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2011年暑期教学工作研讨会纪要(一)
会上,各专业系(部)经过认真准备,做了关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就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等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坦诚热烈的讨论,并由专业系(部)主任结合各自专业教改情况进行汇报。最后,学院党委书记许晓菁进行会议总结,职能部门领导郭兴众、陶庭先、教学督导员项宁畅谈了参会感受,校领导干洪、李震作重要讲话。会议由院长黄凯主持。现按会议议程总结如下:
一、各专业系(部)关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摘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系王淮梁主任认为开辟寒暑期第二课堂,从实践的角度延伸第一课堂至第二课堂,完善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科学合理地发展实践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导致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毕业生无处可去。误区之二: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在校期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很少,基于设备缺少、陈旧等实验室条件所限,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弱,到了企业能够马上拿得起来的大学生很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误区之三:教学模式僵化。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课堂上的“灌输式”授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一张卷定成效的传统考核方式也促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误区之四:重通用,轻专才。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课程开设多而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对于真正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来说却又是无所适从。
2、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几点建议
教学目的:
1)目的明确,能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适度的要求;
2)更多地关注学生,注意面向全体及兼顾学生差异;
3)突出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把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纳入教学目标;
4)教学重心定位于学生的发展。
教材处理:
1)能掌握课程标准,通过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科学;
2)增强现代意识,适应时代的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创造性的改组。
3)强调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处理教材,采用灵活且贴近学生实践的教法,设计出有创意、有新意的教案。
教学过程:
1)学生
态度积极:学习积极性高,情绪饱满,求知欲强;有竞争合作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无“死角”、无“闲人”。
思维活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控制单向授课时间)课堂上较多的时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尝试探索等手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为解决问题积极生动地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假设、观点。学生练习时间充分,能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提高。
气氛和谐:(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民主合作气氛浓)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多边多向,互动性强的自主信息交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的习惯,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独特的感受的能力。
2)教师: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新,在教学过程等的设计中能体现当前教育教学中新的理念,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
①注重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②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关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文化课教学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④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分析,主动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提高素质;
⑤能恰当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教的情况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
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等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合作、分享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态度习惯、数学能力、语文素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实验实习动手能力等)得到培养提高。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
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一考定级”的学习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课程结业考核由平时表现、项目参与完成情况等多项内容综合给出。学生在上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第二,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凸显实践型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1)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渠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实现校企双羸。充分依托学科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中的优势特色,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创新,以优势求质量、以特色求发展。
2)利用和学校有着长期友好协作关系的企业建成一批条件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实习。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可以实际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实习效果较好。
3)本着教育要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原则,鼓励教师引入科研项目和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实际上融实训、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如我们利用设计工作室和安徽朗石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这两个实体,把池州香格里拉滨水景观、池州青阳农业蔬菜基地规划、芜湖县公安局办公大楼、繁昌好而优购物中心及好而优大酒店室内装饰工程等实际项目作为课题引入到毕业设计中来,真题真做,使学生既完成了毕业设计,又学到了专业实践知识。
4)密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如环艺专业以安徽朗石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课堂。
4、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建议——加强暑期课堂的开设
暑期课堂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利用暑期,可选择最熟悉课题的教师去任教,而且结合社会实际项目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缩小了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暑期课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成若干项目小组同步展开设计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课题中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学习,如投标文件编制、文案编写等。
暑期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会根据新课题的教学需要,备新课,而熟悉新工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暑期课堂,使有社会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老师相对固定时间和专长的内容方面教学,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
暑期课堂有利于接受市场的考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市场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课题。对学生采用教学主体、业主、行业管理方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设计评价,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暑期课堂实施有利于多层次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项目课题模块,如招投标文件及材料收集整理、现场环境与场地实际准确勘测报告、设计文件编制等,解决学生侧重技能和侧重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方向的学习需要。
