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工作案例展示】以志愿服务育人 培育坚韧品格 |
发布人:赵静云 发布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1787 |
一、案例概述 (一)案例人物特征 余同学,W市某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在余同学就读小学一年级时,父母便前往Z市务工,高考前一直由爷爷奶奶陪读,性格率直,以自我为中心。 辅导员,安徽某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一年级辅导员,具有3年学生工作经验。 (二)案例背景 余同学,W市某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在入学报到至军训期间,在班级表现积极,以90分的成绩完成军训考核。军训结束后进入正常教学,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努力程度一般。正常教学2周后,该生主动联系辅导员表示最近一周浑浑噩噩,学习不在状态,寝室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很大,有弃学的念头,班级集体活动也选择逃避。辅导员与余同学的深入谈心谈话中发现,余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便外出前往Z市务工,因外出务工原因平时很少陪伴余同学,主要以电话短信进行联系,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上大学前一直由爷爷奶奶陪读,因为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余同学日常生活相对比较宠爱。交谈过程中,辅导员发现余同学比较爱玩手机游戏,晚上结束晚自习回到寝室后一般都会和高中章同学连麦玩游戏,因性格比较率直和室友关于寝室作息沟通上没有达成很好的一致性,认为室友不能很好的理解他,在沟通和交流面前余同学选择放弃、逃避,导致余同学在生活、学习、寝室关系上出现严重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一)原因探析 1.学生个人特质 余同学的成长经历是目前00后为主的新时代大学生普遍的成长历程,余同学的个人特质与其中小学阶段成长环境密不可分,辅导员经过与余同学的深入交流发现,余同学性格比较率直、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作为家庭独生子女,从小爷爷奶奶陪读下养成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宿舍室友相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室友的感受,因此余同学的个人特质是其产生寝室关系紧张、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的重要原因。 2.外部环境变化 余同学军训结束进入正常教学环节后,在学习、生活上出现显示变化,除了余同学个人特质这个内部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便是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在上大学以前,余同学一直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学和中学阶段均是走读方式,而到了大学后从走读转变成在校住宿。余同学的人际关系也发生较大变化,从亲子关系为核心转变成同学关系为核心,其次学习方式随高中到大学实现了本质变化,高中阶段的被动式、约束性的学习方式在大学阶段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中心。外部环境的改变虽然不是余同学产生焦虑状态、弃学念头、活动逃避的最根本原因,但是由于就读方式、学习方式、住宿方式等外部环境变化对于原本以自我为核心、适应能力弱的余同学无疑是导致其产生活动逃避、弃学念头的关键因素。 (二)育人方法选择 案例中,余同学产生焦虑症状,出现的厌学、逃避等不良行为并不是个案,而是高校新生入学后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余同学来说,中小学阶段长期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韧性的个人特质是最根本的原因,余同学对新的校园学习生活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适应期内校园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产生的变化是其出现焦虑、厌学的直接原因。根据余同学出现问题的内因和外部因素,一是应该加强对余同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目标,增强坚韧品质、坚强意志。其次,调节余同学人际关系也是关键一环。寝室是余同学日常学习生活重要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寝室关系、文明的寝室秩序、优秀的寝室文化是余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强沟通交流的基础。高校新生第一学期是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时期,余同学的室友、同学来自全国不同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彼此之间需要有互相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接纳他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日常琐碎事务,是余同学适应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一门必修课。 根据余同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决定采用实践育人对余同学进行理想信念培育,增强坚韧品质,快速适应大学生校园生活,在实践教育过程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劳动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增阅历、长才干、坚意志、熟技能、知荣辱、懂感恩,为余同学的未来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做好思想、信念、人格、品质上的准备。 三、实践育人措施及效果 (一)实践育人措施 1、采用焦点解决教练技术深入访谈 辅导员通过前期与余同学进行交流,基本掌握余同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内部、外部原因。但是余同学并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摆脱现在的焦虑状态。辅导员决定采用焦点解决教练技术与余同学进行深入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1.余同学,你现在觉得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扰?”(自我分析问题) “2.余同学,你现在觉得自己现在困扰主要来自学习和生活,假目前的困扰满分是十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扰分别是几分?”(发现主要矛盾) “3.余同学,你现在觉得室友人际关系是不是影响你焦虑状态的重要因素?”(寻找问题焦点) “4.余同学,假如这个学期你希望室友人际关系发生一个变化,你希望拥有一个怎么样的寝室状态?”(描述愿景) “5.余同学,假如这个学期能达到这样寝室状态,你希望室友应该做什么?你又应该做哪些?”(形成行动方向) “6.余同学,假如让你制定这个行动计划,你觉得你有没有信心达到?”(评估面对困难的能力) “7.余同学,假如寝室关系达到理想状态,你有没有信心在其他课程的成绩上达到军训考核90分的成绩?”(自我能力评价) “8.余同学,我觉得你本身能力、适应状态还是挺好的,但是缺乏对自己自我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赞美赋能) “9.余同学,如果让你自己总结,你在军训考核中为什么能达到90分?你认为最重要的三点经验是哪些?” 余同学在军训表现优秀,军训考核成绩为90分。(自我总结优势) “10.余同学,你在军训中踏实认真、遵守纪律、相信自己,如果你把这三个经验放到学习上来,你怎么安排自己的日常学习呢?”(赞美赋能+行动引导) “11.余同学,你的规划非常好,我详细你一定可以做到!你觉得抽一部分时间放到实践锻炼环节,增强自己坚韧品质,服务社会,是不是对自己能力提升更有帮助?”(赞美赋能+行动引导) “12.余同学,你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是非常好的,如果参加学院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志愿活动,你最想做什么?”(赞美赋能+行动引导) 辅导员通过深度谈话引导余同学进行思考,描述自身状态、寻找自身优势、进行自我评价、引导树立目标、执行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以达到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2、实践育人具体措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最显著的特征是不以追求利益为目标,具有无偿性。