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完成第一次党代会目标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攻坚之年,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强化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以优异成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省高教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技创新为抓手,人才队伍为关键,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完成第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奋力谱写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教育教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高质量完成,3-4个专业通过认证,4-6个专业申请专业认证并被受理,6-7个专业通过省级专业评估,新工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大进展。
学科学位:获批1-2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顺利通过,研究生培养有创新、有举措,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科技创新:国家基金项目立项超过20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大幅增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稳步增长,“全创改”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师资队伍:引进博士研究生40人以上,全职或柔性引进三类及以上人才4-6名、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人才培育工作有新进展,人才评价、薪酬分配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新突破。
就业创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参加学科竞赛率、创新创业率明显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创业学院建设形成特色。
基本建设:国际工程师学院一期一标段基本完工,一期二标段建设成效明显;公共建筑全面交付使用,校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工作
今年要在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重点完成以下十二个方面任务:
(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事业新发展
1.坚持用“新思想”作为学校发展指南。深刻理解“新思想”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坚持以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以“新思想”为引领,以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进一步明晰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培育高水平,在学科专业、社会服务方面展现新特色。
2.坚持用“新判断”确定学校发展方位。认真分析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学校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到虽然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起点,但还存在诸多短板,最大的瓶颈是体制机制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通过改革推动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中心任务。
3.坚持用“新征程”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整,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坚定建设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定力,苦练内功、争先进位、争创一流,实现从局部突破到整体提升。
(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健全推进发展新机制
1.强力推进目标责任制管理。从关键发展指标入手,推进二级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自我加压、争先进位的竞争机制。修订学校综合考核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及办法。学院要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自身实际,制定本单位教职工目标考核办法。部门要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为基础,推进目标考核和问责问效。人事部门要制定教师工作职责,健全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强化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有指标、个人有任务、奖励与约束并重的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
2.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落实落地。积极开展“全创改”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深入推进综合改革,重点改革评价制度、人事制度、干部制度、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二级管理和“放管服”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学院、学科调整,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发展合力。推进学科、科研、人才“一体化”发展,召开全校学科科研人才工作会议,促进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
3.驰而不息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坚决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怠政懒政、不作为不担当。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动力,把完成学校重点工作情况列入督查、问责范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盯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教育监督,践行四种形态,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定期开展廉政谈话,严肃监督执纪问责。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人才培养新质量
1.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工作。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建设优先地位、教学改革核心地位,认真贯彻迎评促建“20字方针”。强化实践育人,建设5个跨学科、特色化教学实验室,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推进教学材料检查、教师课堂听课全覆盖,加强基础课建设,强化重点环节持续改进;促进教学思想观念创新,推进审核评估与专业认证、创新创业、新工科建设协调发展。不仅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任务,而且要促进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2.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完成自动化等4个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再遴选5-6个专业申请第三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选择6-7个专业参加省级专业评估。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专业认证和评估为契机,对拔尖人才和卓越计划专业建设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深入推进,启动“三卓越一拔尖”2.0版人才计划。推进“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落地生根,推进按标准建设专业,推进按照新的理念、模式、体系培养人才。着力提高课程和专业建设质量,打造一流课程,争创一流专业。
3.深入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积极申报新专业,构建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集群。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机、电、信融合,推进理、工、管融通,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出台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多领域、多层面试点工作,产生可复制、可推广成果。
4.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学院建设,推进六个创新教育中心形成特色。鼓励各学院申报举办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开设拔尖人才实验班、主辅修班、创新教育中心。推进赛学研创融合式培养,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积极开展学科技能竞赛,完善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分互换制度。健全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机制,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科研育人能力,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四)推进学科学位建设,培育核心竞争新能力
1.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争取获批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出台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统筹一流学科、博士立项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强化学科特色和资源整合,力争2-3个学科达到博士立项授权标准。完成第四批校级重点学科考核验收,启动第五批遴选建设。结合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查找问题短板,制定改进措施,启动第五轮评估准备工作。
2.着力加强学位点建设。完成学位点合格评估自评工作,迎接国家学位委员会抽检。做好机械工程领域、艺术和公共管理3个专业学位点专项评估工作。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学位点内涵建设,开展学位点建设评比。结合学位点布局和建设水平,强化学位点动态调整。加强二级学位点建设和结构优化,谋划二级硕士点未来发展定位和方向。
3.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招生宣传,扩大招生规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科教结合,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夯实导师责任,建立教学督导组,制定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完善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产学结合,完善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双导师、双基地培养。
(五)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开创社会服务新局面