(二)装潢系顾梅主任强调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问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1、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艺术类高等学校的培养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通过对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作,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朝着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前进。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体现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只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而忽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单方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真实情况。因此,把“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科学教学治理的需要。以往高校对教师教学治理一般只是实行下作量制度,对教师教学工作只是从量而进行定量治理,而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反映,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这对完善教学治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
1)检测功能。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活动现状的把握,无论其价值取向如何,无论阶段如何,其结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对教学活动水准的检测。
2)治理功能。教学活动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所界定的目标要求进行,在教学活动的原则、方法、手段上要符合教学规律。但在教学实践,出于教师素质等各种原因会出现某些偏向。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及时地纠正,以便逐渐克服和避免偏差的发生。
3)方向功能。每门课程教学的直接日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质量评估能显示教学活动运行方向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教师找到差距提供努力的方向。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活动与现代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发展相联系,尤其要符合艺术类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无论是收集资料的途径方法,每一项评价指标以及其权重的确定,抑制或是评价实施阶段的采用都应进行科学的论证;每一个教学质量评价的检测结果,质的检测都应用便于科学的形态来显示。
2)指导学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内容既要包括反映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较高水准的要求,又要有过去教学经验的精炼和概括;既包括新时尚,轻易达到的期待目标,又要有鲜明阐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以便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状态。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提醒我们留意教学活动的 方方面面,并对诸多因素进行妥善处理,使其不影响评价的实施。
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与科学的指标体系、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数据处理相联系的。只有科学而客观的数据,才能正确地判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质量水平,才具有可比性。
4、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涉及以下内容:
1)教学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紧扣大纲,信息是否丰富,重点是否突出,这对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大影响。(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受重视。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留意启发和引学,是否留意深入浅出,语言是否简明生动,是否留意因材施教,是否重视能力培养都是对教学方法的考查点,对于教学手段使用重要的是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也应该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可以从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教书育人,是否关爱学生,仪表是否端庄大方,精神风貌是否良好,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具体评价。(4)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学效果应该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把握,师生互动是否满足来衡量。
2)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出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评价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上述四个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因为这两点是学生最有感受的地方,具体评价项目为“对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勤勉”、“留意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治学与做人”等方面。
3)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指标体系。出于同行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奇,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同行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出于同行对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教学活动,它的评价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项目为:“内容正确,要领正确,小出差错”、“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深入浅出”、“前后连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新成果,例证恰当”、“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等方面。
4)课堂教学质量负责人或巡视员(或督导员)的评价指标体系。负责人或巡视员(或督导员)是代表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过程,更注重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了解。具体评价项目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重点”、“联系实际,例证恰当,难点突出”、“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时问,合理安排”、“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等方面。
5、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留意的问题
1)以评促改,重在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正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一个什么等级,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指导教学”上下功夫。校系两级专家评估组,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指学,不能只限于在“流督”上,而要重在“指导教学”上下功夫,听完两节课后不要急于给老师下结论,而应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重在学生评价。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他们经历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对教学活动实际情况了解最全面、感受也最深,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每学期结束前应把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及时地反馈给各系和教师本人。
4)提高专家组评价水平,重在学习。学校教学巡视员(或督导员),是学院聘请离退休的专家教授和在学校从事多年治理的教师,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教学治理经验,对教学评价工作能从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提出评价意见,使评价尽量做到公评、公正、客观。.
第二个问题:艺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
1、课程体系建立和教学大纲的完善:
专业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人才培养的桥梁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从一定层面上讲,未来设计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并非一定取决于学习了什么专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该专业之后学了哪些课程,从所学课程中又获取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我们认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学生在校四年专业学习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学生如何从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如何完成毕业设计的专题课程,这是一个强调规范、严谨、合理、科学、应用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大纲的完善尤为重要,它需要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进行完善,对已开设的课程的合理性以及市场应用价值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避免在课程设置中出现重复学习的现象,同时加大部分专题设计课程的课时量,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课程教学模块的设定:
