近年来,世界上对营养与癌症的关系研究 较多,据估计,妇女中50%的癌症,男性中30%的癌症,都直接或间接与营养有关。
营养和体育运动都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机能。两者科学的配合,可有效地促进身体发育和提高健康水平。只注重营养而缺乏体育运动,会使人肌肉松驰,肥胖无力,机能减弱。但只注重体育运动而缺乏必要的营养保证,体内的物质能量消耗没有得到补偿,则会对身体健康或体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良好的营养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营养不当,会使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运
动能力下降,并易出现无力,疲劳等不适症状,妨碍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合理营养要求膳食中必须含有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素,各种营养素含量适当,能全面满足身体需要,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这种膳食即为“平衡膳食。”此外, 合 理营养还要求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含对机体有害的物质。
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科学地利用食物。要做到能正确地选择食物,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作用,必须懂得营养知识。
二、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身本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
营养素通常来自食物,而任何一种食物不可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素,任何一种营养素也不可能具备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因此,人们需要从多种食物中获得各种营养素。
1蛋白质
蛋白质由碳、氢、氧、氮以及硫、磷等元素组成,主要特点含氮。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份,占细胞内固体成分的80%,肌肉、血液、粘膜、肌健、软骨、皮肤等组织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也是机体生长和损伤后组织更新和修复的主要物质。
当蛋白质长期供给不足时,机体将发生蛋白质缺乏症:肠粘膜首先受到影响,出现消化吸收不良,慢性腹泻等症状;肝脏机能下降,出现血浆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出 现浮肿;酶的活性降低;球蛋白减少,抵抗力下降;机体应激能力降低,儿童的生长发育会迟缓,甚至出现智力发育障碍;成年人则出现体重下降,肌肉萎缩、贫血等;妇女还可发生 月经障碍等。
蛋白质的含量因食物的品种而异。例如:大米含蛋白质7%~8%,大豆含35%~40%,鱼类含12%~20%等。一般来说,食物中含蛋白质越多,其营养价值也越高。蛋白质 的消化率是指一种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消化率越高,被机体吸收也越多。奶类为97%~98%、蛋类98%、肉类92%~94%、米饭82%、面包79%。
蛋白质在体内的储存量甚微,营养充分时可贮存少量,过多的蛋白质进入体内,则经肝脏分解为尿素等排出。因此,应每天供给适量的蛋白质,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2脂肪
脂肪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脂肪可分为中性脂肪和类脂质两大类。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脂肪组织在体内的皮下,内脏和关节周围存在,有储存热能、调节体温和支持、保持 脏器的作用。脑髓及神经组织含有磷脂和糖脂。脂溶性维生素A、D、E、K多含在脂肪中,脂溶性维生素必需借助于脂肪的溶解才能被肌体吸收和利用。脂肪是高热能物质,1g脂 肪在体内氧化燃烧可产生3765KJ热量。
脂肪的消化吸收与其熔点有关,熔点低于体温的较易消化吸收。如植物油和炼过的猪油、鸡油,溶点低于37℃,吸收率为97%~99%,而牛、羊脂肪的溶点高于37℃,吸收率 仅为90%。
每日膳食中有50g脂肪基本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一般认为脂肪应占每日总热能供应量的17~20%左右,不宜超过30%。过多的脂肪对人体有害,会引起肥胖,造成代谢障碍, 常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胆石症等的主要原因。
脂肪来自动物性食物如猪油、牛油、奶油、鱼油及蛋黄,也有植物性食物如芝麻、菜籽、大豆、花生等。
3糖
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和经济的热能物质。糖供给热能有许多优点,它比脂肪和蛋白质易消化吸收,分解迅速,产热快,耗氧少。而且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分解放出热能。
糖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糖可增加肝糖元的贮存,维护和加强肝脏功能;葡萄糖醛酸直接参与肝脏的解毒功能。
糖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是大脑的唯一能源。大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而能量消耗占全身基础代谢的25%。脑组织中无能量储备,全靠血糖供给能量。当血糖降低到正常值以下时,脑组织可因供能物质不足而发生头晕,昏厥等低血糖症状。
当机体缺糖时,心脏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骨骼肌中缺乏糖无储备,则出现耐力不足。心肌缺糖,可出现心绞痛。
糖的供给量与消耗量应按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而定。劳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糖的需要量就越多。一般情况下,糖占每日总热量供给量的60%~70%,通常成人每日每千克的体 重 约需4~6g,运动员则需8~12g,体内糖储备很少,大约为300g左右。因此,必须每日从膳食中摄取。蔗糖是最普通食用的糖,研究表明摄入蔗糖过多时对身体有许多危害 ,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龋齿、近视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国外十分重视减少蔗糖摄入量,并已使用甜味剂取代蔗糖。
糖的来源很广,各种粮食,根茎类食物等都含有大量的淀粉与少量单糖和双糖。此外,食糖中的蔗糖,麦芽糖等也是重要来源。总的来说,我国的膳食是高糖膳食,从膳食中摄入的糖 量已不少。因此,一般没有必要另外补充糖。
4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D、E、K;另一类是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 维生素B族(即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C及PP等。各 种维生素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一是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一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的人来说,维生素营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运动时物质代 谢加强,使维生素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运动后不注意补充维生素,就会产生维生素不 足的症状。诸如运动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感到倦怠、无力、食欲下降、头晕、便秘、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疲劳等症状。所以在运动后,特别是在大运动量后,要及时补充维生素 ,但必须注意要适量补充,补充过多无益,甚至有害。
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一般情况下储存量少,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在食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再从药物中补充维生素。
5矿物质
人体内的矿物质种类很多,其总量约占体重的5%,这些矿物质的主要作用是构成机体的组成成分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在矿物质中,以钙和磷的含量最多,占矿物质总量的70% ,在人体中的钠、钾、镁、氯等的含量较少。此外还有些矿物质,如铁、铜、碘、氟、锌等在体内含量极少,故称微量元素。在营养上所指的矿物质,是在体内含量较多(如钙和磷) 或具有特殊功用的(如铁和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的物质。
(1)钙 钙是骨髓及牙的主要成分,在人体中有99%的钙集中于骨髓和牙齿中,若缺钙,就会影响 骨的生长或难于维持正常状态。
钙也参加血液凝固过程,若缺钙,血液凝固受到影响,我国规定钙供给量标准,成年男女每日为600mg。奶类制品、蔬菜、豆类、海带、小虾米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脂肪过多会 障碍钙的吸收;维生素D与蛋白质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2)磷
磷也是构成骨与牙齿的主要成分,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能与脂肪合成膦脂,参与维护血液的酸碱平衡。人体内磷总量的70~80%与钙结合磷酸钙存在于骨及牙齿中。
成人每日需磷15g,在能量消耗大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每日需磷25-45g。 一切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都含有磷,如蛋类、肉类、鱼类等。植物性食物中,豆类和绿色蔬 菜含磷量也较高,这说明只要不偏食,食物中含磷量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运动量大时,可增加含磷食物。
(3)铁
铁的主要作用是构成血红蛋白(Hb),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具有运动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如缺铁,则因Hb生成少而产生缺铁性贫血。铁在人体内含量少约3~7g,故需 要量也少,成年人每天需要12mg,青少年及孕妇的需要量较高,经常进行运动者,特别是运动量比较大者,由于红细胞更新加强,铁的需要量大些,在食物中应注意补充含铁的食 品,以预防运动性贫血。
含铁最多的食物是动物的肝、脾、肺、血液,其它绿色蔬菜,黑木耳、海带、红糖及豆类食物含铁也较多。近年来又发现野生植物沙棘果中含铁也十分丰富。
6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儿童占80%以上。当体内水分损失20%时,就无法维持生命,说明水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水参与体内许多代谢过程,从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生物氧化,以及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都需要水参与,才能正常进行。
水能保证腺体的分泌,各种腺体分泌的是液体,如缺乏水,腺体就不能正常分泌。
在正常情况下,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大致相等,保持体内水的动态平衡。人每日所需要的水分取决于年龄、气温及工作性质。儿童,或气温高及排汗量较多时,水的需要量就较大,运 动时,特别是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体温明显升高,机体大量排汗散热,水、盐和维生素丢失较多,会使身体散热能力降低,工作能力因之下降。因此,在运动时和运动后如何补充 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补充水应有规律,一次饮水量不宜过多。 不同年龄每日需水量不同,10~14岁每日每公斤体重需50~80ml,而成人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40ml。一般情况下,水的出入量应保持平衡。 第二节 热能供应量
合理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能力,提高工作交率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
合理营养是指人本提供符合保健要求的平衡膳食,使膳食的质和量都能适应人们的生理、生活、劳动及一切活动的需要。平衡膳食系由多种食物构成,它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 营养素,满足人体正常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数量的平衡,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利用。
近些年来,人们更加重视营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认为某些疾病如肥胖病、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它们多与日常饮食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避免不合理地滥用 营养物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要求膳食能全面地提供各种比例合适的营养。
一、合理营养的原则
(1)总热量必须满足人体的需要。将体重控制在:体重(kg)=[ 身高(cm)-110]10%范围内。
(2)营养素要合理搭配,合理安排七大类食物, 即谷类、食用脂肪类、肉类(肉、鱼、蛋等)根茎薯类、牛奶(或奶制品)类、水果和蔬菜类的饮食调配。蛋白质、脂肪、糖的重量之比为:1∶1∶4,强体力劳动者可为1∶1 ∶7。钙大多数比例1∶2等。
(3)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要定时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 三餐分配提倡“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一般早餐占全天热能供应的25 % ,中餐占40%,晚餐占35%。
(4)不挑食不偏食,荤素都要吃,汤、肉都吃,不暴饮 暴食,不酗酒,少吃盐、少吃甜食,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根据中国营养学家研究,2000年我国每人年均消耗量为:粮食400kg、肉244g、蛋10kg、奶14kg、鱼 14kg、豆12kg、水果244g,每日可供应热量2400千卡、蛋白质75g。糖及其他营养素的量可基本满足需要,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 二、热能供应
人体每天热能的供应量应根据基础代谢、劳动与生活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这三大影响热能消耗量的因素来决定。
1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具体的说是指人体在安静、平卧、清醒、空腹、无脑力与体力活动,并处于18℃~25℃环境中,12h以前已停止进食时,维持 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成年男子每千克体重1h基础代谢所消耗的体能为1674KJ, 通常女性比男性的代谢约低5%~7%,老年人比成年人低10%~15%,正常情况下,基础代谢可有10%~15%的波动。
2劳动与生活活动
各种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主要部分。一般根据不同劳动强度,将劳动分成五个等级。
(1)极轻体力劳动。一般属坐位工作,如开会、办公室工作和读书等。
(2)轻体力劳动。例如:售货员、实验员、教师讲课等。
(3)中等体力劳动。例如:拖拉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和一般田间劳动。
(4)重体力劳动。例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半机械搬运工、炼钢和体育活动等。
(5)极重体力劳动。例如:非机械经装卸工、采矿、伐木和开垦土地等。
劳动所消耗的热量与劳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熟练程度有关。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工作越不熟练,能量消耗越多。
表131 大学生各种活动的能量消耗(KJ/m2/mi n)
活动种类 能量消耗 活动种类 能量消耗 安静躺卧 273 上自习 354
晚睡 307 考试 383
午睡 327 抄黑板报 410
课间休息 329 站立听课 412
卧床看书 336 实习 419
看电影 337 抹窗子 830
看示教 338 脱衣 908
上业务课 340 穿衣 934
开会 340 整理床铺 947 上政治课 347 洗衣 338
指挥唱歌 1107 跳集体舞 1687
扫地 1137 打棒球 1687
步行 1131 打排球 1704
广播体操 1159 跑步 2219
普通早操 1111 打篮球 2421
擦地板 117 踢足球 2495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这是指进食后食物在人体内进行同化作用所需的热量。其中蛋白质所需热量最多,为其产热量
的30%,糖为5%~6%,脂肪为4%~5%。我国一般膳食的食物特殊动作作用的热能消耗,约为膳食热量的10%左右。
人体每天的热能需要量应以消耗量的多少为基准,热能供应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长期热能供应不足,可发生营养不良症;热能过剩,则在体内转变成脂肪,形成 肥胖,则易发生高血压、冠心血、脂肪盱、糖尿病等疾病。
造成热能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饮食与运动。具体到不同的人,其主要原因不完全相同。可能是摄入热能过多或不足,也可能是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因此解决问题一定要根 据具体情况而定,抓主要矛盾。此外,某些疾病也可引起热能失去平衡。
第一节 行为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保健知识和保健技能的传授,使人们懂得为什么要养成健康行 为,懂得通过什么途径的努力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人都养成健康的行为,以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
要达到人人养成健康行为的效果,不仅要研究有关保健的知识技能,还要知道人类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既要结合人的主观世界,如需要、欲望、情绪、思想、动机、性格、爱 好及心理机制来研究行为规律。还要研究群体、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剖析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行为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人都能养成健康的行为。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行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为:是表现于外的,可以被人直接观察或可以记录、测量的行为。如: 一个人的言语、行动等。广义的行为:则不仅限于外显的种种行为,也包括不被人直接观察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动机等内在的潜在行为。
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任何人都脱离不了社会的大环境,因此人类行为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 生理和心理基础,都是人的器官对客观真实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每个人的健康行为都是促进社会健康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的健康是无数人健康行为的综合体现。形成这样一个社会环 境以后,则对青少年行为的健康成长起着促进和示范作用。亦助于防止不适宜行为和变态行为的发生。
情绪行为强烈而不稳定的人,他们具有情绪反应快和转化快的特点,可因一件小事高兴或失望,也蝗从高度兴奋转入沉默和抑郁,人们通常将情绪一旦发生便较快的引发或推动的行为称为情绪行为。这种行为既可能具有极大的建设性,又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性格内向的人,常会有意识地将真实的思想感情加以掩饰或控制。在行动上常常独来独往,在与同伴之间常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在集体中常会出现孤独,“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而实际上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或自卑心。这时应即及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以防止出现不适宜行为或变态行为。
有赌气行为的人,很容易做出不顾后果的不健康行为。因为“赌气”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常带有偏激的情感因素,常因缺乏理性的思维而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
三、行为产生的理论机制
就个人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虚,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就会产生动机。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是行为的出 发点。其关系如下:
过去人们常常议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实际上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被满足的需要越难,取得快乐的程度越大,快乐的时间越长。但过一段时间以后,又会产生 新的需要,则又为新的焦虑所代替。所以“知足者常乐”是有道理的。
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缺乏某中生理或心理因素而力求获得某种满足的内心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氧气、水 、睡眼、性欲等;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安全感、稳定感、秩序、在环境中的人身安全等;三是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伙伴关系、团体归属感等;四是尊重的需要。如:独 立、自信、权力、威信、成功、受人尊重等;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实现自我的潜能,实现一种理想的抱负,有事业心等。前三种是低层次的需要,是每个人共有的。后两种是高 层次的需要,我们有些英雄和伟人为了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可以不惜牺牲低层次的需要,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高层次的需要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为实现需要就产生动机,而 动机的强弱还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如:个人兴趣、爱好、偏见等。二是个体的价值观。如有人“见利忘义”,也有人“舍身取义”。三是抱负水平。个人的价值观 决定人的行动方向,人的抱负水平则影响人们要求自己的行为达到多高的程度。实际上我们的奖惩制度就是通过奖励促使健康的动机得到激励,使健康的行为得到弘扬。对动机的激励 也可以用目标激励的方法。如动员人参加体育活动时可以告知通过什么运动方式,以多大的运动量,在控制饮食的配合下,经过多长时间的锻炼可以减肥多少公斤。目标激励也可以 是精神上的,如告知减肥后体型改善,身材苗条,可以降低高血脂的发生率。为什么对健康的动机要进行激励呢?因为行为的效果是个体动机的强度和个体能力的乘积,其公式如下: P(行为效果)=f(函数)[M(动机强度)×A(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还指出了激励动机的“期望理论”。他提出对动机激发的力量,应是期 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期望理论”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很有实用价值,这一理论提醒人们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实现这一目的的期望值有多大,也要重视对个体增强体质、地进健康的实际效果。如果效 果很好,而实现的难度很大,期望值不高,往往也很难使被教育者把学到的知识,信念转为行动。反之,如果很容易实现,但对健康增进的效果不明显,别人听了以后也不一定能付诸 行动。
