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机遇与挑战:创业逻辑下的乡村振兴探索与三农发展
发布人:王介石  发布时间:2019-04-03   浏览次数:29

本文重点围绕“三农创业的机遇与挑战”、“三农创业现状及问题”、“三农创业机制与体制研究”、“三农创业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及“三农创业的实践案例”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就首届“合作开展三农创业调查研究研讨会”参会学者和入选论文的相关观点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与会者认为,在当今中国,三农创业的实践与研究均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三农创业正处在时代风口,迎来新机遇;但同时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乡村已经日益凸显,三农创业发展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目前各地区三农创业现状差异较大,地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因地制宜的创新创业培育是关键。三农创业的组织模式、集群模式和创业者结构能力等都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显著变化,亟待引入全新视角进入到三农创业的学术研究和创业实践中。最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三农创业活动须得紧跟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创业产业生态。

1 引言

三农创业与社会创业、制度创业等有紧密的学术联系,关乎乡村振兴、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问题。但三农创业中所凸显的知识结构缺陷、合法性约束、治理约束和制度瓶颈等都成为制约三农创业的问题。基于以上认知,围绕“三农创业调查研究”的主题,由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首届“合作开展三农创业调查研究研讨会”于201915-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苏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宁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成都创业学院等十余所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嘉宾与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倡议,对于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甚至三农创业者群体来说,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创业者群体“画像”,直观而且有用,对决策很有帮助。因此会议希望通过描述性统计文章或案例文章对现阶段中国不同区域背景下的三农创业者群体“画像”,形成直观且有用的调研结果以便用于后续研究和政策决策,为学者、政府部门甚至社会大众服务。故本文重点围绕“三农创业的机遇与挑战”、“三农创业现状及问题”、“三农创业机制与体制研究”、“三农创业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及“三农创业的实践案例”等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2三农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南开大学的张玉利教授首先对三农创业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其一,“三农”是中国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机遇中,中国已经迈入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振兴、缩小贫富差距、可持续发展、绿色化、精准扶贫等都离不开三农,要发展三农,就需要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而创业恰好是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有效手段。张玉利教授指出三农创业研究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眼思考。从时间观的角度来看,三农创业是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产品,当前三农创业的机会、资源、创业者、政策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应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形态区别开来;从空间观的角度来看,三农创业非常明显地受到城乡地理距离的影响,例如城郊的三农创业的业态发展通常明显优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山村。其二,短缺时代已经过去,乡村独特资源成为稀缺。随着短缺时代的过去,“质量”成为了企业的必修课,三农创业在强调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三,三农创业要素已然齐备,但利用率低下。在创业要素方面,张玉利教授判断,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创业者、资源、机会、政策等四个关键创业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具备。创业者作为三农创业的关键力量,例如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许多乡村能人依然在城乡二元分裂进程中苦苦挣扎。在资源方面,资源的浪费闲置现象在乡村仍然十分普遍,要想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三农创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巨大的挑战。在创业机会方面,三农领域还存在着许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潜在创业机会也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被创业者忽视。在政策方面,政策不具体、不落实、不到位、不接地气等现实情况也确实制约了我国三农创业的实际进程。

