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成就斐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蓬勃发展的慈善组织、公民日益增强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走入社会,锻炼自己,成了大学生迫切希望的一件事情。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量,同时不少学校也把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时间作为对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
二、“公益N+1”平台案例分析
为更好地发展工艺慈善事业,着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新芜湖青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大力选树一批青年爱心典型,共同营造鼓励无私奉献精神,让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实践社会的能力,特创立“公益N+1”平台。
大学生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公益事业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大学生与公益活动已然不可分割,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传承者、担当者,公益活动亦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公益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能在公益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中之重,个人的修养在未来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公益活动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但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公益活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一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激情、活力和爱心。他们的热情推动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也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短板。大学生由于自主性差,社会服务意识薄弱,导致大学生社会服务流动性差,延续性差。
(有关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方式的调查)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是通过学校社团组织进行的,而其他几个选项数量非常少。由此可知,大学生接触到信息和资讯是有限的,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都是到学校帮扶的定点扶贫地区,社团组织帮扶的定点学校,除此之外的信息来源非常少。大学生们应该接触更多一些贫困地区情况,了解更多的公益方式。同时,大学生没有自己创建公益平台的意识,同时在公益多元化、立体化、创新化的今天,大学生没有养成分享公益的习惯,更没有产生服务公益的意识。因此,建立一个网络公益助学平台是有必要的,它能够建立起学校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桥梁,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公益。
所以“公益N+1”帮扶平台的建立满足了当代大众的公益需求,在新的变动力量格局下,形成的一个新的公益资源整合模式。在如今公益事业飞速发展时期,资源整合的运用正在从商业领域扩大到公益领域。这一模式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下,极大地解决了我国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问题,能够帮助我国贫困地区的学生上学,也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形式。“公益N+1”平台自建立以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实践育人措施及效果
某同学作为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合理的规划、一股子韧劲和团队协作能力,把自己热衷的志愿公益事业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成为了校园内、网络上颇有影响力的“志愿公益之星”。
三年来,他带领团队组织开展“公益自行车捐赠”、“为贫困地区筹集秋冬衣”、“驰援湖北,公益募捐”、“千人千书,爱满校园”、“为河南省灾区募捐”等校内外公益活动280余次,用实际行动投身助困扶贫、防汛防疫,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受到了校内外媒体的关注,中国青年网、学习强国、安徽教育网、安徽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38次报道其突出事迹。先后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2019年度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20年度“安徽省百优大学生”。获得“安徽省第六届“互联网+”银奖、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银奖、芜湖市青春扶贫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特别是依托学科专业,立足校园资源回收利用,开展的“高校废旧自行车回收再利用的实践探索”项目获得“芜湖市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并被立项支持。
2018年9月,考进
的他发现校内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非常单一的,于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校园内到处摆放许多的废旧自行车。调研后知道是往届学生留下来的无主自行车。他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会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整洁”。在学校第七季“团百花”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始时,他申报并组建了“含笑花”志愿服务队,立志围绕废旧自行车改造利用来做志愿服务。但是整个校园内有几千辆这样的自行车,而且分布各个角落。不仅维修起来工作量大,而且“哪一辆是无主的,哪一辆是有主的”也很难甄别。他查阅了法律知识,查阅了修理知识,并将策划书递交院团委、校团委、保卫处、后勤处。后来他得到了学校方面的支持,还把志愿维修活动与传统的学术科技赛事—自行车拆装大赛结合了起来,将废旧自行车甄别、公示、集中、整理、维修、出新。
2019年7月,“含笑花”志愿服务队第一次在学校的支持下,向学校定点帮扶村—宿州市鸭湖村捐赠了100辆维修一新的公益自行车。2019年和2020年10月,他们又在校团委和芜湖团市委的支持下,在“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向芜湖市无为县分别捐赠了50和60辆公益自行车。从2019年4月份开始,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公益自行车维修活动,目前他们的志愿公益项目不仅成为了校园内常态化活动,更与其他高校对接,将成功经验推广出去,立志彻底解决我国高校废旧自行车堆积问题。
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医用物资匮乏、医护人员短缺等问题不断出现。他感受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他迅速联系了武汉当地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疫情。1月25日凌晨一点半,他捐出自己500元压岁钱后,组织团队在网上率先发起了“驰援湖北 公益募捐”活动。
两个小时以后,团队筹集善款就超过了2000元;12个小时,超过5000元;16个小时,超过8000元……在这一天里,学校的老师、亲戚、朋友、同学都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行动上来。从募捐行动开始,他似乎时刻都在打字,不停回信息与电话,手一直在抽筋,吃饭睡觉都来不及,几乎24小时都处在处理信息的状态。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核验,分拣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准确、高效地传达到相应的负责人手里。捐款捐物的、医院求援的……对接筹集国内外资源资金、对接物流和志愿者车队、对接医院、核查物资信息……。
期间,团队遇到了购买物资被骗、物资不达标、货物不合格等问题。他们准备发出公告,提前结束募捐,但是无数的咨询、求助、捐赠电话和信息涌来……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再坚持一下,每多坚持一天,就会多一些人得到帮助。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五千余位志愿者参与到救灾行动中来,驰援湖北的力量越来越大,截止到2020年2月25日,他的团队直接和带动
师生筹集近20万元资金,联系了近30家爱心企业和高校团队,对接了十多批10余万元医疗物资到20多家湖北和武汉的医院和卫生所。他的募捐事迹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安徽共青团等十数家媒体进行关注报道。
四、实践育人反思与启示
由于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公益N+1”平台开始呈现出草根化、年轻化、常态化的特征,以微信、手机QQ等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互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这些呈现形式上可以看出,“公益N+1”正在迈向“行为公益”的阶段,在过程中需要平台进行充分的改造与创新,网络互动就是其创新的着眼点和命脉所在。探究网络互动对“公益N+1”平台的影响,首先平台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适应身份转换,充分做好“资讯提供者”的工作,另外还要充分调动网民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重视“用户为王”的理念。网络互动对网民自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互动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警觉性”,获得一份难得的信任,人们将更加主动地为实现“人人公益”的目标做出努力,并开始在公益“镜中我”中关照自身。人们的自然属性被同情心所唤醒,公益便成为良知善行的起源,社会的价值观正在悄无声息的被重塑,这也正是“公益N+1”平台的目标所在,如柔风细雨般渗透于身体,流淌于血脉。网络互动成就了“公益N+1”平台的发展,并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网络互动是公益事业的指路明灯。科技在缔造丰富物质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但物质的富足已经不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互联网技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真正内化成一种生活,一种精神追求,互联网公益就是最好的见证。科技向善,人心向暖,这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
该同学带领着“公益N+1”平台自创建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受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公益N+1”平台正在形成一个包含平台自身、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受捐者为一体的生态公益圈。通过此平台帮助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此平台可以更好地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着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新芜湖青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大力选树一批青年爱心典型,共同营造鼓励无私奉献精神,让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实践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