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华为向14亿国人宣布世界5G技术标准,我们中国定!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这是电气学院袁一鸣老师在《信号分析与处理》课堂上讲授中国的5G技术。
“中国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学业上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为早日实现诺贝尔物理学奖梦想不懈奋斗……”这是数理与金融学院孙明国老师在《大学物理》课程的“霍尔效应”章节教学中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闫石将“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等思想融入《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着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提升自我、达成理想人格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挑起了“思政担”,广大教师努力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为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协同第二课堂共同发力,立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作用的同时,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坚持“五育”并举,构建运行管理新机制。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成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组,组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
先后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实施意见、一流课程建设暂行办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协同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育人途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暂行办法、推进课堂新态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将“三全育人”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专业认证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围绕课程思政,打造协同育人新范式。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有效融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
践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构筑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互为补充的育人机制,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筑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主体,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年活动集中开展“对标‘六要’标准,争做‘四有’好教师”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连续3年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形成优秀教案选编3册,打造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充分发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抓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改革创新。
强化建设评估,健全保障体系新格局。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新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助课制度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所在,形成全校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主体的胜任力,在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构建一手抓专业课教学、一手抓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岗双责”制度,促其在教学中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构建资源整合机制,进一步突显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学校探索形成激励性的资源挖掘制度,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形成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材;构建动态评估机制,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科学评估体系,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成引领示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先行高校。学校按照“新机制、新范式、新格局”总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结出硕果,学校于2020年12月成功获批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
学校将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以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为契机,进一步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特色、形成示范,全面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
(文:陶旭晨、黎新宏、查桂义;审核:周晓宏、孙浩然;编辑:郑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