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吴赟教授分别在
翻译与人生之美
吴赟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英美电影片名的翻译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公示语的翻译入手,详细介绍了翻译所承载的文化和审美功能,译者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深刻地分析了译者与作者身份的差异及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对翻译选择的影响,追溯了翻译的起源和历史,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对中英语言在词、句、语篇、语法等层面翻译上的差异进行了剖析,充分展示了语言之美,翻译之美。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和全校3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在问答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提出了高水平的学术和英语学习相关问题,吴赟热心地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翻译经验和成长经历,一再勉励大家要多读经典,培养人文情怀,不要过于功利,在阅读和翻译中体味语言之美和人生之美。
译入与译出
吴赟从个人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出发,结合自己从事口笔译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科研成果,首先对翻译与翻译学进行了定位,然后梳理了翻译的历史发展观,最后重点探讨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译入”高潮和当前中国文学作品“译出”的问题。吴赟认为,翻译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历史意识、读者意识与规范意识。就中译外而言,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出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其丰富多元的形象还未能在海外得到真实、有效地传播。由此,她主张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梳理中国文学与文化,从翻译史的角度对翻译事件和翻译活动进行考察与研究,并提出中国文学“译出”的相应方法与路径。学院全体教师及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吴赟教授以渊博的学术知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让我校师生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有裨益。聆听报告的师生通过其透彻的逻辑分析、生动幽默的例证以及流畅的诗意语言,领略到了学术研究的理性之美,在选题、做题与创新性等方面都深受启发,获益良多。而且,此次学术报告还对我校翻译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及外语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文 :秦军;图 :卢祥;审核 :黄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