目前,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是相同的,一门课程开课时有多名教师同时授课,这是近几年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色。但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每位老师在发挥各自所长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之后,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学方式同,教学课后作业不同等,这些问题令刚刚涉及到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们产生困惑,他们相互交流请教老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课程教学模块的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统一指导教学的作用,我们希望所有的专业老师能够参与进来,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作业、教学检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最后由学科带头人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统一观念、统一内容制定出课程教学模块,和配合教学的PPT,其教学模块和PPT将在完成教学任务中起到关键性的领引作用。
3、文化素养的提升:
我们的学生在设计和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对专业理论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在校所学艺术理论内容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要求产生相当大的距离。鉴于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特别是对今后具有实践能力设计师的培养,社会既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还需要有全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我们认为要求高等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应该比其它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首先实用艺术类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除了加强心理学内容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是设计之源。另外要加强基础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如市场调研报告书、方案策划书、课题调研报告、大学生创新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等文案的撰写。
4、我们走出去,专家请进来。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的摇蓝。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二十余年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我们系办学时间最长的,实力也是最强的,但随着各个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立与投入以及各大院校的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本专业的学生生源、教学质量及声誉都大大不如以前,甚至有严重滑坡的现象,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教学不能不让人担忧。我们急需与市场接轨,洞察社会需求,获取社会用人的第一手讯息。因此,我们首先需对国内同行业的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与课改经验进行调研和学习,同时对具有一定声誉的企业进行调研,以积极的姿态吸取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请进来,聘请行业设计精英、企业老总、优秀毕业等作为专家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对我们的课程设置进行更合理化,更专业化,更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些都能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5、工作室的建立与使用。
转变教育观念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本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践教学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能够真正把课堂上的教育落在实处,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我们认为可以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和相关企业挂钩,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同时,建立核心课程工作室,系部根据课程训练的需要,增加相应的场地与设备,在课程开课的同时,追加让学生模拟体验企业的生产、设计、制作等工艺过程,或是通过模拟企业相关项目进行课堂训练,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设计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6、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我们系一支强大的教学生力军,希望院、系领导能给出适当的措施以培养年轻的教师。 给机会,要多给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给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精神的,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借助于不断的鼓励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给时间,对青年教师的成才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允许他们失败,给予他们奋斗发展的一定时间。同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新老教师经常不定期地进行教学研讨,帮助解决青年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每位青年老师能督促自我,充电学习迅速成长。
(三)新媒体系康英主任就新媒体专业的特征,如何生存发展,如何区别于动画和广告学专业的培养进行思考。
学科建设立足基点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学科语言、工作习惯、生活交往方式,形成本学科独特的团体发展方式。它深层次的体现在学科本质的认识、特色的形成、精神文化追求的集中反映。它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这种学科体系建设对学科中所有成员形成独具特质、合作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定向和引领作用。从事数码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与学习,软件并不是终结者。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乃至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学科文化这个特殊的载体,才能将机器、地域、人的精神与情感、文化与思想上升到进行自由的对话与融合这样一个境界,才能在不同的领域找到契合点。
1、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寻找发现
近年来,国内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乃至部分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高潮。在这个背景下,关注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它的进一步发展的迫切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扎实的推进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认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教育尚处探索阶段,对学校教学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一定要避免教学目标不明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的“双盲”现象。
探索出现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学校师资的力量与配置良莠不齐,教师大都从原本的平面媒体教学转向而来,对数码新媒体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借鉴的教材、参考资料、理论研究都十分欠缺,只能在教学中摸索前进、不断完善;再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设施低起点的情况下上马。
2、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
对于新媒体艺术这个学科来讲,课堂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否总是走在时代最前沿,是否是先进科学与理念的代表,有超前性、时尚性、实验性;其次,是否更具综合性、多元性、非线性与和谐性,是这个学科能否进行良性建设的评价标准。
3、专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培育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本专业绝大多数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新型师资团队,知识结构新、学术思想活跃,但教师缺乏留学海外或互访的阅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多,决定了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大到不同学科的综合,小到不同软硬件的综合,这就要求它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必须摆上教师进修提高的日程。这与传统的艺术教育是相矛盾的,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有目的的加强团队协作的训练,个人能力才可能更有针对性的提高。
