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三不”干部治病

 

改革越到紧要关头,事业越到十字路口,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在位有责、挺身发力。这正是习近平反复强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原因。

古语说:“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遴选、培养大批能谋善断、会干实干的领导干部,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来极大的推力;反之,只能是增添蛮劲、虚劲、反劲。

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人生阅历,让习近平对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行得失尽知其要。他总是能用平实形象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论述中为一些干部“不善为”“不能为”和“不作为”三大问题开出了“治疗良方”。

“创新针”和“理论液”治疗“不善为”

领导干部“不善为”不同于主观上“不想为”。很多人是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的,但在新形势下,仍习惯沿用老思路老套路工作。许多“不善为”的领导干部也有干劲,做了大量工作,还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子,往往陷于蛮干盲干,最后事与愿违。习近平曾形象地形容这种现象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勇气可嘉,却是莽撞和不可取的。

那些“不善为”的领导干部既花费了上上下下的时间与精力,又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尤其还贻误了更加宝贵的发展时机,终因“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而拖累了大局。

面对新问题,只有坚持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增强领导和决策中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习近平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讲创新问题。他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创新。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着重强调了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挥行动、训练干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对于脱贫攻坚、东北全面振兴、供给侧改革等几场“硬仗”,习近平都从创新方面布局支招,令人眼前一亮。

创新是解决“不善为”问题的关键,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则是前提和保证。一些领导干部的“不善为”正是因为忽视了党长期以来积累的执政经验、工作方法和政治规矩,需要重新“回炉”,重温著作、重学讲话,对照改进工作方法。

习近平前不久就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其深刻用意,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在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下功夫,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真正解决好“不善为”的问题。

“学习剂”和“制度贴”消祛“不能为”

领导干部的“不能为”,主要表现在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工作中显得能力不足。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了“本领恐慌”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习近平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针对领导干部,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习近平说,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要解决“不能为”的问题,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健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导致领导干部一旦任职达到一定的行政级别,除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行政级别一般就不会下降。这让一些“不能为”的干部产生了侥幸心理,也让更多能干会干的干部只能“熬资历”,难以更好地施展才华。

20156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强调要坚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在中办印发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中特别提到,对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等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应当进行调整。

这一机制让机关不养“庸人”成为一种政治生态,督促了领导干部自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解决自身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问责刀”和“教育钳”剜除“不作为”

“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群众对一些“太平官”长期尸位素餐反映强烈。

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该办不办,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政策空转,失信于民。其次,该管不管,放任了工作中的瑕疵和漏洞,甚至出现违纪违法乱象。再次,该闯不闯,日复一日,手脚僵化,遇到重大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因此,领导干部“不作为”绝不只是让工作停滞,更会让事业蒙受巨大损失。

习近平对“为官不为”的现象十分重视。他曾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也曾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2014年以来,前后已有数百干部因懒政怠政等不作为典型问题受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审计署也加大了对不作为问题的审计力度。制度正在发力,效果已经显现。然而,解决“不作为”问题,除了要用问责机制,也需通过教育,从心理上解决问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提出“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提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要求。习近平也曾强调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

因此,中央部署了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地督促着各级领导干部摆正态度,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本,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领导干部的“不善为”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不能为”是能力层面的问题,“不作为”是态度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相当一个范围内存在的,三者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不善为”的状态得不到改变,终将成为“不能为”;而“不能为”长此以往也极易变成“不作为”,为党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解决“三不”干部的问题,从严治党的力度和步伐必须不断加大。目前在全党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其深意就在于使从严治党“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