四、影响健康行为教育效果的因素
人们接受保健指导,建立健康行为的关键是: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要能进行到底。 三者之间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力量,行为是目标。但是人们对已知和相信的东西未必能付诸行动。知而不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原因,主要是风俗、习惯对人们行为的干 扰;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制度、社会舆论、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三是心理原因,人的心理受内在、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掌握了知识以后要能很快的成为自 觉的行为,还与下列五个因素有关:一是明显的危害性。二是明显的具体威胁。三是明显的效益。四是明显可以克服的障碍。五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如对乳母讲解婴儿的营养要求。 对肺气肿病人家属讲随地吐痰的危害其效果要比一般情况好得多,很快就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当然,社会风气、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心理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我国尚存 在来客敬烟,宴会酗酒的不良社会风气和随地吐痰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抽烟,酗酒的危害,反而误认为是一种时尚。这就要求人们通过 对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既充分认识到消除这些不健康行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又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必要时还要采取一定强制性措施才能取得转变成为自觉行为的明显效果。
由于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最大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和医原性疾病,而是被称作为“文明病”“福裕病”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所取代。通过健康教育就要使人人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即 做到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锻炼身体,睡眼充足,劳逸结合,心情舒畅。注重周围环境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保持正常体重,这样就可大大延长预期寿命。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特点
几千年来,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经过历代各大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充实完善,在极其广泛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具体系的中国养生学。
1形神兼养,首重养神
形,指形体。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是一切生命之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只有形、神俱全,才能健康长寿。养形的关键是动,养神的关键是清静。而神是一切生命活 动的主宰,所以动以养形又必须以清静养神为前提。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说:“有圣 人者……,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古代被称为“圣人”的,其举动江不观摩于俗习 ,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使思想有所负担,一切以宁静乐观为要务,愉快知足为前 提,所以他们形体不易衰劳,精神不易耗散,可以活到一百岁。这充分体现了“形神共养以 养神为重”的养生原则。
2掌握适度,重视调节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我国传统养生也以讲究适度为重要原则。如精神情志的适度,饭食五味的适度,体力房事的适度 等。《黄帝内经》概括为“过用病生”四字,强调“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强调了凡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突然的、剧烈的、长期的过度作用,使机体本来固有的生理机能超 越常度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生理状态,出现病理现象。从养生角度讲,就应竭力反对这种过度使用而注意“调节”掌握“适度”。
3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后天调摄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阐述了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保养的重要,认为先天因素与健康状况、寿命长短、生育年限等有很大关系,而后天的调摄、保养对健康长寿又起着举足轻的作用。
4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也可以说是根据各年龄阶段人的生 理 状态的不同提出的养生原则。
5顺应自然,保护生机
《黄帝内经》反复论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规律,以调神养生,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认为春夏之际,阳气容易外泄,泄之过则伤正气,所以春夏要防止过度活动,以保护身体中的阳气。而秋冬之际,阳气内敛, 阴气转盛,应注意保养身体中的阴气,勿使外泄过度。因此,顺应自然以养生,就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两者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能有益于健康。
6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环境与长寿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黄帝内经》指出“一卅之气,生化寿夭不 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说明了地势之高下,气温寒湿,与寿夭关系甚大。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1情感调摄养生法
(1)养生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古代学者早就 提出了“仁者寿”的理论。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捆住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2)以静制躁,动中取静: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因为心安则静,心乱则躁。强调静心养神,并非绝对的不用精神,而是要清静以养神,又要勤于用神。静 以养神,是指对外界诱惑无动 于衷。勤于用神,是指凝神聚气,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以驱散烦恼,排除杂念。心思杂乱,杂念妄动,最易伤神;心神专一,动而不乱,则能养神。这种专一用神的方法,神虽动而 静也。活动肢体,只要心神专一,也能动中取静,动而养神。诸如散步、打拳、养花、种草等无不如此。
(3)郁则发之,结则散之: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以尽快的恢复心理平衡,甚为重要。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自我发泄,自我解脱。
不良情绪的调摄方法,可采用发泄法、谈心法,也可采用自我调节、节制情感的节制法;通过升华、运动稳情,琴棋书画的转移法;以情胜情的精神调摄方法等。
(4)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对健康长寿最为有益的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它不仅可以使你充实生活,还能使你心理上得到满足。一个人若没有理想,无所追求,无 所爱,他的精神世界必定十分空虚。当然谈不上精神饱灌,心情愉快。因此,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5)顺应四时,天人相应:人体除脏腑阴阳气血等有着与四时相适应的关系外,神气的活动也必须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其清静内宁的状态。《黄帝内经》十分强调四 时调神,列有《四气调神论》专篇,讨论了依据四时之气而调养神气的原则和方法。指出春三月主生,应当用“以使志生”的方法,以助神生;夏三月主长,应用“使志无怒”的 方法,以助神长;秋三月主收,应当用“使志安宁、无外其志”的方法,以使神收;冬三月 主茂,应当用“使志若优若匿,若有私意,若忆有得”的方法使神藏。凡养生、养长、养收 、养藏四气调神之“道”,皆以调志为第一要义。
(6)形神兼养,形具神生:
“神须形以存”。形体是产生精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不敝”,才能“精神不散”。因 此,在强调精神调养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养人的形体。形体强壮,内脏功能正常,必然朝气 蓬勃,精神饱满。
2饮食调理养生法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赖于生存的源泉。因而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 说法。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养生家在饮食调养方面尤为重视保养胃之气,处处体现保养脾胃的思想。“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保养脾胃、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总结。“节”就是节度 和节制。要求饮食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偏食。
3生活起居养生法
所谓“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指生活有规律,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心、劳力、劳房,良好 的生活起居习惯符合人本自身的生理活动规律,不仅使人们适应自身的生活节律性,而且对自然环境作出适应性调节,人们因而能获得“形与神俱”而健康长寿。
4运动养生法
传统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既有民间自成风俗的健身法,又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诸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
第一节 精神卫生概述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提到健康,往往只注重于生理的健康,而忽视精神健康。随着人类对自己心理认识的不断加深、提高,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含义,即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因此,广义的精神卫生范畴 应包括个人精神卫生和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有关精神卫生要求。精神卫生与精神健康、心理卫生同义。在学术上,较多地采用精神卫生的提法。
一、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
精神卫生的重要性不亚于生理卫生。
1精神卫生制约着身体健康
人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表现在身体各部分匀称、协调、和谐的发展,而且还表现在生理、心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上。人的精神依赖于生理的物质基础,精神状态也影响生理的健康发展。
国外17世纪的一名医曾说过:“一个丑甬来到城里,对居民的健康来说,要比10头骡子运药进城具有更大的意义。”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报告,在门诊病人中属于情绪不良而患病 者竟占76%。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2精神卫生制约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生活、工作,而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精神卫生问题处理得较好的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就比较顺利。反之,则不顺利。
3精神卫生制约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
精神健康的人,能对纷繁的客观事物加以正确的选择,作出定向反应,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而他们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4精神卫生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协调性
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往往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小事而动容,不作激情的奴隶。因此他能获得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心理问题较多的人,人际关系的矛盾也较多。
二、影响精神卫生的因素
人体的结构和机能以及周围的客观环境,对人的精神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1生理因素
它包括人体的遗传素质、内分泌腺体的活动、生理病变等。
一个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他最多只能有低级的饥、渴等感 觉不可能产生复杂的思维,更不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情感。
人体除受神经系统调节、支配外,各种内分泌腺体的活动,也对各 部分器官起调节作用。如甲状腺功能过盛,使患者出现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心理不健康的症状。
母体在怀孕期间的情绪、营养以及分娩过程中的早产、窒息和外伤等情况,都会对人们的精神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2环境因素
人生活的环境对人的精神健康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是丰富而复杂的。无论是包括社会历史条 件、国家制度、民族特点、阶级地位等在内的宏观环境,或是包括个人生活的家庭、学校以及工和的部门等在内的微观环境对个人的精神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就是家庭。家庭是儿童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调查研究表明:在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其父母亲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058%,而父母文化程度为初识字或文盲的占1959%。这一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可能对怀孕、分娩、抚养、教育孩子的教养实践有相当大的影响。
学校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场所。若教育思想正确、方法得当,就能使年轻的一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成员。否则会造 成身心健康有问题的下一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健康。
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经济状况也与人的精神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 发达国家”比第三世界高;先进地区比落后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这可能由于工业生产中竞争性强、人的精神紧张、社会矛盾更尖锐复杂的缘故。
3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要主条件,但这些条件必须通过一个人的内部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即通过心理活动的矛盾运动。如果心理活动的内部矛盾得到完善解决,人的精神就健康发展。如果这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或日趋激化,轻则感受到不快、焦虑、烦躁等,重则产生心理疾病。
第二节 性精神卫生
人们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发育迅速,性机能的渐趋成熟,引起了心理上微妙、剧烈和 复杂的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差辊和两性关系,并且产生一系列特殊的体验,这就是性 意识的觉醒。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一个人从性意识的觉醒到爱情的产生,是有阶段性的。其发展过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和两性恋爱期。疏远期表现为异性之间的相互排斥,即便是同座的男女生也会保持一定距离。有的甚至在桌子中间划出界线,双方不准越界,彼此交往很少。稍后便步入异性接近期,双方将由相经对峙转为和平共处,继后产生互相吸引的心理。此时异性之间容易产生好感,爱交异性朋友,甚至会萌生爱慕之心。从而逐渐进入两性恋爱期。
一、春期性心理特点
青年男女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恋爱,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心理发展过程。
青春期中期,青年男女随着大脑功能逐步完善,兴奋、抑制过程日趋平衡。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经验的丰富使他们的性意识减少了盲目性,幼稚性,有了更多的自觉性。在多数情况下,青年男女不轻易同异性表露情感。但是,一旦表露出来,则往往热情奔放,“难分难舍”。这时,他们把爱情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的东西。他们互相倾慕,情投意合。对未来充满理想。对初恋的对象偶象化,开始体验到初恋的甜蜜。也有少数青年,由于理智不能调节和控制情感,因一时情感冲动发生过早的性行为。
青春期后期,青年的各方面已趋成熟,考虑问题也更谨慎周到。这时他们考虑恋爱问题也趋于 实际,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兴趣爱好相投的对象。当认为各种条件成熟时,便筹划着结婚,组织家庭。
二、遗精与自慰的精神卫生
到了青春期男子的遗精和女子的月经都属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大学生的遗精次数从每月一次到每周1~2次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健康无损害,只有遗精十分频繁 ,如每夜遗精或一夜数次,或一有性冲动就精液外流,才是病态现象,会影响身体健康。
自慰,也称手淫,是一种性补偿行为和性渲泄行为,男女青年都有。现代医学认为自慰完全是个人的事,医学界尚未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证明自慰对个人生理及心理健康会有何种影响, 故有的学者认为自慰不存在什么对与不对,道德与不道德。只有过度手淫或已成恶习,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
性欲是一种产生性要求的心理体验。青春期出现的性欲和性冲动,是正常生理因素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下流可耻的事。
但人是有理性的生物,不能为所欲为。不论什么欲望和冲动,都要受到自身素养、信仰、理想以及社会规范、习俗、舆论、纪律和行为后果等诸多因素的约束。性欲和性冲动也例外,而且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对性的神秘感和难以抑制的好奇。
性欲和性冲动的自我控制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和性道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在两性吸引而发生性欲冲动时,或在偶然的诱因影响下,防止越轨行为。
②培养两性正常交往的习惯。事实已证明,男女青年之间缺乏正常交往,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校和社会开展男女大学生共同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使男 女之间交往成为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破除了那种男女之间交往必然发展到性行为的错误观念。
③性的观念不断升华。性,是一种生理活动,是构成人类精神需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把性仅仅看作是性欲的满足,就会使自己从人类退化到动物的阶段。
就两性关系来说,两性之间的亲密应包括理性亲密、感情亲密和肌肤亲密。理性亲密是指意见与思想的交流,这方面的交往比较容易建立。肌肤亲密从牵手、亲吻到爱扶或性交活动。感情亲密是真正的感情投入,真正的彼此互相爱慕、关怀和接受,是一种较难建立但却极重要的感情交流。而现在的倾向似乎理性亲密常被省略,有时竟以肌肤亲密为起点,更可怕的是有人以此为起点又作为终点。实际上肌肤亲密,常常阻碍了男女之间的理性亲密及感情上的进展。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肉体上的缠绵,很难期望他们在彼此关系上再拓展新的领域。因而这种关系是脆弱的,往往经不起各方面的考验。
四、性道德及婚前性行为问题
青年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性知识,对性产生很大的兴趣,都是极其自然的事。社会各方面都应给予满足和开导。性道德是社会道德表现在两性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青少年如何正 当地交往和对待异性朋友,青年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其他异性的接触,如何搞好婚后的夫妻关系等都是性道德的基本内容。如果有了正确的性观念,在和异性交往时,心中就有了准则, 并且要理智地执行准则。性道德不是禁止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而是建立在彼此负责的基础上,男女两个人的选择、爱慕关系并经法律认可。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误把婚前性关系看做彼此了解性生活是否合得来和婚后获得幸福的保证。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懂得婚后每对夫妻间从性生活中感到乐趣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与 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为了性适应发生婚前性关系,说明对待性爱的极不严肃,彼此还缺少真诚和信任,还不如各自再从多方面去深入了解对方。以免一辈子后悔当初的行为。
第三节 社会精神卫生
社会精神卫生的内容,主要阐述消除社会精神污染,建立社会精神文明对社会人群的要求。
一个社会要真正能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则社会的人群首先要确立“四项意识”,即:公德意 识、环保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
一、公德意识