2)切实注重多元文化的互渗:新媒体技术本身也许并无国界,但技术是为人、为社会服务的。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遇到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大挑战。这种挑战有可能进一步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优秀的部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但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实乃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具有极大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应当进一步发扬和挖掘。这一文化瑰宝不因西方文化的进入而逊色,也不因现代文化的发展而消失,它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别的文化难以取代的作用。我们应当在学科文化建设上科学地弥补这一薄弱环节,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需要,更是走向国际的需要。
3)用文化链接模块化课程结构:新媒体艺术学科建构,就像太空船一样有很多的对接口,可以对接不同的机器、软件,也可以对接不同的理念与思想,对接不同艺术学科,对接不同的非艺术学科,更可以对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能贯穿和把握这样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有非凡生命力的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学科文化。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学科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乃至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学科文化这个特殊的载体,才能将机器、地域、人的精神与情感、文化与思想上升到进行自由的对话与融合这样一个境界,才能在不同的模块找到契合点。因此学科文化还具有唯一的亲磁力,链接着人文学科、前沿技术等相关模块,形成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生存语境和发展动力。
4)完善工作室为主体的主辅修制:工作室制建构了以教授学术权威的主体;主辅修制建构了学生艺术基础与艺术能力学习的平台;前沿课程的开发建构了学生获取与世界同步、探究未来的渠道。而学科前沿带头人的阵容,综合性课程的展开,学科交叉的立体化,以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获取、跨学科探究、建立学习方法的重视,都贯穿在学科文化建设中,并全面实施在各个课程环节。它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我们文化修养的提高、打破学科隔阂、拆掉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迁移,增强科学精神与激发创造火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工作室制事实上是搭建了一个专业的、稳定的、宽阔的、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为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专业学科文化和学科技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利于与高校现有的艺术基础教学体制相结合。其次,工作室制拉进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距离,加强了相互了解的可能性,使得教学更加灵活、集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在机制上保证了学科文化形成的气候。
(四)工业设计系张学东主任提出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应对学生的大量扩招,提高教学质量。
1、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向
1)工业设计向整合方向发展
与工业时代建立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不同,新经济时代构筑与产品、服务的灵活性生产,竞争优势产生于用户化、设计质量标准以及客户服务。须密切参与产品研发、市场策划、产品策略、宣传推广以及产品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与其它专业的互动及沟通频繁。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所以,中小企业倾向让工业设计师包办从初期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到后续的打样及跟催等工作。涵盖的工作范围较为广泛,可能涉及产品的企化与设计、结构设计、甚至量产导入等任务,过程中须经常与企业内其它部门或企业合作单位沟通协调与配合。
这两种整合的方向是有区别的。前者通过工业设计,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科学技术,提出前沿性的针对人、社会、自然的设计解决方案。后者则是战术性的,着重于改良性设计,围绕产品外观造型进行设计的展开,同时在业务范围上向纵向扩散。
2)工业设计向分化方向发展
大型企业或设计公司会根据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设计任务,将工业设计专业予以分工。通过设计的分工加强设计研究的深度,同时发挥不同人员的特长。企业投入设计研究以了解使用者需求,并利用概念发展、结构设计、界面设计、CAID 等不同设计专长,推出对使用者更为友善的产品或系统。例如宏碁的价值创造中心及明基的数字时尚设计中心,招聘工业设计毕业生担任概念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结构设计师、设计项目管理师、工业设计主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包装设计师、3D/2D 动画、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人机研究员、使用者界面设计师、模型制作人员、用户研究人员等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专长各不相同。
工业设计专业同时朝向设计整合及分工两个方向发展,使得社会和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转变及趋势不仅影响设计教育的内涵,也彻底改变了工业设计师传统技能组合的价值及核心。
2、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1)工业设计教育本质的反思
设计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的专才教育,或是以培养学生的一般知识为主的通才教育,至今仍是个争论议题。大学教育的理想与目标是以前瞻性的研究及视野培养能领导产业发展人才。大学的设计学院不应专注技巧的训练,应把重点主要放在发展基本知识,传递分析、综合、诠释、创造、评估、及判断过程的理解。因此,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条件允许的方式组织资源,并以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
然而,大学除了肩负研究、学术及终身学习的使命,还面临来自企业及家长的双重压力。在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时,期望毕业生能直接创造价值。虽然这是短视的行为,但企业的生存毕竟为第一要务。另外,家长期望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有优异知识和能力,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培养具有独立的设计人格和专业创作能力,并能从文化、社会和专业的角度,结合美学、工学和商学发挥设计创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评判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具有:造形设计;沟通表达;性格积极取向;组织与企划;工程背景知识;人机工程设计。
| 能 力 要 求 |
创新力 |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精神,具备创新的意识; 掌握广阔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敏感的观察能力; 具备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掌握创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分析力 | 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掌握用户研究、社会研究方法,并能运用到设计中; 掌握有关市场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预测能力。 |
整合力 | 根据本专业范围的实际问题需要获取与处理信息,具有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能与技术、艺术等人员合作; 掌握正确的项目评估方法,了解项目评估的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意见的能力。 |
表现力 | 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艺术评价能力; 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平面、立体空间具备感觉与认识; 掌握产品造型形态的理念与方法,具备产品造型的艺术表现力。 |
表达力 | 具有良好的设计语言表达、文字表达;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平面和工程软件能力; 具有良好的设计徒手表达、快速表现能力;设计模型、设计草模的动手能力 |
工程力 | 熟悉基本材料的性能以及其加工制造方法; 熟悉基本的机械结构和原理,熟悉基本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结构与功能创新能力,熟悉产品的基本模具、以及装配等方面的问题; 掌握电学基本原理; |
拓展力 | 能够围绕工业设计的周边设计项目进行设计实践; 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其他设计的设计方法; 能够熟悉设计流程的组织与管理。 |
3、工业设计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想
1)原则
因学科系统性需要;
因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因学校与地域条件的需要;
因人(教师)设课与学生兴趣的结合
2)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课程自成系统:目前教学培养计划要求,每门课程按照块状排列,它们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比如,每门专业或基础设计课程都有市场调查、草图方案、结构设计、设计展示这样一个过程,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每门课程都无法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导致学生毕业时还无法对设计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另外,学生无法把相关的理论、工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设计整合的机会,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方法学习。
各教师自成系统;各教师按照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机会审视本课程与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的衔接性与配合度。一般来说,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设计项目的选择,然而,这样就有可能发生冲突或者出现知识点的空白。