1.推进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奖励产出。加强国家基金申报,立项数超过20项。拓展申报渠道,省部级立项数稳步增长。推进产学研合作,科研到账经费大幅增加。开展科技成果奖培育,支持科技成果奖联合申报,争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稳步增长、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取得突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修订科研奖励政策,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完善单位科技成果年度公布评比制度。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全创改政策,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强创意产业研究院建设,推进入驻科研实体企业化运行。筹建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设立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等校级科技平台。促进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早出成果。开展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检查,完善平台管理制度,优化平台布局结构,加大平台经费投入,推进平台“实体化”建设,更好的发挥平台作用。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强化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领导和协调。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解读。建立成果转化经纪人制度,优化成果转化网站,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开展专利代理、成果转化培训,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和转化数量。遴选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项目,鼓励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与企业共建科技园和研究基地,开展应用转化类项目研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激发人才队伍新活力
1.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博士40人以上(其中海外博士3-5人);全职或柔性引进三类及以上人才4-6名、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实施“中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招聘首席教授、特聘教授。有组织的申报省级领军骨干人才项目,争取获批数比上年有所增加。有计划的设置流动岗位聘用地方高层次人才,推进与芜湖市实质性的人才共享。
2.加强人才培育工作。继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境)外访学研修、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鼓励申报杰青、优青项目,鼓励担任校外兼职博导,鼓励到世界一流大学进修访学,着力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和团队。加大辅导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进修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3.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加强各类人才年度、聘期考核,注重人才作用发挥,构建奖励约束并重的管理体制。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继续实行高水平教学科研业绩指标单列制度,探索建立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单独系列,逐步探索评聘分离、二级聘任制度。积极争取编制周转池单位。做好养老保险参保入轨后续工作。
(七)巩固学风建设成果,促进就业创业新提升
1.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风建设协同联动机制。落实政策、待遇,切实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风建设中作用。深化“课堂新态”建设,强化课程育人,进一步优化教风学风。办好菁英班,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完善评奖评优制度,强化激励导向作用,提高考研录取率、参与学科竞赛率、创新创业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省级示范中心建设。强化和创新学生资助管理。深入推进特色化文体活动,打造具有我校特点的优势品牌。
2.进一步加强创业工作。加强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举办未来创业者、企业家培训班。抓好创业模拟实训、创客实验班及创客训练营等培训工作,扩大创业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完善创客工作室建设,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扩大创新创业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创业实践。建成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汇聚更多地方资源、校友资源、平台资源,构建校内专业层面、学科交叉层面和校外企业层面三级创业实践平台。启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
3.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优质稳固的就业基地。开展就业情况调研,推进第三方就业评估,为设置新专业、编制招生计划提供咨询。建立就业基地走访制度,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利用反馈信息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会、双选会,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八)加快推进开放办学,打造合作交流新高地
1.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加1-2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扩大中外合作项目本科生、研究生出国比例。继续推进学生出国留学游学,提高与海外合作高校交换生数量。积极争取海外学生来校留学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推进与国外大学学分认证,引进国外大学教师来校任教。支持教师国外研修学习,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健全国际化发展规章制度,出台辅导员、管理人员国外研修相关规定,有序推进辅导员、管理人员出国培训。
2.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与芜湖市及相关县区战略合作,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对学科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支持。加强与宣城市及相关部门合作,为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汇聚更多资源。推进与奇瑞汽车、叉车集团、埃夫特智能装备、大富科技等大型企业合作,深化互聘工程技术人员、校企双向挂职、共建研究院和实训基地等工作。加强基金会、校友会工作,积极争取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3.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稳定发展学历教育,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建设和管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建成1-2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培训项目。加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九)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平安新校园
1.实施民生民心工程。修订绩效工资方案,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关心关注老同志健康、生活和待遇,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做好教职工定向商品房后续服务工作。筹建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建成学校校史展馆和特色展馆,发挥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在凝聚人心、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2.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强化校园交通、环境、治安、消防等方面综合管控措施,夯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基础。推进校园道路及停车场建设,优化通行线路,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人车分流。推进教职工住房区域与教学区域相对隔离的物业化管理。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强化校园秩序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3.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深入推进大后勤体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信息化,强化对服务外包企业监管。建设女生1#、8#标准化公寓示范楼。东区师生生活服务中心、教师活动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做好绿化和各类维修改造。发挥校园节能监控平台作用,降低水电气公共支出。发挥数字后勤作用,推行限时办结制,提高服务保障效率和水平。
(十)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提供支撑发展新条件
1.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一期一标段加强建设,年内基本完工;一期二标段开工建设,年内部分封顶。完成二期土地证办理、单体设计、施工和监理招标,争取年内动工。开展海绵校园、智慧校园等方面调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把国际工程师学院建成国际化、生态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绿色、智慧、美丽校园。
2.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图书综合楼全面交付使用,老图书馆的西馆、东馆和东区师生生活服务中心三楼完成改造,相关单位完成搬迁。石家村拆迁地块道路、管网、亮化及停车场工程,以及东区2#桥梁、东区环形道路完成建设。实施校园美化亮化工程,改建学校东大门。开展教学实验楼宇改造出新,改善学生考研自修室条件。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新建楼宇接入校园网、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扩容工作。升级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网上师生服务大厅。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安全防护措施。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完善档案管理利用体系,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十一)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构筑服务发展新体制
1.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强化会议、文件管理,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规范基层调研、走访,促使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加强重点工作督查督办,推进重大责任追责问责。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承接好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加强学校网上办公系统建设,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和水平。
2.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多方筹集办学经费,为学校发展管好财理好财。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定额测算。加大预算执行考评力度,加强财政性资金支出项目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移动审批、移动支付,提高财务服务水平。加强“三公”经费和劳务费管理。强化内控机制建设,防范资金风险。
3.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闲置资产调剂机制,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做好资产清查和考核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完善预采购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精度。做好政府采购等各类项目招标采购的规范管理、精准服务工作。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做好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其他单项审计。开展财经纪律执行与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专项审计,探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迎接2018年省审计厅对我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强化审计整改问责,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监督制度和体系。
(十二)上级部署要求的其他工作。
201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