关于三农创业当前面临的新机遇,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光复梳理了四川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数据,并基于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的群体画像,总结出目前三农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业,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这四大板块。李光复将我国三农创业的特征归纳为时代性、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长期性、创新性、风险性,并就三农领域目前存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正是三农领域存在着这些现实问题,三农创业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从政府的层面说,更希望把返乡/下乡创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创业,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和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诚然,当今中国的三农创业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互联网+”把农村的市场无限拓展,并且实现了商业信息的高速流动;飞速发展且全球领先的高铁系统,为乡村创业的资源流转和产品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丰富的物流体系也为农村的创业活动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挑战也随之而来。上海财经大学的刘志阳教授从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和深度贫困乡村的对比入手,发现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乡村已经日益凸显。许多乡村的发展以工业化思维为导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和社会底线,导致了一系列破坏性的结果。刘志阳教授主张乡村发展要顺应可持续性与包容性发展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要更好地发现乡村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刘志阳教授认为,乡村由于技术短缺、贫穷、歧视性政策和土地管理低效等原因正逐步衰退和被边缘化,乡村振兴成本高,短期可见的收入少,通过纯市场机制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社会创业倡导利用市场原则提供社会服务,兼备商业性和社会性,尤其是社会创业的赋能逻辑能够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较好地实现外来援助与内生发展之间的平衡,恰好可以成为解决“两个乡村”问题、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刘志阳教授进一步解释,单靠外来援助实际上无法解决当前的农村问题,社会创业正好可以破解这样的社会难题。乡村振兴是社会创业中对于机会的一个创造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也是社会创业者通过赋能方式来帮助村民发现和实现价值共创这样的过程。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正是对应于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实现。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的鲁若愚教授还通过聚焦扶贫问题,探讨了三农创业议题中的乡村优质资源及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调研结果显示,极度贫困区往往集中在边远、落后、人口分散地区,越到后面3%左右的贫困人口越难实现脱贫。目前,住房、产业、教育、健康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近年政府虽然为解决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扶持方式传统单一,基层政府渐感疲惫不堪,难以持续。因此,三农创业应与精准扶贫对接,更多地关注效率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核心价值,综合考虑政策执行效率与可持续性,通过建立新的扶助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甚至的个人的协同参与,积极应对乡村贫弱挑战,切实提高脱贫效率。

3各地区三农创业现状梳理

(一)东北地区(吉林省)

吉林大学的张秀娥教授利用吉林省农村创业调研数据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创业现状。研究发现,官本位意识、传统观念制约、政策扶持不到位、创业人才短缺、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完善、投融资方式单一、中介服务(咨询会计、法律等)不完备等问题共同制约了吉林省三农创业的发展。调查显示,目前东北吉林省的农村创业以男性青年为主,女性创业活跃程度相对较低;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得到提升,因此大多数创业者都获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且拥有创业经验;创业资金多源于自筹;同时创业层次偏低,产业拓展能力不强;创业红利也没有得到完全释放,绝大多数初创企业的利润仍在10万以下。基于此,张秀娥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特别是作为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作用;二是吸引多元化的群体投身三农创业;三是积极建设有针对性的三农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服务环境。

(二)西南地区(四川省)

西南财经大学徐宏玲在四川省人社厅庞大数据库的基础上,提炼分析了四川省的返乡创业生态现状。通过对比发现:创业者选择的行业仍然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都相对较高;创业资金不足,知识和技能缺乏障碍明显;政策不太熟悉是常态;由此导致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强烈,尤其是在产品营销、企业经营管理和合伙人合作模式等方面;此外,还存在着物流配送体系缺失,配套水平低,资源半径能力低,政策协同性差等制约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三农创业活动开展在资源能力和产业形态上还未能形成互补,大多数三农创业活动仍然停留在比较纯粹的、狭义的农业领域。进一步地,徐宏玲将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划分为了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在创业环境感知方面,则基于不同感知内容划分为了政策环境感知,金融环境感知,服务环境感知和培训环境感知等。

(三)西北地区(陕西省)

2007年国家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关于农民工创业的问题后,众多中央重要文件都提到了农民创业、就业以及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就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马红玉在调查分析陕西省农民工的创业动机、创业的初始资金的来源、创业绩效、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诉求,提出了构建良好创业环境的若干思考。与西南地区调研结果相似的是,陕西省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同样存在众多障碍。陕西省农民工的创业生存动机强烈,但是对切身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受惠覆盖面却非常低,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创业优惠政策。所以马红玉认为,地方政府应重视创业环境和创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工能够搭乘互联网的时代东风,更加便捷具体地展开创业行动。此外,相关机构还应积极灵活地响应农民工对创业资金获取的强烈诉求,扩展农民工创业融资渠道和手段,同时搭建平台,加强农民工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坚持长期的创业文化培育工作。