每门课程时间短:在课时量压缩的情况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都相对较少,对于一个设计项目而言的确比较紧张。因此出现的现状就是“赶”。基本每门课程都处在赶作业的状况,很难进行深入研究。
3)思路
合理划分课程群,明确各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以设计项目为基础,打通课程壁垒,形成螺旋上上升的课程环;
根据设计项目需要,把专业基础课程贯穿四年的教学过程;
根据设计项目需要,把实践环节贯穿于四年的教学过程;
按照就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形成专业特色与核心课程;
建立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4、工业设计培养方案的具体方案
1)课程群建设
设计基础——边界在哪里?目的在哪里?内容是什么
专业基础——包含的内容?如何与专业设计进行有效整合?
专业设计——体系在哪里?如何形成逐步发展的专业设计深度?
专业拓展——什么特色?怎么整合优势资源?
实践环节——与专业的关系?如何贯穿到设计项目中?
设计基础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基本技法。重点在于注重观察与感受;注重表现手段;训练思维的过程;强调个性。
专业基础课程群: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沟通表达;工程/美学意识。重点解决形态基础;工程基础;表达基础;理论基础。
专业设计课程群:培养学生设计方法;整合知识;分析问题。重点学习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
专业拓展课程群:关键在于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就业;专业拓展;形成特色。可以在平面设计;室内/展示设计等领域工作,形成陶瓷设计、家具设计、区域文化、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特色。
实践环节课程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造型能力。重点解决产品表现;产品认识;结构实习;模型技术;市场调研等方面能力,以及草图训练;企业实习等训练。
2)打破课程壁垒,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环
二年级以后的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几个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程构成的课程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这种方式把四年总的课程系统分解成数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以设计项目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整合,使得多门课程之间形成延续性和支撑关系,在教学体系中形成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设计训练课程。课程教学整合就是把相关联的专项训练变成一个课程环,打通专业基础、实践环节与专业设计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整个课程链中进行思维碰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研究与分析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将以前单一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调整为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交叉制的综合授课方式,以教学团队的形式来组织课程环内各课程的教学。
第三学期:设计表达课程环;第四学期:产品形态创新课程环;第五学期:用户研究与功能创新课程环;第六学期:产品研究与市场创新课程环;第七学期:趋势研究与系统创新课程环。
第一步,第一堂课,本课程环的教师所有老师与学生见面,由课程环负责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明确教学重点为用户研究的方法,并重点进行功能方面的创新。由课程环负责教师安排设计进度和设计项目以及理论课程的初步讲述。
第二步,交给负责产品认识课程教学的教师,他需要根据课程环和设计项目的整体要求有关功能结构方面的实践和用户研究的调查,并形成用户研究和结构调查报告。
第三步,所有课程环教师集中评定学生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步,课程环负责教师根据前面调研报告指导修改,并完成设计效果图和结构图的教学任务。中间可以安排一次集中考核。
第五步,模型技术老师根据设计效果图和结构图指导模型制作。
第六步,视觉传达教师根据展示以及设计报告书的视觉传达方面教学。
第七步,进行设计展览,课程环所有教师进行集中考核,
3)优点
打通课程,使课程有深入研究时间;
可以深入地研究某项问题;
可以形成教师团队与教师专长;
可以形成学校特色。
4)步骤
教师组织与动员,根据教师自身兴趣与专业要求确定研究重点。
明确课程群与课程环的负责教师,由他们对课程群和课程环进行课程设置的安排,并进行统筹。
根据课程群与课程环,修订教学大纲。
选择三年级为课程改革突破口。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推广。
4、教学改革基础
1)学生实践环节的空间与条件
2)教学过程管理
3)课程安排的机动性
4)多媒体教学空间
(五)动画系史启新主任提出探讨动画的发展前景,兼顾动画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动画产业既是文化产业,又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高科技产业。随着我国近两年来动画产业兴起与迅速发展,对于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不同结合各自院校的具体情况,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动画人才毕业生,我校动画专业虽然开办较早,但是一直存在一些特定的问题,导致我校动画人才培养的滞后。
1、 目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动画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
动画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动画创意性培养和动画技术性人才培养。目前,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过于宽泛,而且缺乏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大有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存在。高的创意性岗位不胜任,低的技术性苦累工作不愿意干。我校的动画专业应着力于应用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前的培养方案多集中在单一的动画片创作这一领域,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2)师资力量弱、结构失衡
动画专业从创办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教师也扩充到11人,目前只有3人是纯动画专业毕业,其他教师均为其他专业转入动画。参与或承担过高级别动画片制作的几乎没有,因此缺乏很多实战经验,在很多教学环节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不高。
3)培养方法单一
动画是一个创意行业,决不是简单的掌握一些工具就能够胜任的。动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而目前动画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采用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抹煞了部分学生强烈的创作热情。
4)毕业生就业去向混乱
从近几年动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目前仍在动画相关岗位工作的较少,主要集中在动画制作、场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等岗位,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很多毕业生已经转行或者转入动画相近行业,如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数字媒体岗位。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我们培养的动画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社会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2、本次培养方案修改的目标
动画创作 > 数字媒体 艺术性 实用性、应用性
3、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
1)数字媒体方向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字媒体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包括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数字媒体人才的就业方向很广,其中包括视觉设计、动画设计、卡通广告、网站设计、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增值、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和网络媒体等领域。
数字媒体延伸开的二级行业很多,网络、游戏和移动增值领域相对比较新,建立竞争优势比较容易,行业应用方向就定位为网络、游戏和移动等新媒体领域,同时兼顾目前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的产品视觉设计和广告设计。
4、我们发展数字媒体方向的优势
1)师资优势
目前,动画专业有多数的教师从事和擅长数字媒体,他们都具备数字媒体要求的设计、创意和技术能力,目前师资结构完整,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在读博士一人。
他们在数字媒体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部分案例如下:
中国设计教育网网站设计
奇瑞汽车互动教学软件设计
开瑞汽车标准销售流程互动媒体设计。
芜湖鸠江文化创意网站设计
深圳telpad车载数字平台卡通广告设计
奇瑞克雷孚电动车电视广告片
芜湖司法局卡通广告设计
芜湖弋江汽车城展示动画
芜湖《龙湖新城》地产展示动画
……
2)知识结构优势
数字媒体是一项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我们除了具备相关的创意设计教学能力外,过去动画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动画知识给数字媒体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我们拥有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的丰富实践经验,能确保数字媒体创意作品的实现和人才的培养需求。现有的课程体系中,FLASH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后期等课程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3)教学成果优势
动画专业在过去的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参与全国性的大赛屡次获奖,其中多数奖项属于数字媒体作品,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银奖。
4)就业优势