公德包括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一个国家公民的职业道德状况,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职业道德是以社会分工为前题的,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定性。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是以爱人、酋人为出发点,以讲求信誉,克尽职守为基本原则,以善为核心,以重义轻利为主要内容,以和睦融洽为价值驶向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社会,根据职业的不同,应当在已有传统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按照职业的不同进一步规范化。如: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教重于言教的师德。医师要有“救死扶伤”的医德。商人要有“顾客第一”、“诚实经营”的商业道德政府官员或公安 人员要有“秉公执法”,“任人唯贤”不“以权谋私”的职业道德。在社会生 活中能以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去处世做人,社会就能形成优良的风尚。反之,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职权以谋私利,拉关系,走后门,就会破坏社会关系,污染社会风气,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堕落。如果职业道德能够切实建立并逐步完善,则社会的精神文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爱情含有道德因素,但现实生活中的爱、性生活并非必然地合乎道德。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这个过程,就称为恋爱。选择爱人的标准 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要把对方的心灵美放在自然美及其他条件之上。讲究共同的理想,志向和人生抱负,切勿唯钱取人,唯权取人或唯貌取人。当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 才貌常常是人们考虑的因素之一,但真正高尚的爱情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志趣和理想的一致与和谐。有了这样的思想和道德基础,就能做到政治上共同进步,思想上互相勉励,学业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做到互帮互助,互敬互慰,互谅互让,互爱互勉。
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是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即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待人接物的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①“礼貌谦逊,和气待人”。即要求人们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逊、待人和气、亲切热情。
②“坦诚相见、诚实可信”。即要求人与人之间相处,不仅应当讲究礼貌、谦逊与和气,尤其需要坦诚相见和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放心,赢得信任。
③“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即要求人们应当与人方便,切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见死不救。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在人与人之间都要能做到互相帮助,助人为乐。
④“遵守秩序,爱护公物”。不侵占他人私有财产。即要求人们有纪律观念,有较强的律己自控能力。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热爱和保护公共财物,并对损害公物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无情的谴责。
⑤“敬老爱幼,尊师亲贤”。老年人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社会或多或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录受到后辈的尊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在德智体诸方面,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大人的关怀和照顾。尊螬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贤者是 指那些德高望重为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类精英,对他们的钦佩亲敬,表达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志,也是社会的 基石和支柱之一。因此,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生活具有 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保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得到切实的保护,否则将地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损害人类自身的健康。现代工农业的大发展,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 的同时,大量的生产性有害物质和生活性废弃物被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严重污染大气、水、土等自然环境。使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理下降,直接威协着人们的健康。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几十起环境污染所致的严重公害事件,至今公害病患者已近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有的还影响到后代人的健康。
近年来环境保护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度而造成全球气温逐渐上升的问题;由于 人为破坏性的砍伐森林而破坏自大然的生态平衡的问题;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 。但从长远来说,这些都已成为损害 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对淮河污染的清理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到21世纪初期,将得到彻底解决。
当然,环保意识还包括对社会精神污染的预防和健康社会环境的保护。这方面也一直受到我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的“扫黄”(即扫除黄色书刊、黄色出版物及黄色活动场 所)、“打非”(即打击非法出版物,非法的淫秽场所,以及其他一切非法的行为)活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将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已充分证明: 以破坏人类赖 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是不可取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使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
三、公平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每个社会成员只有具备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当然,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否则社会将成为不健康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也将被扭曲而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企图公平竞争的意识。
公平竞争的意识庆体现在各个领域中:在经济界,产品的竞争应建立在降低成本,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的基础上,去占领市场,争取消费者,获得合法的 利润。而不应当搞伪劣产品,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消费者,以谋取暴利。在科技界,学术职称和学术地位的取得,应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刻 苦钻研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以后,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应有的技术职称和学术地位。而不应该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利用职权等不正当手段,通过不平等 竞争取得某些技术职称、科技奖励或学术地位。在教育界,教师要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 为 范”的精神要求自己,即教书,又育人,对学生的考核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考试入学,而不应找关系,走后门,行贿赂等不正当途径入学。在体育界,运动员的竞赛一定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成绩而获得奖牌,决不能投机取巧,靠服用兴奋剂战胜对手而获得奖牌。这样做的结果,既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当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变革与挑战并存,一些旧的东西在逐渐消亡,一些新的东西在顽强地涌现出来。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时代,我们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 且要善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每一个机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满怀信心地为实现竞争的目标而百折不挠、顽强战斗,去争取胜利。这是时代的需要 ,竞争的需要,变革的需要,创新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的需要。只有人人都通过自我努力,进行公平竞争去取得胜利,才能使社会和个人都得到健康发展。
四、法制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只有在法制的约束下,人们才能安居,社会才能稳定。人们才能在安定的社会条件下,自由竞争,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同时也取得社 会对自己应有的回报。
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基础,是国家全部立法工作的依 据,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关系最密切的法律就是民法。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民法都始终在你的生活中调整着你与其他人发生的民事关系。而刑法则是规定什 么行为是犯罪,犯什么罪,判什么刑的法律。了解民法和刑法可以使我们知道怎样维护合法的民事权益,了解刑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与犯罪作斗争。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遵守法 律,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触犯刑法。
多年来,国家为了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素质”而制定了“计划生育”的有关“条例”。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而制定了《反 不正当竞争法》。为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了《经济合同法》以及《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了《劳动法》。为保障美满婚姻与和谐的 家庭以及合理的继承遗产而制定了《婚姻法》和《继承法》。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而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而制定了一系列的 环境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等资源保护法规。为保护国家的安全而制定了《国家安全法》和《国防法》等等。为了有效地 管理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的规定,通过各级行政和执法机关的管理活动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赋予人民有监督各级政府活动的权力,以 防止政府公务人员滥用职权,侵害人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是维持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是促使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强制执行的保证性措施。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 法治意识,自觉地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
第一节 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所谓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 系。正确的道德观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出道德评价、以增强人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效果。
一、道德规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
道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产物,道德规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只有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们自己的 精神也才能轻松愉快,达到心理健康的要求。社会也才能稳定和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当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 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即随之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个体道德的内容也日益丰富,结构日益复杂,功能日益完善。在内容方面:个人道德意识所包含的人类道德世界的感情财富不断增加 ,它越来越成为能够积聚心灵活动诸因素包括希望、意图、信念、追求、理想等的载体。在结构方面;个人道德意识越来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包括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 识和超意识等诸多互民但都有着某种联系的层面。从功能上看:它不具只有调节、评价、认识、命令的功能,更具有教育、激励、鼓舞的功能。由于他丰富了人们的内心的道德情感, 必然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使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负责,从而大大提高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作用。
具有五千年悠心历史的中华民族,其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还必须弘扬。如:“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刻苦耐劳、酷爱自由”、“遵师重德、敬老爱幼”、“崇高志气、重视节操” 。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止是上述的几个主要方面,还有:反强暴、爱和平、重道义、贵信实、尚礼仪、颂正值、赞勇敢、称质朴、求真善、斥假恶等等。儒家把自我的修养称 为“内省”或“反思”。孔子及其弟子们特别注重自身修养的功夫。“吾日三省吾身”就是 这种思想表现。孟子强调“慎独”、“反求诸忆”。《礼记·大学》中强调“正心”、“修 身”。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国人人格的一部分,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支配人们言行举止的内在行为。西方道德中的“自由与平等”、“勤劳与节俭”、“信用与守时”等等,也是值 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二、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
我们今天的道德规范,应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不同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这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历史积累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具有全民性。诸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虚 礼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人必须遵守的国民道德。具体的说有五项原则和五项规范。五项原则是:爱社会主义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公正的原则、诚实守信 的原则。五项规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生存环境。
第三个层次则是具有先进性的要求,是先进分子的道德规范。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奋力 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显然具有先进性,不 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三、不同年龄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
我们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同。
儿童道德教育的重点是戒骄,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现代独生子女中,一些儿童被娇生惯养,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因此,做家长的要结合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鼓励儿童在自我教育中戒除骄气、培养起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情操。并坚持让孩子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增加对劳动光劳的认识。逐步培养孩子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准备将来为祖国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青年的道德修养以戒奢和立志为主要内容。戒奢就是避免和去除那些不切实际、天花乱坠的欲望,戒除那些幻想伸手可得、尽情享乐、又不愿付出艰巨劳动的追求富贵荣华的奢侈心。 要使青年养成脚踏实地、务实肯干、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立志,就是树立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奋发进取的志向和抱负。志不立,天下无可 成之事。立志是事业的大门,是工作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
中年道德修养,以戒妒和进取为中心内容。戒妒就是避免和去除对与之相近的他们名誉、成就、优点、地位的一种不友善、敌视的情感和意念。嫉妒是人的自私心、功名心、或虚荣心 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视他人的成就、地位、长处、对自己的威胁的不健康的心理意识和情感。中年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唯有进取拼搏,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创造 有价值的人生。从保健角度说:有嫉妒心的人,自身心情并不愉快,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疾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很不利的。
老年道德修养,应以戒得和传帮为中心内容。《论证》云:“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 ,老戒得”。戒得即切勿自恃劳苦功高,理应得到他人、社会的酬或尊敬。而应以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为人生要,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成灰泪始干”,发挥自己的优势,搞好对青少年的扶植工作。对老年人来说戒得也是预防“退休综合症”保持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人生是现实活动的过程。人生所面临的并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是相当广泛和十分复杂的。这当中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等一系 列关系问题。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经常会感到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价值是什么?人应当 怎样生活等人生最一般的问题。当形成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以后,人就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
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总体看法。人生观包括人的公私观、理想观、命运观、价值观、生死观、幸福观、荣辱观、美丑观、恋爱观等,人生观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制约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早在原始社会就萌发了,作为理想形态的人生观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在西方从古希腊罗方时期即开始注重对人重哲 理的探讨。人们的人生观,归根到底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由于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和境遇的不同,便 形成了不同的或对立的人生观。
一、不健康人生观的危害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健康的人生观:一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主张从人的纯生理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内体和感官的享受,给欲享乐。二是实用主义人生观。把“方便”和“ 有用”作为待人处世的原则和信条,主张人生的目的只服从个人主观意志和欲望,生活的意义只存在于欲望行动带来的好处多少,认为世界是一个投机、冒险的乐园,依靠侥幸、依靠 冒险获得金钱和权势,这就是人生意义的实现。三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视人生为苦海,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和忧愁、毫无乐趣可言,从而消极悲观,甚致是厌世轻生。四是 存在主义人生观。把人个意志和自由作为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场没尽头的悲剧,认为人生是荒唐的、冒险的,它强调个人绝对自由,主张人生要走“三自”道路,即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人生道路,这种人生观在西方颇为流行。它以追求个人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以孤注一掷,盲目冒险为人和态度。五是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认为权势就是一切,有了权就可以使人“位高”、“名贵”、“威重”。追求 权力,渴望统治,是这种人意志的最高目标,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权力。