(四)华中/华东地区(河南省/安徽省/山东省)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宋正刚就安徽阜阳、河南兰考、山东曹县等三个地区返乡创业试点县的经验证据分析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实施差异化策略。调研发现,三地在政策实施方式、力度和效果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宋正刚分析到,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政策实施上产生了较大差异,主要还是由政府对农民工的角色定位和认知差异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领导者或主政者对农民工的不同认识会具体体现在政策落实和资源配置上。目前主流的模式是特惠政策模式,其次是普惠式的分散资源配置模式。相较之下,前者更多地将农名工返乡创业问题理解为经济问题,重点关注如何释放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口红利。后者则更强调政策的普惠性,把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民生保障以及双创政策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群体来提供细致务实的个性化政策支持。宋正刚强调,典型示范和逐步试点的这种经验很难被复制,强行复制经验会导致制度创新不够、重视短期效应、用老办法来管理新业态等实际问题。所以更需要从单一层面的政策修复转移到系统的制度创新,实现从政策帮扶到营商环境平台的全面优化。

(五)民族地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在本次会议,还有学者以四川地区为例,从民族地区农牧民创业的角度对边远地区三农创业培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的冯旭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在山区,人才缺乏问题十分严重,当地创业主力以本地事业单位员工、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为主,整体创业者数量偏少,创业者不确定性大,创业团队不稳定。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产业配套程度低,基础设施的相对改善无法抵消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天然劣势。

4三农创业的时代变化与创业机制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西南政法大学的戴中亮正是从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探索。经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回顾梳理,戴中亮发现,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种最为典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者农业组织。在实践中,创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创业形式,但都代表了现代农业中组织的发展方向,在各地大量出现。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已超过87.7万户,农民合作社也从2007年的2.64万个发展到了204.4万个。基于此,戴中亮在分析了重庆代表性区县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了有关农户资源禀赋(人力/社会资本)和制度环境(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复合研究框架。他认为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农户通过自成长的方式进行创业,从而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互联网情景下的农村居民创业活动也为三农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开大学的王金杰以全国第一的电商创业县——曹县的发展经验为例,对互联网情景下的农村居民创业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观察发现,曹县由省级贫困县逐步升级为全国第一的电商创业县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创业政策、返乡人才以及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等多重因素。像曹县这样电商创业县(淘宝村)在中国并不是个例。2009年全国只有3个淘宝村,到2018年全国淘宝村的数量已经激增至3202个,呈现指数化增长趋势。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商创业的范畴不断扩张,创业规模不断增长,分布格局也逐渐从沿海地区向华东、华中、华北和华南不断扩散,逐渐覆盖到包括甘肃、陕西、新疆等地的各个区域。这些发展趋势表明,电商创业在农村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创业方式,互联网情境正在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创业方式,农村的差序格局正在逐渐地由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转变成互联网连接下的开放型社会网络。如今农村创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村电商创业已经普遍形成规模和集群,并凭借虚拟产业集群的新模式,与传统的农村创业区别开来。互联网情景下的农村居民创业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创业,它是以网络化数据化协同化全社会的创业资源为基础,聚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技术结晶,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创业信息质量和创业环境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拓展了农村的社会网络,由此激发了农村居民的创业创新活力。对于农村发展而言,虚拟集群建设具有零边际成本,低进入成本和低交易成本,以及相对公平的平台交易规则等优势。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创业的选择空间常常被忽视,和城市相比,在农村创业面临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限制,比如缺乏产业集群,商业环境薄弱,缺乏创业人力和金融资本等。因此王金杰认为,我们应该将农村居民创业的思考框架拓展为一个涵盖了销售平台、支付体系、创业教育、物流体系、数据协同服务于一体的庞大的虚拟集群网络,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数据化服务的全新研究思路下对当今的农村居民创业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南开大学的樊振佳则以农村信息贫困为切入点,结合信息社会和“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对返乡创业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行为,返乡创业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过程,以及返乡创业者对自身信息能力的主观认知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如今返乡创业者的数字化信息设备的持有比例逐年攀升,信息获取渠道日渐丰富,因此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返乡创业者的信息搜寻能力和甄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现象,樊振佳指出,制度仍然是很多返乡创业者面临的首要瓶颈,比如土地流转政策、信息化领域政策、政府 程度等。其次,返乡创业者的个人信息素养和乡村具体创业情境也是制约创业者信息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破解制度瓶颈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如何回应三农创业者的实践诉求,在中国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将创业者的个体理性引导成为集体行动逻辑,有效提升返乡创业者的结构能力,为三农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保障。

