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振兴本科教育、攻坚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为统领,以“学科水平上台阶、服务地方出特色”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师生员工获得感、满意度,为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目标
教育教学:1-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2个专业通过认证;获批省级一流课程项目6-8项;新工科建设、高级别教学成果奖、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大进展。
学科学位:博士授权点建设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顺利通过;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课程建设有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国家级项目立项25项,科研到账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及SCI、EI、SSCI收录论文明显增长。
师资队伍:全年引进博士研究生40人以上;全职或柔性引进三类及以上人才4-6名、人才团队1-2个;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业创业: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9%,创新创业率明显提高,就业质量有所提升。
二、重点工作
在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守事业发展定力
1.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决策部署,推动教育现代化各项决策部署、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在学校落地。对照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开展自查,对标发展。举办改革发展论坛。推进依法治校,修订大学章程,加强法制教育,健全法务审查机制,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2.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深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巩固学科科研人才联动建设机制,召开学科科研人才工作会议。深化以创建博士点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改革,推进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深化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研体制改革,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科研项目两级管理。深化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基本工作职责,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实施机构改革,理顺校院责权关系和部门管理边界,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主体作用,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推进大后勤改革,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3.狠抓工作落实。修订综合考核办法,继续实施党政工作要点、学院发展关键指标、“十三五”规划年度完成情况考核。加大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我省实施细则,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怠政懒政、不作为现象。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编制防控预案,强化风险防控。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定期开展行政系统廉政谈话。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谋划振兴本科教育。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总结凝练教学理念。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出台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和2019-2021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2.持续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推进专业认证,发挥认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认证核心理念辐射至全校各专业。对接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建设计划,开展学校一流专业认定和建设工作,推进专业建设标准化。省级专业综合评估取得较好排名。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注重过程监控,进一步严格查重、盲审和抽检制度。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育,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特别是在线课程建设,重点支持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提升课程信息化及课程建设水平。
3.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强新工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价及成果总结。制定新工科(集体)项目任务书,明确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特色实验室、产业学院的预期成果及主要考核指标。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试点实施实验室预约开放工作,谋划建设若干个公共基础实验平台。推进教学改革成果化,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突破。
4.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学院建设,探索实施拔尖人才实验班、创新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效益考核。推进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体系。鼓励学院申报举办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学分替代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及创新活动。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强化美育和社会实践。完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优质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
(三)推进学科学位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实力
1.加强学科建设。聚焦“一流学科”标准,出台学科标准化建设意见、特区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启动省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申报工作。完成第四轮学科验收。启动新一轮博士立项建设学科遴选,加大力度集中建设2-3个优势学科,使之尽快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学科标准。
2.加强学位点建设。完成部分学位点专项评估工作,迎接教育部学位点合格评估抽查。结合学位点整体布局和建设水平,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做好2020年新增学位点审核准备工作,特别是7个二级点申报一级点的建设工作。
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修订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加大研究生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及专业案例库等建设力度,开展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强化导师责任,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校企双导师、双基地培养。建设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报考点。
(四)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激活科技创新动力
1.推进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奖励产出。加强科研项目申报与组织,国家级项目立项数达到25项,省部级项目立项数稳步增长。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重视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修订科研奖励政策,加大突出业绩奖励力度。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出台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导意见,遴选第二批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现有平台管理与考核。力争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2个。重点建设3个左右学科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合作委员会牵头单位职能,积极融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意产业研究院、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强化绩效考核,推进特色化发展。加强学校发展智库建设。
3.推进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继续推进“全创改”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在“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基础上,申报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完善成果转化经纪人制度,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授权高质量发展。开展青年教师服务企业活动。
(五)着力人事制度改革,释放人才队伍活力
1.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出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引进博士研究生40人以上(其中四类人才3-5人);围绕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建设需求,全职或柔性引进三类及以上人才4-6名、人才团队1-2个。继续推动实施校地共享高层次人才、外聘产业教授等工作,规范各类高层次人才管理与考核。
2.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研修、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继续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注重与各层次人才工程、人才支持计划衔接,加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建立教师队伍诚信管理机制和教师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加大辅导员、管理人员、实验人员、教辅人员进修培训力度。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体现岗位绩效和贡献大小为核心的分配机制。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制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暂行办法,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建立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完善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六)持续强化学风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效力
1.加强学风建设。继续加强“课堂新态”建设,推进第二课堂新态、宿舍新态建设。实施优良学风创建系列活动,持续选树先进典型。办好菁英班,提升校园影响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健全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机构。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实现资助育人和精准资助。推进易班建设。
2.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创业学院建设。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完善工作机制,调动学院工作积极性。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加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创业共享服务平台,提高项目入驻质量。健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培训渠道,创建品牌活动,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创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七)加快开放办学步伐,挖掘服务发展潜力
1.推进国际化进程。申报1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实现校际合作的本科或研究生合作项目2-3项。争取“留学安徽”项目,力争实现来华留学生的突破。探索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力争在海外拓展高水平合作院校2-3所。拓展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学生出国(境)交流规模有较大幅度提升。
2.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与芜湖市战略合作,加强与宣城市合作,为学校发展汇聚更多资源。探索构建校政企、校友“大学生双创科技园”建设。推进与大型企业合作,深化互聘工程技术人员、校企双向挂职、共建研究院和实训基地等工作。完善基金会、校友会规范化运行机制。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和面向采购工作。
3.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进学历教育远程化教学改革,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函授站和助学点建设和管理。健全学历教育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行业提供精准培训,服务终身教育。
(八)优化资源条件配置,形成保障服务合力
1.加强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一期一标段工程上半年竣工;一期二标段工程年内基本完工。二期工程上半年开工建设,力争年内主体结构封顶。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内涵建设,成立工作机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校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具体方案,谋划建设契合定位的实习实训中心。
2.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完成校本部主大门建设、东区供水改造和东区篮球场改造、东区2#桥梁等工程,推进校本部道路刚改柔。启动西区供水改造工作。做好校园节能监控平台维护和四期节能监管数据平台建设前期工作。做好教学实验楼A座学科平台、部分学院实验室设施改造工作。
3.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网络、多媒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信息点布局。推进智慧校园软件体系建设,推广使用“大人事”、智慧在线教学和无纸化考试等系统,强化建设成效评价,提高利用率。新建校园数据分析平台和20项网上办事项目。建立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
4.完善后勤保障服务。建设数字化后勤服务大厅,提升服务保障效率和水平。强化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完成1-2栋学生宿舍维修工作。建设若干个绿化景观区。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探索建设校内便民服务点。
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车辆分类管理,优化校园道路通行。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拓展教育形式和内容,营造校园安全文化育人环境。
6.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落实上级政策,积极稳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完成“润津花园”不动产权证办理。关心和支持老同志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特色社团文化体系。加强文明校园创建。梳理学校发展脉络,讲好安工程人故事,凝练大学精神。开展校园形象设计,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推广普及工作。打造校友文化特色品牌,开展“百名校友进高校”活动。
(九)健全内控体制机制,彰显现代大学魅力
1.加强财务管理。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强化预算绩效考核。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深挖银校合作潜能。修订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出台校办企业经营目标管理办法。
2.加强资产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大型设备共享,加强设备利用情况检查考核,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做好政府采购等各类项目招标采购工作,完善预采购制度。推进基建资产转固工作。
3.加强审计监督。做好2018年预算执行与财务收支审计、处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跟踪审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专项审计、内部控制专项审计等工作。强化审计整改,力争上半年完成党政经济责任审计整改任务。