本来人的生理需要是人为的自然需要,个人的意志和欲望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按照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的条件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要求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创造条件也是无可非议 的。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在工作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得到人民的信任,被赋予一定的权力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就社会而言,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如果走上极端, 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而受到社会的制裁,直到个体被消灭。近千年的历史证明:那些享乐主义者,把追求个人肉体与感官的享受看得高于一切而纵欲以满足自己的快乐,不惜伤害他人 和损害社会,最后陷入腐败、堕落、荒淫的深渊而不能自拨,成为社会的垃圾。那些实用主义者,把对自己方便、有用看得高于一切,常常以赌博、投机为手段获利,而走上好诈、虚 伪,“过河拆桥”的人生道路。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利己主义的表现,是现代社会造假 ,“贩黄”、“贩毒”的主要思想根源,必将为社会公德所谴责。严重的道德败坏者,还将受法律的制裁,直至被处死,浇得个害人害己的结局。那些悲观主义者,把人生看成是“延 缓死亡的斗争”,认为人生充满着苦难,而出现抛弃一切尘世浮结的思想,郁郁寡观,沉浸 于寂灭之中。这种人易患抑郁症,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最容易走上轻身、自杀的道路。存在主义者追求个人绝对自由,主张人生走“三自”道路,这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社会群体中,任何个人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是在保证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的民 主和法制范围内的自由,是在民主基础上,在法律范围内,符合道德行为的自由。如果人人都追求绝对的自由,则社会群体必将瓦解。否则,追求者必将受到社会公德或法治的制裁。 权力意志人生观,曾被法西斯分子希特勒特推崇和利用,是法西斯分子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权力意志主义者、在各级社会机构内部,必将是争权夺利,破坏团结,阻碍国家稳定和发 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与国之间破坏和平,制造侵略战斗的重要因素。
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人类最健康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人生观。在社会 群体中,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统一的,因为群体利益是建筑在群体成员各个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但也有矛盾,若有的个人要求、个人利益无限的膨涨,则必然会侵占他人的个人利 益,则在群体内部将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严重时可使群体瓦解。只有人人都为他人献出一份爱心,献出一份奉献精神,都具有为别人、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个社会群体才能稳固的发 展,人与人之间感情才能深厚。对一个家庭来说,才能是一个和谐、温暖、温馨的家庭。所以,只有人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和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宗旨,这是人生观的两大核心问题。这当中要划清个人利益与自私自利的界限。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也包含了个人的生 理需要、意志和欲望的实现,以也可能接受人民赋予的某种权力,但核心是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先公而后私。古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的“ 天下为公”和现代的“为人民服务”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三、人生境遇的思考
人生离不开环境,在实现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里,人生就好此一个“多味瓶”,酸、甜、苦 、辣、喜、怒、哀、乐,应有尽有。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对人生境遇进行思考。所谓“境”是 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环境,所谓“遇”是指机遇,遭遇。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境遇中弃 当某种角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境遇。
人们常把境遇分为顺境和逆境。顺境就是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逆境就是人生道路上出现的坎坷和挫折时的境遇。人有时身处顺境,有时身处逆境,一般身处顺境比逆境好,对人成 长有利,顺境能使人感到和谐、愉快,有利于个人知识和才能得到发展,也使人在工作和事业上能甩所成就。但必须认识到,顺境也要靠自己去创造,机遇也要靠自己去搏捉。顺境和 机遇只是客观条件,要利用这些条件,使之发挥作用,还必须做出主观努力。世界上从来没有垂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终生的勤勉,才能使人获得成功。
一个人总会遇到逆境,逆境最容易损害健康,应怎样对待逆境呢?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生活中 存在着磨难和痛苦,不能以纯粹主观的自我感受来判断是否处于逆境之中。社会生活中物质 的、精神的条件是客观的。这些客观条件所形成的塑境和顺境一样,也是客观的。我们承认生活中存在磨难、痛苦,我们要战胜它、驾驭它,争取人生美好的前途。其次,逆境是成长 者的“摇篮”。“自古雄才多磨难”,“逆境常常出英雄”,“临难不惧,必成大器”,逆 境可以坚强人的意志,冶炼人的道德情操,激励人的志向,逆境是弱者的陷井,是强者腾飞 的阶梯。人处逆境之中要不灰心、不泄气、不悲观、不动摇,要表现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失败中找 出原因,总结经验,创造条件,开辟通往成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经受各种挫折和坎坷的心理准备,使自己不致因遇到挫折就陷入困惑、苦闷、焦虑、迷惘、忧愁、甚至悲观失望,要有坚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要开拓进取、顽强 奋斗,做到顺境不懈怠,逆境不消沉,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三节 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问题是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察人生价值的出发点;二是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其标准;三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目标和途径。长期以来,探索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人生价值和价值观
在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两重性,因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客 观存在物,不仅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客观的,就是人们的生理、心理需要也是客观的。由于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并同时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这样贡献和所尽的义务不论是否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已具有了自身的价值,所以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因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就是社会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 生价值既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又限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而,社会性就成了它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由于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同时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人生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特性,又具有消费和享受价值物的特性,因而具有两重性。
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在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总结长期生活实践经验而逐步形成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它 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其社会实践活动和经历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的 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体现,由于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满足生理需要和日常交往的需要均属较低层次。而确立最高人生目的和做人标准,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 生价值观所表达的正是人们最高层次社会需要。
对人本质的认识是人生观的基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问题。因此,对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观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这类人生价值以自我为核心,判断人生活动和各种事物的善恶与好坏,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主要有: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命定主义人生价值观、唯意志人生价值观、虚无主义人生价值观、悲观主义人生价值观等等。
第二类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和利益问题上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要求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 律,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把人生活动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离不开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人生价值观贯穿在每个人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人生价值观对人们的道德观有制 约作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与倾向,道德品质和修养,都受其人生目的,在对其实践活动意义的评价的影响,具备以个人为主的人生价值观的人,是无法做到爱集体、爱国家、讲公德 、讲礼貌、守纪律的。只有努力确立以社会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的人,才能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正确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和不断完善自 我。
二、人生价值的内容和评价
人生价值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考察:从人生价值的本质关系这一角度分析,它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人生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一角度分析,它包含外在价值和 内在价值;从人生价值的动态过程这一角度分析,它包含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
自我价值首先是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个体存在对自身的意义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它可以通过个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评 价,也能从他人和社会舆论得到评价。肯定的评价使人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否定的评价会使人感到人生无意义。对任何人来说,能恰当地认识自我价值是极为重要的。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社会价值,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志。越是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做 出贡献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反之,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则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所否定的负价值。
1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人生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个人能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率是他人、集体还是个人)的需要。就就是人生的外在价值。个体所以能产生外在价值,既是依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依靠他人与集体的支持,也是依靠个人所具有的德性、知识和能力,即通常所讲的德和才。这种潜在于个体的内部的德和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在价值,这也就是人生的内在价值。
人生价值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转化,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个人在一定的适宜的社会条件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内在潜力、是实现转化 的关键。
2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
现有价值是实际存在的人生价值。应有价值是随着人生道路的发展可能实现的价值。“现有 ”只是一个前进的起点,转化的中介;“应有”才是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人们在实现自己的 应有价值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个人幸福应是一致的。“历史承认好些为共同目标劳
动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语),必须指出,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对个人具有约束作用, 这是从社会利益出发对那些不利于社会的人行为的限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社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对于有志气、有理想的人来说,不仅不是消极的束缚,而是前进的导向 和激励的力量。
三、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
人生价值目标就是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它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起着人生导向作用。有了奋斗的价值目标,即有了理想,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有了创造价值的重要推动力量。一 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而一个没有明确价值目标的人,必定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畏惧困难、虚度年华的庸碌之辈,他的存在就不会给 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人生的价值目标是多层次的。一生的目标和理想是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并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价值目标又可分为自我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两个方面。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是一定社会人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但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 目标并不都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志愿和利益相一致,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把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需要。
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人生价值选择的基本内容。人们依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和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选择不同的价值目标。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职业、从事什么工作,就 要进行价值目标的最优选择,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尽责任、尽义务、为社会和人类谋利益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都 将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还会受客观规律的惩罚。
有价值,就有对价值的评价,所谓评价就是用一定标准对已形成的价值进行比较和判断。有史以来,对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要看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人类做了什么贡献,对人 类历史的推动作用如何。也就是说,必须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本人实际情况看他对社会发展的做出的贡献;其次,既要坚持按德、才两方面做全面评价,又要防止 求全责备的观点。如今社会,一个勇于进取、创新的人,尽管他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由于他敢做敢为,敢为人先,他所从事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其人生价值就高;而 一个平庸无能,碌碌无为的人,尽管说不出他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对人民没有什么贡献,其人生价值就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能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
人生价值在于贡献,并不是说只讲贡献,不讲索取,一个人的贡献应大于他的索取才有社会价值,社会才能发展,如果他的贡献等于索取,他对社会就没有贡献,就只有自我价值。健 康价值观不赞成只讲贡献不讲索取的观点,也反对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四、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人生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那么,一个人一方面应满足自身即社会对个体而言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还应满足于社会,即个体对社会而言的社会价值。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首先应强调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因为社会对个人的承认和满足的程度高低,取决于社会本身的财富积累。这种积累来源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性劳动和努力。就 总体而言,如果每个成员都只索取,而不贡献,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下去;如果索取与贡献相等,社会也就停滞不前;只有贡献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人生价值的评 价首先就在于他为别人、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多少。真正的人生价值如爱因斯坦所说:“一 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亦如歌德所说:“你若喜爱 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总之,劳动和创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竞争意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动力,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人们应当在奉献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 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遗传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切生物在传宗接代中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产生后代,使每 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着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遗传是实现人类和各种生物在世代间得以种族延续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因此认识人体的遗传物质,掌握 遗传规律,使优良的遗传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改造”不好的遗传基因,阻断遗传病的延 续,提高人口质量等等,这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四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自从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提出了“染色体--基因”学说。把孟德尔假想的遗传因子具 体化在染色体上以后,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新技术 的应用,充分证明了染色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构成基因的遗传物质就是核酸。而核 酸又要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DNA是贮存遗传信息(遗传密码)的载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精确的自我复制,使亲代与子代间保持遗传的 连续性,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挖掘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发育,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产生遗传的变异。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传递到细胞核外的细胞质内还与RNA密切相关。 遗传信息先从DNA转录给RNA,再由RNA将遗传信息带到细胞核外传递给蛋白质。