5三农创业的培育路径与产业融合研究

三农创业涉及到政府政策、技术创新、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社会规范、生态保护等有关经济、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乡村振兴是战略的话,那么产业兴旺就是前提。在三农领域的创业活动中,应当看到创业与产业兴旺,创业与生活富裕,创业与生态宜居,创业与社会文明,创业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密切关联。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培育新动能,释放更多创业红利。

江苏大学的庄晋财教授从乡村治理的研究视角对三农创业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庄晋财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三农创业的空间、主体、产业演化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当下中国农民自给自足的生存格局已然被打破,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价值判断体系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乡村发展正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系统危机。乡村原有的淳朴、美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挤压和冲击,在乡村出现了信仰缺失和社会行为失范的窘况,从而引发了乡村治理的困境。庄晋财教授认为,乡村是由经济、社会、生态拟合而成的复合系统,通过三农创业所带来的产业兴旺有利于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庄晋财教授曾深入到广西红岩村进行调研,发现红岩村通过“从沼气到养殖再到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思路,构建起了红岩村“养殖+种植+旅游三位一体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形成村庄的经济-生态协同互动机制,搭建起了乡村变富变美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村民脱贫致富。可见,通过发展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业活动不仅能脱贫致富,还能切实地为当地带来治穷,治脏,治乱、修德等多重社会效益。因此,三农创业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并向其他产业延伸的产业体系,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才有可能在完善的产业体系之上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的薛永基以美国的农业发展进程为例,对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独特的判断。他提到,我国正有大量人口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比美国只有近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且仅有1%的人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发展规律,未来我国将只有25%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远离农村,土地的规模化趋势不可避免。同时,在人口大量迁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创新创业。此外,他在调查中发现,三农创业绩效与农村地理位置有重要关系,越是靠近城市,创业活动越活跃,例如各大城市郊区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体验经济,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薛永基认为,农村不同地区的创业形态可以有所差异,重点是要把农业转化为更广范围的产业生态。具体可以效仿美国的农业功能分区发展轨迹,例如近郊创业活动着重面向城市的广阔市场,立足于独特的乡村资源,拓展体验型经济;稍远地区的创业活动则关注产业链条的中间过程,如农产品加工等;偏远地区的创业活动则主要强调种植养殖等基础农业领域。如此,三农创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不仅可以解决市场问题,也有利于乡村的规范化管理。由此通过三农创业的模式载体一步一步地将中国当前散乱的乡村产业格局划分为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分区。

江苏大学的黄启发研究发现创业产业周期还与地方领导人的任期紧密关联。某些地区“政策跟着领导变”的恶性循环导致当地总是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格局,底层农民创业者跟随政策不停更换产业,但随着他们学习能力减弱,创业能力降低,产业薄弱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越创业越贫困”的现象。因此,农民创业必须立足于可持续的产业之上。黄启发认为,三农创业的发展需要不间断的创新,紧跟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衍生新业态,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地获得好的收益。产业要想衍生新业态,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其二是通过产业融合。以江苏沭阳为例,在沭阳已有的包含了龙头企业,中小网商,家庭作坊和个体户等不同规模企业主体的梯度企业体系之上,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服务商不断加入协调,从而催生了一个更为完善的创业型生态系统。而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不断调整,沭阳不间断地衍生了一系列的产业。与此同时,还有其它被带动衍生的产业,例如快递业,干花加工企业,园林绿化企业,景观设计企业,花木旅游等等。当地不停地衍生新业态,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与业态衍生的正向循环。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加速业态衍生,业态衍生后又继续优化生态系统,由此不断衍生新的商机。黄启发总结到,正是因为当地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并且能够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创业者才能紧跟市场变化。所以,新业态的衍生主要就是实现增值增效和增收,最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活富裕两个目标。