首先根据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基本内容,鼓励余同学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通过让余同学参加开展美化环境、援助孤残、文明创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余同学的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培育品质。 余同学与辅导员谈话后,辅导员引导余同学加入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与W市养老院、盲人学校、血防站、科技馆、街道办事处、城市社区等各种机构联系,在一年的志愿服务中陆续参加、开展社区科普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运动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助老志愿者活动、社区贫困助教志愿服务活动等主题活动。 (二)志愿服务育人效果 截止2021年12月8日,距余同学产生焦虑、弃学、逃避状态已有一年多时间,现在余同学是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教育,余同学不断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争优创新,勇于拼搏,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学习态度相对之前有了很大改变,寝室人际关系有了很大好转,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余同学大一学年在专业排名前50%,在学校某专业竞赛中获得校一等奖、志愿服务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相比大一上学期余同学出现的焦虑情绪,学习不在状态,寝室关系紧张,弃学的念头,集体活动逃避等情况,已经有明显实质性变化,志愿服务育人成效明显。 四、实践育人反思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余同学在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资源,辅导员树立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责任,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根据余同学案例,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志愿服务项目中对青年大学生和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进行探索。同时,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形成长期稳定、具有周期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多层次维度的育人模式,并制定合适的活动策划,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水平,增加志愿者对思想工作的总体认识,促进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能力提升,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坚韧品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热衷奉献社会的情怀,实现志愿服务育人。 (二)理论贡献 1、开拓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引领高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不以报酬为目的,以自愿奉献为立足点,具有很强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新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不能局限于校园,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当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这就要求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要不断开创志愿服务新领域,立足城市发展,面向社会需求,弘扬青年志愿精神,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有机结合。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培养青年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同时,把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团体服务,不断培育高校青年学生创新素养和创造能力。高校青年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弱势群体,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深入社区群众、结合社会需求,将服务他人和教育自我结合,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全面成才的目标。 2、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方法,构建服务学习新模式 高校志愿服务要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高校育人角度出发,将青年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而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如果局限传统志愿服务单向模式,很难将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性、公益性凸显出来。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和其他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目的具有显著差异,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不是单向模式。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现有的志愿服务模式上开拓了新途径,建构服务学习双向新模式,立足社会服务的同时,加强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在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同时,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强化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转化能力,系统提升项目研究能力,有利于增强高校青年学生学习获得感,推动高校青年学生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3、创新志愿服务的新内容,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不局限常规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现有的服务项目基础上不断深化高校青年学生实践锻炼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内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城市特色、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市情校情,将青年学生发展和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城市建设的有效融合。高校青年学生是城市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志愿服务内容建设,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将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目标与志愿行动融合,不断推动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形成优良的精神文明风貌,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学工部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