人体正常性状的遗传包括性别,体表性状,生理生化特征、身体素质等方面的20多种怀状的遗传。
一、对体表性状的影响
遗传因素与对人体出身后的体表性状有重要影响。身高的遗传率为075体形的遗传,有资料表明父母均为瘦消型,则子女身体肥胖的概率为7%;若父母肥胖,其子女肥胖的概率
约为一般孩子的10倍。肤色多由遗传因素决定,眼球的颜色多由遗传因素决定,眼睑的特征(单眼皮或双眼皮),因人种的不同而不同,白种人几乎都是双眼皮,黄种人则单层、双 层均为正常。有资料表明,近视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家族倾向,黄种人的近视率高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红绿色盲男性多于女性,二者之比为(11~20)∶1,当一个男性含有一个红 绿色盲基因时,就是红绿色盲。对女性来说,只有男性红绿色盲与女性携带者婚配后,所生女儿才可能是红绿色盲患者。红绿色盲患者与人种有关,以男性为例:白种人为8%;黄种 人(中国)为51%;黑种人为1%~3%。有的形态和功能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先天性耳聋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能致聋的基因有几十对,其中多为阴性。这些基因中任何一对 的纯合状态均可引起耳聋。因此一对聋哑的夫妇也可能生出不聋不哑的孩子。鼻的形态与遗传密切相关,而鼻的嗅觉功能个体差异很大,但嗅觉的遗传基础及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舌 的形态和舌的味觉功能的个体差异与遗传有关,有的人不能尝出苦味,与存在有一对隐性基因(比)有关,这种人叫味盲,在我国味盲者占10%。毛发的颜色和疏、密、曲、直都受 遗传基因控制,皮纹的特点,特别是掌纹和指纹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人的神经类型划分为四类:一是活泼型(灵活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快、准确、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具有强而稳定的工作能力 ;二是安静型(随性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较慢、准确、沉着谨慎、踏实肯钻研、但灵活性差;三是兴奋型(不可抑制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快、准确性差、对新事物敏感、好动 、不易控制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四是弱型(抑制型):其基本特征是反应慢、注意力分散、粗心、工作能力较低。人的神经类型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由遗传决定的大脑皮质 神经元的分子结构不同;第二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总的来说,遗传因素的作用大于一半因素的作用。经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可能由多基因决定,其遗传力可高达0 90,后天因素只占010。
关于遗传因素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有资料表明心率和血压均为多基因性状,主要由遗传决定,各基因之间有累积效应。最高心率的遗传力为0859。最大吸氧量是机体在极量负荷 后测得的吸氧量的最大值,是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客观标志,也是判定人本在极量负荷运动时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最大吸氧量多基因性状,日本学者报导的遗传力为0936, 加拿大学者报导为0934。
人的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速度较快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发育速度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少年的青春发育可分为提早发育、正常发育和推迟发育三型,每型又可按生长发育高潮时间 持续的长、短和正常而分为三类。生长发育高潮开始时间的遗传率为075;生长发育高潮期持续时间的遗传率为063。女子月经初潮时间的遗传率为090。由此可见,人 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遗传的控制。
人体骨髓肌肌纤维的数量和分类比例与遗传密切相关。经研究,骨髓肌肌纤维的数量和分类比例的遗传力为0995,人体血红蛋白含量受单基因控制,基本上受遗传因素影响,因 血红蛋白含量低而贫血缺氧者,我国西南、华南诸有多见,广州的发病为268%。人体肌红蛋白的含量、合成潜力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值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遗传力为07 3。
人体的血乳酸和乳酸脱氧酶的含量与人的无氧耐力密切相关,安静状态下血乳酸含量的高低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遗传力的070,乳酸脱氨酶(LDH)的含量直接关系到乳 酸的代谢,它能将血中乳酸迅速、有效地转化,以防止肌肉工和效率的降低。经研究证明:乳酸脱氨酶的活性其遗传力为072。人体的血型,具有终身不变性,是受一组复等位基 因的控制。
三、对身体素质、智力和寿命的影响
人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明显的遗传性。研究表明:肌肉相对力量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力为0643,而肌肉的绝对力量则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其遗传力为035 ,后天环境影响可达065。一般耐力(有氧代谢能力)的遗传力为070~093,专项耐力(无氧代谢能力)其遗传力为070~099。反应速度的遗传力为07 5,动作速度的遗传力为050。速度素质有一定年龄变化曲线,高峰期因人而异。柔韧素质的遗传力为070,环境因素占030。灵敏素质也不同程度的受遗传控制,但后 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灵敏性。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记忆、观察、想象、理想、分析、判断等能力。一般用智商来作为评定智力的标准。
智商=智龄÷测验者当时的实际年龄×100
IQ= MA CA ×100
例如一个8岁儿童,经过智力测查,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常模中10岁儿童,此儿童的IQ= 10 8 ×100=125。
智商的最高分为200分,最低分为0分。90~110分的人属于正常智力范围,120~140分为智力优秀,140分以上为天才。凡在70分以下均为智力低下,其中60~ 50分者为轻度智力低下(临床上称为愚鲁);49~20分者为中度低下(临床上称为疾愚);19~0分为严重智力低下(临床称为白疾)。现已公认智力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 境因素双重控制的多基因性状,多数人的研究认为智力的遗传力为070。有人报导,保持智商在140分以上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均智商为128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受教 育的程度如何对智商有重要影响。有人调查发现父母职业对子女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17-1)+
表17-1 父母职业对子女智商的影响
父母职业 美 国 苏 联 芝 加 哥 养 子 亲 生 英 国
有职业 116 117 113 119 115
半职业 112 109 112 118 113
僧侣、零售商 107 105 106
熟练工人 105 101 111 107 102
半熟练工人 98 91 109 101 97
不熟练工人 96 92 108 102 95
许多资料表明,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以上,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3~5岁。父母高寿者子女多高寿,一个人的父母活到75岁,则本人在30能活到80岁的概率为266%,一 个人的父母均在60岁前死去,则本人在30时能活到80岁的概率为203%。心血管机能与寿命密切相关。据统计资料表明,心率慢的人比心率快的人长寿,血压较正常低的人 比血压高者寿命长。而心血管的机能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这一点支持了寿命的多基因遗传论。寿命作为表现型它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衰老实际上是细胞关闭了某些基因,怎样使 关闭的基因重新启动是长寿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节 遗传物质改变对健康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上载有人体所有性状的遗传密码;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一切活动。遗传基因的突变往往使染色体结构也道理异常的改变。
一、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体细胞或性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异常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可分为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受精卵的染色体畸变是导致死胎或染色体病的重要原因。
染色体数目畸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胞内整个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形成整倍性改变;另一种是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增加或减少1条或几条,引起非整倍性的改变。虽然, 由整倍性改变形成多倍体的受精卵成为活婴是报为罕见的,但在有染色体畸变的自发流产儿中都常能见到(约占22%),说明多倍体受精卵并不是非常少见的。非整倍性的改变也常 在流产、死产儿由见到。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实质上指染色体上20遗传物质的增减或位置改变,任何类型的结构畸变均与染色体断裂及断裂后重接有关。染色体结构畸变也是造成染色体病的重要原因。
由于染色体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着一定数量的基因,基因某种内部的或外界的原因,染色本数目、结构发生了改变,就会造成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称为染色体颊。由于染色体畸变通 常涉及较多的范围,同时也由于基因的多效性,因此,染色体病常涉及许多器官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临床表现往往是多样的,常表现为综合症。临床常见的症状有多发畸形、生 长迟缓和智力缺陷。性功能异常也很常见。此外,还可见到皮规纹理改变。染色体畸变还可导致胎儿流产和死产。在妊娠前三个月中的自然流产儿中,65%有染色体异常,全部自然 流产儿中,20%有染色体异常。目前已发现的人类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的约一万种以上,几乎涉及到每一号染色体。已确定的染色体综合症有一百种,包括常见染色体疾病和 涉及性染色体的性染色体疾病。
二、基因突变的诱因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会不断地发生基因突变,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突变,称自然突变或自发突变;由人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理、化因素诱发的突变,称诱发突变。无论哪一种突变, 都可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新的性状的形成。关于自发突变的原因,目前还不大清楚,可能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有关。外界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辐射,象宇宙射线等。内部因素是 指人体内部放射性碳、强酸;温度的极端变化及化学药品、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作用等等。诱发突变的因素有:
物理诱发因素;它包括x射红、α射线,r射线,以及中子、质子等。辐射线所含的能量越 大,诱发效率愈高。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性很大,20年代一些制作夜光盘的女工,因常用舌舔吸用放射性的镭制作的笔尖,最后大多数人都患上了白血病和骨癌。在原子弹爆炸后 的幸存者中,离爆炸中心越近的人,其染色体畸变率越高,患血友病的可能性越大。
化学诱变因素:包括现代工业废气、工业反应剂和原料、饮食工业中的左剂、医药及农药等都有诱发作用。如接触SO2气体污染的工人,其血液淋巴体畸变率显著提高;亚硝酸能 造成基因的突变而致癌。
生物诱变因素;生物诱变因素主要指病毒,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疤疹病毒等,它们产
生的毒素和代射产物,如黄曲素等都有诱发作用。
三、遗传基因发迹对健康的影响
一个新生命的孕育诞生到衰老死亡,经历了一个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首先是父母生殖细胞的生成、结合,然后是合子的生长、发育,最终成为具有父母遗传基因的性状者。性状的表现 受遗传物质(基因)的控制,如果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将导致它所决定的性状出现异常,产生各种类型的遗传病。
1遗传病的特点
遗传病是由于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异变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性和家族性
患者通过其致病基因传递给代后,使家族中不少成员发病。
(2)先天性
由于致病基因在受精当时就已存在,故表现为先天性。有的在胎儿发育早期即已形成疾病,致使一部分形成自然流产;有的在出生后开始发病;还有的需到青年或成年后才发病,如糖 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3)终生性
多数遗传病是终生性的,往往造成患者终生痛苦的家庭的沉重负担,即使经过治疗但仍能通过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4)在群体中按一定比率发病
在一定的民族中,各种遗传病均有其自身的发病率。
2遗传病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有三大类型,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畸变。
(1)单基因遗传病
这是由于单个基因突然所致。已知此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又分为以下四种: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矮小、多发性结肠息肉、神经纤维瘤、颅骨发育不全、球形红细胞贫血症及鱼鳞病等。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幼儿肌萎缩、胱氨酸尿症等病。
③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贤炎、色素失禁等病。
④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 丸女性化综合症、X连锁性鱼鳞病、X连锁性脊髓性肌萎缩、自毁容貌综合症等病。
(2)多基因遗传病
这是由于许多对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常表现由轻到重不同的病情,如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糖尿病、冠心病等。这类遗传病多数君体发病率较高(1%~5%),为常见病,危害严重 ,而在患者同胞中发病率较低,故又极易被忽视,误认为不是遗传病。此类病已知有数十种。
(3)染色体畸变
这是由于患者的染色体在数目或结构上出现异常所致。如先天愚型(伸舌痴呆),超雌综合症及多种畸形,目前书籍的染色体畸变达数百种以上。
近年来,肿瘤发病中的遗传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人本肿除少数几种外,几乎都出现染色体异常,不同的癌细胞有不同的染色体异常。如pH染色体异常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脑膜 瘤与22号染色体的缺失有关;14号染色体的寻常与某些淋巴瘤有关。人类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了人体性状的改变。从遗传物质改变的有害性看,改变必然破坏人体原有的规律, 造成的后果是对社会、对家庭的精神打击和经济负担,以及个人对病痛的乘受压力。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变异为进化提供了丰实的材料。基因突变对新物种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优生与计划生育
一、影响优生的因素
人类在发生、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遗传基因是决定所有生物一切遗传性状和体形、体质、生物功能等的物质基础。良好的遗传物质是优生的首要条件。为了人类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优生的目的,就必须保持 和巩固优良遗传物质在人群中的扩散。精子库的建立和体外受精的推广属于前者,限制和禁止有严重遗传倾向疾病的人结婚生育则属于后者。
环境因素包括出生前的子宫环境和出生后的外界自然环境。前者对胚胎发育影响很大,后者对人的个体在整个一生中发育生长过程构成极大的影响。人的许多生理、心理和智力特性都 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在所有先天缺陷中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占25%,环境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占10%。
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和文化道德观念对优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进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以及发达的社会经济状况将促进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 动优生工作的开展。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家庭生育的道德观念、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产前保健、优生优育的政策等使出生缺陷率和婴死亡率逐渐下 降。
二、优生的措施
优生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予防性(消极性)优生为目的,如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人工流产等。另一类则属优生的措施,如遗传工程、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相对而言, 前一类措施出现较早且较易实行。
1搞好遗传咨询 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咨询是指由咨询医师或从事医学遗传学的专职人员对遗传病患者及亲属所提出的有关其疾病的全部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遗传咨询可分为婚前咨询、产前咨询,或其他方面的咨询 ,如某些先天性畸形能否遗传后代等。医失进行咨询解答的步骤可分为:明确诊断;分析疾病的遗传方式;向咨询者及其亲属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建议三个步骤。
遗传咨询时间总的原则是宜早不宜晚。首先是择偶咨询即婚前咨询。知道自己的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应在婚前检查中如实地告诉医生,以便通过双方染色体的检查,来判断婚后是否会 生畸形儿。如果双方染色体的重视组合会导致遗传病的延续,那么,是结合还是分手,应该科学地、慎重地考虑。
其次是孕前咨询。夫妇双方中一方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已生过一个先天性畸形儿,应在准备怀孕前去咨询。有的遗传病与环境、季节有关系,医生会对何时怀孕有利提出具体意见。另外 ,有些遗传病需要在孕前做必要的治疗,或服一些药品对胎儿发育有利,因此,孕前先去咨询,遵照医生的嘱咐怀孕是会有利于优生的。
再有孕早期及时咨询,怀孕后应该在一、两个月时去咨询,最晚不超过三个月。孕早期咨询,医生可以通过询问妊娠反映,做必要的检查来判断胎儿是否正常。如果正常,但仍需要继 续观察监护胎儿发育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早期引产对孕妇身体的影响会小一些。
由此可见,在怀孕四五个月以后再去做遗传咨询是为时太晚了。因为有的检查要待一两个星期后才能做出诊断。诊断后如果需要引产,胎儿大了,对孕妇健康影响就更大了。
咨询者应该事先为遗传咨询作一些准备,以便医生作出正确地诊断,准备的内容包括:
说明自己的情况:结婚否、生育否、怀过几次孕、有过流产否(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孩子的身体状况、本人健康状况、丈夫(妻子)的情况、夫妇是否为近亲血缘。
说明男女双方的家族史,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叔、舅、姑、姨及堂表兄弟姐妹的健康情况,是否有近亲结婚,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缺陷、是否生过畸形儿等。
男女双方的母亲生过几胎、成活几人,目前健康情况如何,有无死胎或死产。
如果有遗传病家族史,需要说明哪些家族成员患遗传病、症状是什么、健康状况、何时死亡。
倘若咨询者已生过一个畸形儿,那么应告诉医生。你在妊娠早期(1~3个月)、中期(4~6个月)、后期(7~9个月),是否受到过辐射、是否服过药物、营养状况如何、精神 状态怎样等整个妊娠期间的情况。医生将根据这些情况并通过必要的检查手段,来回答咨询者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的建议。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帝系血亲禁止结婚”。其中血亲是指凡有血缘 关系的亲属,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为了优生。
一级亲属:父母和亲生子女及同胞兄妹之间。他们有1/2的基因相同,近亲系数为025。
二级亲属:祖父母和孙代,外祖父母和外孙代,有叔伯舅婶姑与侄甥之间。他们有1/4基因相同,近亲系数为0125。
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之间。他们有1/8基因相同,近亲系数为00625。
血缘关系越近,婚后子女具有相同的某些隐生遗传病的病变基因的杂合子相遇机会越多,易出现隐性病变基因的纯合,使隐性遗传病患者增加。据报导:近亲结婚比非近亲结婚者遗传 性疾病的发病率高10倍(如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智力障碍者高4倍、智;和低下者高35倍、乳幼儿死亡率高1-2倍。
2开展婚前检查 选择适当生育
婚前检查是对男女青年在结婚登记前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及有关的系列保健服务,是为了保障男女双方身体健康、科学的选择生活伴侣、保障婚后美满、家庭幸福、防止遗传 病延续,是实现后代优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行首次优生监督。其重要意义是:为男女双方和下一代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为实现人口优生。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主动有效地 掌握好受孕时此和避孕方法提供保健指导。
适龄生育是指已婚妇女最合适的生育年龄。它是以生理学、心理学、产科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学理论为科学基础而确定的。从医学角度来看。最佳生育年龄男性是25~29岁,女性 是24~28岁,一般不要超过30岁,尤其不要超过35岁。年龄过小同样也不适合。据统计表明:20岁以下的产妇,生出先天性畸形儿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较高。又有报导:一 般人工流产儿染色体异常率为51%。年龄35~39岁者为8%,40岁以上者为169%。先天愚形儿的发生率年龄在25~29岁者为1/1500,35~39岁者为1 /250,45岁以上者达1/60。如父亲年龄过大,超过39岁者,精子中染色体发生异常的机会及基因发生突变的机会增,加,子代出现先天愚形及突变性状的风险也相应增高 。