武汉理工大学的彭华涛教授则用陕西省袁家村从有名的贫困村华丽转变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2014的案例展示了另一条创业产业发展路径。在袁家村,当地政府在设计整体产业规划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对当地居民创业活动进行了科学引导,确立了以农民为创新创业主体,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此外,政府将创业补贴大量用在选培优质创业人才上面,精心挑选每一位进驻的创业者,坚持一村一品,号召全民创业,引入商业孵化思维去吸引优质人力资本,在品牌和商标等一系列创业流程中保驾护航,让创业者能术业专攻,自主研发产品。在解决了人、资金、技术等问题之后,袁家村还兼顾了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种植和养殖均强调“两清”和“两减”——减化肥和减农药、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奠定了袁家村发展全产业链的基础。正是因为袁家村能够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功能,才培育出了有技术含量的创业企业。袁家村通过将普通农业转变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装备农业和康养农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彭华涛教授认为,产业生态需要产业的存在和多样化,精准创业扶贫一定是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然后在全产业链框架下,第二、三产业再反哺第一产业。将精准创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来看,精准创业不一定是根治贫困的最佳选项,但至少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贫困的问题。

6三农创业实践案例研究

本次会议还有部分学者引入真实的三农创业经历,从实践角度对三农创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补充。拥有多年创业孵化实践经验的成都创业学院副院长王勃文在双创孵化逻辑的指引下,结合新希望集团的产业特点和现有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了“希望田野”乡村双创综合体的创新尝试。王勃文认为,对于返乡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返乡和创业是两件事,因为大部分农民工仍是被动式返乡,其返乡后的实际地位在乡村十分尴尬。一方面长期的城市生活并没能带给农民工有实际价值的开阔思维;与此同时,他们还极有可能已经丧失了熟练运用传统农业技术的能力。因此,王勃文尝试建立一个农村孵化众创空间,改变被动式返乡,为农民个体提供创业机会和资源,降低农民创业成本,完善乡村创业的孵化机制。此外,针对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乡村传统产品供给满足不了消费升级需求两方面的问题,王勃文等人依托新希望集团的产业特点及其供应链基础,提出了“F2F”供应链创新模式。具体工作重点涉及把孵化器开到田间地头把孵化器建到大街小巷两端,从硬件载体和软件机制双重角度将农业产业资源集中化、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最终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形成“—二三产业融合、科教文旅创集合、产地人房园结合”的乡村产业化发展创新实践模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汪红梅基于农业院校大学生三农创业的案例,以投身三农创业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只有产学研创结合,并具备超强社会带动力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和团队才能成功创业。汪红梅认为,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良好的社会带动效应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基石。汪红梅还提到,大学生在投身三农创业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资源对接能力较弱,团队不稳定,定位不准确等等。据此,她也提出了支持大学生进行三农创业的相关建议,分别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积极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从学校层面发挥孵化器作用;同时分阶段实施创业帮扶,从学生创业者的角度切实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和服务。

最后,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张仁江教授以企业观察的角度切入三农创业实践,在分析“天津田润商贸有限公司”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农产品变成商品的若干思考。张仁江教授发现农产品转化成商品更需要选种、育苗和种植管理一体化的体系规范。要充分利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自然产出的初级农产品价格一定要与其价值相匹配,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定价和渠道两个关键点,最终在市场环节实现商品价值。

7总结与展望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三农创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炼了更加丰富的研究议题,助推了学术研究合力的形成。会议形成的共识和学术观点主要包括:(1)当今中国的三农创业活动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创业者、资源、机会、政策等四个关键创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将为三农创业带来新机遇;但同时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乡村已经日益凸显,三农创业发展的挑战也随之而来;(2)各地区三农创业现状差异较大,地方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因地制宜的创新创业培育是关键;(3)三农创业的组织模式、集群模式和创业者结构能力等都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视角亟待引入三农创业的学术研究和创业实践中;(4)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三农创业活动须得紧跟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融合产业发展,培育创业产业生态。

三农创业是时代命题,同时也承担着解决中国广大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历史重任,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十分广泛。本次会议的召开,突破了地域约束,为学者、政府系统以及实践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增进了中国三农创业研究联合体的凝聚力,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机会。本次会议只是同行间交流经验、增进了解的第一步,今后将组织和邀请更广泛领域的跨学科专家人才参加学术会议,以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与层次,产生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机制,为中国三农创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冯潇,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创新创业。

 (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NET20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