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研精准帮扶 着力资助育人——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室开展线上研讨活动
发布人:刘畅  发布时间:2020-03-20   浏览次数:1721

2020319日下午1500,资助育人工作室开展“大数据时代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线上主题研讨活动,学生处资助管理科的张玉凤,生化学院的辅导员万海洮、杨良军、王冰冰,机械学院辅导员程雷、何银萍、余玲艳,电气学院的组织员翁文香,计算机学院的郭煜锋和艺术学院的李娅参与了会议,会议由工作室副主任程雷主持。


首先,程雷就工作室成立至今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主要介绍了工作室前期例会的开展情况;2020110-13日工作室成员参加的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务研修班情况,研修班培训会涉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机制建设与探索、高校困难生精准认定模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实施策略、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创新、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排查处置等内容;2020313日上午“智慧资助系统”工作培训会开展情况情况,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慧校园的建设方兴未艾。新生入学报到系统、教务系统、校园卡消费系统、图书借阅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等各类信息平台在各大高校纷纷“上演”,并不断推陈出新,这为大数据“介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张玉凤主要就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学校从应急帮扶、政策宣传、资助育人等方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资助工作。如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导向功能,挖掘获奖优秀学生典型,在校园网进行“自强不息,筑梦青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聘任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号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做好受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及2020年春季国家助学金审核发放工作。

 

万海洮主要就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表达了看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与资助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当前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十分必要。学校应培养大数据思维、丰富资助育人内涵,通过大数据协同各类资助育人资源、动态评价受助对象、融合各类资助平台,才能对资助对象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但无论何种技术手段,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希望后期能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育人上。

余玲艳说到,以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资助育人为例,疫情以来各高校也的确在第一时间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力争应助尽助,重点照顾到疫情影响下的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供养、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学生群体。但我们放眼全国的资助育人实际可以发现,我们资助工作的落地仍旧停留于传统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学生申请、辅导员审核、资助到个人,从源头关上来看,我们的资助精准性和科学性并不高,对谎报、漏报、瞒报等情况的判断也比较片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还是较为滞后的。那基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我们辅导员能做的也不是只有守株待兔,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资源动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为数据材料作辅助支撑,这也是我们辅导员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其他辅导员也都就研讨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存在着认定缺乏精准性、贫困生材料真伪难辨、资助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通过制度建设、资助育人措施创新进一步优化资助资源配制;二是要做到精准资助,培育典型,提炼资助工作特色;三是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环节严把政策关,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切实做到资源精准分配,达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措施精准、资助成效精准的效果。资助育人就是要解决过去资助和育人两张皮,把资助只停留在给钱上的做法,就是要育人功能,让资助工作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让资助育人的理念和方法进校园、进宿舍、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了解学生动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本次线上主题研讨活动开展的十分顺利,通过线上研讨的方式也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学习交流,让工作室成员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了深刻的思考。今后,工作室成员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积极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延伸和拓展,努力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新突破。

           

       (文:万海洮  图:资助育人工作室全体成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