3注意孕期保健 实施产前检查
怀孕期间做好保健工作,是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怀孕期间要预防感染如:肝炎、流感、风疹、结核、尿路感染等,特别是病毒感染更易侵袭胎儿,可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小头畸形、 先天性聋哑、智力低下不等畸形,或出现流产、死亡等情况。孕期用药一定要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如强镇痛剂可导致胎儿窒息至死亡。性激素药物可使胎儿致畸或出生后智力低下,好 多抗菌素和降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胎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致畸性。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硫、汞、铝、苯、一氧化碳、流化氢等)。不抽烟、不饮酒,注意个人卫生,穿着 宽松舒适、实行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节制两性生活等。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它是利用医学遗传学的方法了解胚胎和胎儿出生前在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畸形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便进行选择性流产、杜绝患 儿出生,这是优生的重要措施。
4加强孕期营养 适时进行胎教
孕期的营养非常重要,它不仅要保证孕妇自身的需要,而且要保证胎儿的生长,生育及乳房、子宫和胎盘等发育的需要。并且要为分娩的消耗和产后的哺乳做好准备,因此,保证营养 的摄入非常重要。
在妊娠的初、中、后三个时期,对膳食的需求有所不同。初期:胎儿生长较慢,孕吐常常使孕妇不思饮食。这时,饮食可与孕前基本相同,以清淡为宜,适当补充含蛋白质的钙、磷质 食物。中期:胎儿生长加快,孕妇食欲良好。此时,不仅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供给,还要注意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后期:胎儿生长迅速,孕妇食欲旺盛。为了防止 胎儿过大造成分娩困难,孕妇需要多吃动物性蛋白的食物,适当减少富含脂肪的食物及谷物。孕妇增加营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蛋白质
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以85g左右为宜。动物蛋白如鱼、瘦肉、禽、蛋等为优质蛋白,孕妇每天应该吃一两个鸡蛋,二两鱼、肉类食物。含植物蛋白的食物有大豆及豆制品、谷类、芝麻 、红薯等。孕妇常吃豆类食物及豆制品,每天喝豆浆一斤或牛奶半磅。
(2)无机盐
胎儿的骨髓和牙齿发育需要钙和磷,含钙、磷研究的食物有虾、虾皮、骨头、蛋白、乳类、豆类、绿叶菜、雪里蕻等。妊娠期间,孕妇和胎儿都需要补充和贮存铁质,孕妇是为分娩做 准备,胎儿是为防止出生后贫血。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肾、心、蛋黄、瘦肉、荠菜、绿叶菜等。孕妇除了要经常吃含钙、磷、铁丰富的食物以外,还要多吃含碘丰富的海带、 紫菜等。
(3)维生素
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胎儿生长发育,防止流产。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肝、乳、蛋类及胡萝卜、莴苣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西红柿、柑结、葡萄、 山楂、酸枣、豆芽、白菜等。维生素B1可以促进食欲,刺激乳汗分泌,保护神经系统,健全心脏功能。谷类、大豆、花生、瘦肉、肝脏等都含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D有助 于肠道吸收钙、磷质,对胎儿骨髓钙化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孕妇要吃鱼肝油、牛奶、蛋黄等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果能经常晒太阳,也可以不补充维生素D。
(4)水和粗纤维
孕妇每天需要饮水6~8标。经常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可以帮助肠蠕动、防止便秘。
(5)热量
孕妇对热量的需要比一般妇女高,如果能保证上述营养素的供给,再适当补充动物油和植物油,就可以满足需要了。
有关胎教对优生尤其对智力、行为和心理发育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得到肯定,且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适时适宜的胎教对胎儿的发育无异于精神上的营养素。
人们经研究发现,胎儿大约在6个月时,神经系统已发育到相当程度。科学家用腹袋仪器对孕妇测验证明,环境的声音、光线的刺激以及母亲的情绪都能引起胎儿的反应。母亲如进入 声、光柔和的房间,胎儿十分安静,表示适应;如进入噪音和阴冷的地方,则会用激烈的胎动来表示厌恶和不满;刚生下的孩子哭闹不安,如把他的耳朵贴在母亲的心脏位置,孩子就 会冷静下来。这是因为在子宫内听惯了母亲的心音,条件反射而有了安慰。
近年兴起的胎儿医学测知胎儿已具有逃避反射、防衍反射、吸吮反射、刺激性呼吸反射等动作。因此,现代科学家认为:“胎教”是有科学根据的。国外也非常重视胎教。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爱还创办了胎教学校,专门对孕妇进行胎教指导。
胎教有音乐胎教法,抚摩动作训练法,营养法。
音乐胎教法:目前国内外已普遍采用。胎教音乐有两种:一种供孕妇欣赏,它以宁静为原则;轻松为恬静,即使人感到悦耳动听,又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通过神经体液,将这种感受 由母体传授给胎儿;另一种给胎儿听的(将耳机放在孕妇腹部),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的音乐,可激发胎儿对声波的良好反应,并能助长胎儿听觉神经和大脑功能的发育。据报导美国 休斯顿有名叫大卫的神童,9岁时就开始攻读汤玛士大学,据说他母亲怀孕4个月时就经常听贝多芬的乐曲。澳大利亚一家医院曾进行胎教追踪试验,35名孕妇在妊娠期间每天欣赏 优美的轻音乐,结果她们的子女中有7人成了音乐家,两人成为优秀的舞蹈演员,其余的孩子智力也普遍高于一般水平,并且有良好的音乐感。追踪结果表明,受过胎期教育的孩子, 明显地比没有受过这项教育的孩子成绩好、聪明可爱。
抚摩动作训练法:是通过系统地对胎儿讲话。适当地拍打和抚摩腹部的一定部位的训练,来激发胎儿活动的积极性。胎儿受到母亲双手轻轻的按摩后会姝生蠕动,这是对母亲爱抚的反 应。4个月以后的胎儿均可接受此教育。但有习惯性流史,早产史及早期宫缩者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经过这样训练的胎儿出生后站立、行走都是比未训练的胎儿早得多。
精神营养法:科学研究人员认为,父母的精神生活将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有良好的心理、品德和艺术修养,对胎儿也是健康有益的精神营养。夫妻要共同追求文明、高尚 、恬静、愉快的精神享受、增进修养、陶冶情操,无疑也会为胎儿生长发育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5推广遗传工程 倡导积极优生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遗传工程已逐渐从实验性研究转入实际应用阶段,为改善人类遗传性现状、减少和防治遗传性疾病、为优生、优育、提高人类素质开辟了新的途径。
基因工程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实际应用。通过基因工程,人类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良基因进行自由结合,从而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出现,或对已产生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根本性治疗, 即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诞生和应用,从根据上改变了过去人类对遗传性疾病地能为力的被动状态。基因工程技术目前还推广泛应用于从分子水平上寻找确诊遗传性的指标或探讨遗传 病和肿瘤的病因,对产前诊断、早期确诊和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检出,以及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性优生又称演进性优生,它主是致力于促进体质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出生,从而使人类 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可以设想,到21世纪积极优生这一高科技领域取代现在的消极性优生,成为人类把握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武器。积极性优生的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精子库,以及 人工受精,体外受精等。
我国人口政策是根据人口现状、疆域、自然资源的拥有数量、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盘考虑后慎重制定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继续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有计划、有控制地安排确有实际困难的夫妇生第二个孩子、禁止超计划生育两胎和多胎,少数民族可适当放宽一些。计划生育既利国家又利自己的大事 ,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全国人民都要自觉地执行。青年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未来人口的繁衍者,更应当自觉地实行晚婚和计划生育。经过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 更加兴旺发达,人民一定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一节 免疫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具有在人群传播,引起流行的疾 病。传染病不仅危及本人而且还会累及他人,甚至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天花、霍乱、鼠疫、结核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科技的进步,抗生素的发现,一度减弱了某些传 染病的危害。但事实表明,传染病不可能完全控制,这就需要人们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而预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
免疫从医学上讲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理平衡的功能。异已抗原主要包括无致病性的抗原性异物(如花粉)、入侵的病原 微生物或其毒素、正常机体内出现的衰残细胞等。
一、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和“异己 ”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的异己物质,或使其处于不活化状态(免疫耐受)。 在排导过程中,人体的这种生理反应,既可以保护机体,又可能损伤机体。
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防御是指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 的功能。免疫稳定则指消除体内变性、损伤衰老细胞,防止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能力。免疫监视指的是识别、杀伤与消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发展为肿瘤的能力。
免疫功能的获得可由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先天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是由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的杀伤作用及多种体液成分构成。它们能非特异地 阻挡或消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细胞,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另一种是个体出生后,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消除相庆 抗原的能力,显著强于非特异性免疫力,这是进行人工免疫的基础。这种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不能遗传。
二、免疫预防
这是根据特异免疫原理,彩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自动免疫是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应答,其特点是有一定潜伏期,但建立后持续时间长。自然自动免疫是指机体在自然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而产生免疫力,通常在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如患伤寒病后机体可获
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物质而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力。预防接种后,一般1~4周出现免疫力,会维持数月至数年,主要用于预防,对人体抵御传 染病发挥着巨大作用。
被动免疫简单的说就是机体直接接受抗体,从而获得的特异免疫力,其特点是见效快,维持时间短。
自然被动免疫是指机体在自然情况下被动获得的免疫力。如母体通过胎盘和母乳传给乳儿和婴儿的免疫的力,这种免疫力对于6个月婴儿预防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有明显作用。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给机体直接输入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血清等免疫物质而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注入后免疫立即出现。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 些传染病患者接触后的应急措施。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
传染病的典型病程可以分为四期:潜伏期(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发病前出现临床症状),期驱期(一般1~2天,临床症状轻微)。症状明显期(所有的传染病症状充分表现)和恢复期 。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1传染源
这是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最终根源,包括传染病人,病源携带者和动物传染源。其中传染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源体在病人体内生长、繁殖、借助咳嗽的飞沫或粪便等排泄物排至 空气、水痘,传染病人是其唯一的传染原。病源携带者虽然处在不被外人注目的状态,但其危害更大,如果携带者在公共场合,就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如白喉、脊髓灰质 火、动物传染病的疾病约占传染病总量的五分之一,如狂犬病、结核病、寄生病等。
2传播途径
人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易感者之间的途径称作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①空气传播:包括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因子的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传播,如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膜炎等。
②水的传播:水源被病原体污染后,若未经消毒也可以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许多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都可以经水传播。
③食物传播:几乎所有的肠道传染病和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病,都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而造成传播。伤守、痢疾、蛔虫病,涤虫病,肺吸虫病等都是食物传播。
④接触传播:可分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两种。传染病人和携菌者触摸过的扶手、毛巾等物。被易感人群接触后就会造成传播。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不经过任何外界因 素而直接接触(如狂犬病)造成传播。
⑤虫媒传播、指通过一些节肢动物(蚊、蝇、蚕、虱、螨等)叮咬吸血而传播疾病的途径” 虫媒传播的疾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肝炎、黑热病、森林脑炎等。
⑥土壤传播:有些寄生虫的虫卵,如钩虫卵;一些病毒如破伤风,炭疽茅胞都可以长期保存在土壤中,一经接触人类就会经口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受到该病原体侵袭后易发病的人群。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人群中每个人的免疫状态。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新生儿而增加、易感人群迂入、病原体变异等都会使人群易感性升高。人群易感性的降低则是由于传染病流行后的病后免疫和隐性感染 免疫的人数增多、人群中人工自动免疫的推广、免疫人群的迁入、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病原体变异等。
实践证明,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切断流行过程中的任何一环,流行就不会发生。
二、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就是针对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及根据各人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主导环节重点采取适应措施。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病 ,城镇要求经现后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要求发现后12h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如肺结核、血 吸虫病等。)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临床观察措施,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对在人群中检出病源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对动物传染病源,如有 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如无经济价值,刚予以消灭
2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而其中又以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为中习的一般卫 生措施为重点。
消毒是人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源体而言。消毒有病源地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消毒方法 有物理和化学消毒法两种。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措施可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 菌苗、类毒素后可以使机体对抗病毒、细菌、毒毒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具有特异性被动免疫。
第三节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临床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异常为主,按病源 分类,目前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五种。其中甲型和戊型主一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经和肝细胞癌。
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天(15~45)天,乙型肝炎潜代伏期平均为70天(30~180天);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50天(15~150天);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 0天(10~70天);丁型肝炎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相当于乙肝。
各类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以足够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
预防:首先是患者的隔离、然后是对携带者的管理,对传染病指标检测呈阳性的应禁止献血和从事幼托工作,其次对甲戊型肝炎预防重点是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 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粪便管理。对乙、丙、丁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通过体液和血液传播,另外就是预防甲型、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是接种、注射疫苗。
二、艾滋病(AIDS)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4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 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层性感染和肿瘤。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认为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艾滋病。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使人体产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及持续性合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以后有五种表现:体质性疾病 ,如乏力,发热;神经系统症状;严重临床免疫缺陷;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免疫缺陷而并发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预防:病人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应注意隔离,患者的血、排泄物和分泌物应进行消毒,加强国境凤,加强宣传教育,严禁毒品注射。禁止性乱交。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 器使用,限制病毒感染者结婚,加强公用生活用品消毒。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笥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潜伏期短,常为集体发病,以急性肠炎表现为主,本病常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生,多发病急,有全身中毒症状,有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泻 ,但病程短。
神经型食物中毒:多于冬春季发病,是进食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和咽肌瘫痪为主特征,抢救如不及时病死率很高,本 病潜伏期多12-36h,亦可短至2h或长达10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发病突然,行有全身乏力、软弱,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瞳孔散大,重症者可出现吞咽,咀嚼,发育 困难等。其预防:搞好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并应切实加强对禽畜的宰前检验与宰后检验。食品加工、运输及贮存应进行卫生监督,严禁售卖变质食物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应大力加强群众性卫生宣传,不暴饮暴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品,不进食未合理烹调制作的食品。