由于数字媒体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社会对该领域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且薪资水平较高。事实证明,以往很多动画专业的毕业生纷纷踏入数字媒体领域,他们活跃在游戏公司、电视台、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科技公司等。事实证明,数字媒体领域拥有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空间。
5、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
第一、现有培养方案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动画领域的设计、创作、研究、教学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
学生应具备当今动画行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造型艺术功底和独立创作设计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扎实的二维及三维基础造型能力;
掌握二维及三维动画生产的过程、方法及制作技能;
3)业务范围:
能在各级各类电视台、动画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动画衍生产品开发、游戏制作公司、各类艺术院校、规划、建设部门等从事与动画创作相关的工作,具体包括:动画创作、数字媒体广告设计、网络动画创作、玩偶动画创作等。
第二、培养方案课程的调整
1)调整前
主要专业课程:动漫素描,动漫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动画造型设计、数字影像,字体设计、动画创作基础,Flash动画设计,剧本与分镜头台本、动画技法、动画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视听语言、影视编辑与后期合成、定格动画创作。
2)调整后
主要专业课程:动漫素描、动漫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图形创意、版面编排、新媒体艺术赏析、艺术概论、计算机图形图像基础、数字影像,角色造型设计、LOGO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广告创意、视听语言、影视编辑与后期合成、Flash动画设计,媒体广告设计、UI设计、互动媒介设计、数字出版物设计。
6、动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
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需要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动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教师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的即时评价。评价恰当,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评价要创新多变,要给学生以惊喜,要让学生听而不厌,给学生一种感染,一种期待,一种希望;课堂评价要因生而异,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每一位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3)学生评价
学生可以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给予评价和评分,也可在教学中对教学产生的问题进行放映和评价。以此推动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4)学生座谈会
动画专业定期举办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会,将学生遇到的教学问题集中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为教学质量的提升积累依据。
总之,动画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动画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动画老师都应关注的问题,动画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该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存在问题,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对动画人才的培养采取正确的培养的方式,此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旨在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六)广告学系张国斌主任就如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室变成工作室,使产学研一体展开论证
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和我校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下,我院广告学专业如何定位、怎样发展。
1、环境、趋势、背景
我院设计类广告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专业发展环境、专业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背景。
1)专业发展环境
广告业:
广告业是国家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广告业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广告业进入国家产业发展目录,而且是鼓励性发展产业。
广告学:
全国有近400个本科专业建设点,9家博士授予单位。
广告与传媒经济成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地位得到提升。
1982年厦门大学首办广告学以来,广告学专业走向30年,进入而立之年;而立之后,广告学专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学界关注思考的重点。
广告研究:
加强中国问题的研究。
重视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
关注广告伦理与广告责任研究。
2)专业发展趋势
据《中国广告》杂志最新介绍,目前广告业的发展趋势要重点关注的三点:
第一,数字化趋势
在数字时代,广告人要成为数字创意的提供者。
第二,人文化趋势
广告人要具备国际化视野。
广告人要具备创意内容的生产能力。
第三,产业化趋势
产业化人才。
经济学知识。
产业延伸能力。
广告管理能力。
3)专业发展背景:
皖江城市带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芜湖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
我校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2、如何定位
基于这样一种专业发展环境、趋势和背景,在数字化时代,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区域环境中,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如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的资源和优势在哪里?专业如何定位呢?
1)专业概况
我校广告学专业创办于2005年,至今已有三届毕业生。我校广告学设置在艺术学院下,可以利用艺术学院丰富的脑力资源和硬件资源,是安徽省首家和为数不多强调设计功底的广告学专业。
师资方面,我校广告学系现有专职教师6位,教授、讲师多名,师资结构较为合理。
硬件方面,现有计算机机房、摄影棚和正在筹建中的广告虚拟演播厅等。
实习基地方面,现有安徽金娟广告、芜湖电视台、奇瑞汽车、合肥尚邦广告、合肥大可设计等实习单位,而且实习单位正进一步拓展中。
2)专业定位
广告学,是对广告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个系统里面,因为研究视角和资源优势的不同,广告学在大学不同的院校里呈现出不同的定位。
国内常见的广告学定位:
人文学院、传播学院、经济学院中的广告学——多以广告策划、广告文案见长;
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中的广告学——多以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取胜。
我院的广告学的专业优势或者说专业定位是什么呢?
我们身处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的大环境是我们专业的最大优势,所以要立足于设计;同时,广告设计不是孤立的,它与前期的市场、策略密切相关,市场、策略是指南。
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懂市场、通策略、精设计”。
懂市场——市场,是我们专业的起点;
通策略——策略,是我们专业的指南;
精设计——设计,是我们的专业落脚点,是饭碗,是钞票,是未来。
3、能力要求
在“懂市场、通策略、精设计”的专业定位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素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归纳为“五动”能力。
动眼——国际视野
动脑——创意能力
动手——表现能力
动口——提案能力
动身——行动能力
4、怎样培养
基于懂市场、通策略、精设计的专业定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宽阔视野、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经过多次论证、比较和修改,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它,培养方案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专业基础课程。该系列课程主要解决广告理论和设计基础环节。
2)专业课。该系列课程主要解决广告活动流程中核心环节的运作问题:如策略的选择,创意的发掘和表现,媒体的选择与发布等。
3)专业方向课Ⅰ。该系列课程主要解决精设计的表现能力的培养:如运用软件能力,懂文案的设计师能力,和覆盖印刷、展示、数字设计等多个方向的设计能力。
4)专业方向课Ⅱ。该专业方向重点培养策略、文案人才,因生源原因暂时还未开设相关课程。
5)专业选修课。该系列课程不求多而全,但求特色和效果:如时尚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广告与时尚的关系;戏剧表演基础,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提案能力;会展实务,培养学生在广告会展方面的兴趣;作品集制作,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毕业设计作品集;音乐艺术,培养学生在影视制作中对音乐的感觉;形象设计,通过模拟课堂训练学生如何自我推销。
5、就业趋向
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前途和钱途在哪里呢?
调查显示,广告学专业是目前服务业中就业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对我系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我系毕业生具有“综合素质高、文化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团队协作精神表现优良 ”的特点;根据我系对部分就业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质量满意。
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6、发展规划
作为新专业,广告学专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鲜明呢?