四、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本病广义系指由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本病 急性期一般数日可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是夏秋季常见病。
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病人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细菌呈阴性。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理饮食及消灭苍蝇)。
五、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非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仅有轻度腹泻,少数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 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此类病人先泻后吐)。此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短者3~6h,长者达7天。典型病人多为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1~2天有疲乏、头 昏、腹胀、腹鸣等前驱症状。
预防:对密切接触病人者应严格检疫5天,给予预防性药物,改变环境,加强饮水和食品管理,杀咀灭蝇,对病人及带菌者粪便及排泄物严格消毒,加强人群免疫力,接种霍乱菌苗。
六、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中毒症状较重,病程3~4月,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 变异而引起流感反复流行和大流行、潜伏期为1~3天。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轻度咽干痛,胸骨下烧灼感,多无鼻塞流涕。面颊潮红,咽轻充血。
预防:对疑似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与治疗,在流感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注射流感灭活疫苗及流感减毒适疫苗。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此病是以脑实质炎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 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可有后遗症。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幼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达39℃~40℃,伴有头痛、恶呕、,逐渐发展至意识障碍及呼吸衰竭。乙肝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表现的神经症状亦不同。
预防:应采取以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搞好饲养场所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防蚊、消灭蚊孳生地,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
八、伤寒
伤寒是由伤守杆苏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原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 消灭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并发症状。
人对本症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终年可见,夏秋为多。发病率以儿童与青年壮年为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病人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起病后2~ 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预防:病人的大小便皿、食具、衣服、生活用品均须消毒。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粪便、水源、饮食卫生、消灭苍蝇、饮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物。可用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皮下注射,也可口服伤寒菌苗。
九、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原虫病。疟原虫经血液侵入肝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后又入红细胞繁殖,使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以间歇性发作的寒颤、高热,继以大汗缓解 。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
疟疾患者与带疟原虫者皆为传染源。它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夏秋发病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四季皆可发病。
预防:灭蚊、消灭按蚊幼虫及其孳生场所,消除积水和杂草,灭成蚊可用杀虫剂、喷洒灭蚊及开展季节性灭蚊,使用蚊烟、沙窗、蚊帐、用乙胺嘧啶预防及疫苗预防。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
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近代体育的兴起,促使希腊人产生 了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念头和行动。1859~1889年希腊人曾举行过4届奥运动。这时,德国一批学者对古代奥林匹克的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古代奥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恢复奥运会的愿望。1894年6月,由法国P.de顾拜旦发起,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参加成立大会的国家有:英国、美国、瑞典、西班牙、 意大利、比利时、俄国和希腊。按照国际法,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继承权的法人团体,总部设在瑞士洛桑,顾拜旦担任秘书长。
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拥有一切权力,只有国际奥委会有权选择和决定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国际奥委会管辖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在奥林匹克理想指导下,鼓励组织 和发展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保证按期举办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挑选它认为有资格的人为委员。委员须懂英语或法语,其居住国应有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委员应是该国公民。一般说,每个国家只能有1名委员。大国及举办 过奥委会的国家最多可有2名委员。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国际奥委会在委员所在国家的代表,而不是这些国家派往国际奥委会的代表。委员不得接受政府或任何组织的指示和影响。国际 奥委会现行程规定,1965年以后当选的委员年满72岁时须退休。中国现有2名委员,一个是中国奥委会何振染,他于1981年10月在第84届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上当选; 另一个是来自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徐亨,他于1970当选。
国际奥委会与各国国家奥委会间仅有相互承认的关系。只有获得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才有权派队参加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比赛。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是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 奥委会。
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希腊人民的伟大创举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巨大文化源泉。尽管古代奥运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但直到公元前775年才有正式记载。据历史记载,古 希腊各城邦的平民多信奉万神之首宙斯,因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时断时续。公元前776年,在人民渴望和平、自由生活的要求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斯 巴达国王和比 国王在“神”的旨意下,签订了“神圣休战”的协定,并决定在奥林匹亚“ 宙斯神”庙前举办祭祀活动和举行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以后每4年1次。
到公元394年为止,古代奥运会共举行过293届。每届奥运会均在能容纳5万观众的奥林匹亚运动场上举行。比赛场均为200×30m。也有专门供运动员居住和训练的地方。 最初只有短跑(19227m)一项比赛,后来逐渐增加了长跑、跳远、标枪、铁饼、、5项全能(跑、跳远、铁饼、标枪、摔跤)、拳击、赛马和赛车等24个项目。
古代奥运会妇女不准参加,连观看比赛也不行,违者判处死刑。奴隶也不允许参加,只有自由的希腊人才能参加运动会。参赛的各城邦选手,至少提前1个月到伊利斯向裁判报到,在 裁判的监督下训练。古代奥运会最初只开1天,后来延长到5天。竞技会由伊利斯人中选出的裁判主持。古代奥运会冠这获得一顶橄榄技桂冠,连续3次夺冠者可在宙斯庙塑像前留念 ,并取得终生免税权、国家发给供养费、观看戏剧可坐贵宾席,回到家乡会受到隆重的欢迎。后来奖品由重荣誉变为重物质、重金钱。
古希腊人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把刻有奥林匹克优胜者姓名的大理石圆柱沿阿尔甫斯河放置,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知道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日期和第一个优胜者的名字。古希腊 人珍视比赛冠军们的强壮身体、力量、灵敏、耐力,赞美运动员那完善的身体和他们具有的高尚品质,只有身心的合理发展才被认为是真正的运动员特征。古代奥运会给人们带来了绚 丽优美的形象,至今这种形象被人们认为是国量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化身。
在举行古代奥运会期间,不仅进行运动员之间的比赛,而且还为学者、诗人、音乐家和艺术家举办文艺会演。所以古代奥运会有力地促进了体育、艺术的交流与发展。然而,公元前1 46年,罗马帝国入侵并吞了希腊,使人民完全失去了自由。同时在公元2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敬奉上帝立基督教为国教,视祭祀宙斯神的奥运会为异教活动而下令废止。 30年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又以基督教的名义,下令放火焚毁了残存的奥林匹亚大部分建筑与设施,接着奥林匹亚遭到特大洪水淹没,百年后又连遭两次强烈的地震,奥林匹亚 和古代奥运会就完全被毁灭了。这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古代西方体育文明,就被凶残的人祸和无情的天灾彻底的埋葬了。
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代表和集中了现代竞技技术的主要和大部分项目。奥运会分为夏天季和冬季奥运会,最早的夏季奥运会产生于19世纪 末。基于19世纪古代奥运会考古发掘的成果,人们提出了恢复奥运会比赛和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894年以“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的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历史学家、教育家P.de顾拜旦(1863~1937)的倡议下成立,并担任秘书长 。
顾拜旦在制定现代奥林匹克原则和章程时写道:“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各国人民的友谊、合作 与和平,奥运会的宗旨是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各个国家和个人不允许有任 何种族、宗教或政治动机的歧视。”在奥运会上确定的运动员的誓词为:“我用全体运动员 的名义承诺,我们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体育道德、体育荣誉和团体名声,要按比赛规则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都组织各国最优秀的运动员宣读誓词。奥林 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由五个环圈组成:天蓝色、黄色、绿色、黑色、红色,五个圆环编在一起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会 旗,演奏会歌,放飞白鸽,为获得冠军者的国家演奏国歌、升国族都成为奥运会的传统仪式并沿袭至今。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1896年,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地--希腊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奥林匹克 运动会的新纪元。百年之后,使每4年举行一次的夏季奥运会成为全世界最高级的竞技体育比赛盛会。现代奥运会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一共举行了26届,中间因战争原因有3届 未举办,即1916年第六届和1940年、1944年的第十二、十三届。在举办过的23届奥运会中有14次在欧洲举行,5次在北美举行,一次在大洋洲举行,一次在拉美举行 ,两次在亚洲举行,而2000年奥运会已定在澳大利亚。显而易见,奥运会还是较多地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举行(见图表所示)。
历届奥运会一览表
届次 年份 举办地点 国家数 运动员数 金牌最多国家
1 1896 雅典(希腊) 13 311 美国 11
2 1900 巴黎(法) 21 1330 女11 法国 26
3 1904 圣路易斯(美) 12 625 女8 美国 70
4 1908 伦敦(英) 22 2034 女36 英国 56
5 1912 斯德哥尔摩(瑞典) 28 2547 女57 瑞典 24
6 1916 柏林(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
7 1920 安特卫普(比) 29 2607 女64 美国 41
8 1924 巴黎(法) 44 3092 女136 美国 45
9 1928 阿姆斯特丹(荷兰) 46 3014 女290 美 国 22
10 1932 洛杉矶(美) 37 1048 女127 美国 41
11 1936 柏林(德) 49 4066 女328 德国 3 3
12 1940 东京(日本)赫尔辛基(芬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
13 1944 伦敦(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
14 1948 伦敦(英) 59 4009 女385 美国 38 15 1952赫尔辛基(芬) 69 4925 女518 美国 40
16 1956 墨尔本(澳) 67 3184 女371 前苏联 37
17 1960 罗马(意大利) 84 5348 女610 前苏 联 43
18 1964 东京(日本) 94 5140 女683 美国 36
19 1968 墨西哥城(墨) 112 5531 女781 美 国 45
20 1972 慕尼黑(西德) 122 7147 女1070 前苏联 50
21 1976 蒙特利尔(加) 88 6189 女1274 前 苏联 49
22 1980 莫斯科(苏) 81 5872 女1247 前苏 联 80
23 1984 洛杉矶(美) 140 7616 女1719 美 国 83
24 1988 汉城(韩) 160 9581 女2476 前苏 联 55 251992 巴塞罗那(西) 9364 女2705 独 联体 45
26 1996 亚特兰大(美) 197 11000 女4400 美国 44
现代奥运会已有百年历史,中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例如,直到1924年才正式决定允许妇子参加奥运会。同年在法国举行首届冬季奥运会。至此,从1896年的第一届至第八届 ,历经长达28年,才使现代奥运会的形式臻于完善,并沿袭击今。由此“更快、更高、更 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为百年来人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能够成为奥运会冠军是竞技运动员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地成为在和平条件下世界各国人民比试体能,显示 国力,塑民族形象,增进友谊,促进和平的重要舞台。奥林匹克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象征和代表,已经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点燃了不熄的圣火。
第二节 奥林匹克精神象征
一、奥林匹克运动会宗旨与原则
1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
(1)以竞技运动为基础,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全发展;
(2)通过运动竞赛方式教育青年,建立彼此的友谊和了解,藉以创造更幸福与和平的世界;
(3)在世界各地推广奥林匹克原则,以增进国际间的友谊;
(4)集合全世界的运动员,参加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2基本原则
(1)届次及会期:每四年举行一次,自1896年首次在雅典举行第一届开始计算,如不能如期举办,届次照算,并不得延至另一年计算,这也是为了纪念古代奥运会遵守规律的循 环及传统。
(2)公平竞争:奥运会的竞赛应公正与平等,更不容许因种族、宗教,或政治等因素,而对任何国家奥委会或个人有所歧视。
(3)个人的竞赛:奥运会是个人及团阴间的运动竞赛,而不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赛,故国际奥委会仅公布运动个人的名次及成绩,并不承认各国奥委会所得的团体积分或奖牌的累计 等统计数字。
(4)凡因举办奥运会所得的任何盈余,均应使用于提倡奥林匹克活动或发展体育。
(5)国际奥委会对于优胜运动员,着重于荣誉的表扬及精神鼓励,颁发前三名个人的金、银、铜奖牌,不再发给任何物质的奖励,以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二、奥运会的举办与参加条件
1奥运会的举办及奥运城
奥运会是由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交由某城市来举办。申请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应由该城市当局,先提请该国的国家奥委会核准后,再由主办城市会同国家奥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有 关“候选城市条件”的规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国际奥委会至少应在奥运会举行前六 年,在设有申请主办该届奥运会的国家内举行年会,并以秘密投票的方式决定。
由地电视传播事业的发达,近几届争取主办奥运会的城市,竞争更为激烈。被选定的城市在奥运史上即成为奥林匹克城(Olympic City),国家奥委会和被选定的城市, 必须负起所有共同承诺,并承担举办的全部财政责任,保证奥运会的筹办,能够符合并满足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瑞士桑是唯一未曾举办过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城市,因其为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而洛桑政府损赠土地作为兴建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博物馆之用。
2参加奥运会的条件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要参加奥运会,必须符合国际奥委会公布的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才能通过国家奥委会报告申请参加,并需经由该国奥委会主席会同该国运动协会理事长共同 签署报告。
参加奥运会资格条文--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1)遵守与服从国际奥委会批准的国际各有关运动总会的规章,即使该国际运动总会的规定,比前者更为严格。
(2)除宪章及附则允许外,运动员不得因参加比赛而接受任何金钱上的报酬,以及物质上的利益。
选手的年龄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并无限制,但各国际运动总会为了运动员的健康之故所设的年龄限制,可以适用于奥运会。女性运动员必须接受性别检查。所有运动员必须遵守奥林匹克 宪章医药法规的规定。
(3)禁止违规用药,所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均应接受药物管制及检验。
(4)任何拒绝药物管制及检验的运动员,或被检查出违规用药者,取消其参赛资格。
奥运会虽然欢迎全世界青年参加,但事实上无法全部予以接受。所以各国奥委会应选派已达到国际比赛水准的优秀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因此在每届奥运会的竞赛规程中,对于选手报名 也采取了各种限制的办法。
(5)有客观标准的项目,如田径、游泳等已订有报名的A、B两种成绩标准。每一参加单位如在同一项目中报名二人以上的,必须达到规定的报名A标准,只达到B标准的,每一项 目只能报名一人。
(6)团队项目的报名,采取了队数的限制,除主办国、上届的优胜队或在世界杯、地区性比赛中的优胜队为当然种子队外,其他队必须依照各有关国际运动总会的规定,先通过预选 赛。 所有运动员在报名时,必须在“参加奥运资格”条文规定的声明书上签名宣誓:
“本人,谨宣誓我已阅读有关奥运会参加资格的规定,并愿遵守。在国际奥委会所规定的条件及所指定的用途下,我同意接受被拍摄照片及电影,且愿遵守奥林匹克宪章及其附则(大 众传播、新闻采)访有关报章、电视及奥运会电影的规定。”
经正式报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球队或代表团,除了疾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之外,均不得退出。任何退出竞赛的运动员或球队,国际运动总会及国际奥委会均得予以处分。
如运动员故意违反奥林匹克宪章及其附则,应取消资格及其优胜名次。倘若该运动员所属的国家奥委会或有关的国家运动协会亦参与违规事情,该国家奥委会可能被暂停承认,所属的 有关运动队,亦可能全体被取消资格。
3奥运会收益盈余的分配
奥运会及冬奥会收益的盈余,应属国际奥委会所有,并均应使用于提倡奥林匹克活动或发展体育,亦即取之于奥运、用之于体育的原则。
奥运会最大的收益为电视转播的权利金,其次为大会会徽的版权、作者著作版权、纪念币的销售、运动场外多种行业的广告、商品销售的权利金等等收益,其分配原则如下: (1)奥运会筹备会通讯技术设备费用(竞赛及新闻媒介)占30%。
(2)大会裁判(由大会指聘)的交通、食宿招待费用占10%。
(3)参加奥运会的各代表团选手、职员的往返机票费用及奥运村食宿费津贴,每一代表团六名辅助人员的某些费用占10%。
(4)收益中的其余50%分别由国际奥委会、奥运筹备地分享,其中奥运筹备委员会分得三分之二、国际奥委会分得三分之一。
(5)国际奥委会将分得的三分之一款项,分配给各有关国际运动总会及参加该届奥运会的各国家奥委会。
(6)各国家奥委会所分得的款项,由由国际奥会成立团结基金(Olympic Solidarity Fund),通过各有关国际运动总会的技术安全,给予各国奥委会运动 技术性协助,例如举办教练研习班,以普遍提高各国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奥林匹克精神象征
为了表达奥运会崇高的原则及理想,近代奥运会创始者顾拜旦爵士,亲自设计了许多仪式及规章,并把它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上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这些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会旗 、会歌、会徽、格言等,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再由人们通过视听的感受,从肃穆的气氛中去领会、体味一番。
顾拜旦曾一再地强调奥林匹克仪式的重要性,他说:“在奥林匹亚,人们聚集着,瞻仰过去 并寄望未来,因此古代奥运的仪式亦适用于复兴中的近代奥运会,这种仪式是由飞逝的时光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个励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 ”
奥林匹克的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幕典礼、颁奖仪式、闭幕典礼。宣誓仪式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及国际奥委会新任委员。
1奥林匹克旗、会徽(Flay、Symbol)
奥林匹克旗是白底无边、中央绘有五色(蓝、黄、黑、绿、红)相交连环圈,蓝色位近旗杆左上方。会族的图案设计乃遵照顾拜旦于1941年在巴黎献赠时的原来式样,五环为奥林 匹克会徽。
原始的五环旗于1913年由顾拜旦设计,长3m,宽2m,制作于顾拜旦出生的一家商店(Bon Marche Store),现悬挂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大厅中。当 时顾拜旦说明设计的用意:五色的环圈,蓝、黄、黑、绿、红,代表全世界的五大洲,现在已连结在一起,属于奥林匹克活动的部分,共同为接受运动竞赛良好的结果继续努力,它代 表着奥林匹克友谊的精神及全世界运动员之间的平等。六种颜色(包括白底),则代表着当时全世界各国国旗的颜色,如瑞典的蓝色、黄色,希腊的蓝色、白色,法国、英国、美国、 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及匈牙利的三色旗,西班牙的黄色、红色,可说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的颜色与标志。
会旗是1914年国际奥委会庆祝成立20周年纪念,第16届年会在巴黎召开时,由顾拜旦献赠并通过采用的。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时,会旗正式出现 在奥运会大会场中并使用迄今。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旗、徽章及格言为国际奥委会单独特有资产,严禁使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国家奥委会必须竭其全力,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国家参加保护奥林匹克标志的 条约,如各国通过予以立法给予商标注册等方式。各国奥委会非经国际奥委会批准,不得使用此项权利。
2奥林匹克圣歌(Hymm、Anthem)
奥林匹克圣歌是优美、庄严的。1896年第一届的代奥运会前,由希腊人萨姆拉斯(Spyros Samcras)作曲,其友派勒玛斯(Costis Palamas)作词 。
自第一届使用圣歌后,许多人认为它并不理想,因为奥运会的圣歌需要和五环旗、和平鸽、圣火互相配合,而且能足以激励全世界的运动员,为此曾一度争论不休,前后亦有多次被提 出来予以革新。然而虽经尝试,但均不如原有这首美好。直至1958年,国际奥委会终于正式采纳了这首圣歌为国际奥委会会歌而沿用迄今。
奥林匹克圣歌的歌词原文为拉丁文,曾被翻译成法文、英文、中文,其主要的意义是从奥林匹克活动中去追求人生的真(Truth)、善(great)、美(beauty)的永 恒精神。
3奥林匹克格言(Motto)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 ,是鼓励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运动、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的突破。原文为古拉丁语(Citius,Altius,Fortius),由一位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尔古依
学院(Arcueil College)教师迪登(Henri Didon)于1890年左右首先使用。他为使全班学生第一次到室外运动场上去参加运动,当时他以这种口号 来鼓励学生。这三个词给了顾拜旦极深的印象及体会,决定为国际奥委会所采用,遂于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在安特卫普举行时与五环旗同时正式出现在奥运会中。
4信念(Creed)
另一个奥林匹克格言,也有人称之为信仰或信念(Creed),有一个产生的过程。第四届奥运会(1908年)在伦敦举行期间,于7月9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学举行奥运会的宗 教仪式时,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大主持教主持讲道,他使用了一段话:“奥林匹克运动会的 要义,并不必太注重胜利,而是要参加”。这句名言使当时在座的顾拜旦非常感动与欣赏。几天后,顾拜旦在一次演讲中引用这位大主教的这句话,此后经过重新组合,演变成现在的 格言,并开始在奥林匹克活动中流行。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这句格言首次在大会场记录牌上出现,此后每届奥运会在开幕典礼、闭幕典礼及许多公众场合中,均 出现在电动记分牌上,及各种文宣书刊中: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 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The ess 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奥林匹克运动会最主要的意义是重在参加,而非获胜,正如人生的真谤,不在于征服,而在于自我的努力及奋斗有方。
5誓词(Oath)
在奥林匹克活动中,顾拜旦循着古代奥运会的传统,采用了宣誓,例如开幕典礼中的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新当先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等,都必须先遵从这个步骤。在古代奥运会中,运 动员在比赛之前,必须要到宙斯神庙前,发誓他们绝对遵从一切比赛规则,他们宣誓称自己没有任何的污点,而且值得参加比赛。
顾拜旦认为把古代对神的冥想,用于主办选手代表所有参加者,在开幕典礼中进行宣誓,则丝毫不减损其庄严。
近代奥运会的宣誓,是于1920年在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上,由比利时击剑选手柏英(Victor Boin)代表宣誓的。运动员宣誓誓词如下:
“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本运动队的荣誉,我们将以真正的体育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并尊重和遵守各项规则。”
裁判员、职员宣誓,由主办国裁判员一人登台,代表全体裁判员与职员宣誓,誓词如下:
“我代表全体裁判员和职员宣誓在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们将尊重和遵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切规则,公正无私地执行大会所交付的任务。”
国际奥委会新当选的委员,必须在全体委员年会上举行宣誓仪式,他们左手执奥林匹克会旗边缘,右手举起宣誓:
“我深感荣幸,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选任为委员,并派驻在我的国家(国家名称),我深切体认所负的责任,谨愿竭尽所能为奥林匹克活动服务,保证遵守奥林匹克宪章中所述各项 原则与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并不得提出上诉。我本身超然于任何政治、商业、种族和宗教的影响与考虑。”
6火炬、圣火(Torch、Flame)
在奥运会上,点燃圣火的仪式,已成为开幕典礼的高潮所在。成届的奥运、冬奥会筹备委员会均刻意注重奥林匹克圣人点燃仪式及奥运火炬传递接力活动并不断地翻新花样。同时,通 过传播媒体告诉世人,广为宣传奥运会即将到来。
当火炬自古奥林匹亚传递到开幕式的大会场上时,在圣火台上点燃火焰时,全场观众在观呼声与掌声中伴着兴奋而激动的情绪,揭开了奥运的序幕。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点燃圣人的仪式,起源于古希腊人类自上天盗取火种的神话,在奥林匹亚宙斯(Zeus)神前,按宗教的仪式在祭坛上点燃火种,然后持火炬跑遍各城邦,传达 奥运会即将开始的讯息,各城邦必须休战,忘掉仇恨与战争,积极准备参加奥运会的竞技比赛。因此火炬象征着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等意义。
1912年,顾拜旦首次提出点燃圣火的建议。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运会未能如期举行,顾拜旦的建议也未能实现。战后的1920年举办了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在大会场 上燃起了火焰,以悼念在大战中阵亡的奥运选手以及协约国的将士们。同时这也象征着和平的来临,光明普照大地。
在1928年举办阿姆斯特丹奥运会时,曾在希腊的古奥林匹亚,以凸透镜借助太阳光引燃火种,然后经过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至荷兰,第一次在大会上点燃了圣火。
1936年,柏林奥运筹备委员会总干事卡·丁姆(Carl Diem),他也是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创始人之一,正式向国际奥委会倡议,将近代奥运会的火炬接力距及点燃、熄灭 圣火列入开幕典礼、闭幕典礼的仪式中,依照古代奥运会的仪式,取自由上天所传的火种,以火炬接力跑的方式,将古希腊的传统与精神沟通、传承至现代奥运中。
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卡·丁姆的建议,自1936年起将圣火传递的节目正式列为奥运会的重要仪式。1936年7月20日,第一次圣火点燃仪式在古奥林匹克举行,已经退休的国际 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顾拜旦,以73岁高龄,不顾年老与病痛,自瑞士洛桑专程赶真诚希腊,亲自参加了这项历史的盛会。
依据奥运会的传统,火炬应于开幕前一天抵达主办城市,于开幕式当天点燃。火炬在旅途中,或是抵达主办城市的各项庆祝活动地点时,必须遵守奥林匹克的礼制仪式,不得被用来作 广告宣传之用。各主办国常在最后一段路程中,安排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有特色的人物,如为国争光的奥运金牌选手等,在狂热的观众前高举火炬,绕场一周后,跑上圣火台点燃圣火 。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即以原子弹投掷广岛当日出生的婴儿点燃圣火,以祈世界和平。
四年后的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首次由女性运动员点燃圣火,以象征女子得以自由进入奥林匹克殿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则以射箭选手,以射箭方式点燃圣火。各届奥运 会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不可否认,奥林匹克圣火代表了神圣、纯洁及完美,是不容置疑的。
圣火必须位于大会场的明显位置,并应具有良好的视野,最好在大会场外也能看到圣火。在
奥运会期间,圣火不可熄灭当圣火熄灭时,奥运会即告结束。
火炬作为正式的一种奥林匹克仪式,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圣。它除了传达教育上的信息、表达艺术上的意念外,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标志 即为百年火炬,此标志是代表世代相传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征。现在看来,这百年火炬,更显得具有特殊涵义。
一、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和意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代表和订中了现代竞技体育的主要和大部分项目。
顾拜旦在制定现代奥林匹克原则和章程时写道:“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各国人民的友谊、合作 与和平,奥运会的宗旨是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各个国家和个人不允许有任 何种族、宗教和政治动机的歧视。”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由此奥林匹克 格言成为百年来人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能够成为奥运冠军是竞技运动员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在和平条件下世界各国人民比试体能、显示国力、塑民族形象 、增进友谊,促进和平的重要舞台。
随着竞技体育向国际化和高水平方向的发展,竞技体育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参加的国家、地区和人数的增多,竞技体育比赛越来越具有国际规模。在能最大程度地揭示人类机体功能的 可能性、并不断提高和超越似乎存在的极限目标的追求和刺激下,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国际竞技体育比赛的频繁举行和科学技术及人类体能、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促使了世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千克,每一厘米的提高,都包含着众多运 动员,教练员的长期艰苦努力,凝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体育项目经过数年后才出现一个新的纪录,有些体育项目提高到要改变计算方法才能计算新成绩的这样一种水平。 球类、田径、游泳、体操等各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人类的体质体能的进步和发展。但要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取得优胜获名次,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大 量的投入的。
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化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有能容纳1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体育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要数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 纳
体育场,它能容纳近20万人。精彩、紧张的运动竞赛吸引数以万计的观赏者和体育迷,通过卫星和电视将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能欣赏到这些精彩的 高水平比赛。观赏竞技体育已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科学和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到现阶段,运动员要达到世界尖端水平的成绩,没有在运动量的训练和“超人”的高难度训练是很难实现的。对于这种训练,体育界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竞技体育要进行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训练,而这种训练不仅不能增进健康,并且有损人体健康,例如运动训练早期化、专门化问题。现在世界上大量的优秀运动员的实践证明。进行科学的训练非但不影响人体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能更充分地发展人体的潜在能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现代竞技体育与体育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联系,现代体育科研都直接参与了竞技体育的计划制定,选材、系统训练以 及参加比赛的全过程。世界上许多优秀运动员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成绩,总是同科研人员共同配合的结果。美国、德国、俄罗斯和东西欧等体育科研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目前,我国体育科研的重点和重要成果主要也在竞技体育运动方面、国家在重点抓好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注重改善体育科研条件和增加投入。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科学的发展,使体育科学有着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它不仅仅是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以及人体的潜在能力方面的问题,还研究它所涉及 的广泛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如教育学、哲学、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使体育科学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现代竞技体育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上可谓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突出的是在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学、电子学、遥控和空间技术等。现代教练员可以利用电脑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包 括运动员每天最佳的训练量和强度。还可以通过各种数据预测出他某一方面的弱点和未来某一项比赛可能达到的成绩。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激光测路技术,现在这 种方法已被用于国际大赛中的诸多项目。高速摄像机、录像机已用来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和名次判定。遥控技术用来对心率、心电图、心肌的遥测。空间技术在竞技体育上的应用,给 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副业来福音,使全世界各地举行的重大比赛都能通过卫星转播到世界各地。最为典型的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曾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电脉冲激光束等科学成 果,将在希腊点燃的奥林匹亚“圣火”通过宇宙空间,仅用05s的时间送到万里之外的 蒙特利尔。在场地器材方面也充分显示了竞技体育应用科研技术的成果。
二、怎样观赏体育竞赛
目前,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各类竞技体育的数量是越来越多,除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奥运会、大运会等许多世界性大比赛的项目以外,还有许多新的竞技项目的出现、发展。这些项目经过 加工完善,不断地补充到竞技体育的领域中来,使竞技体育的家庭逐渐膨大。从一般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上广泛开展普及的竞技运动项目,按运动员的活动性和获得运动成绩的形 式可以划为五类:
(1)运动员积极参与并有高度活动性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的成绩在决定性程度上是依靠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及其直接有关能力产生的,大部分体育竞技项目都归于这一类。具有 代表性的奥运会大部分项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性,当然这些项目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2)射击性的体育竞技项目。主要体现在利用器械的形式,在这一类项目中,运动员的活
动性受到击中目标条件的严格限制。
(3)操作型竞技项目。运动员依靠操作控制外部移动的动作和手段,运用这些熟练的手段去取得运动成绩。例如:赛艇、摩托等。
(4)技术设计型的竞技项目。通过人为的模型来进行对抗,对比赛结果进行比较,确定成绩。
(5)相对性的竞技项目。这种竞技类型,胜负不取决于运动员的运动流行性,而是他抽象思维逻辑战胜对手的能力。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观赏性,一切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都会吸引众多的观赏者,这些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比赛,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1从技,战术角度观赏体育比赛
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战术动作和配合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和多次比赛的磨合而形成的。有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有些战术配合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人们从这 个视角去观赏体育比高就要抓住不同项目的特点去欣赏。例如,一场世界水平的足球赛使人感到整场比赛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足球门前险象环生的临门一脚,使人们能够狂观不已;篮 球中高高跃起的扣篮和盖帽,准确的三分远投,使人拍案叫绝;排球比赛中扣球队员一连串的助跑,起跳,空中动作以及强有力的重扣都使观看者赞叹不已。又如,体操中又高又飘的 跟头、回环、转体等一系列高难动作;投掷项目中的最后用力;跳远的起跳与腾空;跳高中起跳和过杆的一刹那;百米跑的快速起跳和强有力的冲刺,游泳的优美泳姿等等,所有这些 精彩的部分,都会给观赏者带来一种健与美的享受。人们还可以观赏到变幻莫测的传接配合,如排球战术中二传传出的球恰到好处;接力比赛的接棒要掌握好时机;在长跑比赛中要考 虑体力的分配,根据对手的特点是否来用领跑或跟跑战术等。竞技体育的技、战术促使运动员在比体能、比战术的同进也要比智慧。竞技体育的比赛是一项需要智慧,同时又能促进智 慧发展的运动,从运动技、战术的角度去观赏体育比赛、会使人们联想到现代社会许多事业都需要人们像赛场上运动员那样刻苦努力,明确分工、真诚合作才能成功。
2从人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角度来观赏比赛
竞技体育运动是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体运动潜能。通过平时训练的积累,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大超过常人的运动能力和水平是非常吸引人的。例如:把726kg的铅 球推出20m开外;8s多就能跑完100m;2h8min多就能跑完42195km的路程;举重中能够举相于自己体重3倍的绝对重量;高高跃起超过自己身高几十cm的横 杆等等。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会使人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人们在观赏运动员的技艺和能力的同时也会对运动员的外貌、风度、动作、习惯、爱好等方面发生兴趣,甚至着迷。有些人把某个运动员当作自己心中的偶像来崇拜,许多优秀运动员 的成长过程会使人们受到有益的启迪和鼓舞。
3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观赏体育比赛
体育是人类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最大的全球性的活动了,体育比赛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深 刻丰富,它的意义已超出比赛的本身,充满了时代精神和人生的哲理。所以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观赏体育比赛,会使人们在观念、思维、情趣等方面得到进化和升华。
从技术、战术和人体能力的角度来观赏竞技体育比赛可以得到外在美的享受。这主要是体育比赛处处洋溢着有形的外在美;人们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观赏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内在美 。当运动员经过长期努力千辛万苦获得成功时,他们极大的自豪感,自我价值与愿望的完全实现的幸福感,也会深深感染观赏者。当人们的观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时,体育比 赛中某些似乎不美、甚至残酷的东西,如摔倒、汗水、泪水以及失败等现象就会被人们认可、理解和接受、并能溶化在人们的欣赏和审美之中。人们在观赏比赛时总是会感到时代的脉 博,领会到时代的精神。优胜劣汰是体育竞赛的本质属性,参赛各方在强与弱,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创新与守旧等方面进行竞争,从更广的范围来讲,竞争更是人类进步 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人们应该从体育竞争中认识竞争,学习和适应竞争,竞技体育比赛在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激发人们的竞争 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正是由于竞技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魅力,使竞技体育比赛更具观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