1)广告学专业至今已有三届毕业生,如何进一步壮大专业,扩大影响力?
设想:办学规模上能否再增设一个偏重策略的广告班,由此与现有的偏重设计的广告班优势互补,形成文案+设计的公司实战组合模式。
2)广告学专业是我院的新专业,新也意味着小,底子薄弱,尤其是硬件设施尤为不足。
设想:建设广告虚拟演播实验室,加强影视广告制作的硬件环境;建设广告提案模拟工作室,加强学生现场提案能力的培养。
3)广告学专业的鲜明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探索,师资力量也需进一步充实。
设想:特色的进一步提炼和鲜明;师资力量的合理和壮大。
(七)装饰系姚明琦主任提出要理顺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专业的特色,学生要个性化,建立导师责任制、工作室制。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 “意识—理论—实践”在“三做”教育理念指导下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1、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
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 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
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或肥胖,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6)不会学习,缺乏目标和人生规划
大学是一个自己学习的时代,很多学生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去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缺乏目标和人生规划走一步是一步,大学就像学生的“养老院”,懒散而不知进取。
2、“意识、理论、实践”三位一体————培养学生【专业特色化 学生个性化】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1)意识决定发展高度
成功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意识。
一个设计师的思想高度就决定他的设计水平,高阳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里面的观点也同样适合来衡量设计师,如果你有一流的眼光,你可以做一流的设计,如果你有二流的眼光,你只能做二流的设计,如果你只有三流的眼光,你只能做三流的设计。
意识:是一个人的身心素质和思想,意识决定行动,大一就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发展方向,多面发展,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三做理念为根本;
理论:理论是实践的依据,用以指导生活和实践,只有理论的支撑才得以更好去实践。
实践:既指行动,具体操作。没有意识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意识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理论用以指导实践的具体操作。艺术设计是门实用艺术,作品需要我们去实践完成。
2)具体执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方法
意识层面——导师责任制:
大一各位老师即向学生进行专业意识引导,让学生去了解和熟悉专业方向和目标,由老师和学生互选,每个老师直接负责引导和督促某几个同学的四年专业学习和意识成长,建立导师责任制,在专业方向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定向学习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挑战艺术设计的边缘领域,成为新一代的拓展型、创
造型艺术设计综合型人才。
引导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创新、创业、诚信、服务、责任、合作、团队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更加善于把握关键点的能力。学生怎样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同时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有客观的评价,是学生的责任也是导师的义务。
理论层面——课程老师负责制:
由于专业老师站在教学最前沿,了解各自专业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及在本专业较好的理论书籍,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补充理论知识。
指导学生学好书本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摆脱老的教学方式“重书本、轻实践”。要求学生在每门专业课期间读若干相关理论书籍和作品。将读后感想以文字和图文结合形式做成PPT上交课程老师及发表于个人博客,由课程老师结束后负责检查,变成专业成绩的一部分平时分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包括经济管理,人文知识,社会新闻趣事等,把握时代需求,了解社会动态。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学生心态,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实践层面——工作室制度:
老师或系部积极建立自己的特色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课堂所学,课下在工作室实践。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要求每个学生大一既建立自己的博客,现在已经是网络的时代,大学生理应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博客记录四年大学的点滴生活、感悟,学会成长和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会在网络上多渠道学习和交流,浏览设计师和其他行业优秀博客与前辈设计师和其他院校师生交流学习。老师将学生所有博客汇总,建立博客圈,定期检查博客更新和内容来监督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课下创作,参加赛事。
博客圈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展示、认识自我和接触世界的平台,使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和社会接轨的桥梁。
课堂作业的趣味实用,注重作业完成度和实际质量,特别是手工课;使学生心手合一,要求手工和软件操作娴熟有度。部分鼓励学生开淘宝,在网上卖出自己的设计创意作品。
学生每学期末上交系部个人一学期的学习经历;以PPT形式,内容包括个人作品、参加活动赛事、获奖情况、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足和遗憾,下学期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该文件由系部评定,对于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参与综合素质考核评定并开表彰大会,增强学生荣誉感和度学生学习的肯定。
教师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作业要求有策划方案和讨论,以组或个人形式用PPT完成,到讲台阐述自己的设计观点,底下同学针对台上同学的作品、方案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写、说、问、辩”能力,同时方案和作业作为课堂质量的考核内容之一。
院部可以出版属于自己的杂志和报纸,以电子书或电子杂志为主,分几大板块:基础绘画、学生课堂作业、历届优秀作品、教师作品、获奖作品、前沿设计咨询、大师介绍及其作品分析、赛事征集等。电子书或电子杂志给系部师生传阅,同时上传到网上,达到宣传院部和社会沟通的一个渠道;杂志由不同班级同学轮流组织设计制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实践动手的平台。
院部成立一项永久设计赛事(参赛范围可以是全院、芜湖高校、皖南高校等);增加艺术学院的设计氛围,提高学生设计的兴趣、活跃性及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如大学生“设计新星”大赛,每2年一届,要求全院大二以上同学必须参加,设计主题由社会企业和设计公司项目来定;对于获得“设计新星”大奖的在校同学安排到设计公司实习或者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毕业时给推荐到4A设计公司上班等。实践性专业课,条件允许必须以实物做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在展厅展出,最大限度发挥展厅的作用;邀请各系部老师和社会有关行业前来观展。
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要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远大的梦想。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活到老学到老;树立远大梦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目的有计划的奋斗,而不是无头苍蝇乱撞。
2)充分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3)完善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4)初具组织管理能力。
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5)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6)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
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7)锻炼自控能力。
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导师引导下整个大学四年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竞争中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4、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
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学生最终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
在教学计划上:
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要培养创造型教育的校园文儿环境;
二是要有合理的课程结构;
三是要有先进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四是要科学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使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院部发展上:
学院应成立“校内虚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工作室、教师工作室”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满足教学、服务社会需要,形成集培训、研发、教学、展示、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发挥艺术学院优势和师生特长,在创意产业园成立艺术学院“创意中心和设计工作室”打造品牌,形成“广告创意、工业设计、环艺、动画、服装、装饰、多媒体艺术、画廊”为一体的大型创意大厦。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建立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精通实践,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设计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型、应用型教学人才迫在眉睫。
校企合作方面:
学院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一线设计人才和艺术大师,参观真实的设计工作室,邀请一线设计师到校讲课,切实与社会接轨。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突破传统的“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成为既有统一要求又各具特色,使每个学生人人成才。
5、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同时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要求心手合一的较强实践能力,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
心手合一:想的到也要做的到,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技艺
单就专业作业就可以感受到大多数学生心不灵手不巧,构成课、陶艺课、展示课、包装课、雕塑课等,都需要对相关材料有足够的认识和运用的技巧,可是不尽如人意。在专业课上的表现就暴露了这一点,在最后的毕业设计制作时,更是暴露得一览无遗,这就需要大学期间老师的悉心引导及耐心指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学院实验室、机房、图书资料相对薄弱;装饰专业目前没有一个专门的制作工作室。
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
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资助并考核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解放思想,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争取最大限度强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课程结构;
(八)基础部董可木主任就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设计艺术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发表观点
1、设计艺术的特点及其对能力的要求与基础课的关系
我们认为,设计艺术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内容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指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它所涉及的表现内容上,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体现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可以说,人类所有的造型手法和造型样式都可以为其所用。另外,从造型的意义上看,设计艺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要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形态。为此,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就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即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发现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刻的观察能力,要求对自然与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在自然与生活中发现事物的造型特征与造型元素。
思维能力是视觉对自然与生活所反馈的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是对视觉信息的一种提炼与创造。表现能力是把视觉信息与视觉元素物化的能力与技巧,包括具象与抽象两个方面,是最终实现创造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综合创造能力是将诸多的视觉元素与技能进行整合进而创新的能力。
这几种能力在整个造型的创造过程中是密切相连的,它的培养也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工作,是贯穿于整个设计艺术本科教育过程之中的。因此,在本科教育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中我们就应该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使基础教学能够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避免产生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相脱节的现象。
2、对于基础教学当前一些错误的认识与做法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对于设计基础教学的认识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相对来说还是有混乱的一面。有些人认为干脆取消基础教学;我们考察过一些学校,有的完全改变了基础教学应有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基础课程则完全可以等同于其他的一些课程,比如构成课、图形创意课。
原因分析:
1) 基于以前自己所受教育的经验,把设计基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纯艺术的基础教学,忽视了两者间根本的差异;
2)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改革而改革。忽视了基础教学自身固有的特点,抹杀了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
3)无视学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扼杀了将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进行转化的可能,真正形成了教学的脱节。
3、基础课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合理的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注意到设计艺术基础与纯艺术基础以及其他课程之间应有的差异性,也应该注意到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间应有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们以《素描》为例来谈谈我们认为应有的、正确的基础课程设置。整个素描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各占一半课时。
第一阶段(客观再现):以静物、石膏、人物、场景等作为训练内容,并辅以系统的素描理论讲解。目标要求:以写实性语言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客观再现能力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与结构两种语言样式。
设置理由:
①我们认为学生具备较好的客观再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训练,但不够系统,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在训练再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上应该具备的、共通的审美能力,如对对称、均衡,虚实、层次、节奏、韵律等一般审美因素的感受。
②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种造型样式、造型语言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技法与审美意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主观构想):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静物、石膏、人物的实物或相应的图片资料为视觉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创意与联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进行一些专项的练习,如材料练习、肌理练习、质感转换练习、黑白构成练习等。(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而为一,比如,学生在以静物或人物为视觉元素进行形式或意义的创意时,可揉进材料、肌理等练习,将多种练习形式整合,在一副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来呈现,并附简短的使其表达意图更明确的文字说明。练习方式的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而定。)目标要求:不以技法训练为目的,着重于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素描形式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一些常见之物进行新的意义的联想以及新的形态的创造,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设计的理念,从而,为学生进行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置理由:
素描的第二阶段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度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它的桥梁作用,在内容与目标上仔细考量,这不仅关系到基础课自身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们有意识地使它与第一阶段的在内容上重叠,但我们要求学生改变视觉常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形式语言、全新的意义联想与形态创造,材料、肌理、黑白构成等内容无疑具有典型的设计性质,如此,第二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以上观点尚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期望得到在座各位专家与老师良好的意见与指正,从而使我们的基础教学更加完善,也使我们能够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略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